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宇儿子被“逼疯”,自曝有病:假装外向的孩子,心里究竟有多苦?

因为和爸爸吴镇宇一起参加了《爸爸去哪儿》,帅气男孩费曼 Feynman 走进了公众的视野,还因此收获了一众姐姐粉和阿姨粉。

几年过去,费曼已然长成了翩翩少年,经常会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搞怪逗乐的照片和视频,看起来十分阳光。

但就在上个月底,费曼突然一本正经地在微博上透露了一个从未向任何人倾诉的秘密——他有舞台恐惧症和社交焦虑。

原来早前陆毅的女儿贝儿分享了一段自己唱歌的视频,于是粉丝纷纷在微博评论区呼吁,想要费曼也可以录一段展示才艺的视频。

费曼拒绝之后,担心粉丝们误会他不礼貌,于是剪辑了一段视频,向网友们解释了什么是舞台恐惧症,希望大家可以理解自己,不要强迫他表演才艺。

其实,翻看费曼的微博就能发现,这是个多才多艺的可爱男孩。

他会剪辑视频、会P图、会暖心地给粉丝送上生日祝福......

在发现自己追的动漫涉嫌“辱华”之后,立刻发长篇文章解释道歉,是个三观很正的孩子。

作为尚未成年的孩子,费曼能够直面内心的恐惧,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痛苦,是件非常勇敢的事。

虽然个性内向,不爱展现自己,但这并不影响费曼成长为一个正直优秀的大男孩。

和费曼一样,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会有很多喜欢或者擅长唱歌跳舞的人,但往往因为性格内向、缺乏自信而恐惧舞台和社交,外界的期待和压力常常令他们倍感压力。

在这个社交至上的时代,大家似乎更为青睐外向的性格类型,人人都向往可以面对众人侃侃而谈、毫不怯场。

但是,性格真的有好坏之分吗?外向开朗更容易获得成功?内向敏感一定要被纠正吗?

其实,生活中,像费曼这样生性腼腆,但却被逼表演才艺的孩子并不少,结局往往有两种——

要么是拧巴、扭捏地表演完,然后恨不得找到角落赶紧躲起来。

要么是抗拒,被父母批判没礼貌、怂、内向、将来在社会上混不开,然后被逼着外向起来,哪怕很多时候会觉得很累。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说过:

“内向”和“外向”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中性的性格描述,并不能和“好”或者“不好”直接划等号,它们只是获取能量的方向不同。

外向的孩子通过社交来汲取能量,他们热情、健谈、爱交友。

当把自己投身于热闹的群体中时,外向的孩子感觉是在“充电”。

内向的孩子则刚好相反,过多的社交不仅不能让他们充电,还会消耗他们的能量。

武志红曾经分享过“逼”自己改变性格的经历:

他一直都偏内向。

大二那年,他下决心想要改变,让自己外向起来。

他开始一顿操作猛于虎,主动地多交朋友,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场合,结果,却越来越焦虑。

朋友虽多,真正交心的却很少。

社交活动很热闹,疲于应对的他却开心不起来。

认识的人越多,他被索取得越多,不懂得拒绝的他就像是一步步被“掏空”。

相反,当他自己一个人独处时,却能获得快乐与能量。

发现这一点之后,武志红不再觉得“内向”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反倒越发珍惜自己“内向”的品质。

罗永浩也曾说:

“你们别看我站在台上能扯淡那么久,其实我是个很内向的人。

参加超过5个人的饭局我就会全身不舒服,每次饭局后回家都要一个人狠狠读一天书才能缓过来。”

原本内向的成年人,在“被迫”外向的时候,都会陷入挣扎和矛盾,更何况是孩子呢?

性格从来没有优劣之分,父母的强行改变有可能适得其反,让孩子陷入自卑和自我怀疑中。

一味地逼孩子和自己的本性反着来,只会过度消耗孩子的能量。

“都怪我太内向,不太会跟人沟通。”常听到有人这样描述自己。

可是,内向真的是一种错吗?

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备受推崇的今天,内向慢慢变成一个贬义词,如果有人说:“你真内向”,言语里就自带一股同情、怜悯甚至责备的色彩。

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向这个词被赋予了很多别的含义:社交恐惧,保守,悲观,孤僻,沉默寡言。

总之,没一个好词儿。

小时候,家长和街坊邻居:“这孩子,这么怕生,长大肯定没出息。”

(内向=没出息)

上学了,老师:“是个聪明孩子,就是太胆小,以后只能吃公家饭。”

(内向=保守)

找工作,面试官:“我们需要那种勇于表达自己、积极进取的员工。”

(内向=没有进取心)

相亲后,姑娘:“太闷了,以后肯定不懂情调。”

(内向=无趣)

父母担心,同龄人疏远,公司嫌弃,内向的人就像个异类。

读书、工作、相亲,走到哪儿都会被人说:“哪都行,就是太内向”。

事实上,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都是偏内向的,如果内向是一种缺陷,那岂不是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病人了?

其实我们都一样,只是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不同。

不是所有的树都要结果,也不是所有的鱼只能待在海里。

20岁的英国少女娜塔莎·阿布拉哈特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如果让她和别人说话,她便会脸红、冒汗、呼吸急促。

父母听过医生的咨询后,发现孩子患有“严重焦虑症和社交恐慌症”。

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给她更多的私人空间,让她自己在家里弹弹琴、发发呆。

一直到大学那一次的300人演讲,这个女孩的生活都是安然无恙的:学攀岩、学烘焙、甚至和朋友参加社团活动。

那一天,娜塔莎被校方告知:你要参加一场300多人出席的演讲,你是主讲人。

娜塔莎央求:在300人面前演讲,真的可以压垮我!

