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的应用与元气的多少+附子不要乱用+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浅析仲景用附子+附子的中毒
附子的应用与元气的多少作者:秋天的童话ion=viewratings&tid=42605&pid=337222">【原创】附子的应用与元气的多少应用附子有一点至关重要,即判别患者元气的多少。如何判定,希望大家共同探讨。正如正龙先生所言,附子是激发人的元气来破阴寒的,没有哪一味药可以直接破阴寒。药物进入人的体内还是要靠人体自已的元气发挥作用。如果元气所余不多,再予大剂量的附子,后果可想而知。李可先生大剂量附子应用的经验,我想与其所处的地域及当地人的生活习性有关,农村患者所得之重病大症大多是轻病不治或小治久延后积成大病,但好在身处经济不发达的农村,相对于城市中人受各种现代医学的误治乱治,元气被无谓的消耗要少得多,加之色名利之诱相对也要少,所以李可接手的患者的元气还算足,经得起大剂量的附子。但如果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或是现代医学重重包围之地,加之患者是白领者,平时身体都处在元气透支的状态,等到求之于中医来治之时,已是病入膏肓,元气所存不多,此时中医接手之时,寒盛之象著,但也要注意到元气的多少。在元气极虚之时,只能丸药以缓图,而且要注意发中有收,如果只注意寒盛的一面,即使附子用量不大,仅十克,也可能发生“除中-- 作者: 三七生,发布时间: 2005/07/09 07:13pm脉沉紧有力者为寒邪盛,元气尚可与之争;可以大剂辛温扶正散邪,下手宜狠,以敌众难攻故。脉微弱无力者为元气虚,正气不足以自守;只宜小剂甘温少火生气,用力忌重,恐风烛易灭也。-- 作者: 恒顺众生,发布时间: 2005/07/10 08:15am请问“除中”是什么意思?-- 作者: 三七生,发布时间: 2005/07/10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除中,元气经中焦散除于外也。作者: 古月时间: 2006/3/5 20:13民间中医 理法方论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http://www.37tcm.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1721发表于 2007/2/6ion=viewratings&tid=42605&pid=337226">【原创】 解读吴佩衡医案一则文章来源: 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阴极似阳证)原云南省某医院院长秦x x,住昆明市小南门内绣衣街,有独子名念祖,年十三岁,患伤寒重证,发热二十余日不退。秦精于西医,对其子曾以多种针药施治,未效。又邀约徐、应等数位西医同道会诊,均断言无法挽救。后由秦之门生李x x君推荐,邀余于1948年1月7日(小寒节气的第二天)前往诊视。患儿已发热不退二十余日,晨轻夜重(病在少阴,发热夜重说明在少阴欲解时,得节、时天之助还能与寒相争、僵持,而不致于全面溃败。)面色青黯(阴寒之象,与其他望诊证为矛盾证群。阳明主面,说明太阴阳明为寒邪侵占。)两颧微发红(戴阳。小肠手太阳之脉,斜络于颧。说明太阳经有寒邪,元阳被寒占不得归巢。太阳为心肾相交的要道,可以料见,心肾不交,患者的睡眠有问题,所以其后有“日夜不寐,不省人事”的描述,此为医者望诊之预见。医者还当可预见,在手厥阴心包经的相火收纳后,要使心肾相交,就要交通太阳之道。要交通太阳之道,没有元气哪成?要有元气就要让在外游荡的相火归位,相火能归位就要将侵占其位的寒邪祛除,二者同步进行,破此处寒邪即是客于此处的外越相火。寒邪要能祛除就要有出路,何者为太阳寒邪的出路?不是汗就是尿。如经正治,顺序应该是这样:相火回纳,颧红渐消,可能是多次收纳,也可能是一次性。因以“微发红”言之,以一次收纳可能性最大。