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拖延症的误区

如何理解“活在当下”与“享受当下的安逸”,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拖延症这个概念并不新潮,从古至今,它一直困扰着人类。明代诗人钱鹤滩写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诗句,就是为了告诫后人不要拖延,而马克·吐温也曾调侃道:“别把事情拖到明天,还可以留到后天去做。”研究表明,有15%~20%的成年人存在慢性拖延,而超过75%的学生存在学业上的拖延行为。拖延影响到学业、事业、经济、健康等方方面面,并对人们的情绪乃至幸福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拖延者的共性就是,他们头脑层面明明是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也知道如果干不完后果会怎样,但就是无法开始行动,或者找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把自己搞得看起来很忙,但就是无法开始最重要的事情。

及时行乐,才是人性中的常态

为了搞清楚拖延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心理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其中,里德、洛温斯坦和卡亚纳罗曼等人用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揭示了人类拖延行为背后重要的心理机制。

研究人员首先挑选了24部电影,这些电影中既有像《辛德勒的名单》和《海上钢琴家》这种比较严肃且有深度的经典电影,也有像《西雅图不眠夜》和《窈窕奶爸》这种既有故事情节又比较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还有《变相怪杰》和《生死时速》这种极具娱乐性和观赏性的商业电影。这些电影在思考深度和娛乐性上存在显著的差别。

接着,研究人员又招募了一批被试,并让他们从24部电影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3部。绝大部分被试选出来的电影中都有《辛德勒的名单》,而一些言情片、一些相对比较轻松的电影,则选择的比较少。

再接着,研究人员让这些被试从他们自己挑选出的电影中选出一部立即观看,再选出一部电影在两天后观看,最后留一部电影在四天后观看。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试都选择在第一天观看《变相怪杰》和《生死时速》这种不费脑的娱乐性电影;63%的被试在安排第二部电影时,选择观看品位更高的片子;71%的被试在安排第三部电影时,选择观看品位最高的片子。而选择的3部电影中有《辛德勒的名单》的被试中,只有44%选择在第一天观看它。

之后,研究人员又进行了后续研究,他们要求被试在所有的电影中选出3部,并要求被试要连续看完。这次的实验结果就很有意思了,只有不到之前1/14的被试选择了《辛德勒的名单》。

你看出来没有,其实没有多少人是真正喜欢《辛德勒的名单》的,之所以在第一次就选择这部电影,是因为这部电影曾经获得过奥斯卡大奖,在人群中的口碑很好,又是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杰作。而且,这部电影讲述了辛德勒救赎犹太人的过程,表现出人性的光辉面。很多人其实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格调很高,才声称自己喜欢这部电影。但是,被试们的“行为选择”道出了实情,那就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其实并不喜欢《辛德勒的名单》,因为这部电影整个黑白色调,非常压抑,而且电影非常有深度,情节编排也很考究,对观众的鉴赏水平有要求,不仅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去思考、去体会、去感受,而且还无法带来快速而刺激的观影体验。因此,许多被试虽然选择了《辛德勒的名单》,但大部分人都选择把这部电影放到最后再看。如果让这些被试一天之内就看完,那么许多人就干脆不选了。

实际上,人们总是更加倾向于“即时满足”,如果未来的某些目标会让我们感到“费劲”和“消耗”,那么我们就会本能地去逃避。其实这种口是心非的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比如我们都觉得应该少玩手机,多利用碎片时间看看书,但是我们手机的使用习惯,每天都被手机系统记录了下来,然后“出卖”了我们。

再比如,我们下载了很多电子书,准备有时间就看;我们给自己做了一个一年计划,准备下个月1号开始大干一场;我们都觉得学好英语能让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变得更强,于是我们准备明天开始每天30分钟英语学习……但是我们都拖延了,我们制定的计划都是为了满足未来的自己;而手机、微博和朋友圈,才能满足当下的自己。

其实,不光是人类,猴子也一样有拖延症。当科研人员给猴子树立一个“远大目标”并且需要它们努力一下才能实现时,猴子一开始都会偷懒,并且拖拖拉拉,直到任务快要完成的时候,它们才会变得积极起来。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Barry Richmond)医生和他的团队所做的。他们先找来几只小猴子,并在小猴子面前放置一个带杠杆的实验装置,然后又在小猴子面前放一个电脑屏幕,屏幕上会出现一个红色的光点,随着光谱从红色慢慢变成绿色,当变到中间时正好是蓝色。然后,研究人员就开始训练这只小猴子,让它学会去按压杠杆,并且不能乱按,而是要在电脑屏幕上的光点从红色刚好变成蓝色光点的那一瞬间,才能按压杠杆,太早或者太晚都算出错。与此同时,电脑屏幕上还有一个灰色的进度条,小猴子完成任务的次数越多,灰色的进度条就越亮,当达到一定的亮度时,小猴子就能够得到一杯它最爱的果汁。

