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的全是鬼 画
“鬼”这玩意儿,东西方都存在着相似的概念。西方的“万圣节”,中国的“中元节”,发展到后来,都成为“鬼节”。
明日正值七月半中元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那些“鬼”画,看看古人心目中的鬼都长什么样。
人们常说,众生百态。作为人类想象的投射,鬼怪的世界,自然也是众鬼百态。有恶鬼、好鬼、饿鬼、饭鬼、瞌睡鬼、奋斗鬼等不同鬼设的鬼。
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笔下,就有着一个丰富多样的鬼怪世界。
清 罗聘 《鬼趣图卷》《中国名画家全集—罗聘卷》收录
罗聘精于画鬼,一生曾多次绘制《鬼趣图》,这套《鬼趣图卷》是其存世名作。
此画风格奇特,在绘画技法上别具一格。根据道光年间学者吴修的记载,绘画时,罗聘先用水把纸张打湿,这样,落笔时墨会随着被染湿的纸散开。如此,制造出模糊似雾的效果,阴冷恐怖的氛围感一下就拉满了。
《鬼趣图卷》共八幅,这八幅画中,有胖鬼,有瘦鬼,有鬼主人,有鬼仆人,有矮子鬼,有高个鬼,有富鬼,有穷鬼,有小鬼,有老鬼。各鬼情绪,也多有不同。
向左滑动查看细节
局部
局部
清 金农《水墨画鬼趣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水墨画鬼趣图》的作者是罗聘的老师、“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
画面左侧题:
宋龚开善画鬼,余亦戏笔为之,落叶如雨,乃有此山魈林魅耶,悠悠行路之人,慎莫逢之不特受其所惑也,观者可以知警矣。龙俊仙客记。
可见藏在树丛中,实力演绎“鬼鬼祟祟”的,就是金农所画的“山魈林魅”了。
向左滑动查看细节
清 黄应谌 《祛倦鬼文山水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祛倦鬼文山水图》中有一只专让人打瞌睡的鬼,名倦鬼。
这张画源自明代大臣申时行的故事。申时行曾因数月犯困荒废了手稿整理的工作,鉴于“困意则鬼入之”的说法,他写了一篇《祛倦鬼文》,希望能赶走倦鬼、好好工作。
好嘛,不怪自己的拖延症反倒怪起鬼来。
百年后的黄应谌为鬼打抱不平,便有了这倦鬼迤迤然前来与瞌睡的申时行辩论的画面。
宋 林庭珪 《施饭饿鬼图》局部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施饭饿鬼图》中有一只饿鬼,瘦得只见骨头。
从这张画中,我们也能看出,不是所有的鬼都混得很好,鬼界也有落魄饿鬼。
元 《揭钵图》 故宫博物院藏
《揭钵图》画了一只作为母亲的鬼。
《揭钵图》取材自佛教故事,描绘佛世尊为惩治鬼子母而将其幼子宾伽罗扣于钵下,鬼子母遣众小鬼意欲揭钵救子的情景。
画面中,佛世尊神态安然,婴儿鬼在钵中哭叫求救,小鬼们用尽全力施救,鬼母神情忧虑,极具戏剧感。
地狱是一个有着严格等级制度的完善系统,比起人间也丝毫不逊色。
人间有打工人,那地狱自然也有打工鬼。
这些打工鬼被称作“鬼差”,他们的大致工作内容是:管理人间生死、断人得失并给予相应奖惩、办理转世业务等。
在民间人气最高的鬼差莫过于十殿阎王,“十王信仰”的主角就是十殿阎王。
在“十王信仰”的系统里,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各司其职。
第一殿,秦广王蒋专司人间生死,统管吉凶。
第二殿,楚江王历专司活大地狱、剥衣亭寒冰地狱。
第三殿,宋帝王余专司黑纯大地狱。
第四殿,五官王吕专司合大地狱、血河地狱。逃税、经济舞弊者去此殿。
第五殿,阎罗王包原本在第一殿,因过分同情罪人,遂转到叫唤地狱。
第六殿,卞城王毕专司叫唤地狱和枉死城。埋怨上苍、对着北方小便者去此殿。
第七殿,泰山王董专司热脑地狱。以尸骨造药、挑拨离间亲族者去此殿。
第八殿,都市王黄专司大热脑地狱。
第九殿,平等王陆专司阿鼻地狱。
第十殿,轮回王薛其职责是根据上列各地狱的报告区别转世。
受欢迎的十王在民间多有信徒,画像自然也少不了。
南宋 陆信忠 《地藏十王图》 日本永源寺藏
南宋民间画家陆忠信所创作的《地藏十王图》,具体描绘了十王的形象。
在陆忠信的画中,地狱的办公模式、鬼差的穿着与现实中没有什么差别。十王穿着的是类似人间官员的衣帽,写字用的是与人间无异的纸笔。
比较超现实的部分是阎王面前专门负责惩罚“恶人”的鬼差,这一类鬼差的形象就更符合大家想象中“恶鬼”的样子了。
局部
整体
局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五代 《地藏十王图》 大英博物馆藏
这幅五代的《地藏十王图》,绘在深蓝色的绢底上。
画中,地藏菩萨的脸部赋金彩,衣服和台座上都嵌着菱形的碎箔。
地藏两侧是专管善恶记录的二童子。
地藏座下左右跪列的,便是地狱十王了。
十王手上拿的长形状板叫做笏,是中国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所用的工具。大臣朝见君王时,常执笏,以便及时记录君命。
可见即便是打工鬼中的高层,在与上级开会时,仍然要兢兢业业做好会议记录。
除了十王之外,钟馗在民间的人气也是相当高。
作为业务熟练、专司打鬼驱邪的捉鬼神,他的海报十分畅销,挂满了万千少男少女的家。
