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烟囱
“谁家的烟囱不冒烟”。小时候,那一缕炊烟就是发“烽火台”的号令。小伙伴们在村口玩的正开心,不知道发现了谁家的烟囱冒烟了。就知道到“饭时”了,这时候,村口一句:狗蛋或者二怪,字眼的呼唤。大家就一哄而散,各自回家吃饭了。现在环境治理,农村生活条件改善。极少有烧柴生火做饭的人家了,也没有了烟囱。长年漂泊在外,那缕炊烟便成了乡愁,成了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怀。
那时候,大灶台下面用个铁勺炒菜。稍不注意,柴火灰就会扑了半勺。有时候,灶火不旺也是这样。大人就会说烟囱不利,堵住了,让上房通一下。那可是我们半大小子的专利,也是最“威风”的时刻。墙矮一些的,三步两步就左窜右跳的上去了,高一点的,梯子还没有放稳,人就窜到墙头了。完了大人才把竹竿找出来,就接了上去,在烟囱里面一顿胡乱倒置。大人在下面喊道:“慢点,别把边上捣开了,漏风,不吸烟了”。有时候,家里没有竹竿的,则要找个秤砣出来,拴上绳子,上下通上几次。爬上房顶还要再爬下来,拿了绳头再上去。看你猴急猴急的,净折腾。大人笑嘻嘻地骂着。邻居家如果看见了,也会跟出来喊,随便把我家的烟囱也通一下,就说这几天烧火不旺来着。有时顺着房顶能通几家,不是你家灶房连着他家火炕,就是他家火炕连着邻家灶台。
开春的季节里,放学回家,就听见奶奶追着鸡骂,光听见叫唤,蛋下哪儿去呢?前院后院都不见。看见孙子回来了,就说道:去,赶紧钻炕洞里看看,是不是鸡把蛋下里面了,叫了几天了,找不见鸡蛋。于是孙子脱了棉袄(那时候都是棉袄穿完就衬衣),探着小脑袋就爬进炕洞半个身子,没有,再进去看看。一撅屁股就钻火炕底下去了,四个角落全找完了,拿出几个鸡蛋来。快出来擦擦脸,明天给你打荷包蛋吃,说着,拿起布弹子,给拍打身上的炕低灰。不光鸡在炕洞里面下蛋,鸟有时也在烟囱上面筑窝,这就麻烦了。冬天里烧炕,怎么也不冒烟,又要上房去通烟囱。
还有一个故事说是,村子有一位手艺很高的泥瓦匠。给人帮忙盖房子,盘大炕,垒烟囱。可能是掌柜的没有招待好吧,吃饭不按时,喝水没有茶。等炕盘好了,点火烘干时。怎么也不出烟,掌柜的找不出原因,又把泥瓦匠请过来。泥瓦匠说:应该是炕没有喝茶水吧!掌柜的这才着急了,忙买了四样干果,沏了好茶,一番招待。泥瓦匠吃饱喝好了,端了壶茶水上到房顶,顺着烟囱口唰就倒了下去。好了,烟囱喝好了,点火吧。掌柜的在下面点了火,一股浓烟顺着烟囱高高地升起来了。原来是泥瓦匠嫌掌柜的招待不周,偷偷地在烟囱口隔了层纸。不透气,烟怎么也出不去 ,这一壶水下去,纸破了,烟囱自然就冒烟了。下来掌柜的和泥瓦匠相视笑了笑,这应该是过去尊重手艺人的一个故事吧,也算是通烟囱的一个段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