在实验中,小猴子在离得到奖赏还很遥远的时候,它们会心不在焉、经常出错,拖拖拉拉。但随着进度条越来越亮,小猴子变得对任务越来越上心,完成任务的正确率也越来越高。在任务条进展到2/3的地方时,小猴子的正确率明显比进度条到一半的时候高得多。最后拿到果汁的那一轮,小猴子的正确率达到最高。

随后,里士满医生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猴子在看着进度条按压杠杆时,它们大脑中负责视觉记忆的区域以及负责奖赏的脑区很活跃。于是,里士满医生和他的同事利用技术手段,把连接小猴子视觉记忆区与奖励区中间部分的脑区中,负责接受多巴胺的D2受体,给弄失活了,就相当于把感受多巴胺的门给关上了。要知道,多巴胺可是能够让人嗨起来的东西。这样,小猴子在按压杠杆时,当它看到进度条的时候,就没办法把进度条与多巴胺奖励联系起来了,也就是说,进度条已经不能影响小猴子对于行为后果的预期了。

本来,小猴子在训练中发现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喝上自己最爱的果汁,但中间要经过漫长而艰难的任务;而现在不是,当小猴子的多巴胺D2受体被抑制后,虽然它对于果汁的期待依然存在,但没有进度条的影响了,这就造成小猴子认为只要自己按一下,就可能随时得到果汁。

果然,在抑制多巴胺D2受体后,小猴子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工作狂,即使进度条离果汁奖赏还远得很,它们也能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正确率也大大提高。为什么会这样呢?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在赌博和抽奖时,脑子里就没有所谓的“进度条”,也就是我们对于结果出现的时间是没有稳定预期的,只是觉得自己随时可能会中奖。小猴子也是这样,失去进度条的小猴子,不再把果汁奖赏当作要累积努力后才能得到的遥远奖励,而是把它视为随时可能得到的奖赏,只要它们努力操作杠杆。这下,小猴子就像赌博一样,开始上瘾,并且停不下来了。

马克·吐温雷厉风行的风格,属于绝对反对拖延的人,但他近乎諷刺的调侃语句,却被世人错误解读了。

拖延,是一场理性与情感的较量

实际上,上述两个实验,已经窥探到了拖延的心理机制,这是一场来自理性与情感之间的较量。其实,每一个拖延症患者都想改变,但却怎么也改不了。为此,我们会感到非常内疚和自责,怪自己意志力薄弱,不够努力。可是,内疚和自责依旧不能带来改变。这是为何呢?

由于我们的大脑本身就是通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来的,因此,在大脑中既存在人类所特有的理性自我,同时也存在感性自我。区分这两个自我,明白其间的关系,对于理解改变,非常重要。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教授,在其经典著作《象与骑象人》中曾有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位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对于改变拖延而言,理性只提供了目标和解决方案,而具体落实则需要情感来提供动力。如果理性想要改变,那就需要了解“情感大象”的脾气和秉性,与它达成一致。否则,改变将非常困难。“情感大象”拥有有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力量大。一旦它被激发了,理智根本控制不住它,它会按照自己预先设定好的“心理模式”而行动,而这种“心理模式”深藏在潜意识中,是我们性格中的一部分,只要遇到相应的场景,会马上被触发。二是情感体验。“心理模式”一旦被触发,情绪系统马上就会随之被激活,人就会体验到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或者被爱、怜悯、同情、忠诚等积极情绪。这些情绪是“大象”按照“心理模式”前进的强大动力。三是“大象”是受经验支配的。“心理模式”来源于经验,是对经验高度的“模式化”概括,并且“大象”只认那些切实体会过好处的经验,而去逃避那些带来不好体验的经验,它从来不认我们理性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无论是拖延症实验,还是自己的拖延情况,其实都在告诉我们,拖延症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它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进化出来用于自我调节和保护的机制。实际上,拖延跟减肥是一个道理:我们的身体结构,本来就是为了能够储存脂肪而设计的,这种设计在食物短缺时是可以保命的。只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就让我们当年进化出来并用于保命的脂肪储存机制,突然失灵了。

