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寂

恒       寂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下视频来源于
太阳很大古美术

从夏季开始雕刻这些作品,用时2个月完成,不包括制作皮壳与露天风化的时间。每一件都采用传统的雕刻手法,细节中有人的温度,有对古意的阐述,以及时间的痕迹。

11分钟精剪-《恒寂》


本来有很多路,走的人少了,也就没有了路。

—曲阳县羊平镇的三轮车老司机

很多时候,我都愿意盯着一块古人雕凿过的石头陷入一种迷思之中,那些细密的刀凿与打磨痕迹所织成的情感之网把你包围,刹那间,陷入光影朦胧处,与古时烟云混为一体。

这是人与时间共同创造的艺术。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可以同时走两条路。

打打石头,研习古造像,爬爬石窟可算是一条往里走的路。

另外一条路是走出来:习古的基础上做雕塑,绘画亦或是数字影像等此类可算是一条往外走的路。两条路看似分开,实际上是互为纠缠的关系,一方必然会影响到另外一方。

“大魏天平三年六月三日,张河间寺尼智明为亡父母、亡兄弟、亡姐敬造尊像一区,愿令亡者托生净土,见在蒙福,又为一切咸同斯庆…”

这是青州龙兴寺出土的尼智明造像发愿文,其父母、兄弟、姐均已亡故,敬造尊像以寄所愿。

山西晋中有一件大齐武平五年的铜鎏金造像碑,上面刻有“…合家大小知身无常,财非己有,咸割资财,敬造…” 金光灿灿。

“知无常”“见在蒙福”“一切众生”“咸同斯庆”这都是一千多年前的普通人留下的独白,虽然发愿文的格式大多如此,已几近于套路化,但这是对宇宙冥冥的敬畏,包含人性的觉悟之光。

如果每一个人的发愿都能凝结成无形之象,那每一寸石面上都悬浮着八万四千个宇宙。

这是一个普通的蓝色星球,普通的不能再普通,行走在无边寂寥的黑夜中。古往今来,人们在这个星球上挖了无数个洞窟,雕造了许多巨大的神像,把内心最柔软,无助,迷惘的一面拿出来扔在漆黑的洞里,镌刻在冰冷的石面,凝结了希望、救赎、以及对永恒的想象。

金字塔,高耸的神庙,巨大的佛教石窟。

这是企图永恒,又对时间无可奈何的恐惧。


这个夏天,我在曲阳县羊坪镇的石雕作坊待了很久,画了很多草稿与概念图,用完全传统的手工方式做了这些雕塑。这一系列雕塑与我此前制作的数字虚拟图像有契合,也是一个长期酝酿的计划。疫情期,少了许多出门爬石窟的机会,多了许多打石头与做无用之事的时间。

没有事先的经验可借鉴,唯一的信心就是能造出传统雕塑的韵味。我和工匠们一起预先做了许多功课,比如开脸的特征、建筑的形制、斗拱的样式、石窟的布局等等,这些其实对于在场的所有人都是一个没底的活。

打石头的过程带有很大程度上的临场性,比如要造出自然的山形,如果一刀一刀去雕造出来,就会缺乏山体的自然断裂之感,而且錾子打在石面上,会有灰白色的印记,这处理起来将是一个大麻烦。最终决定用锤子随机砸出山形,全靠手感与偶然性。

开脸样式分别参照了北魏云冈石窟、北齐响堂山石窟、北齐天龙山造像、以及北齐青州造像。

一开始设想让石质与地区样式呈现统一,比如山西样式用砂岩,青州样式用山东本土的石灰岩,邺城样式用曲阳汉白玉,但牵涉到开凿石窟的问题,邺城与青州地域没有特别大型的石窟,难以达到要求,而且容易陷进一个小框架中,于是便放弃了这个设想。那件汉白玉的作品最终采用的是青州样式的开脸,建筑是以天龙山隋代窟为原型。

