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武康大楼变「丑」了,拍照打卡的人却越来越多?

武康大楼,毫无疑问是上海最富盛名的的“网红楼”之一。

在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武康大楼脚下的武康路淮海中路路口,日均人流量已经达到了2万人次。而即便不是长假,每到周末,在武康大楼周围打卡、拍照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人来人往的武康路淮海中路路口
这些慕名而来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冲着武康大楼底层的网红店去的。排上一个小时队,只为手持当季最新款的冰淇淋,与建筑来张合影;
二是奔着网红街道——武康路去的。从淮海中路匆匆拐向武康路的途中,赶紧掏出手机,快速构图,到此一游。
三是摆好了架势来拍武康大楼的。经典的斜对角站位,三脚架加上长枪短炮,只求一张最“正”的武康大楼照,收录进自己的摄影集锦。
武康大楼鸟瞰:①网红店打卡区;②手机疯狂咔嚓区;③长枪短炮vs手机拍照区
人们挤在四面的街岸上,来来回回地拍摄武康大楼。
而让我“迷惑”的是,武康大楼明明已经变“丑”了,为什么拍照打卡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②号区域的盛况
(图源:微博 @解放日报)
当然,美丑全凭主观,但于我而言,武康大楼的“味道“的确变了。
武康大楼于2019年进行了一次整体修缮。修缮后的它,经过媒体的大范围曝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而一篇又一篇网络社交媒体上的打卡日记,更是将它捧成了红得发紫的必看景点。
然而在游客们赞不绝口的声音中,也有摄影师和我一样觉得——“修缮后的大楼似乎少了什么……”
少了什么?或许最直观的,就是大楼周围那些曾被称为“空中蛛网”的架空电线吧。
武康大楼 2018年
如果你在2019年之前去到武康大楼,你看到的它会是这样的——
“五岔路口”之间的电线彼此交错,纠缠在一起,它们随性地将武康大楼,切割成了不规则的几块;它们让任何拍摄武康大楼的照片都多了一种“不和谐”的元素。而也正是这种元素,如滤镜一般,给了武康大楼不一样的气质。
1925年的武康大楼:“杂乱无章”的电线,是它“生来就有”的
事实上,电线的元素也是武康大楼与生俱有的,它们出现在每一张武康大楼的老照片里。
这样的电线,在过去上海的街头随处可见。它们在梧桐树叶间穿梭,走街串巷,在建筑之间来回,绕圈织网——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成为了这个城市老街区的一类符号象征。
这些电线曾是一个城市发达的象征——它们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越来越错综复杂。而现在,它们却成为了城市中需要被取缔的历史遗留。
被电线勾连起来的上海里弄
对于武康大楼,这些电线或许也曾是它“年代感”的一部分。
“它们是这里旧生活的回忆”,“它们让人回想起电车从这里开过的样子”,甚至有人说,它们就像五线谱,而搭在其上的电力器件,就像跳动的音符……
2018年的武康大楼:电线上像挂着音符
可惜“五线谱”也好,“音符”也罢,随着2018年开始的全市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行动,都已经消失了。
这些电线的改造自然无法避免。因为它并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保障城市电网的可靠性,考虑到这些暴露在外的电线,容易收到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被破坏,自然是把它们都埋进地下安全。
然而它们的消失,也意味着武康大楼与电线合影的“旧时光”,都消失了。
武康大楼的背景变得纯粹,它本身却变得孤独了——对于那些习惯了武康大楼老模样的人,它现在孤零零立在路口的样子,可能是有些落寞。
百度地图时光机里的武康大楼:2013->2017->2019
而除了“年代感”,它的“市井气”也在慢慢消散。
2年前,如果你站在淮海中路上,仅从外观,你便知道武康大楼是一栋“实实在在”的居民楼——外立面上零散支出的各色雨篷,是楼里居民不愿宥于楼内空间而自发搭建的装置。
雨篷的样式、阳台的摆设,全凭主人的喜好,而你甚至可以从这些外露的边边角角,窥见一部分其中居民的生活。
2018年武康大楼淮海中路侧:可见各家雨篷以及半透式的空调外机箱
而现在,68只雨篷、45只晾衣架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新的空调外机箱。
这些新的外机箱整齐划一,明明采用了更轻质的材料,却把各家空调包得更“严实”,相比于原来半透式箱体,它显得生硬又厚重。
而为了不违和,它们还采用了和墙面相近的颜色,可惜无论是颜色还是材质,它都比背后的墙面更“新鲜”,像是外立面上的补丁一般,有些突兀。
外立面上整齐划一的空调支架箱
尽管这样的改造都是以使用的安全和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但居民的生活却因此完完全全地退回了窗户后面,从外立面上消隐了。
