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湿地:青海高原上的“地球之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对于很多人来说,“湿地”这个概念更多是在地理课本中才有。实际上,湿地就在我们身边,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也是原生态美之集大成者:树木、藻类、自由嬉戏的禽鸟、宛如镜子般的河湖、倒映着碧蓝的天空,一派天净沙似的旷达与静美。
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这是因为它拥有茂密的树林,不停地净化着我们的空气,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宜居。湿地还有蓄水功能,就像一块海绵一样,可以有效地储存地下水,在天气干旱的时候补给干涸的河床;而湿地上的植被,还能起到稳固土壤的作用。
钢筋水泥墙内的生活,压抑不住人们对绿色的向往,走进生机盎然的湿地,呼吸着那清新的空气,仿佛阳光一样轻轻地温煦身心,洗涤尘劳,让人不经意间便能放下疲惫与压力,重新唤醒自己的小宇宙。
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
2014年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青海省湿地类型多样,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孕育了独特的高原湿地生物基因库。目前,全省湿地面积达814.3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5.19%,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
“城市多一块湿地,生活多一份诗意。”2013年12月31日,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试点建设,按照建设“湟水清水入城、湿地生态文化和地域文化展示平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乐园”的要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建设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相继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休闲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湟水河湿地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
游廊掩映、绿道环绕、草木深翠……湿地公园的美景,无疑是人类写给大自然的情书。如今,这个于城市中散发自然魅力,生态环境优美,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中心城市绿芯”,已成为各种鸟禽的栖息场所,也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青海各级政府认真践行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深入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完善湿地保护制度,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目前已陆续建成国家湿地公园19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人工湿地在内的湿地公园总面积达到36.14万公顷。
近日,由互助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承担的2020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湟水流域国家湿地公园适生植物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实施方案”通过专家审查。作为我省林业和草原系统第一个湿地保护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湟水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景观配置、退化湿地修复、小微湿地修复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青海省林草局湿地管理处副处长宋维菊介绍,总投资100万元,实施期限为三年的该项目,将实现对高原乡土湿地植物开展人工培育及小规模栽植等技术研究,选育出适宜湟水流域适生的特色湿生植物,为湟水流域乃至其他高原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系列繁殖及综合集成配套湿地景观绿化提供技术示范,为今后研究高原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最美的湿地上有最美的“守护神”
在青海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在青海广袤的大地上,有一支由1.6万人组成的湿地生态管护员队伍。他们不论酷暑严寒,常年行走在青山绿水间,与山为伴,与林为友,用自己沾满泥土的双脚,用自己的满腔热忱默默坚守,守护着青海高原这片极地的纯净。
今年56岁的杨占吉,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阴镇城西村三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一位普通的湿地管护员,因妻子残疾常年卧床、女儿还要继续上学,养家的重担落在了杨占吉一人肩上。2017年9月,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杨占吉被聘为贵德县湿地管护员,从那时开始,他与湿地的故事便在日与夜的守护中展开。
“我管护的区域是河西大桥到黄河清大桥北岸,平时的工作主要负责管护滥砍滥伐、采砂取土、开垦、砍柴和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等破坏湿地生态资源的行为。因为管护的面积很大,每次骑着摩托车巡护都要花上多半天时间,路上走走停停,顾不上吃饭也是常事。可是既然当上了管护员就要负责到底,不能漏掉任何一片区域。”杨占吉说。
杨占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巡护工作中,他不是在河岸道路巡查,就是在湿地制止垂钓者、打捞漂浮污染物。“节假日的时候更是巡护的重要时期,为了湿地的生态环境,放弃短暂的团聚也值了!”杨占吉朴素的话语中满载着对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热爱,更诠释了湿地管护员的责任与担当。
泽曲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泽库县西南部,规划总面积7.23万公顷,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它的建立,对维护泽曲湿地生态功能意义重大。
6年来,索南项加的足迹遍布泽曲湿地的每一个角落。夏日的泽曲河水横溢,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的湿地湖泊中,鸟语虫鸣,花香四溢,这时的索南项加会在言谈中流露出一种自豪感:“刚开始当上管护员时,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监管湿地内的环境卫生,清理垃圾和杂物,清点核实湿地周边的牛羊数量是否超标,遇到偷牧、采石挖沙等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时制止并且上报,当时真的感觉有些枯燥。”现如今,索南项加发现,自己已由衷地爱上了这片湿地。每一次的巡护都充满了乐趣,看云就可以知道天气的变化,看众多湖泊的大小变化,就知道泽曲上游的水量是否充沛,他甚至可以从鸟类栖息的数量,感知到湿地环境有没有发生大的改变。
他感到自己在一天天和这片广袤的湿地融为一体,他已离不开湿地,他知道,湿地的良好保护也同样离不开他们这些管护员,离不开每一名细心呵护它的牧民。
让地球“绿肺”滋养青海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纳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国务院《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中,湿地也已纳入到生态补偿领域之列,而正在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湿地”更是上升为国土调查一级地类。
湿地保护是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青海拥有大江河、大草原、大湿地等丰厚的生态资源,在全国生态格局中的影响大、贡献大、责任大、价值大。”有鉴于此,2014年至今,全省累计落实国家湿地保护修复资金近7.4亿元,相继开展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湿、湿地公园建设、湿地生态管护员等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湿地资源保护已成为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重中之重。
为了实现从湿地大省到湿地强省的转变,省委省政府不断完善湿地保护制度,抓紧做好修订后的《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相关配套制度的制定完善工作;加快湿地分级监管体系,推进青海省重要湿地名录发布,争取将我省更多省级重要湿地名录纳入到即将修订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中,以争取更多投资;积极争取并严格监管好中央财政湿地补贴项目,稳步推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以及退耕还湿试点项目,探索出符合青海实际的生态效益补偿及退耕还湿机制;实施好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3处国际重要湿地中央预算内湿地保护工程。
2018年7月,青海正式启动了湿地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工作。目前,已经初步完成野外调查,争取在2020年年底全面完成湿地泥炭沼泽碳库调查所有工作,迎接国家验收。青海省林草局湿地管理处处长马建海告诉记者,青海省拥有独特的雪山、蓝天、湿地、湖泊、森林、草地和荒漠戈壁,它们的雄伟、博大和奇异,足以震憾每一个人。国家湿地公园是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将全面提升湿地保护能力,紧扣省情实际,坚决扛起湿地保护的责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融入更多的科学元素,将创新“湿地+自然教育”宣教模式持续在各地不断落地开花,这是青海加强湿地科普宣教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继2017年西宁市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建成面积346平方米的湿地科普馆以来,青海省湿地保护中心近期又分别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三所学校成立首批“湿地学校”,同时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教育学校暨高校科研教学实践基地在刚察沙柳河挂牌,意味着湿地公园面向高校教育资源迈出了第一步,也为双方在科技支撑、人员培训、学生实习、就业及自然教育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在集中保护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国有林场,适时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局面。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志法表示,将继续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努力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积极探索湟水流域水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湿地修复范例,为西部大河沿线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实践经验。
这些举措,是青海全省上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三个最大”的重大要求,是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创新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渠道、保护绿水青山的具体行动。在青的高等院校与国内高校的合作目前已开展了国家自然基金、青海省基础研究等项目,以打造湟水湿地研究中心、建设青海西宁湟水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等。
天时,地利,人和。湿地面积居全国第一的青海,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