辟邪除灾,值得拥有。
明 戴进 《钟馗雨夜出游图》 故宫博物院藏
以钟馗为主角的古画很多,譬如这幅《钟馗雨夜出游图》,画的是钟馗在小鬼们的簇拥下巡游的场景。
此图线条劲健,顿挫有力,背景以淡墨渲染,四周画上披雪山石,萧瑟草木,烘托出阵阵寒意。
画中小鬼形容猥琐、面目狰狞,反观钟馗,目光凶狠坚定、颇具威严,是其十分典型的形象。
明 文徵明《寒林钟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寒林钟馗图》中的钟馗一改以往的凶狠形象,走“文艺青年”路线。
画中,钟馗一副书生打扮,双手拢袖、怀揣笏板,神情稍显落寞。
此画人物用笔很细,树木则随意挥洒,用淡墨表现雾气,与冻泉两相呼应,凸显寒冬的肃杀之气。
清 罗聘 《醉钟馗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醉钟馗图》画的是醉酒的钟馗。
画面中,钟馗酩酊大醉,在小鬼的搀扶下踱步前行。
此画展现出钟馗下班后的娱乐生活,极大丰富了钟馗的人设。
宋 龚开 《中山出游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中山出游图》画的是钟馗嫁妹的传说故事。
其作者,正是金农在《水墨画鬼趣图》自题中所提到的“善画鬼”的龚开。
此画为长卷构图,整体风格诙谐有趣。
画面中央,钟馗与妹妹钟花乘坐撵轿,鬼下属围绕在他们四周,负责当司机、搬运嫁妆,女鬼们也特意画上了妆。
向左滑动查看细节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画家心中也有一千个鬼。
不同人对于“鬼”的想象,其实也映射了他对生命本身的理解。这些画说是在画鬼,其本质却还是在讲人的事。
最后,拒绝封建迷信从我做起。
会稽秦望山
一、书法、唐诗、佛教胜地-云门古刹
佛教文化自东汉灵帝建宁中(168年-172年),由安息国高僧安世高云游会稽,弘传佛教,经过三国、西晋的初步传播,后从东晋、南北朝延续至隋唐、宋元、明清近二千年,平水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这里古刹云集如林,宗派祖庭争相宏宗立说,大德高僧代代呈现,帝王将相不断赏物赐额,骚客名流诗歌咏呤无数。厚重的佛教文化成为平水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目。云门书法胜地,历来为文人所重,风景名胜甲于越中。唐人有'越山千万云门绝'之吟叹。寺前青嶂,矗如列屏。秋如万重,灿若 褥绣。若耶溪绕门而过;秦望山据背在上。
它的东面即靠平水镇,南面有若耶溪、平江水库、平阳寺等,西面有。。。。。。。。。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经登此山而有名),云门寺三面青山环抱,坐落在一个狭长二里左右的峡谷里,这里地处绍兴南部山区它有着宁静优雅、气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美的一处清幽脱俗的佛门胜境。
云门寺始建于东晋义熙三年(公元407)。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民国,迄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可谓华夏最悠久的古刹之一。据史书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于此隐居,云门寺本为中书令王献之(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的旧宅,传说王献之曾舍宅为寺。安帝义熙三年(407)某夜王献之在秦望山麓之宅处其屋顶忽然出现五彩祥云,王献之将此事上表奏帝,晋安帝得知下诏赐号将王献之的旧宅改建为'云门寺',门前石桥改名'五云桥',高僧帛道猷居之,竺法旷、竺道壹先后招之。《嘉泰会稽志》中记载'王献之云门山旧居,诏建云门寺。'又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虞集撰《云门寺记》云:'寺本中书令王献之旧宅'。
云门寺还 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为著名的一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和逸事都与此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本为王献之的旧宅,传为王献之隐居练字之所。'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云门寺。王羲之的第七代孙南朝智永禅师驻寺临书30年,留有铁门槛、笔冢及其侄子惠欣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叔侄二人都是书法大家,备受梁武帝的推崇,因启重寺僧智永、惠欣(两人皆以书名),因此云门寺曾一度敕改为'永欣寺'。相传王羲之墓便在附近,昔日智永,慧欣和尚迁居云门也为扫墓就近。智永有两个徒弟,一名智果、一名辨才,都是他的书法传人。