参照了天龙山第8窟佛首(如下图)

把自己微缩成小人,跟随着自然起伏的山岩行进,经营好位置,开凿石窟,开出石头小路与窟相连,一切都像真的在山谷里忙碌。

所有的石窟样式以及具体的雕刻完全遵循于古代,比如唐朝石窟与北魏的石窟各自都参照了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但不是照搬,都经过了提取与重组,以确保它符合时代样式的同时根本不存在于现实。

就如同在某一个无人踏足的山岭,赫然矗立着这样一个石窟群,被封存在时空中。古人在巨大的山峰上雕凿出巨大的佛像,就像巨大而又坚实的信仰。一千多年风雨侵蚀,山体在时间中垮塌损毁,后来的人又继续在残缺的巨佛上开窟造像,形成一种奇观。

这无疑是理想化和超现实的。

这些石窟内几乎没有具体的造像,都是空窟,强调了“窟”这个概念,简化成一个符号,这种符号无形中被简化成“文明”或者“信仰”之物证。造型语言不作任何改变,也不去强调个人风格的东西,只求将传统雕塑的语言完整的呈现出来,尽可能多的回溯到古代造型体系中去,寻求纯正的古意;同时从作品本身来看,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并置的工作,宏大与细微的并置,以及抽象的时空观,试图脱离传统造像的观看方式,把观者置于高空,置于宇宙虚空去看待这些人造的信仰。

关于皮壳的问题。

出土皮与露天风化的皮壳有显著的差异,前者深埋于地下,几乎没有被自然侵蚀风化,也没有局部油腻厚重的包浆。

为造出接近真实的石窟皮壳,表面做了一层钙化处理,就像露天的石头,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表皮被沁色、钙化发白的效果,但是并没有面面俱到去追求精致入微的变化,整体看起来有沧桑的韵味即止,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效果。

做完钙化之后,用茶叶水、泥土、烟熏等方法做出表面的皮壳层次,最后露天放置一段时间,与草地泥土为伍,风吹日晒,使其产生一种自然的沧桑感,褪去火气。最后进行局部的修饰,比如缝隙里的泥土,局部斑驳的彩绘,都是在工作室内慢慢完成的,让它们看起来就像一件真正的古物。

另外,这些作品与人之间存在一个互动的交集点-人的抚摸。就像一件老家具,越用越有融和感,人的接触会让石头表面逐渐增加一种醇厚的包浆,显露出时间的气息。

在露天环境下放置

传统石雕造像有自古以来的工序和技巧,有人的感情流露;毫无疑问,这也是格物致知,与古对话的基础。

比如这些石窟室,如果用纯电动工具掏洞是很快的,但是整个窟壁会留下机械性的痕迹,过于规整和单调。若是坚持用手工刀走一遍,就像古人在开窟那样,就会有人工痕迹留在那里,丰富、拙朴。几乎不会有人探头去观察内部这些细节,况且对于普通人,两者不是那么容易分辨,但起承转合之间的人性就蕴藏在窟内,这就是我们经常会提到“耐看”,也是手作之物的特质。

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手工守旧的模式,死板而且耗时的流程,已跟不上大时代,正逐渐被抛弃。不仅是石雕;木雕、泥塑、还有更多传统手作行业,那一套古老的习惯和方法,都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与之相对的是机器作业:冰冷,快速,整齐划一。比如现在景区门口各种大石头狮子,它们千遍一律,故作姿态,工艺浅薄,毫无生气,就像网络上的口水歌曲。



从夏季开始雕刻这些作品,用时2个月完成,不包括制作皮壳与露天风化的时间。每一件都采用传统的雕刻手法,细节中有人的温度,有对古意的阐述,以及时间的痕迹。

这些石雕是一个尝试,也是一个开始,试图在非传统概念的基础上,将传统手艺最大化、毫无保留的显露出来。


【1】如是

开脸是参照青州龙兴寺的北齐菩萨像,汉白玉温婉的石质用在寺庙建筑上有格外纯粹空灵的意境。这是一块带有老皮壳的石料,残存在背面,整体的山形经过许多次修改,背面有摩崖石刻,蜿蜒的小路连接一个小世界。右侧耳洞被处理成石窟,有“聆听”的涵义。

