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孔圣人和考古造假,居然也能造得那么高大上,这人真牛

近年来,网上曾传播有这样一段历史和考古热点,看后无不令人心荡神驰、感触万千。

是说马王堆考古工作传来重大发现,出土了一批春秋时期的竹简,共21捆(每捆8片)168片,分别装在8个丝绸袋内,外面还有一个形似高档月饼盒子风格的木盒。

同时,这些竹简是用猪皮囊包裹的,猪皮囊的外面还涂有约一寸厚的保护层,确保了竹简与空气的隔绝,从而才能保存至今。

经鉴定,保护层可能是猪油与其它物质的化合物。

此外,还说经考古学家辨认,发现这些竹简居然是儒派祖师孔圣人孔子的临终遗言,原文摘录如下:

《子寿终录》

子寿寝前弥留少时,唤诸弟子近叩于榻侧。子声微而缓,然神烁。嘱曰:吾穷数载说列侯,终未见礼归乐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车陋也……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

愚哉!旷古鲜见书生为王者,皆因不识干戈,空耗于文章。寥寥行者,或栖武者帐下……

武王人皆誉之,纣王人皆谤之。实无异也!俱视土、众为私。(私)者唯惧失也。凡为君者多无度,随心所欲,迎其好者……

吾即赴冥府,言无诳,汝循此诫,然坦途矣!切切。

言毕,子逝 !

▲马王堆汉墓

全文大意是说,孔子临终前,把弟子们叫到床前,对他们说:多年来,我奔走于各国之间,游说各国的君王,却始终没有看到秩序恢复、舆论一律的局面。

我这辈子,没吃好穿好,坐的车也很不像样。快到死了,我才明白,上天让我享受的东西我却没有去享受,实在是太不明智了。

你们跟我学的那些东西,都是些为巩固君王的王位,控制老百姓,或着是歌颂君王的学说。但是,君王却听不进这些道理,反而将美妙的音乐当成麻雀喜鹊乱叫。

他们随便给了我一个司空的官,就想糊弄我,这就是对我的莫大侮辱,这样的君王不会长久。

我的伟大理想没有实现,是因为我只知道给他人做奴才,而不知道自己当主子。手中没有权利,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只会白白浪费自己的智慧,这一点我知道的太晚了。

你们可千万不要步我的后尘呀,就算当不成君王,也要当侯,再不成也要当个大商人。当教书先生,最多只能混口饭吃,还不如江洋大盗活得滋润呢。

这些都是我一辈子的感悟,你们必须记住:只有行动才能事业昌盛,而空谈只会一事无成。一个付诸实施的想法,胜过一百个写在竹简上的想法。

今后,那些有作为的君王,肯定会按照我的办法管理老百姓,并且把我当作精神圣人,建庙塑像。但是,他们并非真心尊崇我和我的说教,而是想借我的名字来巩固自己的王位罢了。

拥有军队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君王,他们视老百姓为微不足道的蝼蚁。出谋划策的人只能成为君王的奴才,要想吃好的穿好的,还得看主子的脸色。再能说会道的舌头,能和军人的利剑比试吗?

自古以来,为什么书生都当不了君王,就是因为他们只想给当权者当奴才,智慧都消耗在了著书立传上,而不知道去掌握军队,这样又怎么能号令天下呢?

君王的宝座下堆满累累白骨,君王的酒杯里盛满沥沥鲜血,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君王都希望自己的帝国能够世代相传,但这只能是痴心妄想。如果,财物能够通过打劫获取,强悍的人就会效仿。如果,王位可以抢夺,英雄豪杰就会想法夺取。结果,就会没完没了的你争我抢,得到失去,再得到再失去,如同市场上的紧俏商品一样,经常更换主人。

总之,实践得法,可以成王、成神;读书得法,可以当官,但终究只不过是个奴才。谋划精道,经商可以成功,甚至成为富豪;迷信书本,而不怀疑书本的人,就是愚蠢的人。

聪明的人,夺取天下时,都会打着“救民于水火”的大旗,来吸引更多的追随者。等到事业初建成效,他就会换个说法,诱导老百姓拥戴自己为王,而老百姓也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想得到天下,就必须善于借助老百姓的力量。民众愚蠢了,国家就稳定;老百姓聪明了,世道就会乱。

说到周武王,多有人赞之;而说到殷纣王,人多贬之。事实上,他们都是一样的货色,他们不但把国土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就连百姓也都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所以,大多数国王都没什么节操,想怎么折腾百姓,就怎么折腾百姓。

▲“孔子遗言《子寿终录》”

不过,无论是伺候国王,还是对付同事,都要像哄小孩一样,投其所好,这样就能把国王玩弄于股掌之间,把同事像羽毛一样轻松拿起,很快就会飞黄腾达。反之,伴君如伴虎,而同事也会变成虎爪,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如果,伺候的君王是个糊涂蛋,那就寻找机会,果断夺其王位。

