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快评】许光辉/科普创作论
科普创作论
作者:许光辉
2020年11月15日下午,岳阳市科普作家协会成功换届,80后蔡雄先生当选协会第六届理事长。谢勇军等后起之秀当选副理事长。
我是1985年加入省科普作家协会的,所以1989年市里成立协会时,便是当然会员。从1996年任副理事长以来,25年了,可谓情深义重!
岳阳市科普作家是了不起的。一是这面旗帜一直是高举着的(省科普作家协会上世纪90年代曾一度被注销,后更名科学作家协会,再回归科普作家协会);二是出了牛人(隋国庆的《名人名作中的自然科学》获选新中国建国60年全国10部最佳科普作品之一;《四大名著中的自然科学》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仅《隋国庆科普文集》有20本);三是形成了“科普岳阳军”团队,有一支过硬的科普作家队伍,写文章、出书的人不少,其中有多人成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我在协会呆的时间久,感情深,希望协会有更好的未来。辞去副理事长职务,是让位于新人,以为协会求得发展,希望再创佳绩。
照片是李穆先生帮我拍的,发出来用以纪念这次会议。
科普创作,是实施全民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工作的重要环节,事关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它的最大功能就是能够培肥民族科学创新精神的沃土,让读者或观众通过报刊或影视获得科普知识,善莫大焉!科普文章不是刻板的教科书,它更需要多姿多彩的形式,寓教于乐,在享受精神愉悦中获得教益与充实。写好一篇科普文章,是作者的责任,更是编者和读者的要求。如何创作科普文章,本人感悟有三,说与诸君,以求共勉。
一、关于素材
写作科普文章,于作者是提高,于读者是受益。一篇文章的成功,有诸多因素,最重要的是立意创新。对于立意,作者要从宏观上把握,要站得高,想得深,说事讲理要符合科学原理,符合生活实际,符合大众的认知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创作者必须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广泛地收集素材,见微知著,“一滴水映射太阳”。只有这样,写起来才能举重若轻,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怎样得到素材呢?一要认真向书本学习。书籍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进步的阶梯。写科普文章,要多读书,不但要读本专业的书籍,而且要读相关的书籍,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各种书,能读的尽量多读。“腹有诗书气自豪”。看得多,见识广,写起来就方便了。我曾写过一篇《古人话晒田》的文章,就是在读《齐民要术》时,通过“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量时水早而溉之”引起联想,结合现代的水稻管水要求写成的。
二要虚心向群众学习。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有很多精到的见解,风趣语言,只要有心学,学问多的是。如农村中长期渍水的稻田,科学上讲叫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农民听不懂。这种田,因为长期渍水,土壤中含亚铁多,部分亚铁氧化反应后会生成红色锈斑,群众会说:这田不行,田边“流血”,就十分生动。以此说明原因,告知改造办法,不是很好吗?
三要坚持向实践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写科普文章,是向人们推介科学的生产生活知识,是告诉别人如何正确地做。因此,凡是操作性强的东西,一定要自己先搞清楚,自己没有条件搞清楚,一定要向有这方面知识的“行家里手”问清楚,否则就会“谬种流传,误人不浅”。
四要“五官并用”,综合思考。写作科普文章,是以广博知识为底蕴,以周密的思维为网络,善于把想写的东西从宏观抽出来,作精巧而新颖的叙述,使人喜读爱看,耳目一新。作者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要眼、耳、鼻、舌、身“五官”并用,全身心体会,全身心投入,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把新颖、先进、有实用价值的东西介绍给读者。我曾写过一篇《方兴未艾的电脑农业》文章,就是因为有新的东西而得到了编者、读者喜爱。
二、关于技巧
写科普文章,是科学知识与文学语言的完美结合,贵在准确明白,生动活泼。知识要准确、先进,写法要新颖、别致。作品要有趣好读,让人一读就懂,一懂就能用,从而转化为能力或财富。怎样使科普文章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赢得读者青睐呢?
