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察院胡同44号院说起 2024-08-01 19:33:07 记述北京大杂院生活的文章大多有这样的特点,无一例外地展示京城和睦、互助、静谧的市井画面,抒发大俗大雅、乐天沉稳的平民志趣和性格。视角如此相同,想必绝非是某个人的偏好或提炼,而是京城百姓生活所固有的本色。我在察院胡同44号院几十年生活的经历,也同样印证了这一点。 察院胡同位于复兴门内大街以南,闹市口中街(原名半截碑胡同)以东。虽然大街上车水马龙,但胡同里却总是十分安静,是个交通便利、闹中求静的好地界儿。44号院坐落于胡同中部,高高的改良西洋门和极具江南水乡风格的马头墙是其显著标志。院内居住的有干部、工人、教师、警察……是个典型的大杂院,鼎盛时期曾住有60多人。可现如今,随着城市拆迁改造,这个院落已经永远地从京城消失了。每当路过这里,望着原址正在建起的凯晨大厦,心中总会漾起记忆的涟漪。 住在南屋靠西的秦姨,人民医院的护士长,是我内心特别敬重的人,多会儿都是落落大方,而且是热心肠,无论谁家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磕着碰着,她都会问寒问暖帮着看看,似乎院里还没有谁没让她看过病的;住在东屋的刘叔,是个理发员,胖胖的,言语不多,性格耿直,爱好京戏,我小的时候,他经常给我和其他孩子理发,在生活水准低下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算给各家节省了一项小小开支;还有楼上的老黄(我真不知该怎样称呼他,他两口子管我母亲叫大妈,但他们的孩子却管我叫五哥。大杂院里的称呼别细究),他刚搬来时就听说是专搞“外线”的“雷子”,这对于孩童时的我挺神秘的。由于他上班时间不定,所以在院子里很少看到他,但时间一长也看得出人很朴实,每逢下雪天他都会抄起大扫把,默默地把院里院外的雪打扫干净;当然还有我妈妈,虽然不识字但很有涵养,当了20多年的街道主任,在近半个世纪大杂院生活中,从来没有跟谁红过脸(这一点我特佩服),街坊邻居出门不在家,差不多都委托妈妈订煤呀、订奶呀、领粮票呀、代管钥匙看个门呀……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共同将大杂院的生活营造得恬静、祥和、有序。 一树之果,有酸有甜;一手之指,有长有短。察院胡同44号院和所有大杂院一样,住户来自天南地北,职业各不相同,性情千差万别,学识互有长短,品格自有高下……加之大杂院空间狭小私密性较差,彼此低头不见抬头见,天长日久,难免会出现和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但,是什么将大家如此融洽地维系在一起?如此和谐地共处于一个院落?细细琢磨,在大杂院生活氛围里从来就存有一些有形无形的潜规则以及由此而派生出行之有效而又富有人情味的具体做法。 公事共议是最重要的。如果院子的大门要安个撞锁,院内要按个照明灯、水管子要换个龙头,门洞按放个垃圾箱……凡涉及到公共利益,需要大家共同承担经费支出或履行行为义务的事项,各家都要派出代表聚在一起协商,达成共识。如此才能众愿所归,心情舒畅,使事项得以顺利实施。 清洁卫生轮流值日制度。大杂院必然会有一些公共活动区域需要日常管理,如门洞、厕所的清扫,冬天水龙头防冻回水,夜间锁大门、熄灭公共用灯等。这些就要由各家各户轮流承担。为了明确责任,院里都有一个值日牌。按日依家轮流传递,收到值日牌的家庭要履行当日清扫义务和责任。44号院被拆的时候,我曾独自回院看望,在残破窗台上看到那个传递了数十年的值日牌。望着被岁月摩挲光滑的木板和上面斑驳字迹,默默无言,感慨良久。真后悔,当时没将它拾起收藏,算是对京城大杂院生活的见证和纪念。 遇到刮风下雨袭来,在收回自家晾晒衣服被褥的同时,一定要大声提醒:下雨喽,谁家的衣服被子还没收。邻居肯定立马跑出来收取,并向你表示感谢。如果邻居不在家,千万别忘了帮着收一下。这样的举手之劳,往往会极大地密切邻里关系。记得我的孩子小的时候,北屋的小强就经常帮我拾被风吹落的尿布,并开玩笑说:五哥,等你双胞胎儿子长大了,可别忘了告诉他们,是小强叔给他捡的尿 子。滴水之恩铭刻于心。可惜,不知小强后来搬到什么地方去了。 不要独自长时间占用水龙头,以免影响其他人用水。更不能在水龙头处倾倒、冲洗粪便或其他污秽物。否则一定会让人嫌,讨人骂。 孩子之间打架,首先要教育批评自己的孩子,切不可一味指责对方,更不能“护犊子”。如果将对方打伤,最好抽空看望一下,甚至送医院检查检查。 要注意保护他人隐私,不要独自在邻居门前窗下乘凉闲坐;除了与相迎人员打招呼,一般不要左顾右盼。否则有窥探他人隐私之嫌。让人讨厌。 如果院子里有人上夜班休息,或者邻居孩子准备中考、高考复习功课,一定不要肆意喧哗。讲话搂着点,声音小点。要有照顾四邻与人方便的概念。 