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丨童年的“零食”(散文)

妻子每次从超市回来,都会买上一些零食,什么水果糕点坚果之类的,她自己吃的倒不多,主要是硬让我和儿子吃。而我往往只是浅尝辄止,有时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就出现了童年时所吃过的“零食”。

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我正赶上物质匮乏的时期,从我能记事起,一直是缺吃少穿。我们小孩子对穿不是多感兴趣,反正大家都是破旧衣服多,谈不上谁光鲜。但我们对吃有一种本能的爱好,原因主要一是身体成长的需要,二是平时吃的太差,不想吃,人又饿,便对好点的吃食特别感兴趣。著名女作家张洁的名篇《挖荠菜》一文中的描述可以表达我们那个时候的心情:“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刚抽出嫩条还没打花苞的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更别说什么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罗……我饿啊!我真不记得什么时候,那种饥饿的感觉曾经离开过我。”至于莫言在《蛙》中说自己小时候饿得啃煤块,我们还不至于。

我们的主食是红薯,是一种筋多口感差,但产量高的品种,一天最少两顿。当时的民谣总结得好:“红薯饭,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一家子煮一大锅,一半人吃,一半喂家里的猪狗等物。红薯吃多了胃酸多,烧胃难受,人老吐酸水。不易消化,屁多。人群中冷不丁就是一个悠长的或霹雳般的响屁,大家见怪不怪。不吃,没办法,饿着吧,大人实在拿不出好的。除了逢年过节,米是极稀罕的粮食。孩童时期的我细细的脖子上脑袋显得很大,父亲的同事一直称呼我叫“大头娃”到小学毕业,和《红岩》里的“小萝卜头”一样。

家里偶尔买些好吃的。那是走亲访友看病人用的,动不得,否则挨打。怎么办?孩子自己开动脑筋,向大自然要吃的,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滋生万物,给长在农村的我们提供了不少“零食”,终生难忘。这些“零食”只要你留心,一年四季都有,只是春冬两季少,夏秋两季多而已。阳春三月,万物滋长,我们最先盯上的是茅草,茅草发芽不久,开始孕育花朵,上部鼓鼓的,轻轻拽出,剥开,呈白嫩的条状,食之,微甜,茅根,芦苇根的味道也甜,都为极少吃到糖的我们所喜欢。有一种叶子密集的矮小植物,叶子酸酸的,我们就叫它酸酸草,大家也爱吃。这个季节的很多野菜可以吃,我们挖回家中,蒸熟拌点油盐,可做零食。

暮春初夏可吃的较多,五月,到处都是的洋槐一下就花开满树。我们会在刚开花不久开始捋採,槐花可以生吃,带着鲜甜,吃够了再装满篮子带回家,让母亲蒸着吃。还有豌豆蚕豆也能吃了。五月的麦穗已经上过浆,一天天走向成熟,上学放学路上顺手摘下几穗,用手一搓,新鲜饱满,略带青色的麦粒散发着粮食的清香,轻轻一嚼,余香满口。一场透雨过后,蝉的幼虫开始在夜里拼命往外钻,大家纷纷出动,在树林里到处摸索,我老家属于黄泛区,沙土地多,适宜蝉产卵,一晚上运气好的能捉到上百,差点也能捉到十来个,回家把战利品放在盐里腌腌,第二天用点油一煎,脂肪多,营养丰富,是大人小孩都爱吃的东西。现在饭店也有这个,一盘卖到二三十块钱。这时山杏野桃也纷纷登场,野生的虽然味道欠佳,但仍能让我们解解馋。我们村后有一棵不知道何时就有的大桑树,孩子放学一定从那里绕一圈,从桑葚开始变红一直吃到黑的消失,总给我们留下一段快乐的回忆。

秋天一到,大自然更是慷慨,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吃食。满山的大蚂蚱,好多蝈蝈,养了一个夏天,看上去肥肥的,行动都显得笨拙。抓住它们,用草一串,搂点豆叶干草,顺便放棵毛豆在一起,一会便烧熟了,荤素都有,一顿好吃。田野里还有香泡泡,香端端,马泡(都是当地叫法,学名不详),甜的香的酸的一应俱全。山上有很多山枣树,结出比指甲大些的枣子,这时开始成熟变红,在枝头摇曳,像玛瑙一样。摘它们时要小心翼翼,因为山枣树的刺特别多。摘半书包够我们一天的零食了。

