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温馨背后的悲催:爱妻遭磋磨多年,父子决裂
在朱自清的身上有很多称号,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抛开他写的文笔俱佳的文章,他有一种对旧时代的厌恶和对新时代的向往,让他的身躯中充斥着一种新革命主义的反抗精神。 他是旧时代的可怜产物,也是新时代的希望之光,在朱自清的背影中,蕴含着无限复杂的过往。
一.父子决裂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早年的时候是一个小官,后来社会上暴发革命运动朱鸿钧十分明智地摒弃了对封建晚清王朝的忠诚,在革命后居然捞到了徐州榷运局局长这一职位。在这个职位上所做的实事不多,但是金钱上的补贴却格外丰厚,因为这个原因,朱自清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格外优渥。
只可惜,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朱鸿钧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大男子主义男性,于是趁着家里有钱,陆续往家里谈了几房姨太太,却不想家中另一位潘姓的姨娘却不依不饶,直接闹的满城风雨,甚至登上了当时的新闻媒体头条。
虽然三妻四妾并没有被明令禁止,但是被闹得沸沸扬扬,总归影响不好,于是朱鸿钧这头上肥美的差事就被卸了下来,还被其他人查到了他挪用公款,朱鸿钧不得不把家中一些值钱的东西卖掉去补贴漏洞,他也成为了一无所有的闲人。
朱自清是家中的长子,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因此从小就对他十分严格,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之下,慈祥的祖母是朱自清除了母亲之外,关系最好的亲人。然而因为种种事情的发生,朱自清的祖母在听到朱鸿钧出事后不久便撒手人寰。因为这件事情,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急转直下。
朱自清和父亲关系不好,他的母亲也卧病在床,但是朱鸿钧不仅没有好好照顾,相反他不是在外面花天酒地,就是回来后训斥儿子,长久之下,朱自清对自己的父亲越来越不满。在他20岁的时候,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从此之后,他和父亲更是很少见面,见了面话也不说几句。
一系列事情,虽然让他们的父子关系变得更加冷漠,但是人最难割舍下来的终究是这来之不易的亲情。不然在接下来的时光中也不会有《背影》这一篇文章被这么多后代所传颂。
二.不幸的婚姻
上了学之后的朱自清,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段婚姻,这段婚姻来自于父母包办,但是因为女方武仲谦温良宽厚,是一位传统的贤妻良母,朱自清在这段婚姻中并没有受到伤害,相反,他品尝到了这世间最圆满,最幸福的婚姻生活。
朱自清的母亲和鲁迅是同族,而这位少女武仲谦也是属于他们家族中的一位远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武仲谦带着对家庭的期盼和希望,嫁给了朱自清,却没有想到,这段婚姻是她不幸人生的开始。
朱自清认真在北京大学读书,他一心想出人头地,改变家中贫困的情况。武仲谦在家中包下所有的家务事,不过朱自清的父亲极其封建,家中娶了儿媳妇儿他就格外注重家中的风水,生怕因为武仲谦的原因家中萌生灾祸。
不幸的是,武仲谦嫁过来之后不久,朱家就因为长时间的没落和贫困又出了不少的事情,朱自清的父亲心中认定了,一定是因为这位新娶的媳妇儿和朱家八字不合。于是他和周氏对善良的武仲谦百般辱骂,动不动就叫她:“你这个扫把星!”
刚刚嫁到朱自清家中的武仲谦,原本善良乐观,但是随着日复一日都被公婆所否定,她心中的愁绪越来越多,心里越来越压抑,最终被朱自清的父亲所赶走。
最开始的两年,朱自清因为学业繁重,很少回到家中,即使是这样,还是能经常看到新婚妻子在屋中哭泣。心疼媳妇的朱自清赶紧过去问:“你怎么了?”武仲谦出于对丈夫的理解,也不希望自己的事情对他造成困扰,她只是擦干眼泪摇摇头说:“没什么,只是太累了。”
面对妻子的愁绪,朱自清却没有解决的办法,只能够隔靴搔痒地安慰几句,这并不能解决这段婚姻中最大的问题。
后来朱自清提前毕业回到家中,这才明白了,荒诞无理的父亲居然用如此奇葩的理由,让武仲谦这位可怜的女人回到了娘家。朱自清心中又难过又心疼,他重新把自己的妻子接回家中,武仲谦继续心惊胆战的,在这个家中包揽着所有的家务活,也照顾着他们的孩子。
朱自清学成归来,在自己的母校找了一份教师的职位任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解决家中的普通开支绰绰有余。家中有贤妻良母,工作上顺风顺水,正当朱自清打算去校长那里领来自己这个月的薪水时,校长去告诉朱自清:“你的薪水已经被你的父亲全部领走了。”
原来朱自清的父亲和校长有私交,作为他的父亲,在封建社会人看来拿走儿子的财物,并不是过分的事情。于是利用这一点关系,朱鸿钧自作主张取走了他所有的财物。朱自清气急败坏地找到父亲质问:“你怎么可以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把我所有的工资拿走?”
