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看青

禅堂湖记忆——看青

文/胡桃夹子



“看青”就是看护庄稼,要从庄稼初长,看到庄稼成熟。

从前生产队,都有“看青”的人。特别是玉米,黄豆,白芋,花生,棉花在将熟的时候最需要看。还有的生产队种了“黄麻”也要看着,因为怕人打麻叶,碰断碰倒嫩麻,影响黄麻的生长。

“看青”有年龄大的,也有年龄轻的。

年龄大了,不能正常参加生产队的体力劳动,队长就派他看庄稼。

“看青”的人,要大公无私,不讲情面,心也要狠。

那时候人都穷,大部分的社员,都有“偷”的毛病。偷点玉米回家烧给孩子吃,偷几棵花生,偷扒几个白芋,甚至还有偷摘几朵棉花留捻线的。所以生产队就需要安排“看青”的人。

小时候,生产队有一个“看青”的庄姓老头,因为个子矮,人又瘦,大家都喊他“庄橛子”。

这“庄橛子”看庄稼可严了,所以生产队的大人孩子们都怕他。有时候,我和小伙伴放学割草,想去玉米地里割点,只要看到“庄橛子”的身影,或听到“庄橛子”咳嗽声,大家是万万不敢进地里去的。因为被他逮到,轻则把草给到掉,重则把粪箕子镰刀没收了。如果是发现你偷掰了玉米棒子或薅了几棵豆子,“庄橛子”就会记下你的名字,报告给生产队长,这样,你家就等着挨罚款吧!

所以那会“庄橛子”看庄稼,是看得最严最尽职的,也是最招人恨的。

后来“庄橛子”得病死了,好多人都说,这个坏老头可也死了。

下面再来说个年龄轻的“看青”的故事。年轻人眼尖,耳朵好,腿也快,所以“庄橛子”死后,队里就派了年轻人看庄稼。

“星”是我发小,因为初中没上完就退了学,生产队就派他去“看青”。

“看青”不仅是逮偷庄稼的人,还得要防偷。这个“防”,就是不让人进地割草,你不挨近地边,就不能有机会偷庄稼,所以那会“看青”主要的防备对像就是割草的人。

我们生产队有块地,地边伸到了邻庄的“家后子”。那会好多家庭都养了猪羊,这样就需要割猪草羊草。那邻庄有几个女孩子年龄都在十四五岁,不能参加生产队劳动,就成天背个粪箕子割草。地边堰头的草割完了,这些小女孩就经常偷偷的到俺队的玉米地,花生地里割草。“星”没有“庄橛子”那样心狠,看到几个女孩进地割草只会好言劝说,让人家离开。如果人家不听他的劝,他到了跟前,也还是笑嘻嘻的,绝不会像那“庄橛子”,到了人家草,没收人家粪箕子。

时间长了,“星”就和几个女孩熟了,还成了朋友,对她们再来割草,有时间“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后来,竟然有一个漂亮的女孩和他谈起了恋爱。再往后这女孩就和“星”结了婚,如今他们已经是儿孙满堂了。

这也算一段当年的“看青”的佳话了!

自从土地分到了户,这“看青”的“职业”也就随之而消失。“看青”渐渐的成为了人们对生产队时期的一段记忆。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

(0)

相关推荐

  • 看青人顾立旺(《渐行渐远的故乡》之四)

    看青人顾立旺 (<渐行渐远的故乡>之四) 文/康麸子 看青,在我的记忆中可是个好差事.看青人就像战争年代的侦察兵,有时猴在高树上瞭望,有时猫在庄稼地里潜伏,而且不用参加生产队记工员的点名, ...

  • 【大荔文苑】王成:夏风又绿渭北岸

    夏风又绿渭北岸 --2020年丰收的绿 文/王成 前一段,问一些年龄在十四五岁的孩子们,下连阴雨后不仅有流鱼.而且有蘑菇.木耳.地软出来.孩子们惊讶的说,"什么是地软?"(即便有人 ...

  • 散文:在生产队挣工分的岁月

    第四部分:<收秋> 收秋的时候,天还热着.熟了的庄稼,诱惑着人们的心. 那个时代的庄稼地,几乎什么庄稼都种,是计划经济的必然特征,也有庄稼汉子的勤劳. 我简以五颜六色去形容那时的秋吧. 秋 ...

  • 第三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入围散文作品—《夜幕下》

    夜幕下 文/王正选 夕阳竭力透过火烧云,最后瞥了一眼人间,身不由己的落进了如黛的西山.深蓝色的夜幕渐渐遮盖了喧嚣的大地. 远处隐隐约约传来黄河水的咆哮声.高崖下白日里听不见哗哗响的涧河水声,此时随着大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泥囤子

    泥囤子 文/出泥不染      泥囤子,顾名思义,就是用泥巴做的囤子,留作盛粮食用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这样东西.      做泥囤子,也是个技木活,不但泥要活的对劲,而且做出的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黑黑的猫猴帽

    黑黑的猫猴帽 文/胡桃夹子 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寒冷. 冬天,上学的路上,我们都是顶着西北吹来的寒风,使劲的缩着脖子前行.因为刺骨的寒风总会随时顺着脖子,钻进我们的衣领里. 家庭条件好的孩子 ...

  • 【灵璧故事】乡村记忆——戽鱼

    戽鱼  文/朱现凤 我的老家住在老濉河岸边,所以我是在河边长大的.小时候最有趣的就是戽鱼了. 记得那时候,每到汛期过后,河道的小叉沟里,都会冲进一些小鱼小虾.起初,我们只是觉得好玩,在里面逮一些鱼虾,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飘香的洋槐花

    飘香的洋槐花  文 / 邱德龙 清晨,漫步在家乡的船路沟堤岸上.突然间,清新的空气中缕缕浓郁的花香吸引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和表妹情不自尽的寻着花香找去.哇,一棵盛开着雪白花朵的洋槐树真真实实的就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喂牛

    乡村记忆――喂牛 文/程大康 由于社会进步,现在农村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当年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很少,拉庄稼.打场.耕地等大多都要依赖牛来完成,所以那时候牛就是农家的"顶梁柱",几乎家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大腰裤子

     大腰裤子    文/晏金福(77岁)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们灵璧农村人穿的全是大腰裤子.这种大腰裤子,裤身和裤腿不是黑色就是蓝色,绝少有别的颜色.布料开始是家织或买来的手工布,颜色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编筐

    学编筐 文/同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随着兴修水利和农田林网化,为了护住沟渠河坡和路旁而栽植许多紫穗槐.紫穗槐条子可以用来编各种形状的筐,有圆形的比较浅的抬土筐,有圆形的比较深的粮食囤子(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不门子

    乡村记忆--不门子 文/出泥不染 提起"不门子",可能很多人还不知是啥,就是那种比正常门矮,与门一样宽的单扇门,是安装在门旁挡些鸡鸭狗的小门.我不知道为什么叫它"不门子&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学打席

    乡村记忆--学打席 文/同龄人 我家北院有一位近房叔叔,名叫马凤芝,我喊他"凤芝叔".他会打苇席,我和与我同岁的小四哥一起跟着他学打席.一开始得先学习刷苇子,破蔑子,轧蔑子等准备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