虽然这种山体、建筑、与巨大的佛像组合的形式是理想化的,但总体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同当初是一个完整的菩萨头部,损毁之后,古人又在其中开窟造像,前后左右都保持在这个设定的尺度内。

洁净清透如梦幻泡影。

【2】空相

较为典型的云冈石窟北魏后期的造型,脸型的线条刚劲之中带有柔和,嘴唇厚实,平坦的前额与开阔的眉线是云冈造像的一大特点。

背面处理成垮塌的窟室,内部从窟顶到窟壁都布满了浮雕,立柱也有千佛龛,形成一个丰富的空间。

为营造出真实的石窟观感,用点燃的木柴在局部熏烤,用炭灰调和泥浆涂抹出深沉的皮壳层次。

一侧有台阶上去,台阶这个元素,在每一件作品中都出现了,对于整个石窟群落来说,它是一个世界的进出口。

【3】半室明月

这是锤子砸出的汉白玉石块,自然断裂,顶部保留了一小片深红色的老皮壳。山顶一残损的小窟室,北朝样式,垮塌的缺口强化了整个窟的空间感。

在山顶单独造一个小窟,只有一条路攀登上去,这个概念并非只是表现山顶上的石窟,更多的是试图强调藏在山石中的般若意向。制作了一些列,这是其中一件。

若明月当空,月光会通过窟的缺口照进窟内,这是“半室明月”名字的由来。

【4】大千

开相为天龙山北齐造像样式,模拟巨大的山体,内部有巨大的窟室,有三尊像,有神王,有千佛,十分丰富,窟门入口处左右两侧有金刚力士护持,内外连通。小天地,大世界。

砂岩做出风化的效果还是较为容易的,露天环境下,石头表面呈现出微小的裂缝,无形中增添了自然侵蚀的沧桑感。

我们一提到天龙山造像,脑海里闪过的往往是那些唐代的造像,甚少会关注此前隋代或北朝时期的作品,在数量上也明显少于唐朝。但是天龙山北齐造像的眼神中却带有少见的淳朴和单纯感,而且有些许人间气,这种气息一直延续到隋代。如登上央视的天龙山第八窟佛首,那嘴角和蔼的人情味,有人的温情,有关怀也有出世的空灵之气。

这件作品高度参照了天龙山第八窟的一尊佛首(如前所述)。

【5】寂

参照了响堂山造像,嘴唇的笑意经过了多次更改,调整的时候不仅仅只是考虑嘴巴这一块,而是要顾及到整个脸型的起伏,为达到古人造像那种轻松和质朴感,耗费了许多精力,过之则媚,不及则呆。

佛面背后的山峰有许多小路,路旁也有许多石窟,有的是唐代窟,有的是北齐窟;也有可细看的局部,如窟门两旁的力士、石壁上的小坐佛。

右侧是密密麻麻的千佛,浩瀚的世界,把整个石窟群落当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试图营造出视觉上的节奏感,同时在提示它是无人踏足的空寂山谷。

【6】与愿

与愿手印,与愿的含义为给予众生种种恩惠,一切诸乐皆令圆满。

手臂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窟,犹如凝聚了宏大的愿力。整体也有“桥”的含义,高架于空中。

【7】施无畏

施无畏手印,令众生心安无惧,这是一个坚实而有浩然之气的手印。

侧面参照了响堂山石窟,有高大的窟门,门框上刻有忍冬纹样。

【8】行星

星球这个概念完全是来自于绘画草稿,转变为雕塑之后再延续到数字图像。

这是系列其中两件,刻意找了一个表面有沧桑皮壳的石头,雕凿成圆形,再根据表面的起伏处理成类似星球的坑洼状。

千百年来,人们在这个星球上挖了无数个洞窟,每一寸石面都凝结了无数个普通人对永生对现世的叩问,对未来的祈愿,超越了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绝对存在。它们凝结成看不见的光芒,在三千大千世界流转。



