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回忆那些年,咱们灵璧人割麦子的场景

又到麦收季节

文/尚旭霞



又到麦收季小满过后,天气变热,杏儿黄了,大麦收过,小麦再晒几个太阳也可以收割了。

得知母亲还有两亩地的小麦需要收割,说真的,极不情愿去帮忙。小时候,几十年前的午收,几十亩的劳动量,当时没有现代机械化的联合收割机,只能是人工刀割收麦子,一个麦季就得十天半月,地多的地方,麦收劳动时间更长,甚至二十多天。用镰刀把地里的麦子一把把割下,用板车拉到场上,放场、打场、挑(tiao)场、翻场、起场、扬场、落场、晒场、颗粒归仓……一幕幕午收劳动场景历历再现,其间品味着辛苦、劳累、希望和快乐。

虽然父母都在上班,父亲享受非农业户口的待遇。母亲在林校即将毕业时,遭遇文革终断学业,母亲回村当了青年书记、妇女主任、大队书记等职,母亲和我们都是农村户口,自然在小岗村大包干推广之时,我们一家连同奶奶,小叔小姑十口人也分得三十六亩联产承包责任田。凤阳离我们县南很近,直线距离也不过百十里地,改革之风也许吹到我们家乡更是快吧,由生产队、互助小组再到土地承包到户,总是比其它地方领先一步。

生在上世纪60尾70初,算起来近五十年光景。几十年来,小时的许多记忆已经模糊,然而幼小时代的生产队长的哨子声,会计记工分的小本子,割牛草时多掺些泥水增加重量……还是时不时清晰浮现。

记得我刚刚读书时,午收时学校都要放麦假,老师带着我们参加午收劳动。装麦子的大车的车架子是木头制造的,圆圆的大轱辘也是用木头制的。也许是车子的转向功能不好,每每在转弯处,牛拉车时走得快些了,就会侧翻,往往一车麦子都会倾倒下来,还得重新装车,不仅费时费力且糟蹋了许多粮食。每每看到大人们总是在装满车时,都会放下手中的镰刀小心翼翼地把麦车护送到安全平稳的路面才重新回去割麦。部分壮劳力装车运麦送场,剩下的和女社员一起割麦,小孩子们复收。

复收,就是用耧耙把大车拉完后掉在地上的麦穗收集起来,每个孩子都用竹制的耧耙,有九齿,十齿,十二齿的。大孩子用大点的,小孩子力气小用小点的,耧耙上部绑上适量长的绳子,套在腰间,手扶着耙柄,边走边用力下压,顺着麦笼就可以把掉下来的麦子耧在耧耙里。在老师带领下,孩子们排成队,唱着歌行走在麦地里。

累了渴了可以停下来,歇歇脚,喝口自带的凉水,也可以喝木桶里公家的水。公家的水,自家水其实都是一口井里的水,往往孩子们用玻璃瓶装满凉水,放上一两粒糖精,成为自制饮料。大桶里的水凉凉的,大多数的孩子都喝,屈身下腰低头,倾斜水桶,把嘴放在桶沿上,咕嘟咕嘟一口气喝个饱,这时大人们会在远处高声语"慢慢地放平桶,别把水弄洒了"。小孩子会用袖子抹抹嘴满足地一溜烟跑开,下一个孩子继续屈身,倾斜水桶,喝水。那个爽,甭提了。

记得大地块的麦子,一望无际满眼的金黄,这是个"黄金满地老少弯腰"的季节,人们都沉浸在忙碌的午收中。也记得当时麦子总是长都得稀稀拉拉地,穗子也不大,亩产量只有二三百斤,但与现在亩产上千斤收成的劳动量,人还是费力的。

歇息的时候,孩子们自制的麦秸喇叭小哨,有时能吹出很好听的声音。还有用麦秆子制作的小型吹豆管子,选一段十厘米左右的麦秸管子,一头劈开成几份,掰成伞形,放置圆形豆粒,仰起头把管子放在嘴里吹气,圆豆便会在伞状管头跳跃,就像现在科技馆、游乐园里的顶气兵乓球,只要把握好吹速,换气,圆豆就不会掉下,一直在眼前跳动,时而上,时而下,时而上扬,时而坠落。每个孩子在麦收歇息时就地自制这样小道具,现场表演。小娱乐冲刷着劳动中的疲惫,充实着童年时光。

记不清当时劳动一天得到多少工分,记不得麦场上我们到底分得多少奖励,也记不清楚小孩子用不用戴上草帽,记不得脚上穿的是什么颜色的千层底布鞋、多大的脚码,更记不得大人是否担心我们可被晒伤,累坏……总之对于六七岁的孩子的锻炼,现在看来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且难能可贵!

