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了解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熟悉外交往来,待人接物的辞令。

  他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对各诸侯国的外交事物。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博得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

  他就对楚怀王说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

  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屈原痛感怀王不能分辨是非,谗佞诌媚蒙蔽圣明,邪恶之徒伤害公道,正直史记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

  上天是人的源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

  屈原坚持公正,行为耿直,对君王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

  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侍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

  《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

  而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

  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述到帝喾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

  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

  其语言简约精练,其内容却托意深微,情志高洁,品行廉正,他的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

  因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

  因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脱壳一样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

  推论其高尚情志,即使说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屈原被贬退之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与楚国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很是担忧,于是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带着丰厚的礼品来到楚国表示和好,说:“秦国非常痛恨齐国,但齐国和楚国有合纵的盟约,若是楚国能和齐国断交,那么秦国愿意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贪图得到土地而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

  张仪对使者说“:我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听说过有什么六百里。”楚国使者非常生气地离去,回到楚国把这事告诉了怀王。

  怀王勃然大怒,大规模起兵攻打秦国。

  秦国也派兵迎击,在丹水、淅水一带大破楚军,并斩杀八万人,俘虏了楚将屈丐,接着又攻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地域。

  于是楚怀王动员了全国的军队,深入进军,攻打秦国,在蓝田大战。

  魏国得知此事,派兵偷袭楚国,到达邓地。

  楚兵非常害怕,不得不从秦国撤军回国。

  而齐国很痛恨怀王背弃盟约,不肯派兵救助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艰难。

  第二年,秦国提出割让汉中一带土地和楚国讲和,但楚王说:“我不希望得到土地,只想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到这话,就说:“用我一个张仪来抵汉中之地,请大王答应我去楚国。”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把张仪又给放跑了。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担任重要官职,刚被派到齐国出使,回来之后,向怀王进谏说:“大王您为什么不杀了张仪呢?”怀王感到很后悔,派人去追赶,但已经来不及了。

  在此之后,各诸侯国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了楚国大将唐..。

  当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和楚怀王见见面,楚怀王想要前往,屈原劝谏说“:秦国是虎狼一般的国家,是不能信任的,还是不去为好。”可是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前去,他说:“为什么要断绝了秦王的好意呢?”怀王最终还是去了。

  但他刚一进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断了他的归路,把怀王扣留,为的是让他答应割让土地。

  怀王大怒,不肯应允。

  逃到赵国,但赵国拒绝接纳。

  然后又来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

  因子兰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死在秦国,楚国人都把此事的责任归罪于子兰。

  屈原对子兰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痛恨。

  虽然身遭放逐,却依然眷恋楚国,怀念怀王,时刻惦记着能重返朝廷,总是希望国王能突然觉悟,不良习俗也为之改变。

  他总是不忘怀念君王,复兴国家,扭转局势,所以在一篇作品中多次流露此种心情。

  然而终究无可奈何,所以也不可能再返朝廷,于此可见怀王最终也没有醒悟。

  作为国君,无论聪明还是愚蠢,有才还是无才,都希望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然而亡国破家之事却不断发生,而圣明之君、太平之国却好多世代都未曾一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士并不贤。

  怀王因不知晓忠臣之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

  结果使军队惨败,国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地盘,自己还流落他乡,客死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

  这是由于不知人所造成的灾祸。

  《易经》上说:“井已经疏浚干净,却没人来喝水,这是令人难过的事。

  国君若是圣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而怀王是如此不明,哪里配得到幸福啊!令尹子兰听到以上情况勃然大怒,于是让上官大夫去向顷襄王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一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屈原来到江边,披头散发在荒野草泽上一边走,一边悲愤长吟。

  脸色憔悴,形体干瘦。

  一位渔翁看到他,就问道:“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污浊而只有我是干净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了。”渔翁说:“一个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能随着世俗风气而转移,世上的人都污浊,你为什么不在其中随波逐流?大家都昏沉大醉,你为什么不在其中吃点残羹剩酒呢?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品德,而使自己讨了个被流放的下场呢?”屈原回答说“:我听说过,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身躯的人一定把衣服上的尘土抖干净,又有谁愿意以清白之身,而受外界污垢的玷染呢?我宁愿跳入江水长流之内,葬身鱼腹之中,也不让自己的清白品德蒙受世俗的污染!”于是,屈原写下了作品《怀沙》,其中这样写道:阳光强烈的初夏呀,草木茂盛地生长。

