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包办婚姻:都是未成年,女方妆容太辣眼,男方一脸无所谓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首名为《代董秀才却扇》的诗:“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所谓“却扇”,就是指古代新人成婚时因之前从未见过面,所以新娘要以团扇遮面,新郎作出却扇诗方可移开扇子。

这种类型的诗很明显是古代包办婚姻的产物,在那些没有自由恋爱的年代里,很多年轻人就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和一个素未谋面的人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如果婚后两人性格不合,带来的痛苦则终身无法解脱。

在封建社会包办婚姻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清朝覆灭后,新思潮的涌现渐渐让人们意识到了包办婚姻的殆害。且看那些民国时期被包办婚姻束缚的男女,要么接受现实一辈子无情无爱,要么一方远走高飞,留下另一方一生孤独,无一不让人感叹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在1947年,美国《生活》杂志一名前来采风的摄影师就拍摄过一组包办婚姻的婚礼现场,新郎和新娘甚至都还没有成年,两个在此之前从未见过的年轻人在婚礼上表现出的冷漠和抗拒,向人们展现出了包办婚姻最真实的一面。

这场婚礼发生在1947年5月的西安临潼县,属于西式和中式婚礼的结合形式,娇小的新娘子穿着简单的中式婚服,却带着西式头纱,看起来有些不伦不类,脸上也没有半分喜悦之情;新郎的漫不经心更是明显,拍摄婚纱照时眼睛都不愿意看镜头,两人全程毫无交流。

在拍摄完婚纱照后新人就来到了证婚人面前,在亲朋好友的注视下完成了拜堂的仪式。在拜堂时新郎也依旧面若冰霜,新娘更是一脸暮气沉沉,连带着旁边的伴郎伴娘也满面严肃,整个婚礼仪式毫无喜庆可言。

想来也是,新人之前从未见过面,又怎么能在初见的时候就轻易地接纳对方呢。而且当时已经是40年代,西方自由恋爱的思潮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想必这对新人也是出于无奈,才勉强接受了这段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

拜堂过后就是敬酒,现代婚礼中这个环节最是热闹,亲朋好友在新郎新娘来到自己桌时都会说几句真心祝福的话,而新人们通常看起来幸福又和谐。然而在这对包办婚姻的新人的脸上,哪怕是敬酒时也看不到一丝笑容,与其说这是一场婚礼,不如说是一个走过场般的冰冷的仪式,人们对婚姻美好的想象,在这对陌生的新人身上没有一丝一毫的展现。

而且整个婚礼过程是非常繁琐且累人的,新郎新娘只有进行完所有仪式才有空坐下来吃点东西,而在他们坐在一起时,那种隔阂感和距离感依旧没能消除。在这场婚礼过后或许他们能慢慢培养感情,又或许他们终其一生都无法真正爱对方,只是被责任困囿终身。

鲁迅在被迫迎娶包办婚姻的妻子后曾经说过:“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包办婚姻的悲剧是那个时代深重的一笔烙印,造成了无数个家庭的破碎。还好如今这种习俗已经消失,我们每个人都有了自主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何其有幸。

此内容由腾讯新闻提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