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附语音)

原创彭鑫医师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彭鑫博士讲解: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音频: 00:00 / 13:54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三百零二。】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音聲,而知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沈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以診則不失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我们再往下看,叫做“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权衡规矩指的是四时的脉象,我刚才讲了。《脉要精微论》里讲的叫做“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集注·卷二》里注解“观四时所应之脉而知病之所主,而治病之所主者何脏。”)《类经·论治类》里是注解就有区别,张介宾在这个问题上他有自己的看法,认为“然此四者,所包者多,不独在脉也。”第一句话就说明白了,说观权衡规矩不是单纯指的脉象,而是指人的整体的情况。“盖权言其重,衡言其轻,规言其圆,矩言其方,能明方圆轻重之理,则知变通之道矣。”张介宾这个理论高级了,张介宾就认为轻重圆方这是论治之道,也叫变通之道。知道变通,你才能进行辨证论治,进行诊断。

他在这里面就把形而下的一个脉象的表现,直接升级到形而上的原理原则上去了。我觉得在这里是非常合适的。因此,他就认为,病人的一切表现,包括他的身形姿态、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精神状态、饮食、二便、睡眠、语言、呼吸,所有的一举一动都在其中,而不单纯仅仅指那个脉象的春夏秋冬而已。所以权衡规矩的含义,应该理解为全面的衡量和分析患者的一切的体征和症状,这样理解就全面了。

我们再往后看叫做“按尺寸,观浮沉滑涩”,《黄帝内经》里所讲的把脉也叫切脉,是没有寸关尺之分,后世的时候,才有寸关尺,所以这个地方按尺寸指的是尺肤,我刚才讲的就是前臂之肌肤,就是小臂的皮肤,尤其是小臂内侧的皮肤叫做尺肤。寸就是指的寸口脉,指的就是我们手腕这个地方的桡动脉。我们这样站立,小拇指放在里头,大拇指放在外头,这个跟小拇指相对的骨头叫做尺骨,跟大拇指相对的骨头叫做桡骨,里尺外桡,桡动脉就是我们所说的把的脉象,这个脉就在这里。

但是《黄帝内经》的诊法是非常重视尺肤的,因为《黄帝内经》成书是在汉代,汉代的在诊断的时候,医生会摸一下患者尺肤的温度来进行判断,还有它的湿度,尺肤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是挺多的,《素问·平人气象论》里就有比较完整的记载。在《灵枢·论疾诊尺》里还有专门的关于尺肤的论述,“手及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并行定义。”就是诊断尺肤,不仅要看它的温度,还要看它的缓急大小滑涩,还有肌肉是否坚硬还是非常柔软来定患者的情况。

又说“尺膏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并,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泽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这段话就讲的就非常清楚,通过尺肤,无论是肌肉的强弱也好,还是皮肤的润泽、干枯也好,还是尺肤的热、寒还是先热后寒或者先寒后热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的情况。

说句题外话,现在我们在门诊上会不会重视尺肤?也会重视,但是不如古代的那么依赖于尺肤的判断。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发达了,有很多疾病,我们通过影像学,通过体检都能诊断的清清楚楚。在这里可能尺肤的表现只是印证其中的一个判断。大多数我们现在学的中医学,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上来讲,对尺肤就不像汉代那么重视,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达只是依赖局部皮肤来判断人体整体情况的这种情况会越来越少,因为我们现在的科技就帮助我们了解了身体内脏的很多情况。比如说像核磁、CT、B超,我们以前古人都是无法想象的一些高科技,现在就可以把身体内脏的这些疾病诊断的清清楚楚,这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我们学中医学一定要记住一个词,这也就是现在国家特别提倡的一个词叫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说我们要传承中医学的核心的正确的理念,守住正知正解,同时还要创新,不能固步自封,不能特别机械地原地踏步,要在继承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在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进步,再进行突破,再进行创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更好的造福老百姓,更好的医治疾病,造福患者,这就是一个整体的思路。我们学《黄帝内经》,比如说学到“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有很多病在古代来讲是通过把脉,然后来判断内脏的疾病的。现在的内脏疾病,比如说肝脏长了一个肿瘤,是通过核磁或者CT或做B超,做体检的时候查出来的,你再通过把脉再验证一下他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你用不着验证了,他肯定就长那儿了。

你通过把脉,你能判断出脉象是浮滑沉涩,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是弦还是沉,还是滑,你通过脉来判断、来思考下一步应该怎么治。根据你的四诊来判断,要是弦脉是不是肝郁,我们用药的时候是不是用上柴胡或者白芍或者川芎、桂枝给疏肝。如果是你把出滑脉的话,想想这个病因是不是一个痰湿,你再结合患者的望闻问这些症状、体征等所搜集来的这些情况来判断是不是湿和痰。如果是的,你用上化痰的药,用上祛湿的药。然后你要是把这个脉特别沉,特别涩,你就判断这块是不是瘀阻了,或者有寒症了,你再思考是不是用桂枝或者干姜来给他进行治疗。中医把脉判断的时候,一定要跟现代医学的叫做器质性病变的诊断互相结合在一起去分析,而不是西医就是西医,我也不参考,我就用中医的方法,那你可以用,谁也没拦着你。但是你多了一种参考,对你来讲,这判断的会更加准确。所以在这儿我就谈一谈我个人的对于具体临床治疗的时候的一些思考,供大家做参考。

我们相信张仲景活到现在,给患者看病,打个比方,古代的这些名医都穿越到现在来了,他们参不参考现在的临床指标呢?我相信以他们的开放的智慧,他们是会参考的,但是不影响他们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判断这个患者的寒热阴阳表里虚实,以此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这是不影响的。所以说我们要守住中医的根和魂,把中医的魂给守住,同时也不要排斥现在科学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先进的技术。这样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才能越来越精确,最终受益的就是患者。治疗的效果可能会更好,速度更快。所以在这里我就谈一谈我个人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一些认知,供听众朋友们来参考。

我们再往后看,“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也就是说用这个思路、原则去进行治疗就不会有问题,用这种方法来诊断疾病,就不会有过失,也就是说从这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就非常全面,这就是《黄帝内经》这段话的整体的含义,来提醒我们,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通过察色按脉问所苦,听声音来了解和判断疾病的部位,推断疾病发生的原因,最后再来确定疾病的症结所在,从而最后再指导疾病的治疗。也是跟大家一直强调要四诊合参,就是望闻问切四诊一块来参详,来综合判断这个患者的阴阳属性,再往下具体来进行辨证论治,作为指导对患者进行治疗上的一个原则上的指导。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