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到孔子墓前不下跪,大臣挡住一个字,结果康熙立马跪地祭拜?

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发生在清朝,为“康乾盛世”,准确地说,应该是“康雍乾盛世”,康熙是满清入关以来的第四位皇帝,是清朝政府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他从十四岁便开始登基,在位时间长达六十一年。

康熙皇帝,开创了康雍乾盛世,被后世称之为“千古一帝”,在封建历代帝王中,康熙“千古一帝”的这个称号,已经是非常崇高的了。

众所周知,古代封建社会,是等级非常森严的社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左传》中就曾提及到:“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左传》中的这句话,体现了封建社会时期的等级制度,人分为十个等级,分别是:“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万人之上的莫非皇帝了,“君权神授,天命所归”,能在皇帝之上的,就唯有天了。

康熙皇帝作为当时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能够让康熙行跪拜之礼的,除了其先祖、除了明孝陵中的朱元璋,便是孔子了。

然而,康熙在祭拜孔子时,见到碑文上的一个字,却迟迟不想跪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一、康熙与儒学

秦始皇时期,有过一段时间的“焚书坑儒”,而继秦始皇之后的汉朝,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之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对于儒学,都是极其尊崇的。

康熙自幼也便对儒家学说,有着非常浓重的兴趣,对于儒学有着深刻的研究,他曾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

康熙十四岁便继承大统,在位期间推崇儒学,在其著作《日讲四书解义序》,就已经明确地表明,要将清朝的统治,与道家的学说统合为一,并且将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而康熙也曾创办“博学鸿儒科”,儒学也成为当时科考的重中之重。

第二、康熙与孔庙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和语录,被记载在《论语》一书中,其思想无论对于古今,对于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古代,孩子进入学堂,第一个祭拜的,正是孔子,而自从汉高祖开始,古代的历代皇帝,都有祭拜孔子的大典,孔子祭祀,被称之为“大祀”

隋朝时隋文帝杨坚,尊称孔子为“先师尼父”、唐朝时唐高宗李治,尊封孔子为“太师”,而康熙皇帝,有过六次南训,其第一次南训便去到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亲赴孔庙,举行空前盛大的祭孔仪式。

为何说是空前盛大的呢?因为康熙在这次祭孔盛典中,行了“三跪九叩”之大礼。

第三、大成至圣文宣王

然而,这次祭孔典礼,也出现了一个小插曲。文武百官来到孔庙孔林中,康熙皇帝读完祭文,就在准备行礼前,看见孔子墓碑上的碑文,对于是否跪拜,产生了犹豫。

孔子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万世师表”,但是,从元代以后,孔子还有一个尊号,那便是“大成至圣文宣王”,而曲阜孔庙墓碑上,所刻的正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上的“王”字,让康熙内心产生了迟疑。毕竟康熙贵为皇帝,他才是王,而孔子是“师”,不是“王”。

就在康熙犹豫的当即,有个善于揣摩圣意的大臣看出了倪端,他出来解围,称康熙不辞劳苦来到孔庙,一路马不停蹄,理当歇息歇息,再举行祭典活动。

众人歇息之后,再次举行祭典时,这一次康熙没有犹豫了,带领文武百官,对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礼,为何这次康熙如此果断呢?原来那位大臣,在众人歇息的空档,寻来一块绸缎,将墓碑上的“王”字给遮挡住了。

再后来,人们干脆就将孔庙中的墓碑,修得更加高大,一来彰显气势,二来远远看上去,“大成至圣文宣王”中的最后一个字“王”,便成为了“干”字,以此避免再次出现康熙第一次南训祭拜孔庙时的尴尬情况。无论如何康熙的这次第一次南训,祭拜孔庙,也取得了应有的影响。

结语: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宋朝时期的朱熹曾经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孔子的影响力:“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