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孩子的学习具有持久动力
怎么让孩子学习更有动力,我相信这是每个家长,每个老师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
我也相信,每个学习努力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动力系统,问题是,我们怎么让那些不努力的孩子找到动力呢?或者,让那些努力的孩子动力更加持久。
方法有很多,有的家长用惩罚,有的用奖励,威逼利诱,软硬兼施。有的办法只能凑效于一时,奖励一旦消失,动力自然消除;惩罚更是副作用不断,让孩子渐渐变得讨厌学习。有的家长自以为办法非常管用,结果孩子上了大学就不再学习。
总之,那些来自外力推动的力量,都会随着事易时移,变得越来越微弱,或者生出反作用,让孩子叛逆得向着反方向而去。
那么,什么才是孩子学习努力的持久动力呢?
哲学家罗素说:世界充满了神奇的东西,它们在耐心等待我们变得更有智慧。
在《父母的格局》一书中,作者说了这么一段话:孩子的世界里,不应该只有父母、家庭、学业和学校,更不能只有自己。父母应该把世界带到孩子的面前,他们人虽小,心却可以很大,他们对世界的使命感越强,胸怀就会越宽广。
一个使命感越强的孩子,更有进步的动力;胸怀越宽广的孩子,才更有可能找到自己的使命感。
问题是,家长怎么把世界带到孩子面前,让孩子心胸宽广,增强使命感呢?
一方面,我们应该把孩子的目光引导到社会问题上来,因为问题可以促使孩子思考。
当家长盯着孩子每次考试成绩的时候,我们和孩子共同的关注点就局限在课本上,盯在在教科书上,但是,可能家长们并不清楚现在高考改革的方向。
高考这根指挥棒,早已经开始指向“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个方向上来了,但是,孩子们反应不过来,很多老师也依然在用老办法。
但是,作为家长,应该有这个意识,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关注现实问题。这个社会确实正在变得更加美好,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缺陷与问题。比如,环境问题,人口老化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网络安全问题等等,更不用说新冠疫情防控问题了。
要引导孩子看到社会美好的同时,用自己的眼光,用自己所学,去发现问题,去研究解决之道。
这不仅是新高考的要求,也是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根本。如果让孩子养成了关注世界,关注社会的习惯,那么,他就会更早找到自己的使命。
其次,要经常用以下类似的问题,引发孩子对自身使命的思考。
如果世界会因为有你而改变,你最想改变什么?
如果他人因为有你而变得更好,你最想做什么?
你对这个社会的哪些地方不满意?你能为此做什么?
要做到这些,你该从何开始?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在孩子关注世界、关心社会的基础之上。一个人思维的触角伸向哪里,是与他的见识多寡、境界高低相联系的。
我举一个确立人生使命的例子:
比如:我关注到有些家庭因为亲子冲突发生了诸多悲剧,我想帮助更多的家长学会如何教育孩子,让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影响更多家庭,让更多家庭变得和谐美好,减少家庭悲剧的发生。
于是我努力读书学习,希望自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可以更有能力去指导家长,帮助孩子。我把这个当做自己的人生使命,这促使我的读书学习有了更持久的动力。
以上是我真实的写照,当然,想起来有些惭愧,我直到快五十岁了,才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
但是,作为家长,不要觉得人生使命这样的问题需要孩子长大以后才能去思考。越早思考,就越能让孩子变得更成熟稳健,更能找到进步的动力。尤其是,不管孩子年龄多大,当孩子提出一些社会问题时,家长也应该重视并支持孩子的想法。
如果,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告诉家长,我要用我的力量来拯救世界上的儿童,家长会怎么想?估计家长们肯定要说:你疯了吗?就凭你?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到底做了什么?
1995年,在加拿大,有个十二岁的初中生,名字叫克雷格。有一天,他在报纸上读到巴基斯坦一名十二岁的童工惨遭杀害的新闻。在得到老师允许的情况下,他把新闻读给同学们听,并在学校发起了“解救孩子”的公益活动,得到了十二名同学的支持。
如今,当年的十二岁少年克雷格,已经获得了包括“世界儿童奖”在内的多项世界大奖,并三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他创立的“解救孩子”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青少年帮助青少年的公益组织,已经在45个国家开展了援建项目。而这些援建活动,都是来自于十几岁的青少年。注意,是青少年帮助青少年。
当年还是小屁孩的十二岁的他,提出这个伟大的计划时,很快就得到了父母和老师的大力支持,包括支持十几岁的他出国去开展活动,这才让克雷格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小小少年克雷格以一人之力,通过改变自己,真的改变了世界。
我们都是普通人,也许做不到克雷格那样的成就,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有克雷格胸怀世界的心胸,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很高兴我以前的学生中,就有这样的孩子,那个高中时就立下鸿愿,要为中国航天发动机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学生,已经成功保研,研究方向就是飞行器,他距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当一个孩子有了坚定的方向和目标,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他就不会在意那些艰难困苦,他会有勇气去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尤其是,他会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内心会涌出更加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人强迫他,没有人控制他,他自己就会自我充电,让自己可以坚持努力,一往无前。
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但是,绝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作为老师和家长,就是要帮助或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使命感,找到自己持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