【灵璧故事】发生在朝阳镇鲁集村那些故事
烈女全节从一而终,为振纲常乾隆赋诗
一一记朝阳镇鲁集村
文/王元顺
鲁集于明清时期曾设有古集,染坊鳞次,商店林立。由于北临黄河故道,运河支系,此地也曾开过盐漕。全村以鲁姓为主,另有张,李,孙,贾等辅姓。
鲁姓据家谱记载,源于浙江省宁波府乌城县,有二子,因元明争锋。投笔从戎,随明北征,及明定鼎,各受封赠至下邳(今为江苏省睢宁县古邳)为大公,卜居段其营(即江苏长堰);二公卜居岠山(邳县)侧,奈名讳失传。于明初自长堰迁居于此地繁衍;一支自长堰迁往朝阳镇梁庄村。
此地过去学风淳厚,曾出过叔侄双秀才。叔,鲁学易,字详三(郡庠生),世评:文笔曲折,虑事周密。侄,鲁泮林(郡庠生)。
注:(古代学校称庠,学生称庠生。清时在县考取的叫邑庠生,在府学考取的叫郡庠生,统称为秀才,秀才经过岁科两试,成绩优秀者,政府月给廪食,称廪生。廪庠生是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此地历史上曾出一烈女的故事。烈女性鲁,简称鲁女。乃是郡庠生鲁学易之次女。幼许双沟高姓儒童友溪君订婚,年十九。婚期临近,友溪由于读书用心太过积劳病亡。其兄与嫂湖氏闻其恶耗,正悲叹私谈间,恰好鲁女到了,兄嫂俱用言语掩饰恐怕鲁女起疑,鲁女虽未知大概情况,可察颜观色已经起了疑心,毕竟还没过门,但又不便多问。她装作若无其事也没去多追问什么,兄嫂便筹思找个理由打发她回家。
未过多长时间,鲁家又受崔氏聘礼,想再嫁鲁女。鲁女完全蒙在鼓里,不知其情。
恰逢鲁姓鲁学雅婚娶延女,鲁女也随迎亲队伍至女方。有女伴称呼道:崔姐来了?鲁女听到称呼非常诧异,不知喊谁的。又逢伴婆以崔姑称呼她,虽然口没答应心已知晓个七八。
迎新娘礼毕,她也没赴宴,急匆匆赶至家中,回忆以前误听到父母的闪烁其词,只言片语和女伴,伴婆对自己的称呼之语,知道了高友溪已死,家中又暗地里把她许于崔姓,已勿庸质疑了。
接着又询问了母亲,母亲没作隐瞒把实情告之。鲁女说:人生天地间,当以节为先,儿惟有一死而已。又道:烈女不嫁二夫。从此即卧床不起,饮食不进。嫂子与邻居侄女轮守劝阻,终未释然。不料数日后的早晨,说笑自如,梳洗饮食。晚上侍侯母亲睡后回到寢舍。嫂子见她心情舒展,眉露喜色,。心想:可能想开通了。看管也懈怠疏忽了,鲁女寻了个空隙,自缢身亡,等众人发觉已香消玉陨了。
鲁学易知女苦衷,从一之志不可移,视死如归。冰清之志,玉洁之心。心里又悔又痛,遂报死讯给高门以全其志。
高家闻知恶耗悲喜交集,悲的是其死可怜,年纪轻轻;喜的是其节可敬,女中楷模。然后命次子绍弓代替友溪前来,商议欲娶幽魂而全未婚之夫。鲁家满口应承,然后挑了个吉日,正式婚嫁礼仪。
是日前来迎娶,前面抬轿,轿后空棺。前来迎娶合袝。接着又赴县里,呈请旌表,皇帝嘉许准立牌枋,以表彰贞节。
据说当时朝廷拨款大部份,牌枋所用大梁等为本地筹资,因村内穷乏,耽搁成空,终未建成。
清高宗皇帝即乾隆帝,当时在京城览毕地方官所拟奏表,有感而发。为我县九顶(朝阳)鲁村(鲁集)赋诗一首,诗云:
夫颜未睹继夫亡,
烈妇非同凡妇行。
白发犹难全晚节,
青春谁肯负韶光。
魂游地府鬼神敬,
骨葬山岗草木香。
朕泪等闲奚易洒,
为伊千古振纲常。
此村解放前村外有圩壕一周,东,西有寨门。建有古迹上马台,下马台。老井两口,家庙一座。现多不存焉!
全村大概人口千余人。
(本文作者系灵璧红杏诗书画院优秀青年诗人王元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