拖延也是这个道理。想想看,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地方,面对极度不确定的未来,可能连自己生死都无法预期的环境下,我们的祖先,是选择为远大理想而付出呢,还是选择先把肚子填饱然后去生孩子呢?里士满医生的“猴子压杠杆”实验更能说明,在人类的始祖猿类身上,大脑就已经进化出了将目标与奖励相联系的心理机制。这种机制,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源代码”,被深深嵌入了大脑的底层操作系统。所以,拖延症真的不是病,它就是人类的底层心理结构。只有在了解到这个层次后,我们才有可能去真正改变自己的拖延症。

(0)

相关推荐

  • 《大象席地而坐》电影

    《大象席地而坐》电影

  • 【猴子和大象】 / 何清

    猴子和大象 何清 花果山虽然山清水秀,旅游业兴旺,但管理者为节省经费,给猴子们也实行计划生育,加上多种食物含化学元素,猴子数量减少,公猴泛滥,经常为找配偶打的头破血流-- 有只猴子暗想,外面的世界那么 ...

  • 电影|《辛德勒名单》

    电影|《辛德勒名单》

  • 是小兔子把果汁洒在地上的

    中午12点了,我打了果汁,拌了一个凉菜,放在餐桌上,等我在从厨房出来的时候,发现果汁撒了一滩在地上,凉菜被挪到的茶几上. 看着混乱的作案现场,我笑笑,问:"这是谁弄的呀?"没等你回 ...

  • 大揭秘《电影经典之辛德勒的名单》

    大揭秘《电影经典之辛德勒的名单》

  • 动物知识:为什么动物也会做梦?

    狗和猫睡觉的时候,有时候嘴动,有时候蹬腿儿--当然没有狗或猫能告诉人它们是不是在做梦,它们梦见了什么--以下有两个关于动物做梦的有趣实验. 在一只猴子面前设置一个屏幕,屏幕上反复出现同一个画面,每当屏 ...

  • 走出微距摄影的误区

    灵动色彩04-27阅读 8926微距摄影是非常有趣的摄影门类,所展示的微观世界,令人惊叹,其梦幻的意境,让人飘飘欲仙.微距摄影的首选镜头当然是专门的微距镜头.某些普通镜头上,有时也会标记上" ...

  • 幼儿家长应走出“爱”的误区

    "很多家长教育幼儿是跟着感觉走,缺乏理性."昨日,武汉市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研究员陈红梅在江岸区鄂城墩幼儿园调研时指出,目前几乎每个幼儿都是家里的独苗苗,是家庭成员注目的核心,也正 ...

  • 人社局科普带你走出人事档案误区

    每年的这个时间都是毕业生离校的阶段,在此给各位毕业生科普一下档案知识,希望增加毕业生对人事档案的了解和重视. 误区一:人事档案无用论 很多人毕业进入私企后发现并不需要档案,便认为档案是可有可无的,甚至 ...

  • 脂肪肝的治疗要走出这些认识误区

    脂肪肝的治疗要走出这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 脂肪肝仅仅是肝病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物质代谢.胆汁合成与排泄.解毒.免疫.凝血等诸多功能,拥有很强的代偿和再生能力.当如此强大的一个器官都出现问题 ...

  • 学校管理如何走出传统的误区

    一.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这是由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教职工在学校管 理者的管理下开展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活动,所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是:学校管理者--教 ...

  • 【创作技巧】走出微距摄影的误区

    微距摄影是非常有趣的摄影门类,所展示的微观世界,令人惊叹,其梦幻的意境,让人飘飘欲仙. 微距摄影的首选镜头当然是专门的微距镜头.某些普通镜头上,有时也会标记上"micro"字样,直 ...

  • 每天学点心理学之137:别再夸孩子聪明了,如何走出教育的误区!/角色失调

                   角色失调 个体都会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环境中,周围的社会关系和他人都会根据人们的职位.人格.家庭背景等,不断地提出一定的角色期待,而每个人都会通过角色采择塑造自我形象,并 ...

  • 守一隅宁静,走出年龄的误区

    守一隅宁静,走出年龄的误区 作者丨雁飞  主播丨米兰 编辑丨安般兰若(ID:anbanlr) 年龄的美好,是一辈子的事. 生命的脆弱,从来就存在. 一边寻觅蓝天下的云朵,一边歌吟生活的滋润,方能坚持如 ...

  • 『传统养生』慢性肾病:走出认识三误区

    肾病非肾虚 蛋白莫偏低 卧床实不必 慢性肾病是指现代医学中诊断明确的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慢性肾脏疾病.这类疾病治疗难,病程长,是世界公认的难治病.广大肾病患者寄希望于中医药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