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替魏忠贤收尸,清朝人不敢记录,原因有三个
崇祯皇帝喜欢病急乱投医。比如,内忧外患的崇祯十四年(1641),他竟然下诏“谕各部臣特开奇谋异勇科”。
什么意思呢?
大家注意一个关键词就好了,“特开”。特者,特事特办也。明朝有文举有武举。但此时这些文武官员,显然已无法拯救大明于危难之中。为了让江山不至于陷落在自己手里,朱由检也不知道是听了谁的馊主意,来一次全国能人异士大比拼。牛掰者,皇上自然不会吝啬金钱与官位——毕竟,再不大方,两者都不会是自己的了。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此时,后来著名的某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正好四十岁。为国效力,义不容辞吧?可惜,他跟当时大明所有武功高手一样,不给崇祯皇帝面子。“诏下,无应者”。由是可知,天下之人,对大明,对他朱由检,失望到了何种程度。
如果说这件无用功,崇祯还是想救国,那下面这件乱吃药的事,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他的自我否定与救赎。
我们都知道,大太监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党羽遍天下,杀戮满朝堂。生祠建满全国,谁对他不敬,哪怕在万里之外,也有人迅速报信,没好果子吃。明史记载,“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导致的结果就是“正人去国”“群小益媚”。更有个叫陆九龄的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学生,竟然请求“以忠贤配孔子,以忠贤父配启圣公”。孔圣人泉下有知,只怕要气得打几个滚。
(孔子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崇祯皇帝上台,好了,魏忠贤先是被斥,最终在畏罪上吊之后,“诏磔其尸。悬首河间”。直到此时,崇祯皇帝心头之恨方解。
然,十几年后,当李自成将打进京城,崇祯皇帝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竟然做了件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事——他“传谕收葬忠贤骸首”。为何要如此?原因在于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也就是说,他认为,大明若有魏忠贤这个又忠又贤之人,一定不会到今天风雨飘摇的境地。
(影视剧里的魏忠贤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朱由检听后,“恻然”,很伤感,便做出了收葬之事。
然,此事在《明史》魏忠贤的传记里,却并无半个字的记录。为何会如此?
我觉得是清朝人不敢。
以史为鉴。史书既是给当时的人看的,又是给后人看的。如果把崇祯皇帝“出尔反尔”的事情记载下来,以证明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魏忠贤于国家于民族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有远见的,那清朝,还要不要压制太监?清朝的太监们看了这些事,会不会有起乱子之心?
第二个不敢,在于百多年过去,该放下的都放下了。据说康熙曾定下基调,少揭明朝皇帝的短。且崇祯皇帝的刚烈,是清朝人要推崇的。因此,这件事,绝对不能记到崇祯皇帝头上,否则,就是给他抹黑啊,不利于竖立他比较伟岸的形象。记载他收葬魏忠贤的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创作了“三言”的冯梦龙。他在相关文字之后的评价是——呜呼!此真谬举矣。唉呀,崇祯皇帝好傻缺啊!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三个不敢,我觉得是最主要的。前面我们说了,《明史》等正史中,并无此事。而冯梦龙则是写在《燕都日记》里。看标题,似乎是在京里写的,但他老人家,一辈子做到的最大的官,也就是县令而已。高层之事,还写得那么活灵活现,我想,大概是他发挥了文学家的特长吧。尽管清朝人编《明史》《四库全书》,是按自己的需要裁剪,且让很多书从此无法传世,但这件事,应该是他们觉得于史无据,因此未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