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梓昌百年诞辰和103计算机
1958年8月1日,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03工程组完成了中国第一台103计算机的调试,从此中国有了电子计算机。这一台计算机工程组的组长就是张梓昌。2021年10月3日,就是他的百岁诞辰。
1958 年8 月1 日,工程组在103 计算机前合影(秦鸿龄提供)。前排左起:柳浦生、王玉珊、张淑亚、张梓昌、莫根生、董占球、□□□;中排左二起:秦鸿龄、梅协英、居兆林、朱汉文、胡宗藻、舒诒庆、□□□;后排左起:曲礼慧、钱凌雪、李祖熙、李世伟、□ □ □、□□□
62年过去,当年仿制苏联M-3型电子管计算机,7年时间里生产了49台,然后进入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号称“八一机”的第一台103机,1966年还在运行。这台计算机承担了人民大会堂主席台拱顶结构的力学计算,交通部的全国帆船及轮船的最佳管运方案计算,薄壳建筑结构设计,城市下水道设计,公路桥梁设计等。
执行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先集中,后分散”的中科院计算所——从此将一个学科开拓成一个全新的欣欣向荣的产业。
如今早期的功勋计算机已悄然退役,48台103机也无影无踪,仅仅在曲阜师范大学保留了1964年7月生产的原由复旦大学使用的那一台。
曲阜师范大学保留的103电子计算机
1957年11月下旬,通信兵部主任王诤将军派出8人去中科院计算所筹备处支援筹建工作,指定张梓昌参加M-3任务(后来更名103机工程组)。
103机工程组组长,706所首任所长张梓昌先生
M-3工程组成立时,组长莫根生、副组长张梓昌,组员是第一届计算机训练班毕业的王乃泉、王行刚、董占球、胡宗藻、费廷和、梅协英、舒贻庆。
张梓昌在通信兵部和五院二分院都很忙,任务接连不断。他的计算机知识是自学的,却被委派为我国第一台计算机的技术负责人,应该是充分考虑到他的实际工作经验与能力。此前3年的时间中,他完成了两种数字仪器的研制,涉及的单元电路指标比M-3机要高出一个量级。
1958年6月1日,莫根生先生带车取回738厂组装好的103机,由计算所调试。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狂热口号影响下,被要求提前在“八一建军节”献礼。中关村周边电线杆上的喇叭里口号响彻云霄,插红旗,打擂台,挑战应战,一个又一个的动员大会,103机工程组的目标也必须服从当时的形势。可要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前所未有的计算机调试,是很难做到的。
在机房调试时,接线错误和虚焊并不多,波形相位不稳定造成级联影响,这是工作量很大的关键问题,谁都没有实际经验,更没有时间去分析和思考理论。
第一阶段分调,用木板在机柜前面搭起1米高的平台,运算器组蹲在台上干活,控制器和局部控制器组在台下分列两侧低头弯腰工作,“三分天下”,24小时三班倒。张梓昌科学排班,组织轮换。全组同志还要参加民兵队列操练、拣废铁、打麻雀、修十三陵水库,哪一件事都不能少。
莫根生另有任务,张梓昌别无选择,他提出以完成“正确性”调整来“献礼”,以后再解决“可靠性”问题。无奈只能“打破常规”,违心地安排一个不切实际的进度。他是一位坦诚的知识分子,工作是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心里明镜一样,一分高兴,九分惭愧。他在浪漫与现实,在浮夸和严谨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为了一种不切实际的“献礼”,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58年7月30日,103机挑选磁鼓的一些读写比较正常的地址单元勉强联调,完成了运行4条指令的一个表演程序,他们终于完成了“科学规划”的献礼任务。
4条指令没有实用价值,可总算体现了一台计算机的基本要素,标志了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科学院上上下下都为机组完成了献礼任务而庆贺,敲锣打鼓地祝贺,《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对“八一型”计算机作了报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150个第一,103机研制成功。
