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芹丨红色守卫者
小李家坐落在淮北平原上,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因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坐落于此,而闻名于世。当年,淮海战役正酣,以刘邓为首的总前委由临涣文昌宫移址至此,全面指挥整个战役,历经三十八天,彻底歼灭黄维兵团,再一次刷新中国历史以少胜多的战例,小李家也因此彪炳青史。
驱车从濉溪出发,经百善,过青卫,一路向南,不足一个时辰,即来到位于祁集中心校附近的小李家。未下车,就见道路两侧彩旗飘舞,人潮涌动。一座高大草缮门楼赫然眼前,上写红色旅游景点小李家。
沿水泥路南行,两旁百亩良田栽种着各种果树,放眼望去,满眼绿翠花红,此是长寿园也。走至村口,豁然开朗,路西,一座高大建筑赫然在目,走近观察,原来是景点招待中心,门前广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今天这里将有一场盛大的演出,我们来得早,演出没有开始。
继续南行,路边摆满摊点。饮食百货琳琅满目,吸引着四乡八村众乡亲前来聚会。穿行在人群中,闻着诱人的临涣烧饼香,跨过一座拱桥,终于进入小李家。村中间道路青砖铺就,路南,花草树木映衬,俨然一处江南园林,园中一亭榭,下有古井一口,传说迄今约400年历史,当年刘邓首长居此,饮水思源,取名思源井。园里一口水塘,塘上修栈桥,曲径通幽,站桥上,微风习习,闭目遐思,耳旁战旗猎猎,炮声隆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战火纷飞的岁月。
步出公园,一执勤民警和我打招呼,诧异间,他主动向我介绍说是某某届毕业的学生,在韩村派出所做民警,这几天被派来维持景区秩序,据他介绍,清明节将至,前来参观者众。在他的引领下,我们来到坐落在李志本家的总前委旧址。李志本家前后两进院子,前委指挥部坐落在后院正房内,东头是总前委书记邓小平居室,西头是总前委司令员刘伯承居室。院落还保留着过去的风貌,泥土夯墙,草缮顶,前后大小房间数十间,整个布局呈四十年代皖北农村建筑风貌。
随众走了一圈,和其他名人旧址陈列大同小异,正待步出门厅,才发现大门内侧坐着一位花甲长者,面前一张老式书桌,置一手册,有游客写着什么,学生说,这位长者就是李志本的长孙,是总前委旧址义务接待员、解说员,我肃然起敬。遂上前攀谈起来,听说我是老师,他连忙起身让座,我道谢,他主动介绍说,他叫李华松(音),是这所院落的主人,他爷爷就是房东李志本,当年,总前委由临涣文昌宫搬迁至此,选中他家,一家人都引以为豪。从那以后的三十八个日日夜夜,这个不起眼的院落成为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前委指挥部。李华松说,从1948年11月至今,整整70年的时间里,守护旧址的任务,从爷爷李志本开始,经过父亲李光者,像接力棒一样传到了自己手里。“我要是干不动了,还有我的孩子接着干,李家守护红色旧址的家风,要代代相传。”李华松自豪地说。
总前委所在的四合院,前后两进,在皖北地区十分普遍,它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淮海战役期间,李志本全家18口人就聚居在此。那个时候,李华松的祖父李志本在宿西从事地下工作,常年不在家。伯父李光林于1940年3月,在西北王六子对日作战中牺牲。家中只剩下李光者,领着一家老小过活。
1948年11月底的一天,解放军华野某部一名参谋悄悄来到了小李家。“当时我们村里有40多户、100多口人,村子前有大坑、其他方向也有大片的树木,相对比较隐蔽,我家院子最大。”李华松呷了一口水,“所以被华野来的参谋长一眼看中了。当时爷爷不在家,还是父亲接待了他。”参谋长详细询问李家的情况,听说李家是个革命家庭,很是满意,当场拍板把前委指挥部设在李家。11月28日凌晨,总前委正式移至小李家,那个年代路况太差,首长的车子进不来,还是李华松的父亲用自家的牛和马,将吉普车拉了过来。李华松说当时他只有7个月,当年的很多事情,还是爷爷和父亲告诉他的。