智果青胜于蓝,隋炀帝就曾对智永说过:'和尚(--指智永)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时人求书者甚多,户限为之穿。智永身后,王氏传家之宝《兰亭帖》真迹由辨才收藏,结果就在这云门寺中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翼设计赚去。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巳,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在云门寺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亭雅集的修禊活动,并也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序》,其中叙景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禊事于献之山亭也。迟迟风景出没,媚于郊原。片片仙云远近,生于林薄。杂草将发,非止桃溪。迟鸟乱飞,有余莺谷。王孙春草,处处皆青。仲统芳园,家家并翠。'在云门寺中,原有不少与以上人事相关的建筑和设施,如献之山亭、献之笔仓、智永铁门槛、智永退笔冢、辨才塔以及陆游年轻时在此读书的云门草堂等等,可惜它们都早就随着整座古刹的倾圮一起化作历史陈迹。
唐代,云门寺高僧荟萃。建中间(780-783),高僧灵澈禅师在云门寺撰著《律宗引源》二十七卷,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曹溪说法,云门寺高僧善现住持事之。唐会昌年间(841~846)云门寺遭到会昌之难而毁废,当时只剩下面南一小殿未毁,因附益以为寺,即广孝寺。至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观察使李褒奏重建。然非复旧址,赐号大中拯迷寺。后于寺西建忏堂,号净名庵。宋太祖乾德六年(公元968年)将其中一部份(显圣院)复名为云门寺。宋雍熙三年(986)赐名雍熙院。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改'拯迷寺'为'淳化寺'。后周显德二年(955)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建看经院。宋至道二年(996)改名显圣院。旧云门寺老宿所栖庵亦于熙宁二年(1069)赐名寿圣寺。其时云门寺已一裂为四。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高宗为云门广孝寺题'传忠广孝之寺',中间又题小字云:'赐传忠广孝寺'。广孝寺前,有宋高宗书'传忠广孝之寺'碑额,碑高丈余。寺有弥陀道场,杭僧元照书额。(另有'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6-1274)曾改名为'传忠广孝寺'之说。)寺后废。至明熹宗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僧福坤偕献之裔孙于旧址募资重修,僧雪峤任住持。又恢复云门寺的旧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崇祯十一年(1638),会稽籍高僧弘礼住云门寺,'刀耕火种,有古德风',着语录30卷。云门寺在明末称曹洞中兴道场。云门一系,自湛然(圆澄)以后,其势力颇足,与临济宗的天童一系相颉顽。时云门广孝寺、显圣寺法席大振,威震江南。清初,平水佛教进入高层次的理论研究,高僧、名僧层出不穷,湛然门下出石雨(明方)、三宜(明盂)、瑞白(明雪)。当时,继席云门显圣寺的均为有名宗匠,明方门下的远门净柱,位中净符,明盂门下的狼亭净挺、西遁净超,明雪门下的百愚净断等,都是很有名的禅宿、有语录行世。1586-1676年,临济宗禅宿高僧道忞,奉诏敕建平阳寺,建阁七楹,其血书法华经全部,堪称佛门珍品。清顺治十七年(1661),赐帑银五百两,重修云门寺塔。后毁。建国初,寺内尚存佛像,有宗教活动。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抗日战争时,平水寺院遭日寇蹂躏,寺毁僧散。解放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毁,云门寺年久失修,湮于榛莽之中。佛像被毁,寺屋改作他用。今尚存广孝寺部分殿宇 及碑文。1986年后,当地信教群众募款重建,重塑佛像,恢复宗教活动。寺内尚存明代'募修云门寺疏碑. ,平水还保留云门寺的部分。
