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凯城和恒大之间差了83位!“大鱼吃小鱼”后嘉凯城股票该大涨了

4月24日,恒大地产(HK.3333)发布公告,以3.79元/股从浙商集团、杭钢集团、国大集团收购嘉凯城(SZ.000918)约9.52亿股股份,合计金额约36.1亿,占总股本52.78%,成为嘉凯城的控股股东。至此,恒大仅用10天买下一家上市公司控股权,这就是速度。

值得关注的是,嘉凯城之前还位居2015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的综合实力100强榜单的87位,和恒大存在83名的距离。在嘉凯城之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小房企成为“小鱼”,被“大鱼”所吞噬。它们之间的距离,或许就是83名。

(2015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的综合实力100强)

目前嘉凯城股票依然处在停牌状态,若此次收购不出意外,当嘉凯城复牌时,其股票大涨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今楼市下半场的帷幕已经拉开,从去年至今,有太多的房企并购案涌向我们,几乎都不外乎4种类型。对于恒大地产这样的大型品牌房企来讲,会在楼市下半场这个阶段继续“大鱼吃小鱼”,增强自身在行业内的规模化优势。

恒大吞并中小房企  许家印的雄心

4月13日晚,嘉凯城发布公告称,公司三大国有股东浙商集团、国大集团、杭钢集团将合计转让9.52亿股,占总股本的52.78%。初步估算,约合3.79元每股,转让总额36.09亿元以上。

关于受让方的资格条件,其中有几个关键的点,如2015年度房地产销售金额不低于2000亿元,且销售面积不低于1500万平方米,将受让方基本锁定为千亿梯队中万科、恒大、绿地三家之一,而结合恒大近一年来大肆收购的举动来看,当时业界普遍认为最有可能接手嘉凯城的就是恒大。

结果也不出所料。其实恒大许老板的收购雄心早有迹象:恒大截至2015年年底现金余额超1640亿。恒大的充足资金已为其即将实施的私有化准备好了“弹药”。

就在恒大发布公告前的4月11日及4月12日,有消息称恒大累计以2.91亿元买入了廊坊发展总股本的5.005%,形成举牌,并跻身廊坊发展第二大股东。这是恒大在A股市场举牌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由于恒大的此次收购动作,嘉凯城和廊坊发展股票均已停牌。

恒大此次动作的目的无疑是为回归A股铺路。恒大地产在公告中并不讳言,通过本次协议收购,将拥有境内资本市场A股上市平台。

至4月22日收盘,恒大地产市值只有778亿港元,不及万科A的四分之一。目前其市盈率约为6倍,远低于A股地产公司约15倍的市盈率,未能反映其真实价值。恒大将通过借壳上市方式回归A股,此次收购嘉凯城,无疑完成了最重要的一步。

其实对于恒大而言,发展是硬道理。虽然这家公司近年来开始大力拓展消费、互联网等多元化产业,但房地产依然是其主要的基础产业,继续壮大规模也是恒大老板许家印的既定战略。

许家印对规模增长的诉求也有更高期许,在提前超额完成去年1500亿的销售目标后,他还希望恒大未来5年仍然能将保持各项指标年均30%左右的增长。如果能够保持这个增速,恒大无疑很快将超过万科!

大规模的收购扩张是许家印最擅长的方式之一。这位房地产大佬曾明确表示,地产业今后的发展机遇在于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房企将在优胜劣汰中分化。

其实从2015年以来,恒大就已经看准行业盈利水平持续收窄的时机,大手笔收购多个物业项目,为其下一步转型战略做铺垫。足以从中看到许老板的狼子雄心。

2015年6月,恒大联手腾讯以7.507亿港币投资港股公司马斯葛集团,在后者股本扩增3倍的增发中认购75%股权。

此后,恒大大手笔连续三月股权收购三大公司:

  • 2015年5月,恒大以31亿元的代价拿下了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67%的股份,其中包括16.07亿元挂牌价和15亿元内部债务。

  • 2015年6月,恒大公告称,将斥资55亿元人民币收购中渝置地旗下的高原国际公司92%股份,高原国际名下拥有的唯一资产为100%的重庆中渝物业发展公司股权。

  • 2015年7月,恒大地产和华人置业旗下两家附属公司达成收购协议,恒大地产以65亿港元收购华人置业名下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爱美高集团。

