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黄公望750万元作品——《秋山招隐图》鉴赏

元 黄公望 秋山招隐图 立轴 纸本 成交价750万元

品黄公望《秋山招隐图》

元代山水画挣脱了宋画的具象羁绊,走向意向的自由抒写;技法上也从多湿笔而变为重干笔,是中国山水画史发展中的一次飞跃,足以代表的作者当推黄公望。前人评议他的山水画“实为元季四大家之冠。”

黄公望的山水画有两格:一是皴笔稀疏,水墨为主,笔简意远,以笔见胜,《富春山居图》为此格代表。另一是构图比较繁密,山头多置矾石,敷以浅绎色彩。这是黄公望对于山水画的演变技法的创新。而《秋山招隐图》正属这一格。

《富春山居图》

大痴老人于至正七年丁亥归隐富春,时年七十有九。这位一生仕途飘零的男子,在出狱后,看破世事,退隐山林,寄情山水,这张《秋山招隐图》正是他赠予友人朴夫隐君的佳作。大痴老人在题跋中写到“结茅离市廛,幽心辛有托。开门尽松桧,到枕皆邱壑。山色阴晴好,林光早晚各。景固四时佳,于秋更勿略。坐纶磻石竿,意岂在鱼跃。行忘溪桥远,奚顾穿草履。兹癖吾侪久,入来当不约。莫似桃源渔,垂寻路即错。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可见大痴老人与陶渊明颇有相似之处,陶渊明在草盛豆稀的住所里“悠然见南山”,黄公望在富春山的茅舍小筑中“不知身世在尘寰”,然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故画小洞天图之以招同志与之皆隐也。

《秋山招隐图》局部1

黄公望在他写的《写山水诀》中说:“先以谈起,可补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秋山招隐图》正是黄公望运用淡起而渐用浓墨,施以浅绛绘画技法的典范之作。整个画面以淡作为基调,只在要紧处略加重笔,淡为浓做铺垫,浓在淡中愈见精神。此画用墨清淡萧散,淡而不失厚重,淡而不伤其神,可谓气韵生动,正是在这有与无之间,黄公望让这种淡雅到达极致,似高节名士遁隐山林,无一丝世俗烟火之气。

此画曾被明代天启朝状元文震孟(1574-1636)收藏。(文徵明曾孙、文彭之孙)文氏一门为当朝最为显赫的书香门第,其祖辈诗词、书画、鉴赏皆名重天下,其从小深受熏陶,酷爱书画,富有收藏,在当时也名重一时。

清代的高士奇收藏(1645-1703),精考证,能鉴赏,工书善画,深得康熙皇帝宠信,并著有《江村消夏录》《江村书画目》。对后世书画鉴定领域影响深远。此画上钤有“高氏清吟堂鉴藏书画”朱文印。

清中叶的吴荣光收藏(1773-1843),字伯荣,号荷屋,可庵,晚号石云山人,别署拜经老人,籍贯广东南海。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兼湖广总督,精于金石、书画鉴藏且工书善画,精于诗词。告老还乡后将其花费43年收藏的书画及题跋整理编成《辛丑消夏记》,其书第四卷二十二页中便记载了大痴老人这件《秋山招隐图》。

晚清书画著录书籍中,孔广陶(1832-1896)的《岳雪楼书画录》当属翘楚。少唐居士在咸丰戊午(1858)的仲冬时节,不顾严寒难度,将其得到《秋山招隐图》的经过和狂喜不已的心情一一记录。(参阅《孔氏岳雪楼书画录》卷三·三十五)

清代 “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曾在其画作上题写:“大痴《秋山》,余从未之见。先大父(时敏)云于京口张子修羽家曾寓目,为子久生平第一。数十年,时移物换,此画不可复睹;艺苑论画,亦不传其名也。癸巳九秋,风高木落,气候萧森,拱宸将南归。余正值悲秋之际,有动于中,因名之曰:仿大痴《秋山》。不知当年真虎笔墨何如?神韵何如?但以余之笔写余之意,中间不无悠然以远,悄然以思,为秋水伊人之句可也。(《麓台题画稿》)。”这位倾其一生为皇室尽忠的画家对于没能见到黄子久的《秋山招隐图》遗憾不已,只好凭想象而模拟。

而大痴老人的《秋山招隐图》则即将在北京万隆拍卖公司2010年《少狂稚雅》拍卖会上隆重推出,万隆比之王原祁,幸之又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