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籍的二三事
我的书籍借出去不少,不少书籍是有借无还;我借来的书籍,也曾占为己有,仅一本而已。
老师倡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我的《红楼梦》《三国演义》都借出去了。当我再想读《红楼梦》时,因手中无书,只好作罢。我对自己阅读过的《红楼梦》情有独钟,生字词旁有我写好的注音、解释,自我感觉再好的版本都不如我的那套。两年了,应该还给我了吧?我心里时常惦念着。家长都上班,应该有经济条件为孩子买一套经典名著,为何不买,喜欢借人家的书呢?哦!后来听说那孩子喜欢我的《红楼梦》,其上有注音、解释,阅读便利。另一个孩子借阅《三国演义》,数年后,我想要回。其家长说,丢了,给买本新的吧?我说,不用买了。这孩子不会也觉得我的《三国演义》好用吧?
记得还有《金瓶梅》《红旗谱》《<论语>解读》等等,至今下落不明,但愿它们在读者手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从王弟那里借阅《张居正传》,阅读后放在书橱里,准备择日还给他。同学来我家看到该书,要借。我说书是王弟的,迟早要还给他。几年过去,同学一直未还。前年五月的一天,王弟来电话说,孩子暑假里要阅读《张居正传》……没等到他说完,我说尽早送去,不耽误孩子阅读。立即打电话问同学要书。他说,没借啊,我没借啊!我说,哦!可能忘了,没借就没借吧!
当地书店没有《张居正传》,我忙着上淘宝网搜索,有,幸哉!对比了几个版本,选了最好的一套立马买下,马不停蹄地快递寄出。两天后,接到王弟的电话,找不到就算了,不用买。我说,应该买,没耽误孩子阅读就好。落下电话,我心里很坦然。
2000年前后在初中学校任教时,很想阅读教育理论书籍,苦于找不到。当地书店没有,学校图书室没有,终于在校长室的书橱里找到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白皮书,书纸已经泛黄,当面向校长借下。回去后忙着阅读,被书中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所吸引,书中提炼出的教育理论无声地指导着我的教育教学,指导学生观察、体验、写作,合作学习小组取名阅读系、写作系、新闻系等,组长改名叫系主任,班级叫北大班,学生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学生的成绩显著提升,12个班级排名连续第一。该书一直陪伴我左右,时常翻阅,时常有新的感悟。该书一直未还,但心里一直感激那位校长----是他的书让我懂得了教育的真谛。
一个本地的学生,在出版社上班,主动联系原区教育局局长要为母校捐赠一批图书,局长安排我负责联系他,接书发放。我郑重其事地按照他的意思及时发放到他的母校。当时,我很敬佩他为母校慷慨捐书的举动,并赞扬了一番。几年过去了,他打电话给我,他叔家的弟弟高二选科分班,想到xx班,可是年级主任不给予安排,想让我给予办理。
我觉得不是个人的私事,就向新任领导汇报了他为学校捐书的壮举,领导与高中学校言明了他的诉求,让学校妥善安排。学校选科分班已经完成,为避免一些学生选科当作儿戏以至于影响学习,出台了政策:选好科目,到了新班,任何同学不准再提任何要求。
学校破例同意他弟弟二次选择。可是,他的回复是弟弟不想调班了,仍留在原班。他为何不提前通知我呢?怎么和领导及学校回话呢?满腔热情遭了一场冷雨,我的心凉了半截!
现在的孩子想阅读,书随手可取,一些家庭的藏书不是汗牛充栋,也是塞满书橱,各类图书应有尽有。而童年的我们就把书当作稀罕物,有连环画图书的伙伴儿,就成了领袖人物,他一高兴,我们中的一个就能得到翻阅图画书的特权,那是十分令人羡慕的。逢年集,母亲给了我五毛钱,几个伙伴儿一起去了坪上公社的书店。书架上的连环画图书精彩纷呈,我很想买一本,但不知道价格,不敢轻易说买,就弱弱地问:多少钱一本?营业员看了看我说,问什么问,买得起吗?那种蔑视人的眼神和表情,像把刀子刻在我的心里了。我羞愧地涨红了脸,自己都觉得发烫。攥在手里的五毛钱一直紧紧地攥着,没敢露出,担心被营业员看到,又要笑话我这个穷小了。整个童年时期没敢去那个书店,真有望而却步的意味了。
直到上初中,几个同学骑着自行车去了大山公社书店,带足了钱,已记不清到底是几块,只记得很慷慨地买了一本《华东六省一市作文选》,这是我第一次买课外书,穷小子很奢侈地阔绰了一把。阅读后,我仿写了一篇《我的父亲》,被语文老师当作例文,朗读给同学们听,当时心里悄悄地涌出一股自豪之情。
如今,我很想开设一个书屋或者叫书院,把自己的书籍摆上,让老家社区的孩子免费自由阅读,尤其让买书困难的孩子饱读喜爱的书籍,但迄今一直没有实现,等到退休之日,有了时间再落地生根吧!
与书籍有关的往事历历在目,零零碎碎地随想随记。书籍能净化人的灵魂,开卷真的有益。随着阅读书籍的增多,以及年龄的增长,我学会了静观潮起潮落,心里一片安然,悠然……
20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