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头条此人超越春秋五霸,独霸十四国,组成了春秋时代最强国家联盟
楚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王的国家。世人皆知,完成这个僭越举动的是楚武王熊通(楚国国姓是芈,熊氏。所以楚汉之际项梁所拥立的楚怀王有的人称呼他熊心,有的则称呼为芈心)。
实际上,在熊通之前,楚国的国君已经有过这样的举动。楚国的第六任君主熊渠在位时就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封为王。所以,准确来说,熊渠才是第一个僭号称王的诸侯。
不过,著名的暴君周厉王继位后,熊渠怕遭到讨伐,暂时取消了王号。
楚国传到第十七任君主熊通,称王的念头再次萌发。
点击加载图片
熊通是公子,本没有资格继承君位。他的哥哥熊眴死后,熊通将哥哥的儿子杀死,自立为国君。
熊通此人颇有些雄途大志,他即位不到三年,就挥师东征西讨,灭掉了权国,还把战争触角伸向了周王朝的地盘。相比而言,我倒是觉得郑庄公寤生含蓄多了,虽然屡屡侵犯,但总是连打带揉,不敢过分。
熊通则很直接,他并不想为自己的行为找任何的借口。可能远离中原而僻处南方荒蛮之地的国家不需要想得那么多吧。
熊通的目标是称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
但称王不是给小孩起名字这么简单,想叫什么就叫什么。名号是可以叫,关键是要能够叫得长久,无人反对。那就要靠政治智慧来弥补了。
具体怎么做呢?
斗伯比(芈姓,斗氏,名伯比)献计:我们早已去除王号,现在想要重新称王,恐怕天下都会反对,必须先用强大的兵威把周边的诸侯给制服。
熊通问:怎么制服?
斗伯比说:汉水以东,随国是最大的,主公可以向那里增兵施压,然后派人去结盟。只要随国服从了,汉江淮河一带就都听我们了。
熊通认为可行,依计行事。
随国有一个贤臣,一个佞臣,贤臣叫季梁,佞臣叫少师。受到随侯喜爱的当然是佞臣少师。
面对楚国的威势,随侯让季梁和少师发表意见。
季梁说:楚国强,随国弱,现在来请求结盟,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表面答应他们,暗地里修筑守备,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少师自告奋勇地说:我愿意去结盟,顺便查探楚军的虚实。
楚军方面很快获悉情报。
斗伯比分析说:少师这个人靠溜须拍马上位的,是个浅薄之徒,既然他来打探虚实,我们可以示之以弱,诱使他们轻敌。
少师来后,到楚军的各个营寨中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这一看,使得少师心生鄙视——原来楚军都是些老弱残兵。
双方就在这样互相敌视的情况下缔结了盟约。楚国班师。
少师马不停蹄地向回赶,因为他亲眼所见,楚军是多么弱。他要赶紧回去向随侯通风报信,让随军去追击。
少师一见随侯,立刻大肆描述楚军的不堪一击,并且提出建议:请主公给我一支偏师,我能大破楚军,夺取辎重,让楚国以后不敢正眼看我们。
随侯本想听从。
此时,季梁到了。季梁说:万万不可。楚国的国力在我们之上,熊通残暴多诈,这一定是他们的示弱之计,一追肯定中计。
随侯很为难,少师是他喜欢的,季梁似乎也有点道理。
怎么办?
有事当然是问苍天啊!
