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民俗】追寻灵璧禅堂湖与冯庙的那些往事
“沙寡子”与“湖里人”
文/胡桃夹子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这两个本地自创的口头土语,如果再不扒拉出来说道一番,也许不久就会被人们遗忘,甚至失传。
“沙寡子”是“新濉河”以西的禅堂人对“新濉河”以东的冯庙人带有歧视性的称呼。“湖里人”当然是濉河以东的冯庙人对濉河以西禅堂人的“蔑称”。
禅堂乡和冯庙镇,地处新濉河两岸,很久以来两地的人们私下里就这样相互的叫着。只是到了近些年,这称呼才渐渐淡化,甚至渐渐消失。
禅堂乡和冯庙镇都属于“淮北平原”,但是却有着不同的土质。冯庙地界(新濉河以东)全是沙土地,而禅堂地界(新濉河以西)全是“红花淤土”。你可别小看这土质的区别,不同的土质,当年可是给两地区的人民造就了不同品质的生活。
冯庙的沙质土里,含有盐碱,而很少含庄稼需要的营养元素,所以在没有化学肥料之前,沙土地的三亩地加起来,也顶不上禅堂一亩的收成。这是因为禅堂的土质肥沃,能长庄稼。所以相对来说,同样多的土地,冯庙就收不过禅堂。如此日子久了,冯庙地界人们的生活,就没有禅堂地界人们的富裕。禅堂地界的人就有了优越感,就给那沙土地的人起了个“外号”叫“沙寡子”。
寡,缺、少的意思,引申了就是穷。
“沙寡子”就成了“湖里人”对沙土地人的戏称。
新濉河以西地势低洼,每年五六月间发水后即是一片汪洋 ,有“禅堂湖”之说。所以禅堂人除了种地,还得打渔。本地有“捞鱼摸虾,误了庄稼”的俗语。“湖里人”就成了沙土地人对濉河以西人的调侃,有“不务正业”的意味。
据说当年两地通婚,如果是湖里人的闺女嫁到了沙土地去,做父母的多会叹息一番,唠叨着女儿嫁到了那里是何等的吃苦受穷。反之,沙土地的姑娘如果嫁到湖里来,当然就有攀了高枝的意思了。
说这些可不是我凭空杜撰,直到八十年代后期,还有这样的说法呢!
当年还有个笑话,是沙质地人为了找回面子,而调侃湖里人的。
说是湖里人,虽然“有点”(富裕),但很抠门。只要到了下雨天(冬天除外),湖里人都舍不得穿鞋子,而是赤着脚出门。而沙土地的人在下雨天,专拿新鞋出来穿,新娘子大闺女,雨天都穿绣花鞋出门,以显示沙土地人的“大方”。
这个说法还确实有根据。因为湖里的土质属粘土,一见水特粘糊。下雨天穿鞋走路,稀泥就沾在鞋上,走起路来非常费劲,鞋子被粘泥“吸掉”是常事,所以下雨天,湖里人就会脱掉鞋子搁手提着,赤着脚走路。而沙土地在下雨过后,土地反而变得更加平整,更加的干净,还不起尘土。所以沙土地的人在下雨天穿鞋或穿新鞋走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自从八九十年代化肥推广后,沙土地的粮食产量得到迅速的提高,和湖里土地的产量相差无几。这样沙土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就和湖里人不相上下了。
“沙寡子”生活不寡了,在扒通了新濉河后,禅堂湖也不再发水,这“沙寡子”和“湖里人”的说法,慢慢的也就没人再提,从此就成了两地人们一个有趣的记忆。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一级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