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无数歌咏扬州之美的诗词,或清新或婉转,历经千百年而流传至今。遍数中国的城市,可能只有扬州如此特别。
它就像是一个人人皆爱的女子,拥有丰富的底蕴、繁华的身姿。仅仅唐代,就有150多位诗人,写下了400多首与扬州有关的诗。扬州景色之美、风物之奇、文化之盛,让诗人们从此对它牵挂、流连。
南临长江,东枕春秋时代大运河的扬州,建城史足足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在唐以前,扬州还有多种叫法:广陵、江都、维扬、邗城,都是指扬州。隋唐之时,扬州的声名达到了鼎盛。
隋炀帝为观琼花开通大运河,奠定了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随后,国力强大的唐更是赋予了它更多的精彩。扬州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还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加之名家诗词的颂扬,人人都期盼着有一天可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虽然从没有做过都城,但扬州和诗词之间互相衬托、互相成就的关系,已是天下无双。并且不止是唐,事实上历朝历代有关扬州的文化、诗词都很繁荣;无数文人雅客选择扬州作为自己的安憩之地。
到了清中期,扬州书画也发展得如火如荼。兴起了一批身份相似、风格相近的画家群体,史称扬州八怪。这里的“八”字可看作数词,也可看作约数。公认的八怪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也有人会提到其它画家,如阮元、华岩、闵贞等,因他们彼此画风接近,可并入。
这些画家大多出身贫寒、命途坎坷、清高傲物,于是书画便成为了他们抒发志向、表达情感的媒介。这也促使了他们书画风格不落俗套,常有强烈的批判现实、针砭时弊之意,因此称作“八怪”。
想必大家对郑板桥最为熟悉。作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郑板桥之怪在于他一生只画兰、竹、石。他的竹画备受喜爱,并且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时“八怪”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百年时间,这个群体留下了无数的绘画作品,无可计量。曾有人编著了《扬州八怪现存画目》,记载了国内外两百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的8000余幅精彩画作。未得到收录、未流传下来的还不知有多少。
就在扬州,有一个古朴的八怪纪念馆,陈列了许多“八怪”的书画,供今人品赏。
整个纪念馆占地4452平方米,是由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晚年寄居的西方寺改造而成。主展厅尤为古朴,是明代所建造的古建筑遗存,原材料是楠木。一走进主展厅,仿佛就能够闻到一股上等木材的芳香。抬头可看到,梁架之上遍施彩绘,色彩鲜明、花纹简单,却另有一种简洁的美感。正中,立着八怪的雕像。栩栩如生的石雕将他们每个人的身姿、神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周围陈列着八怪的生平和代表作品。细细看来,一笔一划都极具风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穿过正殿,小小的庭院里盛满了温暖和煦的阳光。草地上散落着以八怪们的书法为设计元素的石块,红底白字与草地形成鲜明的对比,非常抓人眼球。
再往前走,是李亚如书画陈列厅,这里陈列着扬州八怪“传人”李亚如的书画,有时也会被用来举办临时展览。
纪念馆内还有金农曾生活过的寄居室,中间是客厅,两边分别为画室和卧室。
整个纪念馆,充满了江南园林的质感。建筑的色调对比强烈,洁白的墙,配合上暗红色的漆柱、花窗,规整且大气。
很多小细节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一抹不起眼的白墙,却用一株红枫点缀,瞬间提亮了整个空间。墙上一个福字雕刻,看上去十分沧桑,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过多少岁月。
高高的马头墙错落有致,带着岁月沉淀的韵味。
屋顶的瓦片上有蝙蝠的雕刻,大概是寓意福至吧。三两株不知名的花儿倔强地在瓦片中寻得一线生机,骄傲地向着阳光昂起头。
屋檐上的雕刻栩栩如生,自带深意。
这样底蕴十足的老建筑,还是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晚年寄居之所,更是在扬州这样的宝地,怎么也该来看一看。
带着有趣的灵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摄影|写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