  悲伤总是充满胸膛啊,我急匆匆来到南方。

  眼前是一片茫茫啊,沉寂得毫无声响。

  我的心情沉郁悲慨啊,这令人伤心的日子又实在太长。

  抚心反省而无史记错啊,蒙冤自抑而无惧。

  想把方木削成圆木啊,但正常法度不可改易。

  抛开正路而走斜径啊,那将为君子所鄙弃。

  明确规范,牢记法度啊,往日的初衷决不反悔。

  品性忠厚,心地端正,为君子所赞美。

  巧匠不挥动斧头砍削啊,谁能看出是否合乎标准。

  黑色的花纹放在幽暗之处啊,盲人会说花纹不鲜明;离娄稍微一瞥就看得非常清楚啊,盲人反说他是失明之光。

  事情竟是如此的黑白混淆啊,上下颠倒。

  凤凰被关进笼子里啊,鸡和野雉却在那里飞跳。

  美玉和粗石被掺杂在一起啊,竟有人认为二者也差不多少。

  那些帮派小人卑鄙嫉妒啊,全然不了解我的高尚情操。

  任重道远负载太多啊,沉陷阻滞不能向前。

  身怀美玉品德高啊,处境困窘向谁献?城中群狗胡乱叫啊,以为少见为怪就叫唤。

  诽谤英俊疑豪杰啊,这本来就是小人的丑态。

  外表粗疏内心朴实啊,众人不知我的异彩。

  未雕饰的材料被丢弃啊,没人知道我所具有的智慧和品德。

  我注重仁与义的修养啊,并把恭谨忠厚来加强。

  虞舜已不可再遇啊,又有谁知道我从容坚持自己的志向。

  古代的圣贤也难得同世而生啊,又有谁能了解其中缘由?商汤夏禹距今是何其久远啊,渺茫无际难以追攀。

  强压住悲愤不平啊,抑制内心而使自己更加坚强。

  遭受忧患而不改变初衷啊,只希望我的志向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

  我又顺路北行啊,迎着昏暗将尽的阳光。

  含忧郁而强作欢颜啊,死亡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

  尾声:浩荡的沅江、湘江水啊,不停地流淌翻涌着波浪。

  道路漫长而又昏暗啊,前程又是何等的恍忽渺茫。

  我怀着长久的悲伤歌吟啊,慨然叹息终此世。

  世人没人了解我啊,谁能听我诉衷肠?情操高尚品质美啊,芬芳洁白世无双。

  伯乐早已死去啊,千里马谁能识别它是骏良?人生一世秉承命运啊,各有各的不同安排。

  内心坚定心胸广啊,别的还有什么值得畏惧!重重忧伤长感慨啊,永世长叹无尽哀。

  世道混浊知音少啊,人心叵测实难猜。

  人生在世终须死啊,对自己的生命就不要太珍爱。

  明白告知世君子啊,我将永为人模楷。

  于是,屈原就怀抱石头,投入汩罗江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们都爱好文辞而以擅长作赋著名。

  但他们都只学习了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而最终没人敢像屈原那样直言劝谏。

  此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弱小,几十年之后终于被秦国消灭。

  自从屈原沉江而死一百多年之后,汉朝有个贾生,在担任长沙王太傅时,经过湘水,写了一篇辞赋投入江中,以此祭吊屈原。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

  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于郡中。

  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

  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这样,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

  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

  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换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

  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上去就任等事,都是贾谊的主张。

  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任公卿之职。

  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汉文帝于是逐渐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赋文这样说:我恭奉天子诏命,戴罪来到长沙任职。