如果邻居不在家,但邻居的亲戚朋友来访,要视情况接待。如果是邻居的老人来了,一定要主动热情,可先让到自己家中,沏个茶倒个水什么的。 如果邻居家的大人加班、开会没回来,而小孩放学进不了门,一定要代管一下,督促做作业,时间晚了可以安排吃晚饭,哄孩子睡觉。 水电费每户按月轮流计算收取,其要点是:水费按人头平均分摊,探亲访友的临时居住人员酌情商定;电费则按每户电灯瓦数分摊……那时轮到我家,计算分摊水电费就成了我的任务,等到小学高年级学习四则运算应用题时,得心应手,无论遇到多难的题都能够无往而不胜。想必也是得益于此。 说来,这些也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但在维系大杂院邻里和睦、人际融洽的实践上,却着实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如今,生长在楼房小区里的新生代或许不以为然,但他们的父辈一定对此坚信不疑,甚至依旧身体力行。因为,大杂院生活潜规则的内涵,在现代社区生活中依然行之有效,并具有广阔的适用空间。那就是———宽容。 (画:冯柯) 赞 (0) 相关推荐 有声散文 | 刘一达京味系列《四合院变奏曲》演播:洪伯 "话是人说的,语言的根在民间.要想把北京话写活,不能绷着脸,不能玩儿纯学术."--刘一达 自1978年起,刘一达陆续发表了小说.散文随笔.话剧剧本.纪实文学等80余部作品,其中字里 ... 老北京人的记忆,怀念打小生活过的地方,胡同大杂院的尘封往事! 老北京人的记忆,怀念打小生活过的地方,胡同大杂院的尘封往事! 提起老北京胡同大杂院,相信所有老北京人都深有感触,过去在院儿里最起码得有一个水龙头,这水龙头在院子的正中间,跟水龙头配套的还有一水泥砌的池 ... 金江:闲逛胡同话胡同 | 就读这篇 闲逛胡同话胡同 金江 "双节"期间,我一人徜徉在北京南城的胡同里,欣赏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真的别有一番情趣!也不由得让我想起多年前与胡同有关的往事-- 说起来,我对北京的 ... 搬家—一个北京人近40年的居住变迁记忆 文/杜辉 说到搬家,自己近40年算搬过两次半.小时候住在前门的杨梅竹斜街,小学1年级时候搬到了府右街旁的光明胡同,后来在小学5年级下学期时候搬到了现在的住所小西天.然后父母退休后又搬到了"郊 ... 远去的邻居 远去的邻居 那一天,我想起了多年以前居住在一个大院里的邻居.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的一个春日,我家从农村搬到城市,住在一条街上一个胡同中的一个大院里.这个院子,那时是父亲所在机关的宿舍,西南是门,住着北面 ... 天津平房老照片,大杂院和段儿房的回忆 作者:白丁乔 天津人 在老天津人的记忆里,总有一排排的平房和大杂院,那里有来来往往的人情世故,有五味杂陈的柴米油盐,有挥之不去的欢声笑语,更有永远也忘不掉的老街坊们. 那时候的人们都不富裕,但是真快乐 ... 九红:童年大杂院里邻居们的百味人生 图片来自电视剧<邻居也疯狂> 童年的大杂院,甬道.天井.青梅竹马.百味人生 文/九红 南京建康路上的这个小院,七十年代初,不知在我出生之前,我父母已经住了多久. 小院就在临街的一排房子中间 ... 难忘童年的大杂院 我出生在一个大杂院,也在大杂院里度过了我的童年时光.直到上小学三四年级我家修了新房子,才搬出这个大院.可以说,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都在这个大杂院里. 大杂院有个名字叫东院.据说是在什么地方东面的缘故.但 ... 解玺璋 | 居京琐记 / 记得北京民谣中有一句,养活个孩子没地儿放.我们家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有了儿子,只能待在床上,或去当街,屋里.院里,都没有孩子玩儿的地方. 居京琐记 解玺璋 / 文 在一个地方住得久了,是很容易 ... 时光庭院 作者:远方 【散文】 时光庭院 文|远方 如果时光有记忆,它一定会记得那样朴素的小院,那小院里芬芳馥郁的烟火气,和树叶间筛下来的细碎日子. 那样的小院里,一定有一排鸡舍,十多只泰然自若的鸡鸭:一定有一两间猪舍,两三头悠悠闲 ... 山东作家‖【前院】◆徐建梅 作者简介 徐建梅,女,山东德州人,中学一级教师,爱好阅读,旅游,酷爱文字.喜欢在清浅的时光里捡拾生活中的美好,用文字诉说内心的情怀.作品曾在<山东教育>等刊物和各文学平台发表. -作品欣赏 ... 铁子哥你在哪里? 院子 布衣乐队 消逝的童年遥远又神秘,无处可寻,只有在梦中时隐时现,闪闪发光,铁子哥的形象和我相处的细节一一显形,聚拢:铁子哥和我说:"啥时你去我们那儿玩儿去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