同时不是尿顺就是出汗,汗的可能性不大,因其后明言有“小便短赤”一证。要有汗,以太阳膀胱经见有病症为基础。患者没有太阳膀胱经证,如颈项背部酸痛或是口干兼小便不利。或许有,只不过患者不省人事而无法问知,但从其后的病程演变来看,肯定没有。这是笔者的预见,读完全篇看是否如此。)口唇焦燥而起血壳(相火客于中焦,太阴不开。同理可推,不再啰嗦。)日夜不寐,人事不省(但欲寐之表象,虽不寐但又不省,非常形象地对“但欲寐”作了注脚。应于南北极的极昼,心肾不交,少阴不枢。)呼吸喘促(相火客于肺脏,太阴不开,但非仲景所言的“息高”死证。)时而发迷无神,时又见烦乱谵语(相火客于手厥阴心包经,心之君主处在危机四伏之境地,时时有被相火篡权之虑。心肾不交,少阴不枢。从十二经脉循行来看,不论是顺循还是逆转,心肾相交之道均受阻。)两手乱抓有如撮空理线(即躁证,元根已有外脱之虞。结合《伤寒论》少阴病死证条文对看“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该患者虽有躁证,但无吐利证、无四逆脉不至者、无汗出脉微细沉自欲吐自利证,所以非死证,可以接手。再结合患者还能发热,手足应不逆冷,因于相火外越使然,所以可断还有战胜寒邪的资本,得正治后转危时日不需太长。)食物不进(中土为浊寒充塞,不容清物,太阴不开。)小便短赤(相火客于前阴之象,厥阴不合。厥阴要能合才能走出冬天,步入春天,所以小便的改善当在出现腹泻排病反应之前,此序绝对错不了,否则就不是正治。)大便已数日不通(冰河封冻之象,说明寒积之重,此与前食物不进说明寒积之浅为新寒,阳明不合,与之前“脸色青黯”前后呼应。)舌苔黑燥(水不得蒸腾气化之象。)不渴饮(矛盾证群的存在:舌为热象,却不渴饮。与小便短赤二证对看,说明小便短赤不是太阳不开,而是厥阴不合。至此可以肯定太阳经病在小肠不在膀胱,所以肯定要有小便的清畅,而不是汗症的出现。)喂水仅下咽二、三口,多则不吮(寒重为主,如相火还经得起抽调会有渴饮之象且多饮。)脉象浮而空,重按无力(脉象是关键,所以脉可定性。脉与其他之热象也是矛盾证群。)此系伤寒转入少阴,阴寒太盛,阴盛格阳,心肾不交,致成外假热而内真寒之阴极似阳证(外假热即是相火不位客于脏腑肌表之证。热虽假,但却是判定元气多少的一个重要指征,从此方面而言,是为真。还可测知患者不畏冷,他觉触之手足尚温,所以尚有挽回的余地。仲景在《伤寒论》少阴病篇中论及可治与不治或死的条文,除了自冒和息高二者为阳脱之证外,还有两个重要的指征即手足温或是烦而不躁,如是手足逆冷和躁二者兼见为死证或难有挽回余地,如是二者仅见一者,可有救生的希望。越位在外之相火也说明收纳归位后可供破寒之资本。)外虽现一派燥热之象,内则阴寒已极,逼阳外浮,将有脱亡之势。法当大剂扶阳抑阴,回阳收纳,交通心肾,方可挽回,若误认热证,苦寒下咽,必危殆莫救。拟方白通汤加上肉桂主之。(将吴氏所给出的证进行归纳:厥阴少阳周天病证有“小便短赤”、“烦乱谵语”,太阴阳明周天病证有“呼吸喘促”、“口唇焦燥而起血壳”、“大便已数日不通”、“食物不进”,少阴太阳周天病证有“两颧微红”、“日夜不寐”、“不省人事”。要除疾破寒,唯有相火,所以得正治后相火归纳为第一要务。而上述三周天都有相火不位证,三者中又以厥阴经的相火归纳最为紧迫,因厥阴能合后相火才能归位生少阴,少阴生少阳相火而行元气的自我调整自我疗能之能事,应于春季。接着是到太阴阳明这一周天而疏理碍滞,达到高峰后转入阳明,而进入秋季行收藏,再下徊降搅松僖跆粽庖恢芴欤蚴强ň龌蚴遣鼐τ诙荆詈蠼胴室跎傺糁芴於械诙个轮回,再应于春季。其中在由太阴转入阳明进入秋季收之时,少阴枢阴功不可没,必在其间周转调节,即枢阴,应于夏季。依据以上的推导,可以预见得正治后,厥阴经中手厥阴心包经之相火不位证“烦乱谵语”必早于足厥阴肝经之证“小便短赤”归位,因国家危机四起,京城也受敌围困,解决君主之危是千古不易之论,是一切的重中之重。再下一步才是“小便短赤”的改善。接着客于太阴之相火呼吸喘促和口唇焦燥而起血壳相继会缓解,最后到达少阴太阳这一周天,两颧微红必先于心肾不交证“日夜不寐”、“不省人事”缓解,因于太阳为心肾相交之道。解后必会得寐,因于龙在外游荡太久,归家后必是身心放松,人之常情。