  曾听说过屈原啊,是自沉汩罗江而长逝。

  今天我来到湘江边上,托江水来敬吊先生的英灵。

  遭遇上纷乱无常的世道,才逼得您自杀失去生命。

  啊呀,太令人悲伤啦!正赶上那不幸的年代。

  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自在翱翔。

  不才之人尊贵显赫,阿谀奉承之辈得志猖狂;圣贤被迫顺应世俗啊,方正的人反屈居下位。

  世人竟称伯夷贪婪,盗跖廉洁;莫邪宝剑太钝,铅刀反而是利刃。

  唉呀呀!先生您真是太不幸了,平白遭此横祸!丢弃了周代传国的无价鼎,反把破瓠当奇货。

  驾着疲惫的老牛和跛驴,却让骏马垂着两耳拉盐车。

  好端端的礼帽当鞋垫,这样的日子怎能长?唉呀,真苦了屈先生,唯您遭受这飞来祸!尾声:算了吧!既然国人不了解我,抑郁不快又和谁诉说?凤凰高飞远离去,本应如此自引退。

  效法神龙陷渊底,深藏避祸自爱惜。

  韬光晦迹来隐处,岂能与蚂蚁、水蛭、蚯蚓为邻居?圣人品德最可贵,远离浊世而自隐匿。

  若是良马可拴系,怎说异于犬羊类!世态纷乱遭此祸,先生自己也有责。

  游历九州任择君,何必对故都恋恋不舍?凤凰飞翔千仞上,看到有德之君才下来栖止。

  一旦发现危险兆,振翅高飞远离去。

  狭小污浊的小水坑,怎能容得下吞舟大鱼?横绝江湖的大鱼,最终还要受制于蝼蚁。

  贾谊在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次有一只号鸟鸟飞进他的住宅,停在了座位旁边。

  楚国人把号鸟鸟叫做“服鸟”。

  贾谊原来就是因被贬来到长沙,而长沙又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所以自认为寿命不长,悲痛伤感,就写下一篇赋来自我安慰。

  赋文写道:丁卯年四月初夏,庚子日太阳西斜的时分,有一只猫头鹰飞进我的住所,它在座位旁边停下,样子是那样的自在安闲。

  怪鸟进我家,私下疑怪是为啥。

  打开卦书来占卜,上面载有这样的话,“野鸟飞入住舍呀,主人将会离开家”。

  请问服鸟鸟啊:“我离开这里将去何方?是吉,就请告诉我;是凶,也请告诉我是什么祸殃。

  生死迟速有定数啊,请把期限对我史记说端详。”服鸟鸟听罢长叹息,抬头振翅已会意。

  服鸟鸟嘴巴不能说话,敬示意向自推度。

  天地万物长变化,本来无有终止时。

  如涡流旋转,反复循环。

  外形内气转化相续,演变如蝉蜕化一般。

  其道理深微无穷,言语哪能说得周遍。

  祸当中傍着福,福当中也埋藏着祸。

  忧和喜同聚一起,吉和凶同在一个领域。

  当年吴国是何等的强大,但吴王夫差却以此而败亡。

  越国败处会稽,勾践以此称霸于世。

  李斯游秦顺利成功,却终于遭受五刑。

  傅说原为一刑徒,后来却成武丁相。

  祸对于福来说,与绳索互相缠绕有什么不同?天命无法详解说,谁能预知它的究竟?水成激流来势猛,箭遇强力射得远。

  万物循环往复,激荡变化不停。

  云升雨降多反复,错综变幻何纷繁。

  天地运转造万物,漫无边际何浩瀚。

  天道高深不可预测,凡人思虑难以谋算。

  生死的迟早都由命,谁能知其到来时?何况天地为巨炉,自然本为司炉工。

  阴阳运转是炉炭,世间万物皆为铜。

  其中聚散与生灭,哪有常规可寻踪?错综复杂多变化,未曾见过有极终。

  成人亦为偶然事,不足珍爱慕长生。

  纵然死去化异物,又何足忧虑心胆惊!小智之人顾自己,鄙薄外物重己身。

  通达的人真大度,死生祸福无不宜。

  贪夫为得财而死,壮士为成名献身。

  喜虚名的人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又怕死贪生。

  而被名利所诱惑、被贫贱所逼迫的人,为了钻营而奔走西东。

  而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被物欲所屈服,对千变万化的事物等量齐观。

  愚夫被俗累羁绊,拘束得如囚徒一般。

  有至德的人能遗世弃俗,只与大道同存在。

  天下众人迷惑不解,爱憎之情积满胸臆。

  有真德的人恬淡无为,独和大道同生息。

  舍弃智慧忘形骸,超然物外不知有己。

  在那空旷恍惚的境界里,和大道一起共翱翔。

  乘着流水任意行,碰上小洲就停止。

  将身躯托付给命运,不把它看作私有之体。

  活着如同寄于世,死了就是长休息。

  内心宁静就如无波的深渊,浮游就如不系缆绳的小舟。

  不因活着重己命,修养空灵之性不拘泥。

  至德之人无俗累,乐天知命复何忧!鸡毛蒜皮区区小事,哪里值得忧虑生疑!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