云门寺在历史上之规模是非常之宏大。云门寺鼎盛时期曾热闹非凡,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到:'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hè),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虽寺中人或旬月不得觌(dí )也。'从此可以看出当年之盛况。另据《康熙会稽县志》中的记载和云门寺图上可以看出,进入峡谷之后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写着'云门古刹'的石牌坊,然后是辩才塔、'卓立云门'石牌坊、雪峤塔、五云山亭、火者塔然后走过五云桥到达云门寺的山门前面,寺前面还有一片枫林,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云门寺当时的云门寺有五进之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等主要殿堂。寺院的两边各建有两排长长的厢房。寺院的周围还有铁门限、溪风阁墓、王子敬笔琢、王子敬山亭(书上说:唐高宗上元二年(675)三月上已日,名例'初唐四杰'之首的文学家王勃,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过一次'克隆'晋代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曲水流觞的修禊盛事。)、洗砚池、白乳亭、五云山等。另外云门寺除主寺之外还设置有'看经院'(另有'刊经院'、之说)、'芍师院(忏堂)'、'显圣院'(云门显圣寺 寺址在今绍兴城区东南玉笥山前。后周显德二年(955),僧重曜于拯迷寺石壁峰前募缘建造。初名显圣院(云门看经院)。宋至道二年(996)九月,敕改显圣寺。院后有王子敬笔仓,实一眢井。元时,寺毁。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大学士张浚元等延请圆澄(湛然)禅师重建寺于玉笥山前,开法云门显圣寺,法席大盛。
全寺傍山而筑,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殿堂宇舍200余间。民国19年(1930),有僧200余人。32年,部分寺舍为侵华日军所焚。34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住持元相惨淡经营,然终难振旧观。1949年,有僧22名。1951年,寺舍废,改民居。)、广孝寺(广孝寺前。门外有丽句亭,刻唐贤诗赋于其上。寺前有辨才塔。寺内有辨才香阁,智永禅师之徒辨才曾居此。世传辨才于云门寺凿暗槛置右军兰亭序真迹于梁上,唐太宗御史萧翼以计取之。)、广福院(老宿所栖庵)、药师院等副寺,后来主寺日渐衰落各副寺就别立为寺了,如显圣寺、雍熙寺、寿圣寺等。在当时的这几个主要别立的寺院在加上云门寺本身被当地称为'一山四寺'、'一主四副'或云'一本而四名'。但在当地信众的观念中通常把这些寺院视其为云门一寺。另外在其不远还有很多的寺院、庵堂。'云门'只是一个总称而已。至宋,云门析为广孝、显圣、雍熙、普济、明觉、云门六寺。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载:'今云门有寺六:广孝,恩昱诸公所居也;上庵曰广福;看经院曰显圣;闷兴忏院早雍熙;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足见当时的盛况
云门寺曾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任住持者皆系当时著名僧人,如首任住持帛道猷(yóu)系为东晋一代名僧。随后相继还有法旷、竺道一(壹)、支遁、昙一、弘明、弘瑜、智永、智果、圆信、湛然、重曜、净挺、辩才、允若、具德礼、王门等等皆是一代高僧,尤其是支遁和昙一,前者创'即色空'学说,后者创了'幻化宗'学说。对中国佛教的发展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中犹以辨才香阁最为文人喜爱。辨才为云门寺律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之得意弟子,其生前所住香阁,当然亦为后人重视。香阁之得名,看来源于云门特有之天香。宋之问《宿云门寺》曰:'天香众壑满。'孙邈 《酬万八贺九云门下归溪中作》曰:'天香满袖归。'孟浩然《游云门寺诗》曰:'香界登阁憩。' 孙邈《宿云门寺阁》曰:'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 孙邈不住岩东院而住香阁院应从心理上考虑。(按宣宗大中年间,浙东观察史李褒到云门,也住香阁院,并留下《宿云门香阁院》诗)当年《兰亭序》就是藏在这香阁之梁槛之上,诗人宿此当为凭吊。另一处'客栈'当为东客院,即岩东院,云门寺接待院。当年萧翼受唐太宗之托来云门骗取《兰亭序》时便住于此。萧翼有《宿云门东客院》诗。诗人初至云门就是以此诗结交辨才,博得辨才好感。
绍兴云门寺当地人称呼的杉木祖师墓之'杉木',应该是'散木'之误读也。据'会稽云门湛然澄禅师塔铭'载:师名圆澄,字湛然,别号散木道人,会稽东关夏氏子。湛然圆澄乃明末曹洞宗云门系的大宗师,圆寂于越州东关天华寺(现属于上虞东关),塔于云门显圣寺南山。
云门寺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历代帝王都很启重此寺。如晋安帝、梁武帝、唐太宗、吴越王、宋太祖、宋太宗、宋高宗、清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都十分关注云门寺,或赐名题额、或树碑建塔、或给予各种赏赐等。