朱鸿钧理直气壮地回复:“老子拿儿子的东西,天经地义!”朱鸿钧根深蒂固的旧时代读书人的思想已经无法改变,他和朱自清的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差别,这样的父亲不理解儿子,不思上进,朱自清再也没有了留恋家庭的理由,带着自己的妻子去了杭州,组建自己的家庭。
如果说这对封建的父母是朱自清不幸婚姻的根源,那么武仲谦愚昧的自我精神是拉垮他们不幸婚姻的催化剂。一味付出的武仲谦在丈夫出门的时候,不仅要照顾五位孩子,还包揽了家中所有的家务。
尽管如此,她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丈夫抱怨过,只是默默承受着坐月子带来的痛苦和折磨,还有日复一日不停做家务带来的心力交瘁。
后来为了躲避战乱,武仲谦小儿子也不幸夭折,生活的压力和身体的压力摧残的这个可怜的女人,更可悲的是,她的第一反应居然不是求助自己的丈夫,而是不要给丈夫添麻烦,自己咬牙承受了这一切的苦难,即使身体感到不舒服,她也觉得熬一熬就过去了,不用在意。
对家务事一窍不通的朱自清丝毫没有察觉到妻子的不良反应,直到武仲谦因为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病倒在床时,朱子清才了解了真正的原因。
武仲谦被送到医院后,因为治疗得太晚,不久后就去世了,她的肺部甚至已经有了一个大窟窿,但是在活着的时光中,她从来没有想朱自清抱怨过。但是这正是这场婚姻的可悲之处,一对夫妻如果不相互信任相互照顾,又怎么能够在这乱世中立稳脚跟呢?
伤心欲绝的朱自清,本以为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再找一位妻子了,但是面对家中五个还需要照顾的孩子,他最终还是妥协。
1930年,他遇到了28岁的陈竹隐,从此陷入了爱河,一发不可收拾。这时的朱自清虽然生活困顿,但是名声在外,他和叶圣陶创立了中国的第一部新文学诗刊《诗》,还写了无数篇振奋人心引人深思的散文,这些光环足已经让二十多岁的陈竹隐动心。
不过嫁给朱自清后,婚后生活却依旧不幸福。虽然他们双方都是有着新思想的文学青年,但是早就拥有过温柔贤良的传统妻子的朱自清,在面对新婚妻子的抱怨后更是觉得烦不胜烦。这段婚姻看起来好像是天造地合,实际上貌合神离,早就失去了婚姻的真谛。
三.贫困的作家
朱自清和自己的父亲一直没有联系,直到父亲主动给朱自清写信,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时此刻,前半生对父亲百般仇视的朱自清才开始追忆自己成为严厉的父亲,也曾经对自己流露出的爱意,毕竟思想很难改变,但是亲情却刻骨铭心永不磨灭。
保持这样追忆有哀痛的情绪,朱自清写下了散文《背影》,朱自清年过半百的老父亲过了一段时间,才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儿子刊登的作品,他戴着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读着自己的儿子为自己带来的为数不多的荣耀。
或许造成朱自清家庭不幸的原因是因为过度的贫穷,但是贫穷不是原罪而是这动荡的社会。从朱自清出生到去世他几乎经历着中国最曲折的岁月和最漫长的斗争,因为长时间都不太平,生活让他的心中萌生了要建立一个新时代的想法。这股来势汹汹的思想潮流,是支撑着朱自清写下一篇篇文章的基础。
1940年,即使朱自清因为参加了多起革命运动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代表人,也因为他一篇篇振奋人心的文学作品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散文家,但是他依然贫穷,依然被这个社会压榨成了一个穷人。他身处于社会之中,自己也经常食不果腹,周围的人也总是因为饥饿抢夺这仅有的物资,社会上的人们饥民遍野,一片凄惨。
朱自清想到自己这么多年来,为了新中国的革命事业而付出的经历,却不想自己凄凄惨惨地过着一生,也无法改变周围人的困境。情绪压抑之下,他写出了《论吃饭》这篇情绪激昂的文章,抨击社会高层的无理和愚蠢,诉说着来自社会贫穷人士最真切的愿望。
在昆明工作的时候,因为金钱有限,他没有多余的财力为自己置办一套御寒的冬衣,只是找了一件披风,给自己当衣服,也给自己当晚上的被子。他这样一套另类的装扮,不知道受到了多少人惊讶的眼光。
这样极度困顿的生活,让他的身体条件越来越差,甚至有了严重的胃病。1942年朱自清在写给好友俞平伯的信中,就曾言自己,“健康渐不如前,胃疾常作,精力锐减”。
朱自清的精神并不贫瘠,但是他的生活永远贫困。即使是这样,他也不愿意接受来自他国列强恶意的援助,即使饿死也不愿意让家人买敌人的面粉。
在签署了不愿意接受他人援助的文件后,朱自清在一个月后胃穿孔去世了,这位才华四溢的文人,即使死去,也无法摆脱贫困的阴影——因为棺材的价钱太昂贵,他只能火化。
孑然一身的朱自清,没有给后代留下任何东西,陈竹隐在他死后,也只能一个人孤独的带着他前妻生下的五个孩子和她自己生下的三个孩子。朱自清唯一留下的或许是他那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文章,以及属于文人以及革命推进者的——清高又悲悯的孤独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