  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

  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

  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的老师。

  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

  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

  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

  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

  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后来汉文帝去世,汉武帝即位,提拔贾谊的两个孙子任郡守。

  其中贾嘉最为好学,继承了贾谊的家业,曾和我有过书信往来。

  到汉昭帝时,他担任九卿之职。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深受屈原情志的感染,悲伤不已。

  当我到长沙时,特意去看了屈原沉江自杀的地方,不禁掉下眼泪,由此更加想见他的为人。

  后来读了贾谊的《吊屈原赋》,又责怪屈原以自己超人的才华,若是游事诸侯的话,哪个国家不能容纳他呢?而把自己弄到这种地步。

  读过《服鸟鸟赋》之后,把生死同等看待,把官场上的去留升降看得很轻,又不禁默然若失了。

(0)

相关推荐

  • 【延伸】由贾谊想到了屈原

    在聊到贾谊的时候,有朋友说可以顺带聊聊屈原,毕竟这二人有很多相通之处,贾谊也常以屈原自比.那就通过这篇文章,和大家聊一聊屈原. 我们熟知的屈原,是非常脸谱化的.其实要读懂屈原当时的心境,就不得不从当时 ...

  • 屈原:最伟大的诗人,投江而死

    文 / 子玉 江水之滨,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人在漫无目的地游走飘荡,他光脚披发,他眼窝深邃,他眼中血色和泪水共舞. 你以为他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你以为他是一个无业游民,但他眼中迸发出来的愤怒和无奈告诉 ...

  • 宣太后其人 之三:怀王受骗

    小编语:这一期的小编工作继续由小夏的先生小田代劳了.老夏已经写完宣太后系列,并开始着手写新的故事系列了.希望喜欢的朋友能在文末多留言,多点赞,支持老夏,谢谢! 公元前313年,芈月的老公(就是那个杀了 ...

  • 有志有才的屈原在昏聩不明的楚怀王手里怎能打出一副好牌?

    楚怀王统治初期,楚国仍占据地大物博的优势,但与新兴的秦国相比,已显然落后.楚怀王即位后,受到吴起变法的影响,也曾有过变法图强的要求,重用过屈原.可是,在旧势力的包围下,昏庸无能的怀王听信谗言,排斥忠良 ...

  • 端午节,再忆两千多年前的那位殉道者

    文 / 子玉 读历史,总有一个疑问,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与世俗格格不入为什么就不能随大流外圆而内方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后来慢慢发现,那只是自己的想当然.中国历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原则性强而又性格 ...

  • 张庆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 西东合集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今见较早的屈原.贾谊的传记资料,是后人研究屈原.评价贾谊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时代久远,一是间有窜乱,致使其中有些文义前后不相连属,有些记述前后似有矛盾:二是后人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张连科 译注 [说明与解析] <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是才高气盛,又都是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 ...

  • 屈原贾生列传翻译赏析

    文言文<屈原贾生列传>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   [前言] <屈原贾生列传>出自<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作者司马迁.该篇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 ...

  • 贾生列传(1)

    贾生列传(1)

  • 贾生列传(2)

    贾生列传(2)

  • 贾生列传(3)

    贾生列传(3)

  • 刘向军:《史记·贾生列传》详解翻译——2019年全国一卷

    <史记·贾生列传>详解翻译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一卷 刘向军 贾生[生:儒生,读书人的通称.]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以:因为.]能诵诗属书[属书: shǔ shū,写文章.]闻 ...

  • 《龙文鞭影》卷四 八 庚 印屏王氏 前席贾生

    <龙文鞭影>卷四  八 庚 印屏王氏 前席贾生 印屏王氏 前席贾生 [拼音]:Yìn píng Wáng shì   Qián xí Jiǎ shēng [人物故事]: 相传唐玄宗所宠幸的 ...

  •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