但时间不长,因还有大敌在外,危机没有解除。以上的先后之序,虽可分又不可分之,可分是理论上的阐释,不可分之是因六气即一气也。可分在慢性病的治疗有临床意义,不可分之在急性病转归时转瞬即变,不可把握,只能认定一个总体的方向,即四季的应象。六气运行之序即是十二经脉之序。相火归纳为六气开合枢或是四季更迭的第一个轮回。从整个病程来说,四季中的春季?相火归家必要招集大家,激励斗志,积蓄能量一起外出抗敌,得正治后不战则已,开战必有战果,再战必有胜绩,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此即进入第二个六气的轮回,先是相火开太阴,气交于少阴,积蓄元气,应于春季。在出现排病反应之前由少阴心君下达指令,夏秋季以此为别。最后完胜收兵,凯旋归来,屯粮训兵,增强国力,进入冬季。依此可以预见,在上述诸相火归位后,开太阴之证如呕吐或是矢气频频或是腹中肠鸣或是能食必见其一,接着元气积蓄能量过程中必有“热象”的出现,或是发热更高或是口干异常或是脸转红或是烦而不躁或是手足身热发烫等,此时为整个病程的夏季,也是第二个四季更迭的夏季。此热象程度之轻重也可初判:因患者处在春季的生理体质季节,且之前分析患者当下之寒为浅寒居于矛盾主要方面和主要表现,所以热象当不至于出现明显的醒暑,热更高不太可能,口干不会有或有也非渴饮异常。接着是排病反应,即腹泻必见,应于秋季,阳明能合,泌浊与分清同步进行,所以在腹泻的同时有口中津液上承,浊泌愈多,清分愈强。寒虽浅却重,虽新却积厚,所以腹泻必剧、频、多,津液上承也明显。此阶段为整个病程的秋季。阳明能收,太阳就能藏,云升雨降,或是汗或是尿,在此患者身上应是小便清长必见,于是正序恢复,进入一片空气清新,天空明净的境界,元气功成身退而藏于本脏,食、眠、神和小便之情形可验。此为整个病程的冬季。此为未用药之前依中医理论而料定得正治后病情的发展轨迹。)附片250克 干姜50克 葱白4茎 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处方之后,秦对中医药怀有疑虑,见此温热大剂,更不敢用(人之常情,所以笔者目前罕用大剂量,改以小剂量频服更易为患家所接受。)且对余说,他还有一特效办法,即抽取一伤寒病刚愈患者之血液输给病儿,可望有效。殊料是日输血后,身热尤甚,腹痛呻吟不止,更加烦乱谵浯(刚经西医治愈之伤寒患者,必是将寒邪打入少阴而至元气无还手之力者,其阴寒必盛。以其血输入,无异于雪上加霜。患者还能出现腹痛、呻吟说明君主还能当位。肾在声为呻,说明相火还能应对,但已是勉为其难,穷于应付,所以有腹痛但无排寒之象,所以有烦乱谵语君主所处之位告急之象。寒积因于误治更加一层。)至此,秦已感到束手无策(中医沦为死马当活马医之选已不是当下的医疗环境才有,在吴佩衡时代西医传入中国不久当已如此。何因所致?西医的治标之法和温病学派当道是为罪魁祸首。)始将余所拟方药煎汤与其子试服(患家权且试试,中医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当晚服后,稍见安静(说明相火得以部分归位,仅是部份,医者不可掉以轻心,相火是否全归位以脉为凭。手厥阴心包经相火回纳。)得寐片刻(寒邪侵占之地重又为元气部分夺回。)脉象不似昨日之空浮(应于相火部分归位之象。)烦躁谵语稍宁(危机暂时解除,少阴开始能枢。)但见欲寐愈甚(元气刚将相火部份收纳即现疲象,一是元气自保,二是元气虚。治疗时间短,效仅能如此。寒虽浅但位于脏而非经,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此不是心肾相交之象,宜分别之。)现出少阴虚寒本象(能现出少阴虚寒本象,之前必有厥阴能合之证,即之前小便短赤症的改善,因合阴才能化阳。吴氏虽未点出,理却一定。其他的相火归位证吴氏未点出,读者依笔者之前的料定,当可自已揣知),又照原方煎服一次(服药间隔时间、何时服药未交待,甚为可惜。此也是决定胜败的关键。)1月8日复诊,热度稍降(相火部份收纳,脉位必渐趋下。在没有其他元气蓄积证支持证的前提下,出现热度稍降说明此热为不位相火之热,非元气破寒之热。