从分田到组到分田到户,为了公平起见,十岁的姐姐常会代表我们全家去现场抓阄:分地、分牲口、分劳动用具。我们所在的张东小组有两头牛,姐姐竟然能阄到一头顶好的大黑母牛,真觉得姐姐很了不起!至于叉、耙,扫帚,扬场铣,母亲总是高姿态让别人先挑选,自己在后。

1981年真正分田到户后的第二年的午收,收割时间长,且天公不配合,三十多亩地的小麦,无法及时收晒,有的在地里或场上出了芽。磨出的芽麦面,蒸出的馒头发黑粘牙,但吃起来比杂粮面口感要好许多,但当时我们已经很知足了。

午收的劳累更是难以想象,淤土地的泥泞、说来就来的雷暴雨、抢场的繁忙和遭遇暴雨的慌乱与淋雨的狼狈……大人孩子在辛苦劳累中不分昼夜大干十多天,但是从大人们的喜悦中我们也读到了满足,起码一家人的收成比原先一个生产队的收成还要多,满满的粮囤子,缴了公粮后,还有几年也吃不完粮食,再也不用过吃不饱饭的日子了。

时光荏苒,一年又一年,家中的农具,耕牛,板车,劳作方式等等,也渐渐改进,淘汰更新。我们家也走出村庄,离开田地,但记忆里午收的场景,劳累并快乐的感觉早已在脑海里扎根。

现代化的午收在时间和体力消耗上和过去早已不能相提并论,时空的变迁和进步,不可想象着人类未来的美好。

今日退休的母亲,小姑,小叔,他们仍然用现代和原始的联合互补方式播种着开垦地。骨子里的"肯劳动"已经占据每日的安逸生活。午收到了,不劳动,不辛苦仿佛日子就没有味道。

今天母亲小姑她们犹如先前:早起磨上镰刀,拿上铁叉,扫帚,走向麦田,晒场……记忆里的午收战场帷幕拉开,我们也要上台表演。随后朋友圈里便会收到好多的点赞!

尚善若水,实名尚旭霞,文学书画爱好者。记录生活,记住美好!

(0)

相关推荐

  • 柳艳英 || 难忘麦收季

    ☀本刊栏目:一代中师生|教师文学|教育教学 1979年农历五月十三,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上面已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的到来使父母有了两男两女,父母很是高兴.那时正是麦收的大忙季节,我真的是来添乱的 ...

  • 五月、小满和麦收

    昨天是小满,朋友圈里飘满了关于节气及养生的相关知识,即使大约一翻,也涨不少知识. 不过,看到"小满",我首先想到的,是麦收,而且还是高中那年的一场麦收. "小满" ...

  • 又忆儿时麦收忙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漫步在乡间的田野里,麦子在经历了冬的蓄势.春的生长后,金黄色的麦浪随着阵阵微风起伏,空气里飘动着麦穗淡淡的清香.瞬间,我的思绪被拉向了孩童时代那个令人难 ...

  • 朱良启丨六月麦子黄

    郑 重 提 示 企鹅号.百家号.美篇.博客.QQ空间.简书等网络媒体发过的文章,不要再投稿给新媒体<行参菩提>.如果愿意继续投稿新媒体<行参菩提>,请先删除,后投稿. 在广阔肥 ...

  • 王霁霞:过完“六一”过麦收

    儿童节·麦收 作者:王霁霞 儿童节和麦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但六一儿童节惹得些中老年人羡慕,想回童年,于是就有了"放学以后割草,积肥,拾麦穗"的美好回忆.其实,美好不美好都是 ...

  • 【灵璧记忆】那些年,灵璧人收割小麦的日子

    民间记忆: 收小麦的情怀 文:赵秀永 六月初,江淮大地一片片金黄的麦田微风拂过,麦浪滚滚.哦!又到了收小麦的季节.俗语说:黄金铺地,老少弯腰.这只是对上个世纪的农民收割小麦的真实写照,而现在不同了,时 ...

  • 【灵璧记忆】那些年,灵璧老辈人如何过“腊八节”

    "腊八节"随谈 文/乡村农夫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昨天是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据传说 : 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 ...

  • 【灵璧记忆】想起那些年在灵璧教夜校的日子

     想起教夜校的日子 文/王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刚调到我们村任教的时候,白天在学校教学,晚上在大队部扫盲班上课. 那时候,每个大队都有扫盲班,我们大队的扫盲班设在殷庄大队部.我清楚地记得大队部的 ...

  • 【灵璧记忆】六十年前灵璧那场厕所革命

    六十年前的厕所革命 文/同龄人 吃.喝.拉.撒.睡,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人只要活着,就不能离开这五项生理功能.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古往今来有之,从而不断追求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物质生活 ...

  • 【灵璧记忆】回忆儿时的挑货郎

    挑货郎与我们的情缘 文/王潘 今天,我和学生一起击少队鼓,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记忆,村里经常会来换东西的挑货郎. 那个时代,村民没有到外地打工的,全都在自己的村子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 ...

  • 【灵璧记忆】在灵璧版图消失的这个地名,有多少人知道?

    学栋乡和学栋人民公社 文/同龄人 这是灵璧县人民政府命名的一个地名,也是 灵璧县地名文化中最应该记载的一个地名.因为这个地名与灵璧县的一位英雄人物有关,这位英雄人物就是灵璧县九顶区高圩乡堌塘村泥湖庄人 ...

  • 【灵璧记忆】40岁以上的灵璧人,您对生产队长的概念,这里爆料了!

    生产队长的信任 文/同龄人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人民公社时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即农村的集体资源.财产属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的经营核算单 ...

  • 【灵璧记忆】灵璧人记忆里的货郎

    货郎(又名换荒的) 文/乡村农夫 波浪.波浪.波波浪浪--废铁.碎铜.旧鞋底.破布条拿来换针.换线.换糖豆--在我儿时,天天都能听到这种声音,这就是走乡穿户的货郎(又名换荒的),手摇波浪鼓,嘴里在吆喝 ...

  • 【灵璧记忆】挖洼泥(灵璧人老辈人的记忆)

    挖洼泥 文/赵秀永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说起挖洼泥,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当时生产队是大集体,土地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种子低劣连年复种,土地脊薄全靠很少的人畜粪便,和少的可怜的农家肥.又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