'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作为一处林泉秀美、环境清幽的寺庙丛林,云门寺尤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山水游赏的对象。历代许多著名诗人、文人墨客和佛门高僧也都慕名而来寄居、访师游赏。至晋以后多有诗人扣访。如六朝宋时,谢康乐与从弟谢惠连人称大小谢,曾泛舟耶溪,对诗于王子敬山亭。'谢灵云与惠连联句,刻于(孤潭)树侧'(《嘉泰会稽志》卷十)。南朝诗人王籍虽只两首诗作留世,然亦有泛舟耶溪'蝉燥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千古绝句。梁代时,何胤曾 '居若耶山云门寺' (《嘉泰会稽志》卷十四)。僧洪偃曾驻足于此,写下一首有名的《云门寺》诗。六朝风流可见一般。唐朝诗人孟浩然、白居易、李白(李太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曾四到浙江,三上天台,在绍兴一带留有大量诗作,写及云门的就有'禹穴寻溪入,云门隔岭深')。、杜甫(杜甫念念不忘少年越中之游,在给友人画中题诗时竟发出'貌得山僧似童子,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的浩叹。)、杜牧、宋之问(初唐诗人宋之问更开越中唐诗风流之先河)。、崔颢、方干(千)、灵澈、严维、秦系、元稹(zhěn)、刘长卿、韦应物、萧翼、王勃(永淳元年(692年)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率浙东诗人修锲于云门王子敬山亭,有《修锲云门献之山亭序》。王勃也许意犹未尽,于同年秋再次修锲于此,作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此后又有大历浙东唱和(57诗人))。、王维、贺知章、元微之、白天乐、梁萧等等,到了北宋云门依然为文人所重,宋代的文豪范仲淹、陆游、苏东坡、苏瞬钦、王安石等,南宋时更为一代诗宗陆游的少年读书处。陆游在多处诗中提及云门,撰有云门《寿圣院记》。辛弃疾曾任浙东刺史,从云门后登秦望山。写下《 》。明代的开国军师刘基(刘伯温)(明代刘伯温曾在云门居住多日,留有大量诗作。《游云门记》《自云峰深居过普济清远楼记》、《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深居精舍记》、《活水源记》便作于此)。、徐渭、陈洪绶(明亡后,陈洪授、祁豸佳等十人出家云门寺,结成十子社)。、董其昌、张元忭(明代状元张元忭缉有《云门志略》五卷。)、刘宗周等他们经美丽的若耶溪,来到这块佛坛和书坛的胜地,云门寺。《钱起、杜甫、孙逖、李褒、李弥逊、虞集、金涓、王思任等》并留下了不少相关赞美云门寺的不朽诗文、词句。云门寺僧特在寺前建立牌林,留下这些大诗人的佳作,名曰:'丽句亭'。如唐朝王勃写的《修禊(xì )云门献之山亭序》、唐梁萧的《游云门寺诗序》、唐宋之问的《游云门寺》、宋邓牧的《自陶山游云门记》、宋陆游的《寿圣院记》、元允若辑之《云门集》、元虞集的《云门广孝寺记》、明刘基的《游云门记》、明陆梦龙的《云门寺记》等等。云门寺唐时,便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杜甫的'若耶溪云门寺、青鞋布袜从此始'。就已成为千古绝唱。据初略统计《全唐诗》直接咏及云门的诗作达五十余首,而唐代到过云门的诗人更不计其数。云门乃越中必游之地,按走过浙东唐诗之路的唐代诗人有名可籍的就有四百余人,而到云门者必夜宿于此,如此想来云门乃天下第一名人客栈了。
云门寺这片清净佛教胜地,还是士子们励志攻读学习的选择之处,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宋代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年少时都曾经在这里刻苦学习,并留下了当年学习的'云门草堂'遗址。此外还有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几个历来传诵不绝的故事,如:智永和尚苦练书法最终成名的'退笔冢'与'铁门槛'的故事就在此。唐太宗因追慕王羲之的书法杰作,特派监察御史萧翼用计从辩才和尚谋骗取珍藏在云门寺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真迹的故事也在此发生。得知云门是缘于《兰亭序》,王羲之在山阴兰亭写就《兰亭序》为世人知晓,却少有人知道会稽云门乃《兰亭序》失却之所。唐代演义故事中有《云门失兰亭序记》一章。故事所云:智永和尚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五子)王徽之后裔。少年与兄孝宾(慧欣)一道在秦望山嘉祥寺舍俗入道。精通般若法华诸经,好禅寂,罕接俗物,以善书名。智永居永欣寺(隋炀帝重智永、智欣,赐名永欣寺,即云门寺。)阁上临书先袒遣贴三十余年,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簏有一石之大,而五簏皆满,取而 之,号'退笔冢'。人来求书及请题者如市,所居门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谓之'铁门限'。弟子中著名书法者有智果、释述、释特、辨才、虞世南等。