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之太祖为何要绞杀功臣
大明王朝从太祖朱元璋开国到崇祯帝自缢,一共执政了二百七十六年。自1368年建国,到1644年灭亡,中间经历了16位皇帝、17个朝代,国祚276年。
开国之前,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便被立为世子,开国过后便立为太子,太祖是尽心培养,准备为自己接班,对于自己与马皇后生的嫡长子太祖是爱屋及乌,极其宠爱与器重,军国大事都让其辅助,甚至让他监国。所以从立为太子那一天开始,朱标长达25年非常精彩的储君生涯就拉开序幕了。
朱标出生的时候,正好处于朱元璋势力起步发展阶段,当时正在前线攻打南京,27岁的大龄已婚有为青年朱元璋听闻喜当爹,这位要饭出身的臭和尚高兴地在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所以由此看出朱元璋对这个嫡长子是多么的疼爱和期望。
想想看,朱标的老爹是广大文科知识分子公认的史上屠戮功臣数量最多、外加屠戮官员数量最多的“暴虐”之君,而另一个同样也杀过功臣的高祖刘邦,因为只杀咱沛县老兄弟以外的不老实的人,算来还不配给朱重八提鞋子。就这么一号雄才大略,生性猜忌,权力欲极强人物,朱标竟然能把他伺候的安安心心,舒舒服服,自洪武十年后,便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本来储君之位,便是权力斗争的核心,又摊上这么一个强势猜忌的爹,换上其他人,早就不知被废了多少次,参见胤礽,自杀多少次,参加刘据。而朱标却稳稳当当地过了25年,要不是朱元璋生命力确实强,早就顺利登基,历史也肯定就改写了。所以由此可以看出太祖朱元璋是多么的放心这个接班人,而且朱標也很争气,心胸开阔、也很开明,在朝中很受爱戴,文臣武将也臣服。朱元璋也很满意,但是期望越高失望越高,爱得深也痛得深。
在太祖朱元璋有迁都的打算的时候,让长子朱標四处考察,在去西安考察回来的路上便生病了,回到京城越发的严重,最后呜呼,先与老朱去世,这对老朱是双重打击呀,前面刚刚送走了自己的“患难与共”马皇后,现在又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痛是多少人能忍受的,培养了这么多年的接班人,浇筑了这么多年的心血,最后一场空,这让一个白发老人怎么能接受。
爱屋及乌,或许是太喜爱这个嫡长子了,最后太祖朱元璋决定把皇位传给自己嫡长子的嫡长子,也就是皇太孙“朱允炆”,事情也就这么决定了,也告知天下了,但是问题来了,传给自己的孙子,这是一步险棋,违背了自己定下的继承制度,“父死子继,兄终弟及”,那么这些开国功臣会同意吗?各个派系不会蠢蠢欲动吗?自己的这些儿子们会不会和这些功臣合起来制造事端,或者是造反呢?作为猜忌心严重的老朱,这一点不得不防。自己在的时候他们不敢动,因为自己有手段、霸气,文官集团对他没有任何威胁。自己死了孙子继位就不好说了,特别是开国的“淮西勋贵”集团,肯定会出乱子。
接下来太祖朱元璋便开始了行动:胡蓝案便拉开序幕,胡蓝案是胡惟庸和蓝玉两个案件,都是以谋逆罪被杀,这完全是老朱授意的。接下来便是从淮西勋贵集团开刀,以李善长为首的空印案、郭桓案便浮出水面,使得淮西勋贵集团全军覆没,至此开国功臣屠戮殆尽,就连老朱自己的儿女亲家徐达也莫名其妙地死了,估计也就只有汤河一人得了善终,那是因为他早已离开了权利中心,每天花天酒地,才躲过了老朱的猜忌,保下一命。这样一来,朱允炆登基的道路一扫而平,老朱也就放心的去黄泉报道了。
所以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也有他的道理,小皇帝朱允炆登基威望不及太祖和自己的父亲就不服众,就有可能导致祸乱,国家也就危险,那就有可能国家要改姓,这是朱元璋远瞻的,为了大明王朝的千秋万代他也必须这么做。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等到自己孙子登基之后,自己的第四子朱棣却率先反了,正是他把所有的开国功勋都杀了,又有多少能臣武将能出来抵抗呀?失败是必然的。所有靖难之役老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