一是标题要精心制作。题好一半文。科普文章的标题一般要求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文采最好。像卞毓麟的《月亮是从哪里来的》,方直的《“0”的直白》,谢础的《人将插翅腾空》,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都是一看标题就让人非读不可的好标题。我自己也曾制作过一些较好的标题,如《分蘖壮秧此中来》《田里有虫就该打药吗?》 《要把飞虱当“贼”防》《绿肥虽是下贱草 高产也讲“吃住穿”》《草子两盘花 正动犁耙》等等。
二是开头要煞费苦心。文章讲“风头、猪肚、豹尾”,说的就是开头要美,中间内容要丰富,结尾要短而有力。一个好的开头,有吸引力,能勾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我曾写过一篇《禾苗孕穗及其管理》的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就象女人怀孕要精心调养,才能生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毛毛崽’一样,禾苗孕穗后也要求对它有特殊的管理方法……”。我还写过关于绿肥前期管理方法的文章,开头是:“隋唐瓦寨岗农民起义将领程咬金的三下宣花斧,是他克敌制胜的看家本领。他这三下,曾使许多敌手丧命,无数官军胆寒。在培育冬季绿肥时,我们如果能借用程咬金的战法,切实抓好三件事,就一定能培育出一丘高产的绿肥来。”这样写,当然容易吸引读者。
三是用活说明方法。科普文章与文学作品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文学重描写,科普重说明。有些道理是要通过说明告诉读者的。说明的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写作时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分类别,就是对从单个方面不易说清的,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分成若干类,然后逐个说明。我的《绿肥虽是下贱草,高产也讲“吃穿住”》,就是分“吃的问题” “住的问题”“穿的问题”写的。下定义,就是为了突出主要内容或主题,用简明扼要的话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概念。如绿肥要适时翻沤,你可以告诉读者“适时翻沤草子(紫云英),是提高鲜草产量、提高养分总量和利用率、提高早稻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有什么话再接下来慢慢说。举例子,就是说明事物时恰当举例,让读者触类旁通。在生产实践中,“棉花在生长前期有少量蚜虫发生,就会引来飘虫、草青蛉等天敌,使棉蛉虫不造成危害。棉田若每百株只有二代棉蛉虫20条以下时,棉蛉虫造成的少量落花落果,还有利于减少花、果的生理脱落,不但不减产,而且能增产。”把这例子摆出来,《田里有虫就该打药吗?》不是很好理解么?还有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都是时常用到的,要善于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运用。
三、关于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从大的方面说,是文章立意的提炼与升华,角度的调整,内容的增删,叙述的优化。总的方向,是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新颖别致,富有内涵。你要说什么,别人要能懂你在说什么,而且好懂易懂,真正能懂。文章就像穿衣服,关键是合身合体,样子出新。只有大的框架建好了,整体优化了,才能写出真正意义上的好文章。对于具体的文字修饰,也是文章最重要的一环。一篇文章,同样是“细节决定成败”。贾岛曾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写文章是要煞费苦心的。改文章时,不但字词句篇章要用心推敲,而且标点符号也不能放过。高尔基曾经同别人发过感慨:昨天不但没有写一个字,反倒删去了200多字。英国作家王尔德有一次在书房里忙了大半天,出来后人家问他:“这么大半天,一定做了不少工作吧?”王尔德满意地笑着说:“我做了一件极其重大的工作,我删去了一个逗点,但后来经过反复考虑,我又把它加进去了。”由此可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时下文风浮躁,好多人写文章是网上查找,鼠标剪贴,一蹴而就,应付了事。殊不知好文章都是深入思考的结晶,反复修改的结果,决不是轻易得到的。杜甫是诗圣,他都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更应该如此。我曾写过《人生贵有平常心》一文,前后花了两年时间,修改了不知多少次,后经《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又被《语言报·高中版》作范文转载,由此也证明文章多改才能精炼,才能受到编者、读者的喜爱。
作者简介
图片:李穆
(专辑持续更新,欢迎作者入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