哟!吹喇叭~

吹喇叭

文/游传化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婚丧嫁娶,开业升学,生日祝寿,请来一班喇叭(唢呐)凑凑热闹,增加气氛和庄重,已成为我们这里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唢呐班子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尹集镇菠林周家唢呐。

尹集镇菠林周家唢呐班,先后多次应邀赴京参加《全家总动员》、《我要上春晚》、《神州大舞台》、《出彩中国人》等节目的制,并多次参加国内外民族乐器比赛,屡获殊荣。周家唢呐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前不久,央视《乡村大世界》摄制组又专程从北京来到灵璧为周家班录制相关节目。

周家唢呐班何以如此名气在外?

近日笔者就此走访了周家唢呐的第五代传人周本银师傅。

周师傅首先介绍了周家唢呐班的历史。他们周家唢呐班已有120多年历史,到他这辈已是第五代传人了,是真正的门里出身的“根儿生”(用行内话说家传的叫“根儿生”),师徒传授手艺的叫“梢儿生”。周家祖籍江苏睢宁桃园镇,清末祖上靠吹喇叭手艺一路乞讨,最后落户灵璧尹集镇菠林村。

唢呐,我们这里习惯上叫“吹喇叭”。据载吹喇叭源于明代。传说明代将领戚继光曾把唢呐作为军乐,每逢作战,排唢呐阵于军前吹打以壮军威。唢呐吹奏技巧不太复杂,吹奏乐曲大多节奏明快,易与大众产生强烈的乐感共鸣。后来被民间广泛传播,用于谋生和婚、丧、嫁、娶及节庆等。吹喇叭江湖行话叫“捏脆的”、“老鹅”,民间俗称“捂眼的”或“喇叭匠”。

旧时吹喇叭一般多为生活所迫,分为“赶门头”和“扎场子”两种。赶门头多是一至两人,一人吹喇叭,一人打云锣,俗称“一吹一打”,挨门吹奏,演奏多为节奏欢快的小曲小唱,主人多以馍饭或少许粮面打发。“扎场子”多是受约为人家办红白喜事,俗称“上活”,如:结婚迎娶、出殡送葬等。演奏则要一班吹、打、拉、弹、唱等人员齐全,要四至六人,多则八人,乐手分别四面围坐在方桌前演奏,有“五人份”、“八仙乐”等。乐器有大小喇叭、笙、笛、锣、鼓、铙、钹、云锣之类。演奏红白事曲目很有讲究,红白事的曲调不可互奏,不然事主会以不吉利找事“赖帐”。喜事叫“红点子”,结婚称为“搬花”或“过轿”,演奏曲调优美欢快,如《百鸟朝凤》、《庆贺令》、《万年红》、《一枝花》、《迎宾客》、《正月十五闹花灯》、《抬花轿》、《喜临门》、《鼓乐喧天》、《拜花堂》等。除了演奏传统曲目外,为了聚拢观众,活跃气氛,在吹奏过程中加杂一些民间戏法绝活,如吃火、吐彩纸、吹旗杆、火烧葡萄架、漱猪手、玩烟头、拔双管(把铜管子拿掉吹哨子,民间叫娃娃哨)等绝技表演。 同时同地有两班喇叭演奏,俗称“对棚”。倘若“吹顶”了,更加热闹,双方互不服输,都会使出绝活来,甚至不惜代价另请高手,目的就是为了不在观众面前失掉面子,损坏本班名声。

死人送殡的白事则称为“白点子”、“老可”或“抹点”,吹奏多以大喇叭哀调为主,吹奏舒缓、沉稳,凄婉,如泣如诉,如《快欠场》、《慢欠场》、《哭皇天》、《将军令》、《大开门》、《八仙取寿》等。过去白事当中除了曲调讲究外,还有很多礼节,如灵棚下祭奠(辞灵)除了吹的曲目有特殊要求外,吹喇叭要在灵棚下一直站着吹,中途可以轮流换人但不能停歇,一直吹到祭奠仪式结束。出殡时大喇叭杆上系块白绫,吹着哀调跑在孝子孝孙等送葬队伍最前面。过去民间奚落吹喇叭是“跑的比孝子还快”,因此旧社会把吹喇叭列为“下九流”。在旧时代,吹喇叭的只能在门外吃饭,不能坐头排席和吃头道菜,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

周师傅接着说,吹喇叭手艺收徒,我们这里过去有首顺口溜:“七寸木杆拿在手,五音六律全都有。老头听了不想动,老嫲听了不想走”。

学吹喇叭是一件苦差事。收徒要有中间人介绍和同行作证才能举办拜师仪式,“磕头授帖”方可进入家门学习。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工。吹喇叭要想学成,非下苦功不可。可以说是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一年四季风雨无阻,雷打不动。要熟练掌握吐音(单、双、三吐音)、腹颤音、齿颤音、滑音、垫音、花舌、打音等多种吹奏技巧。学吹喇叭出师时,师傅还要传音正调。方法是在徒弟吹奏时,由师傅在后脑勺冷不丁打一巴掌。可别小看这一掌,他既考验徒弟的专注能力和对外界干扰的承受能力,还能使其演奏如高山流水、柳浪莺啼一般动听。吹喇叭也有和其他手艺一样“三年满四年圆”的行规。徒弟出师时要磕头谢师,师傅同时送给徒弟大小喇叭一套作为出师行规礼物。