智永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大贡献有二个方面:一为发'永字八法'之旨趣,逐成隋唐学者宗匠;二为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之风。智永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施浙东诸寺各一本,让人临写,后遂成我国儿童的启蒙读物。宋书法家米芾谓智永所临《千字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智永取名,寓'得永字而益增智慧'之意,确为我国一位杰出的僧侣大书法家。又自制铭制,遂不复作书。寿一百另二岁。智永死后将《兰亭序》传于辨才。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尤其重二王。他收藏了不少王羲之的书贴,唯《兰亭序》只闻其名而未睹其迹,便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后得知《兰亭序》在辨才手中,乃下 勒令,命辨才到京入道内场侍奉,恩赐甚丰,欲诱骗辨才献出墨宝。辨才早有思想准备,他在《赴太宗召》一诗中写道:
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空流碧障间。
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与白云间。
到京后辩才一口咬定,《兰亭序》已在丧乱中亡失,不知所在。唐太宗无奈,只得将其放归越中。太宗不甘罢休,再次命辨才进京,重问《兰亭序》下落,如是者竟有三次。即为《志书》所载,唐太宗三召辨才,诘其《兰亭帖》下落事。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见唐太宗求宝心切,便推荐监察史萧翼赴越探明墨宝下落。萧翼本名世翼,梁元帝萧绎曾孙,富有才气,亦多权谋,接受唐太宗旨意后,随带二王杂帖三数通来到越州,假扮山东书生,径往云门。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辩才遥见翼,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谈说文史,意甚相得,当日便留夜宿。谈及翰墨,萧自称:弟子先门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习,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之曰:明日来可把比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问何帖?辩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榻伪作耳?于是辩才说出真情,并告:可明日来看。及翼到,辨才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类曰:果是响榻书也。辨才自将'兰亭'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自是与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一日,辨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来房前,与案上私取《兰亭序》及御府二王诸帖赴永安驿,告驿长身份,并叫其报汝都督齐善行。善行(即窦建德之妹婿)闻之,弛来拜 。萧翼宣示 旨,具告所由。善行使人召辨才,辨才及见,乃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 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辨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唐太宗见《兰亭序》大悦,以房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两匹兼宝装鞍 ,庄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之秘,俄以年耄,不忍加刑,数日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 越州支给。辨才不敢将入已用,回造三层宝塔,塔甚精丽,而老僧因惊悸患重,岁余乃卒。后人便将它取名为辩才塔。