西风起,黄叶落,秋去冬来,此时的田野虽然看上去萧条冷落,无物可觅。但在我们孩子眼里仍是机会多多,套用一句老话叫“生活中不缺少食物,只是缺少发现食物的眼睛。”高粱玉米收获后砍下的秸秆往往堆在田间地头,这些秸秆皮硬,水分充足,好多是甜的,虽然比不上甘蔗,但量大,足以使我们长时间的过吃“甘蔗瘾”。红薯地被犁起休闲或种上麦子,里面翻出不少小红薯,经浓霜一打,变得软软地充满甜汁水,原理和经霜的柿子一样。另外,在收过的花生地、胡萝卜地、青萝卜地里认真寻找,都会有收获。

就这样,我们一年年度过了看似苦难,实际上充满快乐的童年,我们在收获了大自然馈赠的同时,还从中学到大量关于动植物的知识,从小知道珍惜粮食,感恩自然,热爱劳动。即使后来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吃的饱,吃的好了。但这些习惯却永远伴随着我,丝毫未曾改变。后来我在电视广告中看到演妈妈的女演员在追着哄孩子吃美食,孩子却摇头拒绝。我淡淡地笑着对妻子说:“何须如此,让孩子吃饭很简单啊,饿三顿后,恐怕连碗都能吃进肚子。”饿过方知粮食好,人对很容易得到满足的东西永远不会珍惜。

作者简介:

朱良启,男,现年48岁,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行参菩提》新媒体十大金牌作家。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二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二百余篇,五十万余字。



(0)

相关推荐

  • 点赞红薯

    买来许多红薯,短时间内我是吃不完的.看到它们日益消瘦的身躯,渐生芽叶的态势,我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样"打发"它们.心生惆怅! 这一日,我突发奇想把红薯出芽的一端用刀切下,放在了一个 ...

  • 【山西】尚仙琴丨散文/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尘封在记忆中的往事 尚仙琴   日子,总是像流水,在不经意间冲走了记忆中难以忘怀的梦,还有那些艰苦而美好的童年时光. --题记 今天的语文课,我将和孩子们一块学习梁晓声的< ...

  • 红薯的新吃法,用它来做小零食,酥脆香甜好吃不腻,孩子超爱吃

    红薯的新吃法,用它来做小零食,酥脆香甜好吃不腻,孩子超爱吃

  • 朱良启丨童年的游戏(散文)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没有电视.电子游戏,没有变形金刚,没有丰富多彩的图书,每一场战争题材的老电影都让我们兴奋好多天,也没有几个家长舍得给孩子买玩具,基本上 ...

  • 朱良启丨树梢“百灵”(散文)

    课间休息时,我习惯地抓过近期的几份报纸浏览,<安徽日报>上一则题为<"大喇叭"又响起来了>的新闻吸引了我的注意.内容是安徽省明光市为把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到基层 ...

  • 朱良启丨贺哥(散文)

    我们曾经那么要好,最后还是败给了时间和现实--题记 知乎上有有一个问题:好朋友为什么逐渐疏远?有一个回答被数万人点赞:渐老的岁月和渐远的三观. 听起来很是扎心,却又让人无奈和不甘心.在思索这个问题时, ...

  • 朱良启丨难忘毕业季(散文)

    一九九四年六月中旬,淮北煤师院.校园的各种花草长势正旺,天气已经开始燥热,和天气一样火热的是我们躁动的心,又是一届学生毕业时.我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 其实早在五月时,毕业的骊歌已经奏响,学校给我们每 ...

  • 朱良启丨病房记事(散文)

    2019年1月31日,我的48岁生日这天没有鲜花蛋糕,妻子本来要为我买蛋糕祝贺的.但我却无口福来享受,干脆不要买了.我是在医院病房里度过的这一天. 就像一台持续跑了几十万公里却很久没有保养的车会出现问 ...

  • 朱良启丨买书(散文)

    中午放学后,我到附近街上办点事.在回去时,我被街角一处书摊吸引住了.这是我几十年不曾改掉的一个习惯:只要见了书摊便走不动,一定浏览全摊,看看有没有我感兴趣的书籍,因为书摊不比正规书店,大部分都是旧书或 ...

  • 朱良启丨丢失的童年友情(散文)

    鲁迅的名篇<故乡>一文中有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鲁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童年伙伴闰土前来相见,鲁迅心里很兴奋,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但鲁迅刚说出"阿!闰土哥,--你来了 ...

  • 朱良启丨多情自古空遗恨(散文)

    公元868年,大唐懿宗咸通九年深秋的一天午后,这天天气真好,秋阳高悬,没有一丝风,湛蓝的天空,一望万里,偶尔有几团白云悠悠地从空中飘过.都城长安西市东北角的十字路口,独柳树刑场.大量的闲人正在朝这里涌 ...

  • 朱良启丨触动灵魂的一件小事(散文)

    在20世纪的1920年7月,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很短的小说<一件小事>,文中叙说了一件小事:一个黄包车夫在拉"我"前行的过程中,不慎碰到一位老妇人,"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