建筑规整得像一个大盒子,烟火人情至此,都被“关”进了盒子里面。
规整的立面不见生活
现在看武康大楼的外貌,“住”的气息已经被一点点地抹掉了,而相反,商的价值却在被逐步地放大。
武康大楼底层的业态,在过去的两年中不断地转变,骑楼的柱廊之中,新进了许多一出生就自带“网红”属性的店家们——冰淇淋店、音乐书店、艺术空间……
这些网红店都与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紧密相连。它们不仅为大楼底层的商业空间赢来了更多的流量,也吸引着人们走向附近,去拍照打卡、合影留念。
武康大楼底层经过精心视觉设计的网红店们
在社交媒体的刺激和扩散下,已经“打卡” 的人,心甘情愿地顺着大流成为“自来水”;而还没“打卡”的人,心心念念地想着赶紧挤入大众,获得一张角度一样、光影一样,甚至手持甜品都一样的照片。
在这种快节奏的传播下,虽然老建筑本身的历史魅力与空间体验正在被忽视,但却并不影响它迈向网红的脚步。在朋友圈、点评、笔记等的“狂轰滥炸”下,武康大楼终于摇身一变,成为了魔都打卡榜单中Top级的建筑。
花式打卡武康大楼
其实,老建筑改造成为网红也早已不是新鲜事,单在上海这样的案例就不胜枚举。
像在去年,与武康大楼几乎同龄的“黑石公寓”,同样完成了改造——复兴中路上的它,与矶崎新的上海交响乐团相对而望,原本样貌低调,甚至色调有些“灰暗”,而如今经过一番空间改造,嵌进了“明晃晃”的书店、画廊、酒店等等,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前来拍照。
改造前的黑石公寓
现在的靓丽的黑石公寓
还有2018年现世的网红建筑——上生·新所
这座由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孙科别墅、海军俱乐部等历史建筑改造而来的园区,除了复刻了喷泉、泳池等各类复古的样式造型,也采用了大面积镜面等广受互联网欢迎的当代设计,为前来拍照的人们造足了景。
上生·新所:混合了复古造型和现代设计的拍照胜地
或者更早一些的,例如改自原上海工部局的宰牲场的1933老场坊
它除了已经是知名的创意园区,更是游客们的打卡胜地,狭窄、迂回、上下交错的楼梯,早已是它盛名在外的视觉符号。
1933老场坊:复杂的楼梯走廊系统是极佳的打卡背景
除了网红的建筑,还有网红的街区——武康路、愚园路、安福路……在这些街道上,不仅有被规整精修了的老建筑们坐镇,更多的还有设计师们精心打造的“拍照相框”们。
当这些建筑与街区成为“网红景点”,到来的便不止是市民了,而更多的是那些需要不断自我纪录生活的互联网用户。而他们在评论和评价这些老建筑时,情不自禁地加上的,都是这样的标签——“拍照好看”、“易出片”、“光影好”……
建筑从使用的空间,变为他们拍照的舞台;空间的体验,也转化为了他们视觉的消费。
而为了迎合这种消费,设计师也在资本的支持和社交媒体的鼓动下,自上而下地创造出相匹配的,甚至相似的网红设计。
空间构型相似的网红店们
其实,网红化本身是一个无关对错的话题——它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表象,更是每个人想被看见的欲望。
人们对建筑的期待本就比使用更多,建筑或者街区的网红化,某种意义上,也是希望人们能够寻找到那些原本不被关注的附近或者角落。
然而,当这些流量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老建筑,走进老建筑之时,其网红化的传播方式却也让人们更加沉浸于商品消费与视觉享受之中,反而淡漠了建筑之中的历史、人情与生活,让这些更为珍贵的建筑价值慢慢失焦。
武康大楼内有着网红所不知的鲜活生活
(图源:《住在武康大楼》)
而建筑是人的建筑,城市是人的城市。
仅为了社交媒体的需要而爱一个建筑或者改变一个建筑,或许只能是一夜狂欢,而在这场狂欢后,这些建筑更应该回归生活。
就像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所说,“城市不是舞台背景,而是生活场景。”
这些老建筑需要新生,需要从过去连接到当下——如果它只是作为精修的拍照背景板,那它和现在的人或城市仍然无法产生长久的连接;只有当它们成为今天生活的一部分,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才算真正被激活。
而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红本身,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大众文化,或许也需要像这些老建筑一样,在时间中慢慢沉淀,重新生长。
参考: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10-09/doc-iivhuipp8579444.shtml
https://www.archdaily.cn/cn/942552/wang-hong-jian-zhu-jiang-wo-men-dai-xiang-he-fang
https://www.sohu.com/a/226336233_120769
http://www.xuhui.gov.cn/xwzx_bmlf/20200713/269606.html
(0)