稍降之热即是相火,降后转为破寒之相火——“仍有说昏话”,一正一邪,不可混淆。此一定不移之理。)唇舌已较润(侵中宫之相火完全归位,太阴能开的前兆,接于之前“面部青黯色稍退而略润”之后,说明相火分次归位,因寒重所以如此。)烦乱止(扰心君之相火收纳,少阴能枢。)但有时仍说昏话(此是相火收纳后元气循常道能与寒争之象,元气蓄积之始。少阳发动相火,正邪不可不细细察之辨之分之。)曾呕吐涎痰一次(太阴得开,必是说昏话在前,呕吐在后,间隔时间短可仅几秒,但先后之序定不移,即“暴烦而后下利”之另一表现,或是开合枢工作机制中的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仍以白通汤加味扶阳抑阴,交通心肾兼化气行水主之。附片300克 干姜80克 茯苓30克 上肉桂15克(研末,泡水兑入) 葱白4茎(茯苓之过见下分析。)上方服后,当晚整夜烦躁不宁(元气蓄积,气交于少阴君火,元气蓄积的高峰期,进入了四季更迭第二轮的夏季。第一轮回是相火的相位,医案记录不明显。)不能入寐(元气蓄积之象。能烦说明元气还不致于虚至仅能自保而无力抗敌,比之于躁的平和假象,医患当感庆幸才是。与初诊时“日夜不寐、人事不省”截然不同。之前是因寒盛,此是因为元气蓄积渐长。)秦君为此又生疑惧(人之常识,医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加解释。)次日促余急往诊视,见到正用硼酸水给患儿洗口(住院患者常被误治的一面,有的是西医所下的医嘱,非患家之本愿。)详查病情,脉稍有力(正邪相较,元气经得起激发而渐长,寒邪部份得祛而渐退。重病急症危证,脉象是判定正邪力量对比的关键。)热度较前稍降(热度第二次降,说明所降之热,即相火转为破邪之元气,而处在蓄积的状态。热度未升即见,再次说明元气蓄积有限,此仅是祛新浅之寒。)神情淡漠,不渴饮(寒象露即是相火归位,二者理一道同。从初诊至此仍不渴饮,也无无口涎增多,还说明六气之运行未满第二个轮回,未入少阴枢阴阶段,且元气蓄积有限,当快马加鞭。)断定此系阴寒太盛,阳气太虚,虽得阳药以助,然病重药轻,药力与病邪相攻,力不胜病,犹兵不胜敌。虽见烦躁不宁,乃药病相争之兆(非药可与寒争,是药激发的元气与寒争。烦躁不宁是少阴枢阴之前的夏季之象。)不必惊疑,尚须加重分量始能克之(元气已开始蓄积,不必加大药量而以增加服药次数更合当下社会的行医大环境,否则冒然开出以百计的附子干姜量,成功尚可无忧,如是败局,医者必难逃患者和他医的责难和问罪。医者能不慎乎?再者热度不升已稍降,元气已明确告知医者一是附子量已够激发出应敌的元气,二是元气的贮备量以祛新寒为治。医者如能读懂元气的语言,还会以“病重药轻”作为加大姜桂附的用量的理由吗?不错,此时可加大姜附用量,理由不是药轻,而是后备部队整装待发,只需医者的一声令下,原方原量继进,效同。加大药量是在出现发热更高的元气蓄积证加剧、元根能固于本位、排病反应迟迟未出现时,才可酌情考虑。)拟用大剂四逆汤加味治之:附片400克 干姜15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朱衣茯神50克 炙远志20克 公丁香5克 生甘草20克(烦躁不宁,吴氏已点出为“药病相争之兆”,为何加茯神?误将元气蓄积视为水气凌心,敌我不分。至于公丁香和灸远志亦是如出一辙,本是闲药不应加之。此时才加用生甘草是否太晚了点?)此方药力较重,为救危急,嘱煎透后一小时服药一次(如是少用附子不必久煎与多用附子久煎药效大致不离。)当天下午五时又诊视之(下午五时正是少阴经值旺时,如是正邪势均力敌,当在此时有元气蓄积证的加重,即热更高,烦燥频作等。患者温度的前后变化交待不详,二处遗憾。)病势已大松,烦躁平定,人已安静,小便转较长(烦燥是元气蓄积证,少阴枢阴;小便是排病反应证,应于秋季,太阳能开。之前当有阳明能合之象,即矢气频频或是腹中肠鸣或是稍能进食等,也是应于秋季。人已安静是在小便较较长之后,应于少阴能藏,心肾相交。应于笔者的预见,太阳道路疏通,心肾得以相交,水火既济。小便清长说明太阳能开,太阳能开即是厥阴能合。吴氏在医案的记录中,患者的食欲食量食何物未交待,第三处遗憾。