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保彰丨正月十四,纸扎走马灯(散文)
农历正月十四,这天叫搭灯架日,也有“搭彩蒯”,“迎紫姑神”之说。豫东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正月十三试灯、十四搭灯台、十五正灯、十六碰灯和十七摔灯。也就是说从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这五天都是打灯笼的日子,到了正月十七,年才算真正过完了。
在儿时的记忆中,过年能打上一个竹子扎制的“牛卵”(椭圆型)灯笼,算是一种奢望了。然而,更让人能饱眼福的,就是能看看那些大人们扎制的走马灯,上面不仅有白龙马、孙悟空、花鸟鱼虫和五谷。而今哪个村子里还有走马灯的出现呢?当日在沈丘县白集镇胡楼村采访时,又亲身见到了村民扎制走马灯的情形。
在该村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有扎制走马灯的手艺。在村民胡金财家,60多岁的老人在扎制走马灯上手脚还算是麻利。走马灯称为灯中灯,大灯里面是个小灯,外面的大灯其实就是个灯罩子。里面的小灯是个能旋转的花灯,胡进财介绍说,在过去走马灯上面贴着造型的手工剪纸,而现在上面则张贴着不干胶的卡通画。在胡进财家不大的院落里,早已摆放好了扎制走马灯的工具。有码放好整齐的竹条儿,成捆的细细的高粱杆,透明的塑料卡纸、剪成小段的细蜡烛,细铁丝以及卡通图片的贴花等制作走马灯的各种材料和工具。
一切都准备齐备了,胡进财老人开始戴上老花镜一丝不苟地扎起走马灯。先将竹条儿和高粱杆按尺寸截好,用铁丝将六根竹条儿固定成菱形状,然后在底部用高粱杆纵横固定好,在外面用透明的塑料卡纸糊好,一个硕大的走马灯罩算是糊好了。接下来是糊里面的小灯,胡进财老人说这是最精细的活了,下面用铁丝做的转轴,要是小灯的压力大,蜡烛点燃后转动不开。所以小灯上下是用铁丝固定的圆形,然后在两个铁圆圈中间用破成四开的高粱杆来固定,在底部用铁丝稳固住,将一根弯曲的铁丝当做传动轴,再将小灯的底部用铁丝糊严实。走马灯的框架就构筑好了,然后在小灯的外部贴上麦穗、高粱、玉米等五谷的粘贴画和孙悟空、猪八戒以及花鸟鱼虫等开通图画,一个走马灯扎好花费了胡进财老人整整一下午时间。
掌灯时分,村里的那女老幼都聚集在村小学门前看走马灯,胡进财老人将6小截蜡烛均匀地固定在走马灯内,点燃蜡烛后,挂在事先准备好的铁钩上,固定在小学的门楼下。不一会,蜡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走马灯内的小灯开始由慢到快转动,里面的各种图像开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不少老人赞叹说,看那玉米长得多壮,今年肯定玉米丰收。胡进财还告诉记者说,以前人们都是靠元宵节的走马灯来看一年内五谷的收成,是反映五谷丰歉的“晴雨表”,不过现在有天气预报了,人们也逐渐不在迷信这了,图的是喜庆氛围。
相传正月十四俗称搭灯架日,也有“搭彩蒯”,“迎紫姑神”之说。豫东地区流传着正月十三试灯、十四搭灯台、十五正灯、十六碰灯和十七摔灯。民间也有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在豫东地区流传着十四搭灯架,扎走马灯,预示着劳动人们对一年内五谷丰登的美好祈盼。
作者简介:
朱保彰,男,七〇后,《周口晚报》资深记者,致力民俗挖掘,打捞乡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