说到旧时吹喇叭的行规,周师傅说,过去无论是红白喜事,到事主家上活扎地先要吹奏一套,然后班头要做两样事,一是要到当地的同行手艺人家里拜访,叙叙家门和常礼,说些请多关照之类的客套话。二要拿着香烟,到厨房去拜见厨师也叫“拜厨”或“瞧厨”。一般见到厨师双手抱拳,恭揖说到:“各位师傅辛苦了,初来乍到还请师傅多多关照”,然后一一敬烟,这时厨师们也会起身回礼,如此客套一番。这样拜厨以后,吃饭时一定会受到“加苗”(加菜)的待遇,否则厨师们会视吹喇叭的为“凉胡子”,一定会在吃饭时报复一下,受到菜少盐大的惩罚。

另外,无论红白喜事唢呐人路过剃头铺门前都要远远停止吹奏,直到过了门前方可继续,如若不然则是欺师灭祖,惹恼了剃头匠,他们会端一盆水泼向吹喇叭行走的路面,这时吹喇叭的知道失礼了,一定要回来向剃头匠赔礼道歉请求原谅。据说剃头师傅和吹喇叭及扎纸匠是一家,都是罗祖的门徒。民间俗语道:先师罗祖传手法,剃头喇叭是一家,赐给民间三盆水(三盆水即吹喇叭为清水、剃头匠为浑水、扎纸匠为浆水),喇叭能把纸来扎。直到今天吹喇叭的大多都会扎纸的手艺。

最后说一点,吹喇叭班行内人员出门上活大多用暗语(行话)交流,也叫”吐春“。例如,吃饭叫上肎ken,筷子叫顺棒,香烟叫草苫子,酒叫火山子,茶叫澄清子,凳子叫“乍角子”或“稳子”。菜叫苗、钱叫揇nan头,给钱叫挡揇,要钱叫逼揇,一叫流,二叫月,三叫汪,四叫窄,五叫中,六叫神,七叫星,八叫张,九叫爱,十叫足,百叫拍,床叫高铺,脸叫盘,牙叫“柴”,嘴叫“瓢”,脚叫“踩子”,眼睛叫“招路”,说话叫“钢口”,说叫喘,认识叫对过盘,吵架叫反团,女人叫利子,年轻女人叫尖利子,老妇人叫苍利子,男人叫把子,男孩叫尖秧子,老头子叫苍把子,憨子叫“念攒子”,假的叫星,俊叫作,打或揍叫扁,好叫尖、硬或海搞、坏叫念作或乃搞、演员演出有瑕疵叫掉链子或失托了,外行叫凉胡子或空码,演的不好叫砸锅、结束叫搁念或者结场。

周师傅感叹,如今吹喇叭的老行规和行话,懂的人越来越少,学员大都在艺术学校里学习,只教技艺不教行规行话了,所以当年的老艺人看不惯,说现在是”江湖乱套“,无师无祖的“凉胡子”都能在江湖上混了。是啊,文化艺术的多样化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文艺需要包容,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当然我们也应该把民间老艺人的传统技艺和行规行话传承下去,让后世了解一个逝去时代的别样社会风貌。


 游传化(尤传化),长期从事民俗研究工作,擅长搜集和整理民间歌谣。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宿州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宿州市散文家协会副秘书长、宿州市红杏诗社理事、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灵璧民谣)传承人、《磬乡记忆》主编,《宿州民俗》执行主编,灵璧县游集镇农民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灵璧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资料审查小组顾问、第十届灵璧县政协委员,灵璧家园网知名民俗作家。

(0)

相关推荐

  • 小喇叭(童谣)

    小喇叭,滴滴嗒 一头小,一头大 你要吹响他 别松开含着他的小嘴巴,千万别露牙 大大的那头也会讲话 给小朋友们讲过窗台开了一朵喇叭花 那花呀,多像小喇叭 你可随便摘下他 还要给我们讲什么是天涯 还要陪我 ...

  • 民间故事:老汉一夜没回家,被人找到时正在树上吹喇叭

    在过去的大东北,有一位叫刘大能的老汉.刘老汉有一门绝活,唢呐吹得特别好.附近十里八乡有婚丧嫁娶的事,准会请他去吹唢呐. 有一日,镇上的王财主家娶亲,王财主特意派长工骑着大马去接他.刘大能整整吹了一天, ...

  • 【左邻右舍一百家】王延忠|​​​对棚的喇叭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左邻右舍一百家>自序 这是一些遥远而又亲近的故事,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故事就长在我的心里. 在那贫困而又热 ...

  • 毛骨朵花儿吹喇叭

    记忆里的童谣 '毛骨朵花吹喇叭,一吹吹到奶奶家--.' 这是一首深藏于我脑海之中的旧时关东民谣,想起它,便会令我忆起童年的时光. 我四.五岁大时,一家三代八口住在父亲供职的兵役局大院. 残存的记忆中, ...

  • 中国高等学府中科院国家最高传媒也对黑洞宣传抬轿吹喇叭 冷眼热风一百七十三

    前言 我这篇文章写作是很辛劳的.只望读者仔细阅读.如发现任何不当之处万望各位多多批评赐教!谢谢! 我已伤了不少人,望见谅! 本人虽然没有从数学理论上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成立的合理性及存在不存在黑洞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