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耩黄豆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农历五月的北方农村正值三抢,也是农民在一年里最繁忙的时候,要抢收成熟的麦子,还要抢种下茬农作物,还要顶着火盆似的太阳,加强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还要把已收的麦子抓紧晾晒,准备上缴爱国粮。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机械化收种,虽说土地分包到户,但每年收下来的粮食,除了上缴公粮和各项税款外,剩下的也只能维持温饱,假如遇到天灾,解决温饱还得靠政府救济才好渡日,根本就没有余钱购买农机,那时农村机械化收种,几乎为零。耕、种、拉、打,还是延续过去老套法,牲口加劳动力。
季节不等人,只要地里水份充沛,就得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把下茬农作物种下去,如大豆、玉米(方言叫玉蜀黍、大黍黍)、红薯(土话叫白芋)等等。
俗话说:“夏至种黄豆,一天一夜扛榔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至前后种大豆是佳时期,误了这个季节,不但会延长收割时间,还有可能会减产。因为光照不足,豆粒不够饱满,所以分量就轻。
那个时代种大豆、小麦,靠的是人工操作的木耩子。它的构造是由耩耧、耩腿、耩铧子(铁匠师傅用铁打的)、摆把和耩杆组成。种大豆讲的是快,必须要抢时间播种,拉耩子的牲口如果不用的,就用人工拉耩。拉耩子的人,只要有力气,步行均勻就行。可后面摆耩子的人,必须有呱呱叫的技术才行,不然就会出现断垄缺种的情况。摆耧掌舵要稳,耧不能乱晃,还要掌握好力度,保证耩得不深不浅,还要时刻提醒拉耩子人,保证一定的行距,免得闪垄、重垄。
有经验的老农说:起步插耩向前推,严防耩腿被泥追;紧摇几下看落种,避免无种草又贼。走上几米停下看,看看豆粒距多远;估计亩用多少种,调节耧门是关键。软地硬地得换招,两臂不停左右摇,快到地头要注意,停止摇耧随耩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