同时,恒大看准行业盈利水平持续收窄的背景下,港资房企收缩战线的契机,2015年以来从中渝置地、华人置业及新世界等港资巨头手中收购项目总计15个,项目涉及香港地标写字楼美国万通大厦、北京上海核心区项目、重庆大型综合体等,总金额602亿。

▲恒大向港企收购的15个项目

2016年4月,恒大于以数十亿元收购了人和集团旗下哈尔滨盛和置业的四个地产项目,加之年初的拿地和收购,恒大在黑龙江的项目已接近20个。

▲恒大收购盛和置业的4个项目

房企并购的4种类型
随着地产行业的集中度不断上升,两极分化加剧,处于“白银时代”的房企们迫切需要在此次的行业洗牌中先发制人,占领高地,并购为企业的扩张提供了新的契机。
2015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政府首次明确提出促进房地产行业兼并。这一举措有利于促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推动规模房企做大做强,进而降低采购、融资成本,也有利于标准化住宅产业化的推进。

除了市场原因外,房企纷纷选择以并购来谋求转型还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并购有利于稳妥地扩大规模,开辟新市场;

二是房企可通过收购壳公司,拓展融资平台,解决现金流问题;

三是并购可带来多重资源整合,提升并购方的产品竞争力。

房企并购主要包括以下4种类型:

1、并购地方标杆,打开新市场
一些实力房企会并购地方标杆,借助地方标杆已经建立起来的品牌影响力、人脉资源为自身的战略布局减少阻力,以求迅速在新市场达到较高的占有率。

2014年年中,深圳绿景集团以9.4亿元收购香港新泽控股64.83%股权,成为香港新泽控股大股东,成功在香港联交所 “借壳”上市。绿景此次收购新泽,一方面是为了“借壳上市”,拓展自身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寄望于充分利用壳资源,拓展城市覆盖率。

2、并购竞争对手优质资源,扩大规模
通过收购行业内其他房企所持有的优质资源,企业能够有效地获得相关业务领域的资源补充、土地储备以及地方优质项目。

2015年2月12日,彩生活通过其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深圳市彩生活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3.3亿元收购开元国际100%的权益。这次并购,也是国内物业管理行业中最大规模的一宗案例。

3、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实现1+1>2
集团进行内部资源整合,将原本分散或相对独立的资源进行横向聚集,从而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一方面,减少因业务重合而产生的资源浪费问题,另一方面,房地产业务领域能更集中地进取提高,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今年3月14日,中海地产和中信股份双双发布公告称,中海全面收购中信旗下中信地产和中信泰富的住宅物业组合,交易对价预计为310亿元。中海地产获得中信布局于25城、总建筑面积为24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中海拟采用“股权+资产”的交易形式,拟向中信配发10%的股份及转让价值约61.5亿元的资产。

4、跨界并购,深化多元化之路

房企为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房企谋求多元化转型突围,而跨界并购则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方式。房企通过并购一个成熟的企业获得进入跨界行业的端口,不仅获得优质的上下游资源,而且有望受益于行业协同效应。

较为典型的案例则是去年5月4日,华业地产发布重大资产收购报告书,拟以支付现金21.5亿元收购捷尔医疗100%股权。收购后,华业将以捷尔旗下的重医三院为平台,打造全方位产业链的医疗医药产业集群。

“大鱼吃小鱼”或成常态?

在中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的市场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下半场。从楼市下半场特征来看,房地产行业增速下滑趋势势在必然,此时,房地产行业也将呈现出规模化聚集与并购重组频繁发生的特征,“大鱼吃小鱼”的并购现象与合纵连横的“强强联合”成为“新常态”。

新形势下,房地产的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品牌效应对于销售的影响力被进一步提高,相比品牌影响力极大的大型房企而言,中小型房企劣势凸显,导致市场份额被快速抢占,销售额大幅缩水。另外,中小房企在产品标准化、融资渠道构建、购房者C端客户的把控能力等方面无法实现开发成本的降低,也无法实现较快的销售。从这个角度来看,一部分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中小房企极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退出或被收购。

同时,从目前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千亿房企的竞争暗潮汹涌,中海系、招商系、保利系、绿地等房企试图通过重组形成“巨无霸”联合体,争夺未来行业老大的地位,竞争异常激烈。

楼市的深度调整将导致更多的中小房企退出房地产或被收购,而这对于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房企来讲则成为逆势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恒大地产这样的大型品牌房企来讲,会在楼市下半场这个阶段继续“大鱼吃小鱼”,增强自身在行业内的规模化优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