能看到的云门寺与初始时的云门寺及全盛时的云门寺已是天壤之别。云门寺自明末以后一直不振,云门寺仍留有清代重建起来的一部分殿宇,清代的木构建筑两进及东厢房数间。第一进三开间山门,系清早期建筑,门楣上方书'云门古刹'行楷大字,明间兼作韦驮殿,东、西两次间易为民用。第二进三开间大雄宝殿,清代建筑。前檐下置'大雄宝殿'横匾,明间五架抬梁式带前廊,大殿内四根雕饰石柱, 三百余年来顽强地坚守着它对释加牟尼的信仰和它自身与寺庙的佛缘。大殿内,目之所及一尘不染,洁净程度令人难以置信。前后金柱为圆形石柱,柱础呈鼓形;东、西两次间为穿斗式结构。在寺院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现存明崇祯三年(1630)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范允临行书、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和董象蒙跋语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为太湖石质,下设长方形基座。碑高148厘米,宽82厘米,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这是古代云门寺的确证。在碑的背后,有一汪清泉,传说是王献之的'洗砚池',澄澈的池水,好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诡秘的神色。寺院周围还有'五云桥'、'丽句亭'(亭内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寺的诗词等)、'五云山亭(内还有两尊石佛造像)'、'杉木祖师墓'、王献之的'洗笔池'、'辩才塔'遗址(辩才塔为唐太宗所赐建)、陆游曾在此学习的'云门草堂'遗址,以及当时各副寺的残留废弃的屋基,也都能清晰可见,并还有大量当时的寺院建筑用的石板、石墩、石柱等遗物,并且有些上面还有精美的雕刻,这都是古代寺庙的遗址。
云门寺可以说是一处集宗教、历史、文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佛教胜地,它历来一向很受我国学术界、政府部门的重视,不断有学者写信或亲自来探访,并发表研究文章。绍兴市、县文保部门以及云门寺所在的平水镇镇政府也都十分重视和关心。
云门寺:一部荒草掩盖的历史
柯桥日脑
编者按:
2016年1月10日,首届中国绍兴云门文化节举行,绍兴文化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弘扬云门文化。在绍兴文化界,云门寺被称为沉睡的博物馆,文化节活动使沉睡千年的云门文化饱受各界关注,随着柯桥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地展开,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目光将重新聚焦这里,云门寺是否能将借此开启新的篇章?
平水镇平江村,秦望山脚下,有一条狭长的山谷,这里茂林修竹,环境清幽,正如世外桃源一般。东晋古刹云门寺就坐落在这里,此处也是王献之故居和陆游草堂的所在地,是佛教圣地、书法圣地、旅游胜地,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踏上这片文化厚重而又充满诗意的土地,荒烟蔓草间,依稀可见那些被掩盖的鼎盛,依然让人激动不已。
也许,我区深度开发南部山区旅游资源,这里正是最精彩的落墨处——
这里已被人遗忘很久
“越山千万云门绝”,唐代诗僧皎然当年游遍越中山水后,在诗中如此高度评价位于平水的云门寺风光。“十峰游罢古招提,路入云门峻似梯。秀气渐分秦望岭,寒声犹入若耶溪。”这是万历《绍兴府志》中记载的唐朝诗人秦系的诗句,描述的就是云门寺层层叠叠的秀色。
位于平水镇平江村境内的云门寺,背依秀丽的秦望山,南临若耶溪,东西两侧青山相拥,风景独好。这个狭长的山谷茂林修竹,泉水叮咚,松涛阵阵,环境清幽,民居点缀其间,若隐若现。
云门寺自古为浙东佛门圣地,这里既是高僧辈出的辉煌寺院,又是文人墨客雅集场所。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无论山水风光,还是文化内涵,都可谓独步越中,让人刮目相看。只可惜,这里已被人们忽略很久了。
云门寺经历了多次兴衰更替,东晋以来,一直热闹非凡,明末走向衰落。辛亥革命后,平水佛教寺院每况愈下。抗日战争时,寺毁僧散。新中国成立以后,又一些寺院被毁,最终年久失修,湮于榛莽。现存墨池一潭、五云桥一座、清代木构建筑两进及厢房数间。
三大文化亮点可圈可点
一、显赫的东晋古刹
云门寺距今1600多年,由东晋安帝下诏所建。这里本是世家大族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旧居,因梦见五色祥云显于屋顶而舍宅建寺。
云门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东晋以来,云门寺古刹如林,大德高僧代代呈现,一度成为浙东传播佛教的中心,其历任住持都是当时著名僧人,创“即色宗”学说的高僧支遁和“幻化宗”学说的高僧昙一都出于云门寺。因厚重的历史文化,云门文化成为江南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
历史上的云门寺,辉煌比肩灵隐,规模十分宏大。从晋代到明清,光皇帝就有十余位为这里树碑建塔、赐名题额。陆游在《云门寿圣院记》中写道:“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天下。父老言昔盛时,缭山并溪,楼塔重覆,依岩跨壑,金碧飞踊,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观者累日乃遍,往往迷不得出。”
