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讲禅——顶分型与底分型(2)
在讲述了分型的定义以后,很自然我们就会考虑不同分型的强弱,我们先看顶分型的区间,这里是指第2根K线的最高点,到3根K线最低点的距离;
底分型区间指,第二根K线的最低点到三根K线中最高点的距离(顶底分型的区间是由第2根和第3根K线的高低决定的,这使得我们前文中对于K线包含关系的处理极为重要)。
关于分型区间的大小,一般与分型的强弱有关,分型区间越大,则说明构成分型的三根k线均较长,或至少一根相对很长;
分型区间较小,说明三根K线均较小,此时该分型成为中继的概率就较大(所谓中继是指,对于一个顶分型,中继顶分型之后股价仍然上涨而非下跌。)
我们已经知道了顶分型和底分型的区间,我们同样要注意到顶分型下沿和底分型上沿。
虽然之前我们说过,顶分型的顶和底分型的底可以简称为顶和底,并且顶分型的底和底分型的顶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我们却非常注重右上图中顶分型的下沿和底分型的上沿。
顶分型只看左边两根K线,找到了顶分型的下沿,一旦股价向下跌穿顶分型下沿,则意味着更强烈的下跌走势,因此成为最强走势(意为更容易形成下跌的一笔)。
底分型只看在左边两根K线,找到了底分型的上沿,一旦股价向上突破底分型上沿,则意味着更强烈的上涨走势,因此成为最强走势(意为更容易形成上涨的一笔)。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顶分型的买卖心理逻辑,李彪认为,一个顶分型之所以成立,是卖的分力最终战胜了买的分力,而其中,买的分力有三次的努力,而卖的分力,有三次的阻击。用最标准的已经过包含处理的三K线模型:
第一根K线的高点,被卖分力阻击后,出现回落,这个回落出现在第一根K线的上影部分或者第二根K线的下影部分,而在第二根K线,出现一个更高的高点,但这个高点,显然与第一根K线的高点中出现的买的分力,一定在小级别上出现力度背驰,从而至少制造了第二根K线的上影部分。
最后,第三根K线,会再次继续一次买的分力的攻击,但这个攻击,完全被卖的分力击败,从而不能成为一个新高点,在小级别上,大致出现一种第二类卖点的走势。
由上可见,一个分型结构的出现,如同中枢,都是经过一个三次的反复心理较量过程,只是中枢用的是三段次级别走势。
所谓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所以一个顶分型就这样出现了,而底分型的情况,反过来就是。李彪就是用这种方式将顶分型和底分型定义为一个最小级别的中枢形式。
现在,我们可以深入分析这三根K线的不同情况。首先,一个完全没有包含关系的分型结构,意味着市场双方都是直截了当,没有太多犹豫。包含关系很多(只要不是直接把阳线以长阴线吃掉)意味着一种犹豫和一种不确定的观望。
一般在小级别上,都会有中枢延伸(即股价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小幅震荡)、中枢扩展(即原有的中枢和走势转化为另一个高级别中枢的一个次级别走势,也就是成为构成更高中枢平台的一个元素)之类的东西。
由此我们可知,如果K线当中彼此之间有较多的包含关系,则意味着后市出现中枢震荡,并停留在目前中枢的可能性很大。
例如下面两张图包含两种情况:
1、后面的K线把前面的K线包含了,后面K线的低点比前面K线的低点低,此时容易出现中枢扩张。
2、前面K线包含后面K线,后面K线的波动完全在前面K线范围内,此时容易出现中枢延伸或扩展。)
今天内容教学完毕,不知道你学的如何,那我们留言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