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方针
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方针
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91——896页),是1942年12月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报告的一部分。此报告通过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正反两方面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等重要的财政经济方针。这些方针在抗日根据地的全面贯彻,不仅为五十年前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政策基础,而且为我党近五十年来以至今后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
一、决定财政的是经济
在抗日战争进入1940年以后,我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状况陷入困境。其客观原因是由于日本侵略军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而主观原因是我们缺乏在战争条件下管理财政的经验。面对边区政府几乎没有办公经费、战士几乎没有鞋袜和衣服、工作人员几乎没有纸没有菜没有被盖的困难局面,有些同志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应变的能力,往往片面地看重财政管理而轻视发展经济,终日里只在单纯的财政收支问题上打主意,其结果,打来打去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为此, 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这是一种陈旧的保守的观点在这些同志的头脑中作怪的缘故,他们不知道财政政策的好坏固然足以影响经济,但是决定财政的却是经济。未有经济无基础而可以解决财政困难的,未有经济不发展而可以使财政充裕的。”“我们要批驳这样那样的偏见,而提出我们党的正确口号,这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
毛泽东同志上述关于经济决定财政的观点,是对经济和财政之间关系的科学概括。就抗日根据地来说,边区政府财政支出主要是抗日政府的办公费用,抗日军队和工作人员的生活费用和事业费用,一句话,就是抗日经费支出。那么,政府的财政收入从何而来呢?无非是从边区人民发展生产和抗日军队及工作人员生产自给的成果而来。如果没有经济的发展,便不会有充足的财政收入,也就不可能满足各方面的财政支出,我们的抗日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地开展,甚至会在日伪反动势力的进攻面前束手待毙。因此,只有发动边区军民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财政方面的困难。忘记发展经济,忘记开辟财源,而企图从收缩必不可少的财政开支去解决财政困难的保守观点,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二 、发展自给性的公营经济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发展经济解决财政困难的经验中指出:“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但是我们度过了困难。这不但由于边区人民给了我们粮食吃,尤其是我们下决心自已动手,建立自已的公营经济。”这里所说的公营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边区政府投资兴办并亲自管理的自给性工业;二是抗日军队进行大规模生产运动而发展起来的自给性农工商业;三是几万机关学校人员自已动手发展的自给性农工商业。其中,军队和机关学校所发展的自给经济,是特殊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在我们今天已经是过时的不必要的,但在当时却是完全合理和完全必要的。
自给性公营经济的发展,为边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边区财政有了很大好转,使抗日根据地更加巩固。事实证明了只有发展经济才能保障供给这一真理。但是,在形势逐渐好转的情况下,有些同志产生了急躁冒险情绪,不顾战争条件下的具体困难,空喊发展,要求建设重工业,提出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等不切实际的主张建议,这些,理所当然地被党中央所否定。为此,毛泽东同志指出:“发展经济的路线是正确的路线,但发展不是冒险的无根据的发展。”“党的路线是正确的发展路线,一方面要反对陈旧的保守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要反对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大计划。这就是党在财政经济中的两条战线上的斗争。”毛泽东同志的上述指示,为边区的公营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正确对待民营经济
抗战期间我们发展起来的自给性公营经济,对于克服财政经济困难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作为边区财政收入来源主体的还是各类民营经济。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边区政府、军队和学校人员所需粮食,主要靠老百姓的民营经济来解决。仅从1940到1942年期间,农民上徼给边区政府的粮食就达45万担,这对于边区农民来说是很不容易的。同时,边区人民还要买政府公债、交公盐代金或运送公盐,这些负担都是不轻的。对此,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发展公营经济,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人民给我们帮助的重要性。”“在公私关系上,就是公私兼顾,或叫军民兼顾。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口号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实事求是地发展公营和民营的经济,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虽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在毛泽东同志这一正确方针指导下,我们党内围绕正确对待民营经济的问题,开展了对两种错误观点的批判。
一方面,批判不顾抗日需要而单纯强调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抗战需要与人民负担的必然联系。因为抗日战争是全国人民的大事,抗战需要,人民是应该负担的。在边区财政极端困难时,要人民多负担一些,也是必要的,人民也是可以理解的。人民负担虽然一时有些重,但是支持了
抗日战争,打败了敌人,人民就有好日子过,这才是革命政府的仁政。反过来,如果没有人民的支持,边区政府和军队就无法存在,抗战就难以取得胜利,这种所谓“仁政”不过是施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于广大人民是不相干的。
另一方面,批判不顾人民的困难竭泽而渔的观点。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忽略了生财与用财的因果关系。因为只有使民营经济迅速健康地发展,才能使边区财政有充足的财力来源。所以,要在捕鱼的同时大力放水养鱼,而千万不可连鱼带水一次淘空。也就是说,要在向人民索取的同时,要给予人民一定的帮助。要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大力发展民营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盐业和商业,使人民有所失同时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于所失。只有这样,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
四、实行精兵简政政策
精兵简政,最先是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提出的,得到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高度重视。会后不到一月,党中央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要求切实整顿各级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工作效能,节约人力物力。这是克服根据地日益缩小、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和休养生息民力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试验之后, 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次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后,我们就要实行精兵简政。这一次精兵简政,必须是严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这五项,对于我们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关系极大。”
为什么说精兵简政的五项目的与财政经济工作关系极大呢?这是因为:其一,精简机关可以减少财政的消费性支出,充实基层可以增加生产性收益,从而减少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其二,精简财政经济机构可以克服各自为政、闹独立性和不统一等不良现象,建立统一的上下贯通的工作系统及其制度。其三,精简机关人员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其四,精简机关人员可以克服人浮于事、损失浪费等弊端,实现人力物力最大限度的节约。其五,精简机关人员可以克服形式主义、摆空架子、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端正机关工作作风,实现简政、勤政和廉政的统一。
对于精兵简政的深远意义,毛泽东同志指出:“国民党的顽固分子觉得边区的建设是无希望的,边区的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困难,他们每天都在等待着边区塌台。”“如果我们把这五项要求在党的、政府的、军队的各个系统中完全实行起来,那我们的这次精兵简政,就算达到了目的,我们的困难就一定能克服,那些笑我们会要塌台的人们的嘴巴也就可以被我们封住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述,为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并取得抗战最后胜利所证实。
综上所述,毛泽东同志的这篇《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虽然篇幅不长,但文中所阐发的理论却十分丰富。文中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观点,关于经济决定财政的观点,关于发展公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的观点,关于既反保守又反冒险的观点,关于使人民经济所得大于所失的观点,关于精兵简政的观点等,不仅是指导我们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论政策法宝,而且也是指导我们当前和今后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的理论政策法宝。
(此文发表于1995、8、15 佳木斯党校系统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理论讨论会。署名王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