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怎么防治?最新技术来了!
马铃薯晚疫病和早疫病是我国马铃薯主产区为害最重要两种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晚疫病流行强,抗病品种在病害防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降雨与该病发生和流行密切相关,测报预警对指导该病的科学用药极为重要。早疫病发生主要与后期植株抗病性有关,后期植株健壮抗性强,反之则弱。下面,就将病害的防治技术给大家介绍如下:
清理田边丢弃的薯堆,将其集中深埋;清除田间及周边的自生苗,消灭晚疫病菌的初侵染源。该项措施仅适用于西南混作区。
根据常年病害发生情况,有黑痣病和枯萎病发生的地块播种前沟施25%嘧菌酯悬浮剂60~80毫升/亩。
优选抗性强、品质优的新品种,在主产区进行合理布局。
生产田严格使用一级种薯,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原种,倡导生产和使用整薯播种。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天,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病薯。在种薯切块过程中,用75%酒精或3%来苏水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不断浸泡切刀5~10分钟进行消毒,采用多把切刀轮换使用。切块后用20%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每100千克使用农用链霉素12~15克,甲基托布津150g~200克。
一般来讲,北方一作区一个生长季喷施晚疫病和早疫病药剂5次,典型的施药方案为:第一次施药使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亩用量为100~120克;第二次使用药剂为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亩用量40毫升,第三次是25%嘧菌酯悬浮剂+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亩用量分别为40毫升和90毫升;第四次使用25%氟吗·唑菌酯,亩用量90毫升;第五次使用10%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亩用量分别为15毫升和165克。根据气象条件和疫情流行情况,可增加或减少1~2次用药。主要交替使用化学药剂,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西南混作区治理晚疫病和早疫病用药7次,典型的施药方案为:第一次施药使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亩用量为100~120克;第二次使用药剂为,72%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亩用量120克,第三次是25%嘧菌酯悬浮剂,亩用量50毫升;第四次为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亩用量为80毫升;第五次为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金毂)和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亩用量分别为100毫升和120克;第六次为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性粒剂,亩用量40克;第七次为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金毂),亩用量为120毫升。多雨年份根据预警可适当增加1~2次用药,而少雨年份可减少1~2次用药。
从结薯期开始,根据植物的长势情况结合药剂防病可喷2~3次含有中微量元素马铃薯专用叶面肥,使用剂量按参考说明书。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灌水,防止植株迅速早衰。
杀秧后收获前喷施一次铜制剂,如硫酸铜、氢氧化铜或波尔多液等,以杀死土壤表面及残秧上的病菌防止侵染受伤薯块。
收获后马铃薯在库外放置1~2天,促进愈伤组织形成。入库时剔除病薯,库内保持干燥和低温(2℃~4℃)环境条件,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传播。经常检查储藏的马铃薯,清除得病种薯,阻止病害传播。
注意事项:
1、应该选择知名企业化学药剂以保证药效;
2、应交替用药,按照规定剂量施药,禁止随意加量使用;
3、应注意用水量和药械,以保证药剂均匀分布;
4、注意种薯切块后不能长期堆放,以防止烂薯。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文章来源: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