NFT 的展览上有我以古造像为题材的数字合成作品,许多人对此感到好奇。

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一件作品,每一处都直接采集于真实世界,没有用三维软件建模。

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真实世界的投射,比如:《恒星》那个星环,是从天龙山石窟石面上的沙粒采集到的图像,然后转换成环形,径向旋转而得。每一粒沙子都是真实的,每一粒沙子都是一个发着光的大世界,最终由无数个真实世界的像素构筑出一个虚幻的图像。

比如《流星》,那些飞溅的碎石块,原本是来自于济南开元寺山路旁的一块大石,把石块取回工作室,砸碎之后再合成数字图像的。

《恒星》

《流星》

《行星》

《残骸》

《悬空寺》

坚持每一个局部都来自于真实,这对于作品本身有聚沙成塔般的意义。

由雕塑再转换到数字图像,从数字作品的灵感再到雕塑的实现,这要得益于大学时代就十分着迷的phtoshop软件,合成各种特效,得心应手,仅此而已。

与画笔不同,这是一个奇妙的工具。记得2012年的时候曾经有出版社找我合作出一本关于数字合成特效的教程,后来由于诸多原因,不得不搁置了。《梵物志》书开头就有几幅,这类属于摄影的范畴,只是后期经过主观的重组,营造出一种真实感。

巨大的真实与巨大的虚幻、一粒恒河沙与三千大千世界同时矗立,过去与未来每一个存在的个体,渺小与广袤,平凡与伟大,都是永恒寂寥之宇宙所开出的平静之花。


[粉丝福利]

作为龟速更新的公众号,粉丝福利以后每期都要有。

延续老习惯,评论留言获赞前三位,获得数字虚拟摄影作品一幅,背面签名。

(日期:截止到2021.10月3日晚12点)

这三幅在这个月18日的北京芭莎艺术in展上首次亮相。

已装好了金属外框,特意处理成锈斑的效果。

(随机盲寄)


(0)

相关推荐

  • 喜仁龙镜头下的天龙山石窟

    流失海外一百年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一亮相春晚就引起热议.该佛首1924年被盗,是2020归国的第100件文物. 1922年3月,日本人外村太治郎拍摄的天龙山第8窟. 天龙山第16窟.17窟的 ...

  • 真实影像!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在流泪

    0人参与0评论 天龙山石窟外景(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是中原地区代表性佛教石窟,在中国石窟雕塑发展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2月11日晚 ...

  • 北魏帝王崇佛与雕塑的转型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在佛教造像中,一个特别突出的特征,就是直接表现佛陀超越人间的偶像尊格.这种偶像崇拜是基于对佛陀的纪念与礼拜仪式所产生的美术形式.在古代中国,随着佛教信仰的兴盛,偶像崇拜的观念也得到了 ...

  •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白居易 |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古诗词文欣赏 品读古典诗词 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 聆听最美好声音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唐・白居易]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译文: 天气太热,人人都在想办 ...

  • 古诗词日历 | 白居易《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三伏天处处炎热,每个人为了避暑到处疯狂寻找纳凉地,只有打坐的禅师不怕热不出禅房. 难道是禅房里没有暑热到来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出家人内心清静才觉得身体凉快 ...

  • 白居易夏日拜访高僧,热得受不了,听高僧一席话后在墙上写下经典《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唐宋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最为蓬勃的两个朝代,不过真要说起来,这两个朝代的诗歌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唐代的诗歌重在抒情抒怀,而宋代的诗歌则多是蕴含哲理意味.就像同样是登山,唐代诗歌更多是"诗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