1958年9月上旬,苏联专家Г·П·拉巴笃来计算所指导,他主张必须进行可靠性和稳定性的调试,让机器稳定工作,才能试算。
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修改机器后再进行运算;另一种是马上进行试运算,希望或许会侥幸成功。在拉巴笃的坚持下,主张修改后运算的人说服了主张马上试运算的人。那时,苏联人的权威自不必说,而拉巴笃确是一位实事求是的工程师,大家心有默契地和他“保持一致”,省却了许多技术工作之外的麻烦。
1958年5月,计算所黄玉珩提出研发磁芯存储器。当年4季度开始整机调试,1959年3、4月间调试顺利,5月通过硬件检查程序,103机开始试算题目。这是一次成功的跨越,103计算机终于能够稳定运算了。
当年的大跃进给“向科学进军”添乱。直到30年之后,张梓昌对此还十分痛心,他认为,仿制103计算机的工作,资料消化和试制过程的效率是高的,不切实际地要求提前完成任务。一年时间里技术人员每天工作10——16小时,疲惫不堪,却劳而无功,浪费的工时达到三分之二。他感叹要是计算机能够提到1958年12月运行,又将会发挥多大的作用?
张梓昌是工程组的副组长,自己有照相机。他知道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是件大事,特地提前准备了胶卷。“八一”那天,103机调试成功时,张梓昌拍摄了两张堪称经典的照片,一张是一位女技术员在操作计算机;另一张则是20多人在这台计算机前兴高采烈的合影。后一个场面,快门按了几次,大家轮换位置拍照,这是“八一”的惟一记录。计算所的解说为:“部分研制人员聚在机器前,喜庆我国第一台数字计算机诞生”,时间是1958年8月1日。
前一张照片上的女技术员,她是谁呢?
早年的科技照片多是“裸片”,拍摄对象和拍摄者都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拍摄日期、无记录,年代久远,很难查证。笔者先后询问过上百人,有人说她是738厂的,有人说是中科院计算所的,也有人说是用户单位的,谁都不知道在103机上操作的女技术员究竟是谁。103机在738厂生产了41台,这么多用户单位,上哪儿去查?
1958年8月1日,秦鸿龄在调试103计算机,这是中国计算机的第一张工作照,张梓昌摄。
2010年春节,笔者第一次见到身着40年前的蓝涤卡制服的张梓昌先生。5月12日,在笔者第二次访问张梓昌先生时,说到103计算机的照片。张先生指着《目穿长路》图册上的照片说:“她叫秦鸿龄。”
“你怎么知道?”
“照片就是我拍照的!”笔者喜出望外,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张先生对103机组的合影照片报出了一个又一个名字,对没能说出名字的人,他深情地说:“这几位同志我都认识,都很熟,几十个单位,来来往往的,就是一下想不起他们的名字了。”
是啊,近90岁的老人,50年的记忆,他们是计算机事业的开路先锋,有这样辉煌经历的人可不多啊!只要讲到中国计算机的历史,都会列举这两张照片。
日出日落,开机关机,多少次春夏秋冬的循环,电子管、晶体管,先后退役,车间里忙碌的身影已经远去,变身文字的回忆也仅是只言片语,只有不断更新换代的电脑中畅通无阻的脉冲还在铭记着先驱们的功绩。
张梓昌先生静悄悄的走了,他拍摄的照片和回忆文字永远留了下来,我们大家都要记住有这样一位实干和讲实话的前辈。
1985年6月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成立,张梓昌被推选为副理事长,前排左起,慈云桂、张效祥、莫根生、范新弼、张梓昌、夏培肃。
张梓昌先生(2010年)
张梓昌,1921年10月3日出生于江苏崇明,1940年毕业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44年毕业于内迁重庆的交通大学电机系。1963年参军,授中校军衔,1965年任706所所长,1979年晋升研究员、技术三级,1989年退休,中国计算机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2013年9月21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