但是每次老师都对她敷衍地说:“没事啦!”“你要克服”“老师相信你可以挺过去的!”。

结果,为演讲过分焦虑的娜塔莎,选择在演讲的前一晚上吊自杀。

对于社交恐惧的孩子来说:

你太闷了,要多讲话呀!就像你对着一个秃子说:你太秃了,要多长点头发啊!

这种不尊重,不是一般的恶!

性格既然无绝对区别,自然也没有高低之分。

内向不是一种缺陷。

可就是有些人老想改变你,对你说,“你的性格该改改了!”

《人间失格》这部小说里就有一句关于“改变性格”的话:

 “我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竭力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胎。”

强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逼一个内向者变得外向,一般只会适得其反。

纪录片《零零后》里,有个小男孩叫于锡坤,他就是典型的偏内向的孩子。

于锡坤喜欢做实验,喜欢魔术,更喜欢一个人独处。

为了让他变得外向,妈妈送他参加小主持人学习班,同去的小伙伴后来都升到了更高的班级,而他还在原来的班级,依然喜欢独处。

为了锻炼他的独立和人际交往能力,妈妈又送他去参加英语夏令营。

在那里,外教会领着孩子夸张地朗读和表演,小锡坤还是选择一个人躲在宿舍里。

为此,小伙伴嫌他不热情,老师表示无可奈何,于是妈妈来到营地,好说歹说让他去参加活动。

结果,小锡坤背对着镜头掩面大哭了起来。

是啊,让一个喜欢安静的人强行融入喧闹的环境实在是强人所难。

他鼓起勇气,却还是一脸茫然,面对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群体,他剩下的只有不知所措。

妈妈嫌他不自信,可在小锡坤介绍自己的发明时,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少见的光芒;表演魔术时,他笑得是如此自信轻松。

另一个叫一一的孩子性格也内向,老师试图说服她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但她拒绝了:“我有权利这样,我不想要好朋友。”

一点也没错,独处是一个人的权利,是一个人的选择。

一个内向者想要变得外向,伪装去合群,对自己来说很难,没有必要,而且这也是根本无法改变的。

哈佛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卡尔·施瓦兹研究发现,那些在2岁时表现出腼腆内向的孩子,即使在他们长大到18岁,他们的性格还是内向的,难以真正改变。

外向与内向的人在大脑生理结构天生就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有的人只有在独处里,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存在,就像有的人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找到幸福一样。

对于一个内向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被接纳、被欣赏,而不是为内向性格感到羞愧。

01

避免严厉的教育

在《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一书中,作者提到:“对于内向型孩子,严厉的教育必然失败。”
内向型的孩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提醒,就能够调动他们内心的耻辱感,反复多次地施加压力,反而容易伤害孩子的心理,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02

注意观察孩子的内心变化

内向型的孩子不爱表达,父母很难通过他们的主动表达了解孩子内心细微的变化。
比如面对校园欺凌和学习压力,内向型的孩子往往不会选择直接向父母寻求帮助。
这时候需要家长多用时间,耐心且细心地观察孩子行为上和情绪上的改变,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03

不要故意让他们难堪

许多父母喜欢拿孩子取笑,很多时候并不是出于贬低,而是为了搞笑。
但内向的孩子具有高度的自我意识,并不太能接受这种互动方式的幽默感,还可能因此讨厌与你沟通。

04

不要强迫他们与他人交谈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更多地表达,在社交生活中如鱼得水,但强迫他们与他人交谈是行不通的。
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需要感到舒适才能放开。
如果强迫他去交朋友,得到的结果可能是负面的。

05

不要要求他们在别人面前表演

也许你的孩子拥有出众的才艺,但他们可能并不愿意在人前展示,也不希望成为全场的焦点。那么作为父母不要追求不必要的聚光灯。

06

不要替他们说话

当孩子们在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中,不要自作主张替他们做出回答。
他们也许太安静、太害羞,所以回答得不够快,父母需要给孩子留有一些表达的空间。

07

不要强迫他们出去玩

我们上面也提到,对于内向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的能量来源自独处和安静。
出门社交,相当于一种损耗,那么此刻,家就成为了他们的充电站。
当他们因为学业感到疲惫的时候,不要强迫他们出门社交,让他们坐在沙发上或是躺在床上看书,也是一种休息的方式。

08

不要贬低内向的性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内向的性格,让他们被迫表现出外向型性格的特征,这对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来说非但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让孩子更加想要退缩。
比起打击,家长更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重塑信念,即内向是一种气质类型,而非外向失败的表现。
我们要明白,性格内向,并不是一个缺陷或问题。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色彩。
一个健康的环境要允许一些人享受安静的空间,更要承认不同的性格同样能够拥有丰富精彩的人生。
7岁女孩在菜市场案板下学习一个多月:有些梦想,正因为在昏暗处才显得格外明亮。
李佳琦宣布停止直播,背后真相太扎心。
全国暴怒的“大头娃娃”奶粉事件揭秘:特医奶粉+母婴店套路,跟毒奶粉斗争12年,资本依然没放过孩子!
44岁刘敏涛在台上“翻白眼”“耍酒疯”,这个被婚姻禁锢7年的女人凭什么活得这么叛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