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爸爸另眼看孩子军训的意义:人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圈?
是不是绝大多数的初中生入学都要进行一场军训?
作为从儿童期走向青春期,人生第一次的蜕变仪式,长郡一直有这样入学即军训的传统。
这几天,长沙连续黄色高温预警,每天在阳台上多站上几分钟都受不了,更别说军训,在太阳底下要暴晒好几个小时。
军训一周,老师每天都会在班级群里发布军训动态,同时也邀请爸爸妈妈们针对军训写写给孩子想说的话。
军训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不少孩子已经陆陆续续给家里打了电话,我和爸爸始终没有收到儿子的只言片语。每天只能在老师发的一堆照片中,挨个搜寻那个小小的身影,烈日之下站姿还算端正。
我和娃爸有点担心儿子会不适应军训。毕竟,从来也没有让他接受过类似的教育。就像爸爸说的,孩子很容易有这样的困惑:在烈日下喊着口号,踢着纵步,节奏错了还要被训斥, 这些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
娃爸知道孩子一直喜欢科学,相比较说教、洗脑、打鸡血,带一点科学知识,并且具有同理心的沟通,更能让儿子接受。于是他在军训期间,写了这样一篇小作文。
这是一次父亲跟儿子的平等对话,也是关于“人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圈”的一次深刻探讨。我觉得字里行间很有教育意义,也很有信息量,分享给大家。
清华爸爸谈:人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圈?
小孩,今天是军训的第三天了, 你也没有打电话回来, 根据你平时的表现, 我猜想你心里并不会很喜欢军训的这些活动, 我当年是学生的时候第一次军训也不是很喜欢, 在烈日下喊着口号,踢着纵步,节奏错了还要被训斥, 这些事情究竟有什么意义。
1、舒适选择是生物本性
我们不喜欢这些活动是很正常的, 因为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电脑的操作系统, 后台一直运行着一个强大的模块, 这个模块会让我们选择避开困难,保存体力,尽可能保持身体舒适,我们不妨叫它舒适模块。
对于远古祖先来说, 这样的舒适模块对于保存能量、提高生存概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有一些生物,比如树懒和娃娃鱼更是把这种舒适选择发挥到极致,从而在地球上幸存下来。大自然把这种舒适模块刻入了我们的基因。当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们的行为。 比如一些立志减肥和锻炼的人总是失败,这种先天的模块太强大了。
2、人为什么要对抗舒适圈
但是,我们人类是一种社会动物。我们的生存不但意味着生物意义上生存,还意味着社会意义上的生存。
当前的人类已经积累了非常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在哥白尼时代,知道地球不是宇宙中心已经领先绝大多数人了。但现在,小朋友都懂得这些知识。社会累积的知识已经远远比那个时代多得多,社会变成了一个充满协作与竞争的网络。
所以,这需要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嵌入到社会协作的网络中。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赢得社会的尊重。而对于像你这样未成年的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
3、谈军训的意义
学习本身就消耗能量,是违背人类大脑本能反应的,远远没有躺着沙发上看动画片那么舒适。所以谈学习,我们首先要解决怎么约束自己大脑的舒适模块,学会对抗它不断发出的“算了, 休息吧, 别干了”的念头。
军训就是一种通过训练我们的意志力,来对抗、战胜“舒适模块”的练习。
烈日当头, 连动物也知道躲在树荫下不动,但是你可以尝试为了心中的目标去执行那些困难的任务。这就是学校为什么会在你们从儿童期走向青春期时,安排军训的意义。
将来,你们在社会上成就的高低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有多大的意志力控制自己的“舒适模块”。
当然,这种对抗也是有回报的。在你的躯体较长时间付出努力后,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会让你感到特别的宁静和满足。这种深沉的宁静和满足感是躺在沙发上的舒适无法带来的体验。
爸爸理解你可能会不喜欢军训,但我希望你能理解学校安排军训的意义,积极参与军训活动, 在体验中领悟到真知。
军训后记——老父亲多余的担心,儿子截然不同的画风
整个军训,儿子始终没有跟我们联系。最后一天军训结束,我和爸爸相约带上女儿一起去接儿子回家。
我们先到宿舍收拾行李,等待他们汇报演出归来。住在儿子上铺的同学妈妈见到我们直呼:“你们俩带孩子心也太大了啊,这席子底下垫这么一层薄毯子,孩子怎么能睡着啊?硌得慌啊。我儿子打电话回来说,曹思成大晚上躺在床上问,你们的床硬不硬啊?还说他晚上睡觉都冻醒了……”
我抬头一看,果真空调刚好对着他这个床铺吹,而儿子临行装备都是自己准备的,只带了一条毛巾毯。
我不免有些被说得不好意思,也有一些心疼儿子。
等见到儿子,一番聊天,却让我和爸爸对他刮目相看。我们真的都低估了孩子的觉悟。
我问:“你睡觉这么不舒服,怎么不打个电话给家里。我们可以给你送被子来啊。”
儿子说:“既然军训是为了锻炼我们,那就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啊。床板硬,好多同学都睡得不舒服,又不是我一个。有什么不能克服的?我第一天晚上确实是被冻醒了。但是我第二天就找了带了很多床被子的一个同学借了被子。睡觉就不冷了。”
我继续问:“那你这么辛苦,生活又艰苦,听说饭菜还不好吃,就不想家吗?家里条件比这里好多了。”
儿子说:“环境好有什么用,效率低啊!你看我暑假里,早上睡到8点多,吃完早饭都9点了。在学校,9点多,我们都已经干完好多好多事情了。我6点多就起床了。”
听得出来,儿子充实感满满。
或许,这就是娃爸小作文中所说的,在躯体较长时间付出努力后,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它让我们感到真正的快乐、宁静和满足。
写在最后:
军训之后,老师也给父母们分享了孩子的军训体会。我看到儿子这样写道:
《沙场秋点兵》
9月3日,真正的军训已然开始。早上起得更早,吃饭吃得更快,皮肤变得更黑,跑步跑得更久,心态也发生了小小的改变……虽然趣事仍然在发生,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让我们夜里不再大笑,队列不再零乱。也许,蜕变已然开始。
虽然,儿子的觉悟令我和娃爸未曾预料、刮目相看。但仔细想想,倒也在情理之中。
一直以来,我和娃爸在教育上,会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到孩子成长的空间,跟孩子保持平等地对话。比如,儿子不想上校外补习,那我确认了孩子已经想清楚了,就会尊重他的选择。儿子喜欢学什么,我们会尽最大可能地支持他。哪怕这和主课无关。再比如,儿子想做什么,哪怕我们觉得可能不妥,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会让他先试试。
这在很多父母看来,有些放任,甚至有点不负责任,不关心孩子。
但我认为,不去过度管控孩子,不把孩子安排得妥妥帖帖的,反而是给了他独立思考、自我成长的空间。
一场军训,让我看到平日里和孩子平等对话、尊重孩子,竟能带来如此积极、正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