于是,把负责占卜的人找来。结果得了一个下下签。随侯很相信这一套,取消了追击的计划。
楚国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斗伯比说:我们召集诸侯到沈鹿会盟,要是随国来,就说明他们服从了。要是不来,我们则可以说他们叛盟,然后名正言顺发兵讨伐。
斗伯比的示弱之计可以说是阴谋,而这次则可以称得上阳谋了。
用阴谋,是考验对手的智力,而阳谋,则是摆明车马炮硬吃。
点击加载图片
这次会盟就是“沈鹿会盟”。到了会盟的日期,汉水以东的诸侯国纷纷出席,参加的国家有:巴、庸、濮、邓、鄾、绞、罗、郧、贰、轸、申、江。
有两个国家收到了请柬却没有出席,黄国和随国。
黄是小国,很好处理。熊通派人去吓唬了一通,他们就派人请罪,表示服从了。
剩下的就只有随国了。
兜了一个大圈子,就是为了打你。一切果然都在预料之中。
于是,楚国大兴军队,进讨随国。
随侯再把大臣找来商议。
季梁说:楚国率领诸侯之兵而来,势不可挡,万万不可大意。不如认罪求和。如果楚国同意,则可以重修旧好。如果不同意,那就是他们理屈了。理屈,斗志就会低落。那时我们或许可以一战。
少师很轻视地反驳道:你怎么这么怕呢?楚国远道而来,是自寻死路。要是不赶紧打,又像上次一样跑了怎么办?
随侯喜欢少师,也认为少师的话更加有道理,决定迎战。
随军以少师为主将,随侯在后督战,季梁负责保护。
虽然随侯没有听自己的,也虽然自己没有此战的指挥权,但季梁还是提出了自己对战局的看法。
他观察了楚军的阵势,说:楚军分为左右两军,据我所知,楚国一向以左为大,我猜测,他们的国君必然在左军中,这是他们的精锐所在。所以我建议,应该先进攻他们的右军,如果获胜,敌军的士气会受到严重打击。
季梁的分析非常符合兵法之道,看来此人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不仅谋略出众,在军事战术上也独具慧眼。
少师说:专门躲开楚君不敢交战,难道要被楚国人笑死吗?
点击加载图片
经过鉴定,随侯认为:季梁在鬼扯,少师说得对。
于是,随军全军出击,杀向楚军左军,连随侯自己也杀了进去。
楚军早就布置好了一个口袋阵,等的就是随军进入。他们没有想到随军来得如此轻率。
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楚军伏兵尽出,随军大败,死伤超过一半。
少师战死,季梁护着随侯死战逃脱。
少师死了,随侯很伤心,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只能问季梁了。
季梁说:现在只有向楚国认罪求和一条路可走了。
到了这个时候,随侯别无选择,说:以后都听你的。
季梁肩负的国家兴亡去楚国大营求和。
熊通大怒,说:你们叛盟在先,现在战败了就请和?
季梁面不改色,说:之前的事都是奸臣少师弄权导致的,并不是国君的意思。如今少师已经死了,国君也很懊悔,所以派我来谢罪。您要是能够宽恕,我们率领汉水以东所有的诸侯,永远臣服于贵国。
这正是楚国想要到达的效果。
斗伯比说:随国奸佞死去,贤臣在位,这是老天报保存随国,不如就此同意吧!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难免可惜。随国灭亡在即,何不趁其病要其命,岂不是一劳永逸?
不过,事后我想了一下,熊通当时的选择可能是最合理的。斗伯比说的原因是奸佞死去而贤臣在位。这是很有道理的。军事的战败归根到底是政治的失败。而当乱政的少师死去,而贤名的季梁主政时,随国的战斗力将会空前提高。虽然随国战败,但如果采取坚壁清野之计进行坚守,楚国很有可能顿兵于坚城之下,久久不能成功。
而且季梁精通兵法,并不是容易对付的人,一旦被抓住破绽,有战败的危险。与其如此,还不如就此作罢。反正要达到的目的也已经达到。
熊通和斗伯比的做法是成熟政客的体现。
随国求和后,熊通立刻加以利用。他让随国带头,联合江汉地区的所有诸侯国,向周天子请求封楚国为王。
于是,随国成了熊通称王的马前卒。
周桓王的答复是:不同意。
废话,当然是不同意。
熊通大怒:郑国射了你,你都不敢讨伐,我自己恢复王号,还需要你同意吗?
于是,熊通自立为楚王,历史上称他为楚武王。南方的诸侯国纷纷向楚武王熊通发去祝贺,表示服从。
周桓王非常愤怒,但无可奈何。
周王室早已威严不在,但这一次,楚武王熊通选择的是打在脸上。
《读起来最省力的东周列国志》025熊通称王
轻松看名著,刘弘文为您通俗解读《东周列国志》,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