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惠州哪个朝代“学霸”最多?答案是……
你知道吗?
中国古代的科举,
比高考还要难呢!
惠州自宋代以来
一直是广东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州府之一,
入宋后广东有州、县学63所,书院41所,
而宋代惠州创建的各类书院,
有文献可稽的不下14 所,
数量仅次于广州。
很多惠州人还不知道,
宋仁宗与惠州的关系非常,
仅文教方面就给惠州带来了无穷裨益。
在他治下,
惠州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文气兴旺。
如今惠州的最大文化名片苏轼,
也是仁宗朝发现的英才。
那么,
惠州历史上哪个朝代?
中进士最多呢?
宋初科举,基本上沿袭前朝。由于设有州、县学,考生一般由各地学馆、书院推举,因此叫考生为“举子”。到宋仁宗时对科举进行多项改革:一是并多科为一科,使考试科目简单化;二是确定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成为定制,后来元、明、清三朝都实行此制;三是考试分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特别是坚持殿试,目的是把省试合格的考生变为天子门生,为朝廷储备人才;四是增设乡试,考生一律要通过乡试,使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据《惠州府志》不完整记载,宋代惠州中进士共54人,是惠州历史上中进士最多的朝代,比明朝44人还多10人。其中归善县14人,博罗县9人,龙川(含长乐、兴宁)18人,河源5人,海丰7人,永安1人。归善考取进士的有罗孟郊、吴周鄉、梅蟠、郑常、王傅燮、何柔中、留正、李成之、尤适、朱篆、胡维嘉、洪南斗、谭一鹗、潘文伯等14人。除此之外,归善县尚有举进士7人(乡举)不计算在内,他们分别为陈开、李思义、陈周翰、黎献臣、李思纯、梁昭德、郑文达。
元代惠州科举成绩远不及宋代,也是入宋以后历朝之中最差的一个朝代。根据清光绪《惠州府志》记载,入元之后八十余年惠州竟无一名科举进士,仅有诸科9人,其中归善2人,河源6人,龙川1人。不过据明代礼部尚书韩日缵(博罗人)所撰《韩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梅州公是元朝泰定元年进士及第出身,初授梅州吏目。民国张友仁撰《博罗县志》时将梅州公列入元朝进士。另据《水北王氏族谱》记载,元代水北王氏一门尚有三人入仕:王仕,元大德戊戌孝廉,任翰院宣教;王恩佑,元大德乡贡,任惠州府经学掌教;王一举,元泰定戊辰乡贡优入国学肄业,寻擢理院承事。
造成这种历史倒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元代立朝时间较短;元朝选拔官员的途径主要不在科举,立朝之初科举中断数十年,直至元延祐元年(1314)才正式恢复开科取士,而且每科取士的名额很少;统治者在取士过程中对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亦即所谓“南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特别是入元后,惠州人还不断发起反抗新朝的武装起义。规模较大的有至元三年,惠州归善民聂秀卿、谭景山等制造军器,拜戴甲为定光佛,联络增城朱光卿、钟大明率众起义大破元军;至元二十一年(1361),欧南喜、区钟等在博罗石湾起兵,众号十万,杀元将合刺普华等。终元一代,惠州人反抗元朝政权的斗争从未停止。尖锐对立的民族矛盾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必然要给文化教育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无论如何,自仁宗以降,惠州逐渐崛起为岭东地区的重要城市,文人士大夫阶层涌现,堪称“惠州城下有江南”,这与宋仁宗重教兴文是分不开的。
如此说来,惠州人应该好好感谢宋仁宗,
是他推动了科举制度改革,
最终开启了惠州的千年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