烦燥和小便即是云升雨降,矢气频频等阳明能合即是雨降之前的风起云涌、电闪雷鸣。没有汗出是因没有外寒、没有太阳膀胱经之寒、也没有陈积之寒要先腾云才能致雨,本已是乌云满天。小便转清长也是为心肾相交疏通道路,为之后能安寐奠定基础。)病有转机,是夜又照原方连进(此为关键,子至寅时为少阴欲解时,少阴肾值经时已无明显元气蓄积加重证出现,可以预见在当晚治得法必有排病反应证即腹泻出现。在未出现大便之前,应加大火力,全力以赴,医患均不可懈怠。)大便始通,泻出酱黑稀粪三次(未点明排便时间,以下半夜出现为多见。阳明合,医者等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至此可以轻一口气。在出现腹泻之前的元气蓄积不是必要六气的完全周转,有时就是在少阴枢阴这一层面上留滞以蓄积能量。)发热已退去大半(热随泻退。发热是元气蓄积证。腹泻是排病反应证。不论泻后热退或是热退才泻。二者有必然的联系。热仅退大半,说明还有寒邪。)烦乱谵语已不再作(一是因寒破君主危象完全解除,二是因元气蓄积已经宣泄。自此正邪势力发生逆转。医者可告之于患者,病愈可期。足必不逆冷,热与否不定,因为元气自保之时也可出现手足不热。)且得熟寐四、五小时(元气休养以自保。心肾相交。)10日清晨,脉浮缓(重按必无力或空,弦紧之象必不显。此时元气还在外抗击寒邪,但已不需要药物的激发,如需要肾中元气的后援,必还有弦紧之象。)唇舌回润(阴霾散去,初现阳光。)黑苔退去十之六、七,身热退去十之八、九,大有转危为安之象。(黑苔与身热的关系。言外可揣度,寒、身热、元气三者的关系,当然还有泻、尿等证。)照第三方加西砂仁10克 苍术10克 吴萸8克治之(因何加之?凭何证加之?所添加药物为蛇足之举,元气提醒医者要加药了吗?)附子的应用与元气的多少12日诊。服药后大便又泻十余次(必还臭,或溏或稀水样均可见。四季更迭时间缩短。四季大的轮回自此进入了秋季。)色逐渐转黄(黄为土色,回归本色为佳象。必味臭减。)小便已较清长,黑苔全退(黑为水色,寒邪全面败退。)尚有白滑苔(尚有湿邪,说明太阴运化功能还有待时日恢复。)食思恢复(君主及时发出补充粮草的正确命令,病退回太阴,已不在少阴。此点是关键,效不更方是为常,效必更方不是变,一切以证为准。)随时感到腹中饥饿而索求饮食(太阴脾土依令行事。当能食且喜稀粥。)因伤寒后期,阳神未复,脾胃亦虚,须当注意调摄,以防食复、劳复等证发生,只宜少量多餐(医嘱之关键。不可不知,不可不遵。)继拟下方调治。附片400克 干姜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口芪30克 炙甘草20克 元肉30克(自此后可以明确指出吴氏屡屡犯了兵家穷兵黩武之忌。正治当是理中汤,附子是否加用依脉象所示元气所处之势而定。从其后身凉可以推知此时应是手足身温热,应于太阴病篇中的“伤寒脉浮缓者,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更说明了不能用四逆汤,而应于太阴病篇中求之。此时医之为帅激发肾中元气外出应战,元气之为将可不受令或仅部份受令。元气勉强出来应战,一看却是残渣余孽,与医之下达的令牌有别,其谆敏之本性必会量寒之多少而定夺出兵之多少,派遣与医之为帅发出的作战部队量不相当的兵力外出铲除散兵游勇。此患当是全不应答,因“食思恢复”、“随时感到腹中饥饿而索求饮食”,元气在脏腑已能自力更生之时必定要功成身退)、(少阴退回太阴,冬季转入秋季,体质的逆传,说明患者病之前的体质状质就在太阴。其父为西医,平时有小疾必是西药当头,不入太阴才怪呢!)12日诊。服药后大便又泻十余次(必还臭,或溏或稀水样均可见。四季更迭时间缩短。四季大的轮回自此进入了秋季。)色逐渐转黄(黄为土色,回归本色为佳象。必味臭减。)小便已较清长,黑苔全退(黑为水色,寒邪全面败退。)尚有白滑苔(尚有湿邪,说明太阴运化功能还有待时日恢复。)食思恢复(君主及时发出补充粮草的正确命令,病退回太阴,已不在少阴。此点是关键,效不更方是为常,效必更方不是变,一切以证为准。)随时感到腹中饥饿而索求饮食(太阴脾土依令行事。当能食且喜稀粥。)因伤寒后期,阳神未复,脾胃亦虚,须当注意调摄,以防食复、劳复等证发生,只宜少量多餐(医嘱之关键。