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味道”散文有奖征文】白河木瓜/高涛
和文友们去白河县结对帮扶并进行文化采风交流,第一次去号称秦头楚尾的大山深沟,第一眼看见的便是木瓜。
说是木瓜其实先是木瓜树。正值深秋,天高云淡,三苦展览管前云雾缭绕,道道沟坎令人倍觉清爽。几位农民正在松土、埋肥,准备植树。上前攀谈,知道是木瓜树。我望着漫山遍野的一颗颗木瓜树,高大的,挺拔的,俊俏的,象年轻的战士。走进一株,闻到清香,我幻想着木瓜树从夏到秋,沐浴阳光,承接雨露,长出木瓜花,在春风里绽放芬芳的样子。老农民说,木瓜树极易种植,只要在吃木瓜的时候留下木瓜籽就可以了。把木瓜籽埋在沟坎地里,它就能长出苗,长成树,从小变大。而且木瓜树长得很快,每结一次果,就窜高一大截,一直到高不可攀,让人需仰视而叹为观止。
听到这里让我顿生敬佩—不可貌相的木瓜树。它没有胡杨林千年不死的名,也少了夸奖如《白杨礼赞》,但是普通平凡的木瓜树,就在这狭小的地方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它们千百年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生长、开花、结果,不朝秦暮楚,就踏踏实实,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可以盖房遮风挡雨,枯枝当柴薪火取暖,像极了白河人。
令人诧异和肃然起敬的白河人!我不理解最初白河人为什么非要在这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没有之一)栖身。同行的老师告诉我,或是因“苛政猛于虎”,或为“皇亲国戚躲避赶尽杀绝”,或因“与天斗,与地斗”的无穷信念。我们熟知白河县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地无百亩平。但是,白河人硬是凭“三苦”精神令世人惊叹—日子越过越好,1974年便不吃国家返销粮实现粮食初步自给,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所肯定。
《诗经》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树和白河人便是这样——根向下扎,头向天歌,毫不抱怨生养的土地,始终不放弃成长的信念,默默奉献着生命的光和热,站立成白河大地上永恒的绿色象征。
就在我由衷赞叹声中,老人指指旁边:“那不是木瓜熟果。”顺着手指的方向,我抬眼看去,木瓜果架在树叉,长椭圆形,拳头大小,绿中微黄。瓜的两脐处有细细的纹线,清晰可辨,犹如地球的经纬线。
诗人陆游曾作诗以赞:“宣城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蒂置枕旁。六根到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尝。”几只熟透的木瓜坠落在地,捡起来满手异香。
木瓜果肉是很坚硬的木质。我手里的这只木瓜还未熟好,但盈手握果,已暗香浮动,山间的清新空气也随风荡漾。拿回居处在室内,幽香不断,让人心平气和,愉悦舒爽。打开果皮,简直是一个晶莹玉润的世界——那些籽粒,一只只璀璨地滚动着,发着瓷白的柔和的光,是珍珠,是玛瑙?吃起来微甜而混着酪梨、榴梿、芒果等多种味道。我百度资料据现代科学测定,木瓜营养丰富,味道清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被誉为“百益之果”、“水果之皇”、“万寿瓜”。
木瓜不同于苦瓜的清苦清寒,也不如黄瓜的碧绿清脆,更不像西瓜的沙瓤可口,还不比冬瓜的晶莹通透,但木瓜既可切薄片生吃,也可泡水作菜,还能蒸煮或蜜渍,吃了能美容助消化。做汤,汤青青,味清清,放几叶小绿叶,口齿柔暖汁液甜香。
我难以想象这苦咸的土地怎么能生长出这样香甜的果实?并且木瓜是速生材,一年结果好几次。但我没有疑惑。因为我知道,木瓜不仅可以美容养颜,还是饥荒岁月“拿木瓜当面梨”的救命粮,支撑苦难的白河人坚强的活着。据说,木瓜还是汉传佛教徒的吉祥果。像眼前木瓜奉献香气四溢、瓜汁流淌的果肉一样,可爱可敬的白河人,不就是这样吗!
白河人就像一颗最初的木瓜树籽,生于艰难却不畏艰难,不屈不挠不等不靠,战天斗地勤劳苦干:累计发展木瓜14.2万亩,年产量2.6万吨,当之无愧是全国最大的光皮木瓜生产基地县。白河木瓜已经成功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延伸生产的木瓜酒、木瓜精油、木瓜面膜等20余个系列产品获5项国家专利,拥有了广阔的市场规模和前景。白河人正积极探索木瓜产业“旅游+”和精心打造“木瓜旅游文化小镇”,已将木瓜入列《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白河人发展自己的生活越来美好的同时,也持续的为国家奉献着。
我把一颗木瓜子带回高陵种进菜园,盼着它生根、发芽、像在白河一样长成参天大树。短短两天采风结束,后来听说11月8日白河举办了“首届木瓜文化节暨木瓜产业促脱贫推介活动”,我在心里遥祝活动圆满举办的同时,也祈愿更多的木瓜,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金黄的木瓜果挂满枝头,芳香溢满人间。当我老了,我想给孩子们讲木瓜的故事、白河的故事……
作 者 简 介
高涛,男,1979年生,供职于高陵区电子政务网络中心。陕西省作协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高陵区作协副主席。出版自选集《半径知旅》并获高陵首届文化艺术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