相关推荐

  • 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东风饭店——原上海总会

    东风饭店(原上海总会,现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位于中山东一路2号,1910年建成后以优美雅致的空间与造型引人注目.英式新古典主义的上海总会是外滩建筑群中唯一一栋总会建筑,有着远东最大的长酒吧台. 200 ...

  • 海上寻楼

    金山大楼 虹口区黄浦路43号 孙中钦 摄 武康大楼 徐汇区淮海中路1850号 孙中钦 摄 邮政大楼 虹口区天潼路395号 徐程 摄 ◆杨洁 意无涯 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一艘古老"船舰&q ...

  • 在武康大楼,看到属于上海的诗意 | 睡前分享

    "我在这个街区长大,这里的街道上有春天会飘絮的梧桐树,夏天会传来响亮的知了叫声.这个街区的生活方式养育我长大,当我知道要在这里做一个讲座,一直有回到娘家的感觉."今年4月世界读书日 ...

  • 【建筑可阅读】外滩这座带雨蓬的“大饭店”,你知道TA的故事吗?

    东风饭店,原上海总会,现为外滩华尔道夫酒店.饭店位于中山东一路2号,是一幢英式新古典主义的钢梁柱及砖混结构建筑,也是上海最早的俱乐部建筑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饭店,一探它的"前世今生&qu ...

  • 走上街头“打卡”身边老建筑

    兜兜看看白相相 做做吃吃拍拍照 淮海大楼 记者 郭新洋 摄 年轻人做的"创意"烧麦 武康大楼 记者 郭新洋摄 黄浦江畔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珍得巧克力剧院 当"原年&quo ...

  • 上海武康大楼:从建筑地标变身“超级网红” 秀出城市“软实力”

    上海的武康大楼--一座已有97年历史的船型老建筑,是当下互联网时代中国的"超级网红".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武康大楼再度登上上海乃至全国的热门景点榜单.据统计,短短3天,武康大楼所在 ...

  • 【探索】淮海路上这栋历史建筑修缮工作近尾声,明年春节后亮相

    徐汇区新闻办说,淮海大楼修缮项目自今年8月份开始正式启动,目前大楼的外立面修缮已逐渐进入尾声,如今正在进行一至二层外立面墙体的粉刷工作.明年春节后,修缮一新的淮海大楼将正式亮相. 始建于1931年的淮 ...

  • 90岁的淮海大楼“逆生长”,还是不是你记忆中的模样?

    近日你若有机会路过常熟路淮海路口,会感觉整个路口的色调明亮了许多,几乎占据了半个街区的"庞然大物"淮海大楼刚刚完成了外立面修缮.拂去历史的蒙尘,这栋在淮海中路上展开面积最长色彩最浅 ...

  • 上海拐角今昔对比照片(二)

    11:礼和洋行(德资),位于江西中路255号近九江路口,20世纪40年代曾为中华储蓄银行,是当时洋行中最大的建筑.当年这张照片的取景点是在洋行对面的圣三一教堂的雨棚下.大图为礼和洋行大楼今全貌. 12 ...

  • 看展回顾 ‖ 第39期:淮海中路徒步看展

    合影 本次看展活动共有22名朋友参与. 行程安排 简介 淮海中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华山路,全长2.2公里,它是上海最为繁华的马路之一,有"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之称.如果说南京东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