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哥伦布还早的美洲地图,美国学者重启研究,结论出人意料
1957年,美国书商用3500美元收购了一本中世纪拉丁文手稿,书名叫《鞑靼记述》,描述的是欧洲神职人员进入成吉思汗领地的相关见闻,书中夹了一张羊皮纸地图。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检测发现羊皮纸时间比哥伦布早50年以上,其背面写有“绘制《前史鉴》的第三部分的第一、第二部分”,正面竟是一幅精准的北大西洋地图,有类似于如今美洲大陆的“新大陆”,有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有格陵兰岛等,由于“新大陆”旁边注明“文兰岛,由布亚尔尼与莱夫(两个都是维京人)共同发现”,所以该地图被称之为“文兰地图”。
毋庸置疑,文兰地图是一张重磅的改写历史的神秘地图: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但文兰地图揭示至少早在哥伦布前50年,北欧人就已经发现美洲大陆;同时惊人的是,文兰地图对欧洲很多区域绘制的高度精确,几乎与近现代的一样,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航海能力和绘制水平,这就给这一副地图增添了无数神秘色彩,让人难以判断,似乎存在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或者说存在过外星人?
过去六十年中,推崇者有之,质疑者有之,真理没有越辩越明,反而争议越来越大。新世纪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耶鲁大学对其收藏的文兰地图又进行了一次检测,最终结果出人意料!
后来,美国这位书商将地图赠给了耶鲁大学,所有人都震惊于这一幅神秘地图,但由于地图过于惊世骇俗,为了稳妥起见,耶鲁大学与大英博物馆进行了联合考证,最终当时研究者认定这是真品,羊皮纸的年代在1420—1440年之间,具体时间大约为1434年。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发现,于是1965年时公开展览,一时之间“文兰地图”名满天下。
巧合的是,当时在加拿大纽芬兰正好发现了“维京人”的登陆遗迹,证明早在哥伦布之前,维京人已经发现了美洲新大陆。根据文献记载,维京人的航海活动在公元1100年之后就停止了。在维京人的传说中,“布亚尔尼”这个人是谁如今无人得知,但“莱夫”这个人却有相关记载,相传莱夫发现了文兰岛——美洲加拿大纽芬兰岛。
于是,当时人们相信维京人有着高超的航海技术,与精准绘制地图的能力,他们纵横于北大西洋,穿梭于美洲与欧洲之间,在此期间他们绘制了精准的地图——文兰地图。后来,他们绘制的地图流传到意大利等地区。
不过,文兰地图公开之后,立即引起不少质疑,不少人认为文兰地图并不是真的,而是现代人伪造的地图。
质疑声最为强烈的是不少美籍意大利人,他们自称是哥伦布的后裔。他们之所以质疑,原因很简单,如果文兰地图是真实的,那么哥伦布就不是发现美洲新大陆第一人,那么哥伦布极有可能是按图索骥才发现美洲的,而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说,“文兰地图”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哥伦布的历史名誉。
还有一部分人质疑的原因在于,“文兰地图”上的确存在不少可疑之处,应该是现代伪造的产物,最可疑的地方在于墨水。因为地图使用的黄褐色墨水所含锐钛矿成分,是20世纪的产物,不可能出现于十五世纪。当时美国地理学家道尔指出,文兰地图中的墨水有着化学制法制造出的小而圆的晶体,而非化学制法制造出的会呈现出较大的、断裂状的晶体。
但支持地图非伪造的学者认为,虽然不能证明锐钛矿是自然来源,却也不能完全否认,毕竟大自然是神奇的。2009年耶鲁大学学者Rene Larson举行发布会指出,在过去5年内他们分析了墨迹、纸张,但所有测试没有显示出伪造的迹象。最终,Rene Larson认为相信墨水在被用沙子弄干时受到了污染,因此才会在1972年化学分析后发现包含二氧化钛,从而被认定太新而不是真品。
除了墨水之外,这一幅地图本身很难不让人怀疑:首先,对地中海地区的国家边界标注得非常清楚,与现代地图几乎没有差别;其次,对格陵兰岛绘制过于精确,但实际上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周围海域极其险峻,直至19世纪人们乘坐蒸汽铁船才得以绘制该岛地图,但对便于测绘的挪威地形却极不准确;第三,文兰地图不能用于航海,也不是艺术地图,像是高空鸟瞰图。
总之,在过去六十年内,文兰地图越来越广为人知时,质疑声争论声也越来越大,于是前几年耶鲁大学又一次重启检测,在这一次检测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条重要证据!
为了搞清楚真相,研究人员首先了解文兰地图的发现故事。原来,美国这位书商起初买下夹杂羊皮纸地图的《鞑靼记述》,后来又买下一本手抄本——《前史鉴》第三卷的一部分副本,结果通过对比发现,《鞑靼记述》、《前史鉴》、地图上面的虫眼完全吻合,两本书的内容属于一本书的不同部分内容,后来耶鲁大学获得了这两本书与一幅地图。研究者通过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羊皮纸和纸张的年代大约在1400年至1460年之间,承载地图的羊皮纸的确是15世纪产物。
之后,研究者开始重点研究墨水,扫描结果显示,整个地图墨水中都有钛的存在,铁的含量却很少,与两份手抄本截然相反。为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小组找来了50份中欧手稿碎片墨水,大致处于文兰地图制作的时间,发现这些手稿中的铁的含量比地图上多,而钛的含量远低于地图,却与《鞑靼记述》等含量差不多。通过墨水研究,似乎又进入了一个死胡同,还是难以揭开真相,因为支持者可以认为墨水受到了污染而导致钛含量增多等。
不过在各种比较中,研究者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即“锐钛矿颗粒跟1923年在挪威商业化生产的颜料中发现的颗粒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地图的墨水成分与上世纪早期商用墨水基本是一致的。
研究人员细心观察发现,地图背面还有一行原始文字,上面是用中世纪惯用的鞣酸铁墨水所写,文字是“《前史鉴》第三部分的第二部分”,而这些文字被一段新字覆盖,大致翻译为“绘制《前史鉴》的第三部分的第一、第二部分”(见上图),而这段文字的墨水与地图墨水一致。研究者认为:“我认为,这构成了欺骗动机的有力证据,就是要让地图看起来不像事实。”
由此可见,地图的羊皮纸是15世纪的产物,但地图是上世纪伪造的。或许,伪造者觉得需要留下一些破案线索,于是画蛇添足的重新写了一行文字,覆盖了原始文字。(下图,文兰地图,有些类似高空俯瞰图)
耶鲁大学团队的“破案过程”,充满了高科技色彩,过程也极为严谨,但再仔细看一下,破案过程其实并不复杂,难度也不大,核心关键在于发现地图背面原始文字,以及其与新写文字墨水不同、内容的差别,新写文字与正面地图墨水一致,由此而“破案”。但以上世纪的研究水平,或者2009年的研究能力,难道真的发现不了这些问题?这才是耐人寻味之处。或许,这种漏洞百出的地图,早该被确认伪造了,但为何却没有呢?如果文兰地图是中国人绘制出来的会怎样?或许根本不需要检测墨水,根本不需要六十年的争论,早就被欧美学者判断为伪造吧!
近代以来,欧美“神迹”级别的古代成就不断涌现,让人不由感慨西方历史的悠久与西方文明的伟大,似乎比中华文明还要灿烂,但以“文兰地图”管中窥豹,或许对近代以来的西方某些伟大考古成就应该要重新审视一番。
参考资料:《耶鲁大学最新研究证实文兰地图系伪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