不可不知,不可不遵。)继拟下方调治。附片400克 干姜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口芪30克 炙甘草20克 元肉30克(自此后可以明确指出吴氏屡屡犯了兵家穷兵黩武之忌。正治当是理中汤,附子是否加用依脉象所示元气所处之势而定。从其后身凉可以推知此时应是手足身温热,应于太阴病篇中的“伤寒脉浮缓者,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更说明了不能用四逆汤,而应于太阴病篇中求之。此时医之为帅激发肾中元气外出应战,元气之为将可不受令或仅部份受令。元气勉强出来应战,一看却是残渣余孽,与医之下达的令牌有别,其谆敏之本性必会量寒之多少而定夺出兵之多少,派遣与医之为帅发出的作战部队量不相当的兵力外出铲除散兵游勇。此患当是全不应答,因“食思恢复”、“随时感到腹中饥饿而索求饮食”,元气在脏腑已能自力更生之时必定要功成身退)、(少阴退回太阴,冬季转入秋季,体质的逆传,说明患者病之前的体质状质就在太阴。其父为西医,平时有小疾必是西药当头,不入太阴才怪呢!)13日诊。大便仅泻二次,色黄而溏(味臭进一步减,如果之前是稀水便,此当为溏便)唇色红润(脾阳渐复。)白滑苔已退净(脾土运化之象。)神识清明(恶战数日,国家危机解除,君主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国家又恢复井然之序。)食量较增(赶紧养精。)夜已能熟寐(心肾相交,也是为了养精。)脉静身凉(脉不弦不紧,且患者无明显痛苦的主诉,说明元气自视脏腑能处理好局部的残余战场,不必参战,所以退居后方。医者当识此,以明其意,顺其势,处以助脏腑功能药物如理中汤,而不必再逆其意强要其出征参战。)大病悉退,但阳神尚虚,形体瘦弱,起动则有虚汗而出(太阴不开所以太阳也不开,二者当对看。但此是因虚,与病时不开因寒积意义炯然有别。也是元气引退的征象,已无关大局,元气决不会越俎代疱,知道脏腑已有能力收拾局部的残局,要太阳太阴经自已奋发自强、丰衣足食,不要习惯于养尊处优。从此也可看出元气首先是要恢复最为关键的脾土的功能,因民以食为本,军以粮仓为重。)、(此时应于《伤寒论》太阴病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退病反应的表现?或者说明该患者在经西医误治之前就是一个桂枝汤证?)遂拟黄芪建中汤加桂附调理之。附片300克 黄芪80克 桂尖20克 杭芍30克 炙甘草2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总入) 生姜30克 大枣4枚 饴糖30克(烊化兑入)(还用附子?且是量大至三百克,此时元气必不应之。因已功成身退,大获全胜。此医者一厢情愿之举。虚汗之除与桂枝汤有关,与附子、黄芪无涉,且黄芪不当用至八十克,有提脱之虑,好在有肉桂加于其内固住元根。大病初愈以甘淡为首选,不可用饴糖甜腻碍胃之品。附子、肉桂、黄芪、饴糖是闲药。)14日诊。脉沉缓而有神(元气再次告诉医者不应答,且脏腑长志气,不辜负元气厚望,在短时间之内就已恢复建设,并初见成效。)唇舌红润(脾阳渐复之征。)大便泻利已止,小便清长(元气潜伏于肾,能主水之象。受纳之水谷助于精生,元气开始稳坐后方,等着脏腑的供给,脏腑也不会亏待元气,有点存余就输送给元气,所以元气的贮备也长。小便清长即是明证,必还有寐香等有神之证可寻。四季大的轮回进入冬季。)有轻微咳嗽,腹中时或作痛(脏腑一边恢复建设,一边不忘武装斗争),拟四逆汤加味治之。附片300克 干姜100克 北细辛8克 上肉桂11克(研末,泡水兑入) 广陈皮10克 法夏10克 甘草10克(再用附子干姜?对元气之势理解不透。有痰就必是二陈吗?脏腑功能恢复自能应付自如。用了附子干姜,元气还是不应答。太阴能开,之前都是元气在帮忙,现在却是进行自我修复工作)15日诊。咳嗽、腹痛已止,唯正气尚虚,起卧乏力,继以四逆汤加参、芪作善后调理,服五、六剂而愈,其后体质健康如常。(因是浅寒,所以腹痛必不甚,但此证为寒邪老巢被端的重要指征。