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快速了解台湾历史,从上古到清朝

台湾岛上的原住民溯源

早在地球还是盘古大陆时期,台湾与大陆是相连的。在距今约8500年前,当时海平面下降40米,台湾与大陆之间有一条“东山陆桥”相连(福建省东山县到台湾省台南市),大陆的先民可以从这条路直接行走往来台湾和大陆。后来海平面上升,陆桥被淹没,至此台湾才孤悬海外。除此以外,还有一条中国大陆进入台湾的路径,这便是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先民通过海运到达,他们到了台湾后形成了台北八里乡的大坌(bèn)坑文化。

台湾原住民通常以高山族统称,但事实上其一共分为16个部落,占台湾总人口的约2%,其中阿美族人口占比最多,其次是泰雅族。阿美族人身材高大,骨骼粗壮,张震岳就是阿美族人。基因检测表明,阿美族DNA中“O3基因”非常典型,而“O3基因”是汉族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70%的汉族人拥有“O3基因”,这一结果表明阿美族人为汉族的一个分支。不仅如此“O3基因”也是太平洋岛屿原住民波利尼西亚人的主要基因之一。

三国时期的台湾

公元230年,台湾当时称作“夷洲”。《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遣将军卫温、诸葛直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是文献记载大陆和台湾的官方往来,此时的孙权刚称帝不到2年,便派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出海寻找古书《禹贡》中描述的夷洲和亶洲(日本)。孙权当时的目的可能是像秦始皇一样求取仙药,也有可能是去征兵,所以书中有“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带了数千人回来。卫温和诸葛直率领1万兵力登陆夷洲后,凭借强大的军力很快就击败了还在使用石器的原住民,此后卫温和诸葛直率军在岛上待了一年,把很多农耕技术和先进的文明带给了岛上的居民,但因将士们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带去的士兵损失了超过80%,不得不放弃返回吴国,同时跟随他们返回的还有数千原住民。

隋炀帝征讨台湾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此时台湾的名称已由“夷洲”改为了“流求”,唐代有书《隋书·流求国》和《隋书·陈棱传》。《隋书·陈棱传》:“大业三年,陈棱拜武贲郎将;后三岁5,与朝清大夫张镇州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月余而至。流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隋炀帝杨广总共征讨过流求三次,第一次因为语言不通,只带回了一人。公元前608年,杨广再派朱宽前往招抚,这次带了翻译,但依旧没有招抚成功,仅“宽取其布甲而还”,只带回了原住民的一些衣甲。两次和平招抚不成,杨广非常恼火,决定以武力征讨,由陈棱和张镇州领军,最后“虏其男女数千人”而返,带回来了数千男女。但此次没有让军队长期驻扎,也没有在岛上设置政府机构。在杨广的眼里,只需让流求臣服即可,失去了提早一步管理台湾的机会。

宋元时期的台湾

唐朝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的广州、泉州等拥有了世界性的大港。即便如此,台湾依旧难以在官方中过多地记载。一直到南宋理宗时期,赵汝适所撰《诸蕃志》中:“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意思就是此时澎湖列岛隶属福建省晋江县管辖,但未提及台湾。后来南宋沿海逃亡,最远到过海南岛,却没有去过台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台湾岛内还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开发,人口也稀少。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忽必烈在崖山海战灭亡了南宋2后,远征日本。史书中有记载,“蒙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治澎湖,企图进取台湾,作为征日本之准备。”也就是说,忽必烈在征讨日本失败后,来到台湾,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有意将台湾作为未来进攻日本的基地。忽必烈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当时在高丽设置的基地很不理想,当时的高丽被元朝征服没多久,民生凋零,收集粮草困难。有人进言或许台湾岛上有充足的物资供给。

设置了巡检司后,元朝又派兵欲进入台湾岛,但根据记载,派出去的人一直没有搞清楚台湾岛的地理位置,始终没有找到进入台湾岛的路线,多次无功而返。因此,台湾岛的前进基地没有建成,第三次讨伐日本的计划也失败了,让日本逃过一劫。

明朝和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实施海禁政策,禁止与日本贸易往来,废除了澎湖巡检司,等到了1563年才恢复设立。但这期间给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贸易中间商充分发育的时间,他们靠做中国与日本贸易的中间转运商,大发横财。荷兰也将台湾作为了转口贸易的中转基地。

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入侵台湾,此时台湾岛内的汉人移民数量稀少。当时担任荷兰人翻译的郑芝龙(郑成功父亲)帮助荷兰人从大陆输入移民到台湾岛内,以充实台湾的人力和农业基础。1628年明朝将海商兼海盗的郑芝龙招安时,正好福建遭遇大旱,郑芝龙又将大批的福建人移运到了台湾。1633年,在金门,招安后的郑芝龙率领明军同荷兰殖民者和海盗刘香的联合军进行了一场大战,击退了荷兰殖民者。此战不仅奠定了郑氏海商集团兴盛50年的基础,更是让荷兰人彻底放弃了侵占我国东南沿海的念头,转而退回已经侵占的台湾。

从1624年到1661年,荷兰殖民了台湾38年间,采取了西方殖民者普遍的手段,那就是“以汉制夷”。先是从大陆移运汉人,等到汉人数量增多(已占了总人口的1/4),荷兰人感到害怕后,又反过来用原住民对付汉人。1652年爆发了“郭怀一事件”,郑芝龙的原部将率台湾人民反抗荷兰殖民者,这次事件中有超过3000名汉人被害。

1662年,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开启了郑氏家族在台湾的统治,直到1683年施琅收回台湾。

清朝时期的台湾

“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郑成功的长子)认为反清复明的机会来了,于1674年亲率大军渡海西征,但结果损兵折将,大伤元气,从此郑经只能消极防御,失去了斗志,终日沉溺于酒色之中。1681年,郑经因酒色而中风死去。郑氏内部因争夺统治权发生了动乱,加上自然灾害,台湾当时已经是民生困顿。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军2万余人,战舰300余艘由福建铜山出发,不到2个月便攻下了台湾。攻下台湾后,当时清朝对台湾或弃或留态度不一,施琅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并积极进谏说明台湾的重要性。经过长达8个多月的权衡后,康熙于1684年决定将台湾纳入大清的版图,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同时取消海禁,两岸民众自由往来,台湾步入繁荣发展的轨道。

台湾经过200来年的安定发展后,柔弱的清朝在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被迫割让给了日本,直到1945年日本二战投降归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