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秋临越王城山/李端芹
秋高气爽,有幸登临越王城山。
越王城山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湘湖岸边,是个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据明嘉靖《萧山县志》载:越王城山,去县九里。其山,中卑四高,宛如城牒,吴王伐越,勾践保此拒吴,名越王城,又名越王台。由此可见,此山原为2500多年前的春秋晚期越王勾践筑城屯兵拒吴之地,故称越王城山。
千百年来,无数骚人墨客寻访勾践遗踪,戡思古之幽情,写下大量城山怀古诗,“城山怀古”因而被誉为“湘湖八景”之一。
出湘湖,进城山广场,远远即可看到城山大门,门楣上书“越王城山”四个鲜红大字。过山门,拾级而上,山势渐陡,虽秋风习习,仍汗出浃背。时值中秋小长假,游人虽未盛,然伛偻提携者亦时时有。沿山道迤逦前行,两边树木繁茂,遮天蔽日,虽秋阳当头,难见光照。越王城山海拔128米,奋力登上数百台阶,终于看到“山城”。山城坐落在大山腹地,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一片小小盆地,越王城就建在这片盆地里。
走进越王城遗址,一道低矮土墙挡住视线,中开双扇古门,上写“越王祠”。往里走,穿过几个小亭子,来到了勾践祠大殿。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三尊大雕像,那三尊大雕像足足有三米多高,中间就是越王勾践,他是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君王。一位是范蠡,他足智多谋,为勾践出谋划策。一位是文种,他是个谋略家。他们个个昂首挺胸,目视前方,让人肃然起敬。大殿四周墙壁上粘贴着数幅历史典故画卷,阅读下来,整个越国历史历历在目。
从大殿出来,后院一条隐蔽的小道蜿蜒向山顶伸去,我有心寻觅越王“卧薪尝胆”处,可山高林密,终不得要领,只好沿山道攀援而上,这就是越王城墙遗址了。史载,城址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城墙全长约1000余米,分东南西北四段城墙,残存城垣底宽8-10米,上宽1-2米,高3-5米,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即为人工夯筑的城垣,平面呈横葫芦状,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遗址四周基本保存完好,为夯土筑城,是利用原山脊走向依次而建,为越王勾践屯兵拒吴的军事要堡,据说,比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早200多年。古城址面向湘湖一山谷,即"马门"石筑城垣,为城门之地,是当时自湘湖而上,进入城中的唯一通道,形势十分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登临城山之巅,北可眺望白马湖的水乡风光,南可俯视湘湖的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仿佛吴越金戈铁马争战白马湖的激烈场面就在眼前。
站在东城墙最高处,俯视四周,古城遗址犹如一串绿色的珍珠项链,环绕整个古城,尤其是紧靠马门内侧的洗马池,更像一颗玛瑙镶嵌在古城之上。当地有个传说:越拒吴时,吴国以咸鱼馈赠越王,目的在于试探城内是否缺水,如果缺水,吴国就可乘虚而入,灭掉越国,因为咸鱼很咸,吴王也借此讽刺越王不敢吃咸鱼,越王命人从洗马池中捞取鲜鱼两条回馈吴王,吴王看到城内竟有活鱼可养,料想城内必不缺水,寻思再围下去定是两败俱伤,何况将士们出征日久,早就怨声载道,吴王怕军心涣散,决定撤兵休养,来年再打。夫差其实是一位比较仁慈的君王,不像他的父亲阖闾那么残忍。他主意一定,就爽快地用手一挥:“转去哉!(苏州方言:回去),勾践这个"猪头三"我们明年再来收拾他!”就这样,吴王撤兵回巢,越王得到喘息之机,他在城内卧薪尝胆,秣马厉兵,十年磨一剑,终于在公元前473年出兵伐吴,灭掉吴国。这就是“越王馈鱼退敌”的来历。
越王城遗址上的城山寺古迹尚在。据当地人说,原城山寺气势恢宏,殿宇林立,僧尼500人,香客云集,成为佛教圣地,有"周朝胜迹,越代名山"之美誉。寺中大钟重万斤,钟声浑厚,余音传遍湖山上空,于是便有"闻说当年勾践都,越城高耸沼吴图。僧归山刹日之夕,忽听钟声响满湖"的美妙诗句。遗址西侧山坡岩石上的"佛眼泉"依然如旧。据说这佛眼泉,容积虽不大,刚可盛满一小桶水,但终年取之不竭。当年有一个小和尚把水舀满一小桶后,泉即干,提回寺中倒入水缸,待他回来取,泉又满。无人取时,保持原水位,从不溢出。僧人认为佛在显灵,故曰"佛眼泉"。建庙后,洗马池成为"放生池"。令人称奇的是池中有两种螺蛳,一种有屁股,另一种无屁股,据说,若孕妇去摸,摸到有屁股者,则生男孩,是范蠡转世;摸到无屁股者,则生女孩,即西施再生。此话纯属无稽之谈,一笑置之。
如今的越王城山已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山下有高大的"城山怀古"牌坊一座,数万平方米用石板铺成的城山广场和临水祖道亭、维甲令石刻、范蠡点将台、水师指挥台、龙井双涌等景点。山上的五百级登山古道和越王城遗址,已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半山腰建有古越亭一座分上下两层,供游人小憩观景。古道两边绿树成荫,遮天蔽日;山道一旁,溪水淙淙,景色迷人。下山途中,遂赋诗一首,赞曰:
越王古城隐山巅,
春秋历史赋华篇。
登临吴越横分地,
心旷神怡赛神仙。
作 者 简 介
李端芹,男,淮北市濉溪县人,中学高级教师。系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网络发表散文、小说、杂文数百篇,有多篇稿件被市县报刊采用,出版文集《山风吹来》《那飘雨的日子》。现供职于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