咳嗽与腹痛仅是脏腑自已处理的结果,与肾中元气无关。因附子不应答,元气不会被激发出来。)通读吴氏医案和笔者所加的注释,读者应该可以很清楚病程的演变和治疗,元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下面重点谈谈吴氏的大剂姜附之用。笔者的注释已经点出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元气蓄积之热象不显就出现了腹泻日行十余次的排病反应,所以所祛除之寒邪当是新浅之寒。如是深寒的旧病复发,由于患者处于春季体质季节,可能性不大。吴氏一起手就是二百五十克的附子,未经小剂量先试服或是用频饮之法。当然,吴氏在如此重症面前是想以附子的雄将单刀直入,以力挽狂澜,是在与病魔争分夺秒。此点笔者可以理解,但是否非用如此大剂才可挽回败局呢?难道面对强敌,只有大兵压上才是唯一的战略而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供选择吗?从全书的论述和医案,读者读至此最起码有这样的认识:即药物是通过激发元气来破寒邪的,真正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是元气的多少,而不是附子量的大小。决不是附子量用了大,破的寒邪必多,胜算的把握愈大。一切都是元气在说了算。该患者正处于生理的春季体质季节,从整个病程的演变可以看出在初诊时是寒实证,以寒为主,相火外越之热象著说明元气还不致于太虚,所以才会有7日第一次面诊,9日晚就出现了腹泻的排病反应,病情危机解除。吴氏在医案的记录中服药的次数没有交待,是一大缺憾。笔者的看法是此案附子当用大量,但不必吴氏所用的如此大量,反之如果是重用炙甘草,附子的用量可以少至三、五十克,通过少量频服,如隔一两个小时服一次,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如果还要再精益求精,间隔时间的长短依元气的提示而定。因为从医案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外越之相火的归位是分步骤实施的,元气并不因大剂量附子的短时间突击应用,就会如医者所愿而将相火一次性收纳,元气谆敏之性自会量力而行,瞻前顾后,左右兼顾,制定出周全的战术布置、实施周密的抗邪经过,最后交出完美的答案,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元气非虚至仅能自保的前提下,元气并不会因为用了三百克的附子而盲目地派遣一个师出去宣战,也不会因为医者仅用三十克的附子而胆小至调遣一个排去应敌,所以前面用了三四百克附子出现了排病反应,后面同样用了三四百克附子,却无明显动静。这可不能简单地以邪去正安来作解,而是元气根据自身力量强弱、所要祛除寒邪多少、二者力量比,全面衡量比对后作出的正确判断,才重新下达正确的指令。有的是与医者之意愿相违,有的看似在医者用大量的预料范围内,但却有闲药闲量之过。正因为元气祛寒是分步骤实施的,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具体应该激发出多少元气外出应敌,还有一个与附子用量的差距,有时是成正比,有时是成反比,有时不与药物的累加而同步增加,反是原地踏步。所以通过增加服药的次数,但药量减少,配伍合理,药量比与经典吻合,也是少量多次激发元气前赴后继外出抗敌,这是否更符合元气之本意呢?且医者进退更自如,胜算的把握更大。白通汤证历代医家都认定阴盛戴阳证。方中附子量虽较四逆汤中附子用量为少,但却是生用。生附子的应用我没有经验,但不经炮制通行走窜必强,相同的体质下激发元气之量必多。网上有病家和医家用过者,比较生炮附子的区别时,曾言及生者破内寒,炮者走表,如是大剂量长期服用于破寒,性燥。我的理解是炮附子性燥一说是否与元气蓄积证的识别有误或是炙甘草的用量有关?总之,白通汤用生附子不伍用炙甘草,必要体实元气不太虚才经得起如此峻猛之剂而无驱逐元阳或浮阳上扰之忧。如是虚寒证以虚为主而致的戴阳现两颧潮红游离不定可否再予辛散选用白通汤?