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時已是中年人》人不孝...

《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時已是中年人》

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周國平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種教養。」

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他們漸漸老去,成為弱的那一方,我們占據強者優勢。

在對待父母的態度里,往往藏著我們最真實的人品,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01、父母,是我們的根
司馬遷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我們的根本。

我們就像天上的風箏,在廣闊中盡興,在微風中爽朗;父母如同風箏之下的線軸,拼盡全力牽扯,只為成全我們一片藍天。

時光流逝,風箏越飛越高,越來越忙;線軸越轉越舊,越來越嘮叨。

風箏開始敷衍每一次與線軸的談話,減少陪伴線軸的時間。

直到有一天,線斷了。

風箏失了方向,一頭栽到樹枝上,遍體鱗傷。

生活中,很多人為了追逐所謂的名利夢想背井離鄉,待與父母永別才幡然醒悟,苦嘗遺憾。

畢淑敏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在,就像鮮花有根,在慢慢凋零的年歲里,內心始終充滿希望;

父母去,如同鮮花失了根,看似絢爛,內心早已枯萎。

人,不管活得多枝繁葉茂,都不要忘記埋在底下的根,要及時盡孝。

02、百善孝為先,行善要及時
《韓詩外傳》中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世間的遺憾之所以成為遺憾,是因為人生無法重來。

有人說,一次生前的孝敬,勝過身後百次掃墓;清明燒萬堆紙錢,不如在世端一碗飯。

深以為然。

行善要及時,歲月從不饒人。

曾看過一個故事:
古代有一男子叫韓伯俞,從小到大,每回犯錯,母親都會打他,但他從未哭過。

後來有一天,他又犯了錯,母親打他,結果他大哭。

母親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他說:

「以前,您打我,很疼,但我能感受到您是為了教育我才如此,所以沒哭。

但是,今天您打我,力氣小了很多,已經感受不到疼痛了,說明您已經老了,我能孝敬您的時間越來越短了,一想到這些,我的眼淚就忍不住啊!」
歲月無情,時光飛逝,很多人記憶里的健壯,早已佝僂。

人生苦短,總要在觸不及防間欣然接受那些難以想像的事實。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為人子女,不要相信所謂的來日方長,不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要在來得及的時光里,盡情陪伴。

03、對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世說新語》中言:「生老病死,時至則行。」

回味一番,只有無奈與辛酸。

父母見證了我們的出生與長大,我們卻要面對父母的衰老與死亡,前者是喜,後者是悲,匯聚成平凡的人生。

人人皆如此,我們能做的,只有在「悲」中傾注一些喜,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對他們和顏悅色,用包容與愛陪伴他們人生最後一程。

在對待父母的態度里,往往藏著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生活中,很多失敗者會把自己失敗的原因歸咎到父母的身上,認為他們害了自己的一生,心中仇恨入骨,更談不上「孝順」二字。

他們對父母的百般苛刻,是變相的人格扭曲;他們要求父母完美,自己卻千瘡百孔。

人無完人,父母只是用他們的方式愛我們。

《戰國策》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有的「計」,是難以使人接受的,或是錯誤的,但在愛的基礎上,能被一一赦免。

能包容父母的人,足以包容天下;對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04
《勸孝歌》 言:「慈烏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生而為人,要有孝心,父母對我們恩重如山,要知足感恩。

父母在,我們仍是少年;父母去,我們只剩滄桑。

人活一世,請珍惜緣分,請善待父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