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若无月,虚过一年秋
汉末学者应劭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夕月即拜月,时间是在秋分日的酉时,即晚上5点到7点。中秋节原是从秋分夜的祭月节而来。因十五月色更好,两者渐渐合二为一。有道是:“此夜若无月,虚度一年秋。”
俗话用“云掩中秋月,雨打上元灯”来形容煞风景。
中秋节定于唐,盛于宋,至明清时与元旦齐名,成为传统节日中的顶流。漫长时光中,社会心理秩序的重构,人性的享乐超越了对神性的敬畏,渐次淡化了祭祀的意味,将此节转成了盼团圆、同赏月的世俗佳节,将此夜流光转成千里相思,化作急管繁弦,笙歌不歇。
祭月也好,拜月也罢,都要备上香案,摆上瓜果供品,燃香礼拜,精心准备的吃食原本是为月神——太阴星君准备的,然而星君享用之后,并不妨碍人继续享用,人们想通了这一层之后,中秋节的吃食愈加花样翻新,就中以月饼为翘楚。
我小时候杂书看得多,传说听得多,月饼的起源知道不少,除却江南地区流传甚广的朱元璋或张士诚以月饼夹信约定起义的说法之外,还记得几个关于唐朝的:一为初唐时的祝捷食物,时当仲秋,唐军远征得胜,有人献饼祝捷。唐高祖笑指明月,以圆饼分赐重臣,戎马一生的皇帝忽然风雅:应将圆饼邀蟾蜍。至此有了中秋分食月饼的习俗。只不过那时候月饼还不叫月饼,统称为胡饼。
到了唐玄宗年间,著名的贵妃、当时的时尚偶像杨玉环女士临轩赏月品尝美食,将其中一种胡饼命名为月饼,至此风行天下。最后一种说法时间上较接近宋,是说唐末僖宗年间,僖宗以宫中御饼赐新科进士,助其游宴之兴,传播开来,便成了月饼。
关于月饼的广告,自然是苏大胡子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最为知名,但这是现代人看见“嚼月”两个字望文生义产生的美好误会,细论起来,“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文献,《武林旧事》和《梦粱录》中提到的月饼都是市井小食,四时皆有,并非特指中秋月饼,长得也不像月饼,是蒸出来的,更像包子。宋人中秋的保留节目是喝新酒,吃各种时鲜水果和新上市的螃蟹。
真正将中秋和月饼相提并论并明确定义为月饼的是明代文献。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中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沈榜的《宛署杂记·民风》有“八月馈月饼”的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崇祯年间出宫的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则说得更细:“(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加以西瓜、藕,互相馈送……至十五日,家家供月饼瓜果。候月上焚香后,即大肆饮啖,多竟夜始散席者。如有剩月饼,仍整收于风凉干燥之处,至岁暮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
看到最后一句,我忽然就很心疼古代人的俭省了,从中秋放到冬天,再美味的月饼也过了保质期,味同嚼蜡了,所以说千万别想着穿越,吃穿还是现代好,种类繁多,任君挑选。
清代北京过中秋的节俗比明代更讲究。当中不乏乾隆皇帝与慈禧太后的推波助澜,这两位都是讲究礼数、喜好热闹奢华的主儿,每逢中秋便命御膳房制月饼,除自食外,还喜欢颁赐亲信及诸位王公大臣,以示荣宠,共享团圆之意。上行下效,中秋节礼更是蔚然成风。老北京送礼送双不送单的礼数估摸着是从宫廷传来的。除了西瓜和藕这样圆形的蔬果,更讲究的还需配上石榴、柿子、苹果等,寓意子孙满堂,事事如意,平安无事。
对此《红楼梦》里写得很真实:宁国府贾珍给居于荣国府的贾母送节礼,准备了西瓜、月饼。次日口味甚刁的贾母点评道,西瓜打开不怎么样,月饼不错。贾珍赔笑道:“月饼是新来的一个饽饽厨子做的,我试了果然好,才敢做了孝敬。”这里提到的饽饽厨子就是指做点心的师傅。至于贾母吃的内造(宫中所制)的瓜仁油松瓤月饼,应该是元春送的,我觉得味道大约是精致版的五仁月饼吧,根据《随园食单》的描述:月饼皮是用山东飞面制成的,皮和馅压制之后太硬,还掉渣,我不羡慕。
《红楼梦》里有些习俗是满俗,但老北京管糕点叫饽饽的语俗,约莫是从元代开始,将清真糕点唤作饽饽,之所以不叫点心,是为了避讳,古代的酷刑“凌迟”中有一刀正中心口,叫点心,所以,你懂的!
