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致敬60后一代中师生
致敬60后一代中师生
刘向军
在网上看到了一条令我触目惊心的话:无论80后、90后,成功都属于努力后。
“成功属于努力后”,这是没错的,但这句话是说给80后和90后的人们听的,70后的人们已经在被边缘化了,更不用说我们这些60后的中等师范毕业生了。——其实80后和90后也不用太得意,不少00后已经站在了舞台的中央大放光芒,80后、90后退出舞台也是早晚的事。在奔流的时间长河里,每一代青年都曾意气风发地被带到舞台的中央,又被无情的流水推出舞台。
可不是,我们这一代60后中师生已经站在了舞台的角落,而有一些同龄的女同学已经在55岁的时候光荣地申请了退休。看着那些曾经灿若朝霞而今带着一身疲惫、满脸沧桑刚刚告别教坛仍不时做回眸留恋状的女同学、女老师们,我心里满是羡慕、感慨和惆怅。
这些在满55岁时申请退休而不再坚持工作到满60岁退休的女老师们,可以及时结束中小学教学生活,拿着退休金,在身体健康许可的情况下,开始自己能够做主的自由生活。这是一辈子努力最终希望的一个结果,这是令人羡慕的。
我感慨的是我们这些60后中师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优异的中考成绩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在十八九岁的年龄就早早的进入了乡下的小学或者初中开始了漫长的教书生涯,而不能够像当年初中绝大多数同学那样到高中去读书、到大学去读书。这是我的感慨之一。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特殊时期,60后这一代天资、学业、习惯都一流优秀的中师生,用他们稚嫩的肩膀撑起了共和国基础教育的脊梁。上学不掏钱,工作包分配,这是那一代的中师生所能享受到的最大的实惠。然而,这些一流优秀的中师生们所付出的代价却几乎被世人和历史遗忘或者忽略。这些在此前和此后都难得拥有的素质一流的中师生们,绝大多数一辈子奋战在偏僻、贫穷、落后的中小学校园里,拿着微薄的工资,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他们的才华和付出与他们的所得远不成正比。这是我的感慨之二。
早早地工作,沉重的日常教学,微薄的工资收入,使得60后一代中师生绝大多数过早地耗尽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严格地来说,大多数60后中师生他们的视野和精神生活一辈子没有机会超出过他工作的校园、乡镇和县域。一样的青春,不一样的轨迹,这是60后一代中师生的骄傲,也是60后一代中师生的叹息。这是我的感慨之三。
又想起了我最初在中条山脚下那所中等师范学校里读书的日子。那时,学习和生活条件是那样的艰苦,但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怀着单纯的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我们那些60后中师生们奋发学习,意气风发地度过了校园的每一天。
又想起了最初走向乡村中学开始工作的日子。工作和生活条件是那样的困难,工资是那样的微薄,不少男老师找对象都挺困难。但是凭着对教育工作的青春激情,分散在各个小学和中学的中师生们朝气蓬勃地投身教学工作,成为校园里温暖而明亮的风景。
不觉5年、10年、15年、20年就这样过去了。当年告别中等师范学校母校的时候,我们曾唱着“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光荣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可是,20年过去了,我们不曾在母校相聚。有些同学已然英年早逝,就连曾经的母校也已经荒芜弃用,而“中师生”也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但是,作为一名奋战在中小学教学第一线的中师生们,我们虽然不可能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伟大荣耀,可这一群优秀的中师生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确曾为千家万户的子弟带来了生命的光荣。
时间的长河继续向前,60后的中师生已经工作超过30年了。早年所读的“发苍苍、视茫茫、齿牙动摇”的句子,今天都早已成了自己身上的现实。但在教学工作中的每一天都要全力以赴,这是这一代中师生的基本素养。
再有三五年的时间,我们这一代60后中师生就要陆续全部退出教坛了。在教坛耕耘的最后时光里,我们这一代中师生能给年轻一代的老师留下些什么呢?能给永远活泼的一代一代的孩子再留下些什么呢?又能够给自己即将终结的教书生涯留下些什么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此时已惘然啊!
作为男老师,我必须得工作到整60岁,少一天也不行——还得工作5年时间,或者,换个上进的说法:工作时间只剩5年了。
教坛最后的时光应该怎样度过?
时常以“革命人永远是青年”来自我勉励,也想起了一些虽然老气横秋却依然热血涌动的话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朝闻道,夕死可矣;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是的,成功属于努力后,它属于每一代努力的青年,当然也属于每一代奋斗不已的老年。
因为历史的机缘,使得奉献和奋斗成为了我们这一代60后中师生人生的主旋律,因此,无论退休与否,无论身处生命进程中的哪一个节点,我相信这一代中师生的绝大多数都必定会以一个教师的使命去演绎完整的人生。
致敬60后一代中师生远逝的青春!
致敬60后一代中师生耕耘的岁月!
致敬60后一代中师生绚丽的黄昏!
20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