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武胜_50】鼓匠那个打草鞋的老人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张明敏唱的这首描写父爱的《爸爸的草鞋》,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在武胜鼓匠就有这样一位老人,数十年如一日,以打草鞋谋生、兴家、养儿、防老。玄黄的木凳、凹陷的木齿述说着岁月的久远和打草鞋的艰辛。尘埃落尽,褪去铅华。
我第一次遇见这位老人,是11年前在印山公园门口那个坝坝里,看见他正在那里卖草鞋。
老人的举止很潇洒
引起我注意的是这位卖草鞋的老人胸前挂的照片。
忙上前询问,老人告诉我:这是南充一个摄影人到他家里给他拍的,后来还给他寄了这两张照片来。说完还拿出信封给我看,我才知道原来是谢老师到他家里去过。
时间又过了几年,那是一个春节前夕,影友志坚约我到鼓匠乡去拍一位打草鞋的老人。我们在鼓匠下了车,在乡上一位同志的陪同下,寻到了这位老人的家中。
我一看,这不就是当年在印山公园碰见的那位卖草鞋的老人吗,很快,老人也认出了我。
老人听明了来意很高兴,马上吩咐老伴去搬行头。
老两口就在院坝里为我们即兴表演起来。
老人介绍,打草鞋从搓绳子开始,把从棕树上割下的棕榈片用手工搓揉一番,撕开后浸水晾干,接着抽丝,一般抽3次就能把最长的棕丝挑选出来,只见他两手一配合,棕丝成了草鞋绳。
搓好草鞋绳,就可以开始打草鞋了。草鞋绳要多长呢?“一‘人’长为标准。”老人说,以前没有尺子,师傅教他两手摊开放直就是一只草鞋的草鞋绳长度。一根草鞋绳对折两次,一头绕在一根小竹节上,即是草鞋鼻子,另一头扣在草鞋耙上。
老人在腰间系上绳子,把草鞋鼻子拴在绳子上,便不紧不慢地开始了,手里的几根稻草在草鞋绳内一上一下穿编,边穿边不停地往内拧转。“草鞋无样,用手量。”老人介绍,这是最初学打草鞋的口诀,意思是草鞋上每一个关键的位置都可以用手指测量。编到四手指横宽时,就可以在两边安耳纽了,耳纽的原料是麻绳,“耳纽差不多也是四手指横宽。”老人一比划,又接着打草鞋。
“感觉稻草少了,就加一根。”老人用手摩挲着,第二个耳纽距离第一个一指长,第二个耳纽的长度是三手指横宽,紧挨着是第三个耳纽,比第二个少两公分。
在编织过程中,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稻草一根一根的编织进去,还不时身子稍稍往后仰,用力打紧草鞋。老人解释,“要把草鞋编织得整齐漂亮,关键是腰间的这个绳子一定要一直拉紧,否则编出来的草鞋容易松散不整齐。”
我和志坚一边拍,一边与老人摆龙门阵。
通过交流,我们方才知道,老人打了一辈子草鞋,靠卖草鞋支撑着家里的大部分用度。
老人还与时俱进的在草鞋里加了旧布条、牛筋之类的东西,所以他打的草鞋更结实耐穿,在方圆数十里都小有名气。
我们问你这么好的手艺为什么不传给子孙?
老人不好意思的说,娃儿们都瞧不起这手艺哟,跑到外面打工挣现钱去了。
接下来,老人又滔滔不绝的讲起了穿草鞋的优越性来。
他说,穿草鞋不会出汗,你不用穿袜子,经常穿草鞋的人是不会有脚气的。
因为脚气是由脚汗引起的,没有脚汗,自然没有脚气。
因为脚气是由脚汗引起的,没有脚汗,自然没有脚气。
说着说着,周围的乡亲们也赶来看闹热了。
拍完照片后,我们提议给老人一家拍个全家福,可老人说只有大儿子在家里,其他的还没有回来,我们就先给他和他的大儿子拍了一个合影。
然后,给老人在家的儿孙们一起拍了个合影。
临行前,老两口依依不舍,给我们一人送了一双草鞋。
这真是一个可敬可亲的老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