李志本回家时,前委的首长们已经住了进来,为了安全起见,李家人并没有搬走,一家人挤住在偏房里。李志本反复交代家人一定保守秘密。“听我祖父说,当时村里的很多人光知道我们家来了领导,却不知道是谁,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保守秘密,生怕被敌人发现。”邓小平搬到小李家后,要求就住在李家,还让李光者帮忙安排住宿。李光者二话没说,就把他的大床从东偏房搬到了堂屋里。战争期间,李光者用小推车往双堆集前线送粮草物资,抬担架,抢救伤病员。李家其他的人也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着这场战役。
资料显示,这场战役,我军歼敌11.4万余人,活捉了黄维,取得了双堆集歼灭战的伟大胜利。1948年12月30日下午,在李华松家住了34天的总前委从小李家庄转移。总前委走了,他们用过的一切还在,木推车、旧石磨、老式手摇电话机、手提马灯、战略地图……这座房子和首长们留下的珍贵物品,就成为李家人的骄傲。
1963年,李华松的祖父去世后,守护前委旧址的任务就落在了李光者和年仅15岁的李华松身上。这期间,由于李家人口增多,一些人开始分出去单过,一些房子开始出现破损,70年代的时候,家里人还对房子进行了改建。1980年,小李家成为安徽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保护工作也提上了日程。1986年前后,为了保护旧址,李华松一家人主动搬了出来。
1988年,在如今堂屋的位置重建了5间堂屋,当时用的是青砖大瓦,村里调皮的孩子上房掏小鸟,把一些瓦踩坏了,一到下雨的时候,漏雨很严重,后墙一度曾经想倒塌。“那时候我父亲还健在,我和他几乎每天都会到这里来看看,发现情况了就及时报告上级,自己能解决的就解决一点。”李华松说。2005年,李光者去世,守护这个红色记忆的任务就落在了李华松的肩上。
2007年,根据修旧如旧的原则,当地政府对旧址进行了恢复,22间草房原样呈现在人们面前。在长达7个月的施工时间里,李华松寸步不离,在现场看护管理,最终完美再现四合院原貌。从那一天起,每天一大早,他都会骑着自行车,赶到离家1公里的旧址,巡视一遍后,就打扫房内的卫生,擦拭首长们曾经用过的家具、电话等。
老旧房子最难的是维护,更何况还是那些草屋顶房子。“一下雨就有可能漏水。”也正因为如此,一场雨之后,李华松总是会搬来梯子,爬到屋顶上去维修房屋。
如今的小李家,改名为淮海村,隶属濉溪县韩村镇。近几年,小李家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李华松介绍,小李家红色旅游基地,高峰的时候,游客量有1000多人。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李华松为了做好讲解,认真学习党史资料,撰写讲稿。讲稿里的内容,既有淮海战役的知识,更有小李家旧址的内容。更多的时候,李华松则是结合自家经历来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渐渐地他的讲解越来越流畅,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让每个到访者深受感动。
多年来,李华松默默担任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的守护人、讲解员角色,却不拿一分钱报酬。“还是村里看我看护旧址辛苦,这一两年象征性地给我发二三百块钱。”李华松说就算是没有这个钱,他依旧会坚持下去,毕竟前委旧址已经不单单是他们家的骄傲,也是国家的红色遗址。2014年,李华松获选“淮北好人”。2016年3月12日,“中国好人”李华松荣登《好人365》封面。
李华松娓娓道来,并没有居功自傲的感觉。相反,一个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的坚守者形象却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走出前委旧址,春光明媚,战旗飘飘,一个崭新的小李家傲然屹立在皖北大地上。
作 者 简 介
李端芹,男,淮北市濉溪县人,一九六五年出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供职于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业余从事文学创作,网络发表散文、小说、杂文数百篇,有多篇稿件被市县报刊采用,出版文集《山风吹来》。系淮北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