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集』治疗慢性腹泻,国医大师周仲瑛有7招!
人间最美四月天,又恰逢清明小长假,很多人都携家人朋友出去旅游了,江南遍地金黄的油菜花,茶马古道上的丽江美景,无一不是旅游踏青的好地方。有些人打心眼儿里也是想去吧,无奈慢性腹泻迁延难愈,出去旅游实在不便,怎么办?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慢性腹泻有7招!
“久泻”通称慢性腹泻,一般多由急性暴泻迁延不愈转归而成,亦可由其他多种原因导致,有的表现为异病同证,但也有表现为同病异证者,在辨证和治疗方面,均较“暴泻”复杂,为脾胃系统常见的主要病证之一。因此,既要掌握慢性腹泻的辨证施治,同时还当结合辨病,了解其特殊性。
1.补气健脾法
用于脾气虚弱,运化不健,腹泻时轻时重,大便或溏或稀,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闷腹胀,精神倦怠,面色萎黄,甚至面浮足肿,舌苔淡白,脉象缓弱。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如脾虚气滞,腹胀隐痛,可配木香;若挟湿者,一般仍从脾虚生湿着眼,通过补益脾气以化湿邪,但补虚不可纯用甘味,太甘则生湿,当佐以辛香醒脾助运之品;湿盛而见脘闷腹满苔腻的,白术可易苍术,再加川朴;脾运不健,食滞不化而致腹泻发作加重者,可酌加六曲、山楂、鸡内金、谷麦芽等以消食助运;湿食积滞明显时,当酌减补脾之品,或暂以治标为主;脾气虚弱的腹泻,反复不愈者,每易从气虚而发展至脾阳虚弱,治当配合温中运脾之法。
2.温中运脾法
用于脾虚内寒,阳气不振,大便经常稀薄,或有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面色无华,舌苔淡白而润,脉细。处方可用理中汤加味。阳虚明显,畏寒,手足不温,可加附子、肉桂;腹胀冷痛可配川椒或荜澄茄;如脾胃虚寒而肠有湿热,泻下物有黏液,腹痛较显,腹泻发作加重,苔白罩黄者,可加黄连、茯苓,采取温清并施之法;如寒积在肠,腹泻时发时止,胀痛拒按,泻下不爽,混有黏冻,服温补药不效者,可暂伍温通法,配合肉桂、大黄;如脾虚病久,而致阳气下陷者,当配合益气升阳法。
3.益气升阳法
用于脾虚中气不振,清阳下陷,久泻不愈,大便溏薄,肛门下坠或脱出,食后即欲腹泻,或大便虽然次数增多,但仅软而不成形,腹胀或微痛,神疲气短,舌苔淡白,脉细弱。处方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腹胀痛者去白术,加苍术、木香,并可酌配葛根、羌活之类,鼓舞脾胃清气,且取“风能胜湿”之意。
4.温肾暖脾法
用于脾虚及肾,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久泻不愈,每在黎明五更时肠鸣腹痛,泻下淡黄稀水,夹有完谷,泻后疼痛得缓,大便日三四行,腹部觉冷,下肢畏寒,舌苔淡白润滑,质胖嫩,脉沉细无力。方用四神丸加味。偏于肾阳虚,怕冷明显者,加附子、肉桂、鹿角霜、钟乳石;偏于脾虚者,配人参、白术、山药、扁豆、炮姜;如有滑脱者,应与固涩法同用;若脾阳虚寒证,用温中运脾法而疗效不著者,亦可取温肾补火之法,以助脾阳来复。
5.涩肠止泻法
亦称“固涩法”。用于脾肾阳虚,不能固摄,久泻谷道滑利,肛门脱出不收,大便滑泄不禁者。方用赤石脂禹余粮丸加诃子、石榴皮、肉豆蔻、龙骨、罂粟壳等,亦可吞服震灵丹。此法需与温补脾肾之法配合,方能取得协同效果,如肠道有湿滞者禁用。
6.抑肝扶脾法
用于肝旺脾弱,肝气犯脾,每因精神因素而致腹痛腹泻发作或加重,腹痛作胀,痛则欲泻,泻下溏薄,肠鸣攻痛,得矢气则痛减,平时常有胸胁胀满,脘痞,噫气,食少,舌苔薄白,脉弦。方用痛泻要方加香附、玫瑰花、佛手、青木香。如兼湿热内蕴,合戊己丸清热燥湿,泄肝和脾。肝郁而胸闷胁胀痛者,再加柴胡、枳壳。脾虚食少神疲者,再加太子参、山药、扁豆、谷芽。如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可取苦辛酸合法,予乌梅丸。
7.酸甘敛补法
用于脾气虚弱,久泻伤阴,表现气阴两虚,既有虚浮、神倦、气短、腹胀,又见口干思饮、虚烦颧红、舌光剥无苔或起糜点等阴伤证候;或因肝气犯脾,气郁日久,化火伤阴,泻下如酱,黏滞不畅,口干口苦,胸膈烦闷,舌质红,苔黄,脉细弦数者。治用酸味收敛之品,与甘缓补益脾胃药配伍,使酸与甘合而化阴,药如乌梅、木瓜、白芍、甘草、麦冬、石斛等。脾气虚者,当配合甘淡补脾之品,参入参苓白术散意加减,不宜单纯柔润,以免碍脾。肝经有热者,可复入黄连、黄芩以苦泄之。
上列七法,是临床治疗慢性腹泻的基本方法,既各有其适应证候,但有时也须结合使用,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适当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