据悉,前不久,有爱好爬山的驴友深入现在云门寺后面的深山腹地,山野间看到一云门寺界碑,忍不住惊叹当年寺庙规模之大。
二、神秘的书法传奇
在绍兴,除了兰亭以外,书法史上不可磨灭的应该是云门寺了。
在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藏有古画《萧翼赚兰亭图》,这是唐朝大画家阎立本之作,原作今佚,馆藏为宋朝临本。这张图上展示的故事,就发生在云门寺。
原来,云门寺前身为王献之故居,是他隐居练字之所。王羲之《兰亭帖》真迹也曾长期保存在此。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创出书法“永字八法”。智永有个徒弟叫辩才,也是有名的书法传人,智永弥留之际将《兰亭帖》传给辩才。唐太宗李世民爱此稀世之宝,明求不得,就派心腹御史萧翼化装混入云门寺,设计从辩才手中盗此帖,交给唐太宗。相传,这墨宝后来成了唐太宗的陪葬品,不复见世。
这样的一桩书法传奇,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吸引人的旧事。
另据记载,在云门寺内,曾有王献之洗砚池等与书法相关的设施。智永和尚苦练书法的“退笔冢”与“铁门槛”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公元675年,初唐四杰之首王勃还在这里模仿兰亭雅集,举行修禊活动。
三、丰富的文化资源
越地山水精华集于此处,加上又是佛教重地,云门寺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脚步,这里曾是浙东唐诗之路的必经之地,鸿儒云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孟浩然、王维、苏东坡、王安石、范仲淹、刘基、徐渭等数十位中国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都涉足此地,流连吟咏。浙东唐诗之路兴盛时,云门寺是诗人们在越中的必游之地,到过此地有名有姓的唐朝诗人就有四百多位,那时的云门寺真是“天下第一名人客栈”了。
据云门寺住持了解,历代诗人吟诵云门寺的诗歌成百上千,《全唐诗》直接诵及云门的诗作达五十余首。宋朝陆游写了二十多首关于云门寺的诗歌。历史上这里曾有丽句亭景点,收录文人诗赋予其内。
云门寺这片清净佛教圣地,还是士子们励志攻读学习的选择之处。特别是陆游,更是将这里作为苦读之地,建有读书的草堂,现在还留有遗址。
许多宝贝“落魄”在荒草间
这里像一个沉睡的博物馆,山野间四处散落着残垣旧石,见证着这里曾经拥有的辉煌。
记者在“云门古刹”门口看到,半块在康熙年间题写的碑文躺在地上,日晒雨淋。在寺院的东侧厢房北端廊壁间,现存明朝文学家王思任撰文、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的《募修云门寺疏》碑一通,碑文记述云门寺地理位置以及募修云门寺经过。在碑的背后,有一池,传为王献之的“洗砚池”,十分简陋。
而在附近的民居旁,石雕、石鼓、石板等残迹随处可见,农民的猪栏鸡舍、土坎地间,都可以看到旧砖古石。在一处野地里,记者看到了明末住持僧杉木祖师的纪念塔,杉木祖师曾去日本弘扬教义三十年之久。听当地人说,曾有日本僧人新中国成立后来此祭拜。
据云门寺住持介绍说,文革期间,云门寺遭到了破坏,很多古建筑都被拆除,碑记等物被农民拿去作地基去了,所以这些民居的地下,应该还埋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这些散落在荒草间的东西,如果能够收集整理,恢复原貌,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记者从区文保部门了解到,目前的云门寺,除了寺庙入口处的“五云桥”和寺内的《募修云门寺疏》碑被列入区文保点外,其他的现存建筑物连区文物保护单位都不是。现存的“云门古刹”门户矮矮的,显得谦逊而单薄,让人觉得实在难以载动这里千年的风流。
南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精彩落墨点
1月19日,《走遍越之南》第二期《平水养心之旅》在云门寺开拍。本期节目由柯桥旅游局、柯桥广播电视总台、平水镇政府联合推出,此次推荐的旅游线路以云门寺为核心,将周边的绿林竹海、秦望山古道、刻石山、竹缘堂·养心谷等旅游元素融合成一条完整的“微度假”线路。节目制作完成后,将在电视台、微信、微博、旅游专业网站、手机报同步放送,并登陆各大视频网站,打响这条养心之旅线路。藉此唤醒云门寺沉睡的历史。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绍兴文史专家、文理学院教授邹志方说,云门寺的开发潜力很大,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将佛教文化、献之故里、陆游草堂等综合开发。他特别讲到,陆游著名的《游山西村》诗,根据考证,写的应该就是从云门到平水同康这一段路上的景色,这些文化资源是我们现在开发休闲旅游最珍贵的宝贝。
中国佛教三论宗祖庭
绍兴秦望山古嘉祥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