统治者都明白一个道理,老百姓穷了,欲望少了,国王给一点恩惠,老百姓就会感激,而老百姓富了、欲望多了,国王给再多的好处,老百姓也不会领情。饥饿的人,赠一点果腹之食,就会赢来仁慈的赞誉;拿一点薄礼,送给达官贵人,人家的佣人可能都瞧不起你。所以,国王会把仁慈当鱼饵,并会想办法堵住老百姓赚钱的路子(重农抑商),只要国王给老百姓一点粮食和钱币,就能获得老百姓对国王仁慈的称颂,使自己的王位更加稳固。

控制老百姓的方法,上策是控制思想,中策是关进大牢,下策是杀头。让男人把女人都管住,国王就只用管一半的老百姓了;再让父亲把儿女都管住,国王就只用管理四分之一的老百姓了。

所谓礼,就是锁住老百姓灵魂与肉体的枷锁。怎么锁,锁到什么程度,都是国王说了算。自古以来,没见过礼能约束国王的,但那些制订礼的人,却有不少被关入了大牢,更何况普通老百姓呢?礼虽摸不着,却是一把锋利的武器,甚至胜过千军万马。

所谓乐,就是歌颂国王的文章。只要舆论一律了,老百姓就会信以为真,对国王忠心耿耿。如果,允许老百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些煽动老百姓的人就会获利。反之,那些想要兴乱的获利者,就会无计可施。所以,只有那些愚蠢的国王,才会用刀枪镇压百姓,而不明白舆论也可以摧毁长城。所以,对于那些用言论煽动百姓作乱的人,一定要格杀勿论。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如果你们依照我说的去做,必会踏上阳关大道。切记!切记!

话毕,孔子去世。

看到这篇文章,是不是有一种心灵触动的感觉。

事后,还说从事儒学研究近40年的著名教授昊复古先生对此也非常激动,并提议扩大研究队伍。但这项研究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分成9个子研究项目,还需从9个有实力的大学和社科研究机构招收大约500名硕士生和近百名博士生,耗时至少10年。

然而,有学者对这篇“孔子临终遗言”原文研究后发现,这居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考古造假或历史造假事件。

疑点一:原文中“乃吾仕途之伤心地也”中的“仕途”一词,早作“仕涂”而非“仕途”,较早见于南朝范晔《后汉书·皇甫规传》:“芳曰:'威明欲避第仕涂故激发我耳’。”是说想逃离为官之路回家。

后来,在五代时期的《旧唐书·沈传师传》中也有提及:“所以垣、荐坎凛于仕涂,沈、枊不登于黑贯,后之载笔执简者,可以为之痛心!”表达为官之路的坎坷。

甚至,到了宋、元时期,表示当官的道路,使用的都是“仕涂”而非“仕途”。如:宋《西台集》卷十一:“近复蒙恩除西京留台,待次汝州,渐齿仕涂。”元《唐才子传》卷七:“水边归去一闲人仕涂屹兀,岂其谶也。”

▲孔子塑像

甚至到了清代,依旧用“仕涂”一词来表达当官的道路或官场。如:清《居士传》三十:“游戏仕涂,天付之拙。”

不过,用“仕途”一词来表达当官的道路,较早在唐代也曾出现过,如:《新唐书》有云:“然放利之徒……至号终南嵩少为仕途捷径,高尚之节丧焉。”

后来,在宋、元、明清时期,也多有出现。如:明《辰川集》卷六:“今仕途颠砚于铄金毁骨之日,至旧下务委曲而全济之,此所以有伯乐、卞和之喻也。”

同时,在历史文献中表示当官的道路或官场的称作“仕进之路”,常作“仕路”一词。较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自纪篇》:“仕路隔绝,志穷无如。事有(否)然,身有利害”

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常用“仕路”来表示为官之路。

也就是说,无论怎么说,“仕途”一词都不应该出现在春秋时期。

疑点二:“书生”一词,一指读书人,二指儒生。较早出现在汉代《古列女传·王章妻女》:“仲卿为书生,学于长安,独与妻居。”此处“书生”“读书人”

此后,“书生”一词在唐代也多有出现。如:唐·韩愈《与鄂州枊中丞书》:“阁下,书生也。”指抄写书的人。

而孔子遗言《子寿终录》中的“书生”一词,在文中也指“读书人”。

显然,从“书生”一词的发展来看,也不可能出现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

疑点三:“随心所欲”一词在《汉语大词典》中指任凭个人意愿行事,而在先秦时期表示“任凭个人意愿行事”的行为,均用“从心所欲”一词。

但是,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却并未有典籍记载“随心所欲”一词。

甚至,到了唐、明、清时期,“随心所欲”也多作“从心所欲”。如:唐《法苑珠林》卷十三:“随意不逆,从心所欲。我当(与)妃。”明《诗薮·内编·近体中》:“化则神动天随,从心所欲。”清《笑林广记·行房》:“新人曰:'官人从心所欲’。”

也就是说,“随心所欲”一词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时期,孔子又怎么可能说出此言呢。

疑点四:此外,还有“洞悉”、“无奈”以及“弥留”等词,也都存在较多疑点。

所以说,所谓的考古发现——孔子遗言《子寿终录》,几乎可以断定为历史或考古造假,但也不得不说这位造假者,在国学方面绝对是民间高手中的高手,大师中的大师。只不过,将一身才华用在造假方面,似乎给人有点明珠蒙尘般的可惜。

图片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