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洞沟村”看农村的空心化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在城里的水泥窠臼里呆久了,总想出去走走,尤其是在周末,找个地方,透透新鲜空气,看看自然景色,吃吃农家饭菜,散散心,舒舒肺,养养眼,醒醒神。
“石洞沟村”属荥阳地界,位于郑州向西50-60公里处,村里有两个看点:一是该村为商朝武丁中兴时期宰相傅说(fuyue)的故里(有说在山西平陆);二是傅岩里的石头古民居群。
周末,我们一行七人慕名来此游历。进入石洞沟村,眼前的景象却有点凄惨,街道上冷冷清清,仅有的几家门面房均大门紧锁,住家户的门上也大都是“铁将军”把门。在与一位76岁的长者聊天中,得知村里的年轻人都离开了,去到省会城市和县城打工,然后在那里安家立业,不回来了。村里的老人中也有不少随着孩子去城里生活了。只有少数不习惯城市生活,留恋农村自然环境的人留了下来。村里的不少窑洞和民居,由于长时间没人居住,外面长满了蒿草,渐渐废弃了。缺少年轻人的村落,缺少了笑声,缺少了欢乐,也缺少了发展的动力。
说来也怪,村里人想进城,城里人却想入村。我们这些个城市人当中就有想在此置业安家,或者租房度假的。在农村买块宅基地或者现成的农舍,过过“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的想法,很多城市人都有。但囿于政策的种种限制,不能付诸实现。
农村的空心化是目前的一种普遍现象。解决的办法有二:一是学习日本大分县“一村一品”的做法;二是考虑在政策的引导下,让农村的闲置资产在城市人的参与下流动起来。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闲置的资产流动起来,不仅能够变废为宝,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流动,为农村引入一股清流,从而为其带来动力和活力。“问渠那得清入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说来也巧,我在为3000多年前的傅说所建的“商相祠”中看到了供奉理学“五夫子”的牌位,不知朱熹等人的神灵能否为“石洞沟村”带来活水,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