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托市政策的利弊
今天是第37个世界粮食日,也是第27个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一点对托市收购政策的想法,也算是应景。
-题记
托市收购,看似保护农民利益,维护种粮积极性以及保证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但是在集约化程度较低的中国,托市的效果远远不及它带来的弊端。
首先,保护价政策使得粮食价格完全脱离市场规律,成为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的产物。但是这里却存在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粮食作为食品饲料加工产业的源头,它的价格波动直接影响下游产业链。当深加工后的产品受市场供需及经济形势的影响,而原料价格岿然不动时,倒逼的结果只有一个,实力弱小的粮食加工企业难以维继。
第二,粮价的政策性“虚高”导致与国外粮食之间的价差越来越大。以硬质白小麦为例,17年托市收购价三级小麦每市斤1.18元,超过美国硬红麦到岸价,且品质相差明显。
第三,托市及储备粮政策成为财政巨大的负累。托市与储备粮政策看似不相干,其实是相辅相成的。考虑到战略储备及国计民生,储备粮政策是不可或缺的,而把它自粮食系统独立出来,专项扶持及管理也是必要的。但是,储备粮是要遵循市场规律运行还是另成一体?目前看,储备粮依托政策性是独立于市场之外的。当粮库的运行不依市扬规律时,企业的盈亏就只得由财政来背书。不仅仅是日常存储期内粮油的保管费用,就是轮换出库期间的出库费,也是笔不小的负担。当粮库的盈利模式只剩下财政补贴时,套骗虚浮即成常见。虽然驻库监管员制度早已实行,例查和不定期检查也成常态,但如果不从根源上解决,堵只能是虚于表面。
即便不提因不合理政策滋生的贪腐和豢养的硕鼠,只在经济运行的角度考量,托市政策的确是弊大于利的。当然,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粮食储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一年消费量的40%,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粮食库存量达到17%到18%,就是比较正常的。如此高的储备率一方面说明粮食流通的市场化不足,另一方面大概隐含了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只是这种“未雨绸缪”或者决断,成了一副枷锁,既卡住了粮食企业的发展,对国内农业的保护也是事倍功半。而解决所有矛盾的焦点,其实是在农村土地流转及生产方式上。改变小农经济形态,走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才是最终的解决之道。只有这样,当国内农业真正有了竞争力时,储备粮和托市政策想要达到的目的才能最终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