《红楼梦》(中华经典小说注释系列)
另外北京的饽饽包容甚广,举凡汉族糕点、清真糕点、满族糕点皆可纳入饽饽一族。过去老北京最有名的饽饽铺叫正明斋,有名到什么程度呢?清末慈禧太后颁赐给大臣的月饼礼盒交给他们来代工:明黄锦盒上印硕大的“慈禧皇太后御赐”“福寿康宁”等吉祥语,系黄绫子,内有桃酥两块,月饼两块。
按照明代的习俗,月饼是很大只的,因为大,所以叫太饼,小月饼是清代才出现的,不知道和致美斋、正明斋之类的饽饽铺是否有关系。在老北京人的回忆中,饽饽铺按节气做的各式糕点也很为人称道,可惜现在吃不到了。情感上我表示惋惜,理智上欣然接受,尤其当我慕名试过自来红、自来白、翻毛、提浆四种北方月饼之后……
怎么形容呢?老北京这四种月饼的馅料味道相差无几,硬的程度也不相上下,油大还爱掉渣,最大的优点大概是……存放的时间长吧……但是!北京这气候,买个鲜花回来都能放成干花,月饼放得长也正常吧。
(本文选自安意如《二十四日》之《摇落故园秋》)
编辑推荐
☆你有没有曾经错失忽略的美好,有没有因故离开的有情,有没有一个时刻曾感叹光阴如电、人身易朽?
安意如全新力作《二十四日》,悉心梳理节令典籍,以细腻唯美的文笔连接古今,带着古老浪漫的二十四节气,和二十四座城的故事,温暖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让那些失落的和错过的,乘愿再来,与我们欣然相逢。
图书实拍展示
☆在安意如笔下,二十四节气并不局限于农谚物候,而是从熟悉的吃食节俗入手,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日常诗意生活,中间穿插独特的城市记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古老浪漫的节气,交织灵动轻盈的烟火气,以及遥远的历史怀想,成熟了的文字,睿智了的少女心,从容旷达,更能抚慰人心。
☆著名插画师舒薇为本书作画,唯美灵动,更添收藏价值。
图书实拍展示
内容简介
古人的生活随时令季节而变。据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孟春应有杏花雨饮桃花水,仲夏应有黄雀风置清凉珠,中秋应有鳜鱼肥喝菊花酒,季冬应有暖玉鞍扣冰鱼。
本书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为序,选取二十四个城市,在一年一岁一日一时一城一池一人一事中,融入作者对当下人们生活的观察与体悟。其中既有对节日风俗、生活仪式的记录,也有对节气文化诗意情怀的感发。作者诗意地阐释了各个节气的节令时俗,其中涉及月令、物候、花信,以及古人农事生产、服饰饮馔、游乐诗赋。同时,还收录了相应时令的插画与古琴曲,力求通过读史、赏画、听琴,全景式地展现千百年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岁时文化精粹。
作者简介
安意如:作家,1984年生于安徽。以细腻唯美的古典诗词赏析独树一帜,因《人生若只如初见》而为人熟知。
出版作品:《安得盛世真风流》《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聊将锦瑟记流年》等。
目录
目
录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