用之元气能否进退自如,既能守住自已的大本营又能祛寒?通过前面的论述,读者自能给出答案。所以我们在比较诸四逆类方时,一定要有元气多少的概念,不可以戴阳格阳一以统之,否则临证时鲜有不偾事者。因此四逆汤用于虚寒证时,不论是否有戴阳格阳等相火不位证是为首选,因其以炙甘草为君而顾及元根的本位,不因姜附之用而有离脱之虑。白通汤用于元气不太虚者,也不必定见有戴阳之证才选用之,而应以寒闭体实的寒实证为指导,一切以元气多少为指南。此诚如浅田宗伯言“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寒盛遏阳,厥逆无脉,脉伏不出,自利烦躁等证,是寒闭也。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治虚寒之甚,脉微欲绝,手足厥逆,反不恶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等证,是虚寒也。”(《伤寒辨要笺记》)胡希恕也有相同的看法:“白通汤主用发汗的葱白,虚寒盛极于里,依法势在必禁,试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诸治,均用无葱白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而无一用有葱白的如本方者,就是这个道理。”(《经方传真》)回头再来看吴氏此案首诊给出的白通汤加肉桂。我就不明白,既然选用诸四逆类方中辛散走窜力最强的白通汤以破寒闭,为何还加用肉桂?岂不与白通汤名白意为葱白为君、名通意在破寒闭通经脉的立方之本意相违?话说回来,不加用肉桂,患者稚阳之体经得起白通汤重用附子的如此辛散之剂吗?好在有肉桂拖住元气之根且从始至终都不离不弃。既然加用肉桂是为了拉住元气,又何必重用附子而不用炙甘草呢?不知吴氏当时的思路如何,为何选用白通汤,又为何加用肉桂,凭什么指征加用,其间又为何加用生甘草,仅仅是因为见有烦燥一证就易方为茯苓四逆汤,且不加用人参?此案从始至终如果原方药一样,不用肉桂会如何呢?如不加用肉桂应以何方应之?我的看法是治以四逆汤,炙甘草量一定要大于姜附量,如此姜附量就不必大剂如吴氏之用了。虽说此案是寒实证,以寒为主,寒闭致相火不位,格阳戴阳均见,白通汤为正选,但要考虑到患者才十三岁,还是稚阳之体,元根因于药物易于脱离,所以还是以四逆汤之用为首选。我无意否定吴氏的治疗,但读者应该也可看出吴氏对元气的认识有限,对四逆汤白通汤的区别应用仅局限于临证经验所得,加用肉桂是歪打正着之举。吴氏作为大剂量应用附子的开路先锋,对其医案的详加解读,目的在于让读者明白附子不是不可大量应用,但更多的情况是不必大量应用也有佳效。《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一文,是笔者2004年在网上发表的一些帖子的汇总,其中部份是向三七先生请教的内容,结合此书的论述可以看出笔者在应用姜附剂的认识的轨迹。三七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应用附子的高手,在2005年之前,先生也常以大剂的附子应用于临床,并曾以身试法。2005年始渐以小剂姜附剂的应用为主,疗效更好。笔者在2005年之前的附子之用起手就是三十克,不效就以三十克为单位累加,最大量用至三百五十克,百克以上的已是常用量,效与不效均有,见效快和能治愈者并不是附子用量最大者,用量小也有速愈者。更多的情况是药量与药效不成正比,甚则元气蓄积证未出现,附子的毒性或壮火食气证先出现了。遇到了几次反面的教训,就开始反省已之过,特别是在认识到四逆汤中炙甘草之用后,彻底地从之前只进不退返回到从小量用起,开始试用小量姜附剂的疗效,不想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外。于是在临证中才慢慢学会倾听元气的声音,与元气朝夕相守,渐渐地听懂了元气的语言,直至目前自认为成为元气新交的朋友。目前笔者附子的用量一般以1克、3克、6克、10克、15克、20克为常用量,极个别寒实证患者,累加至一百克服用一个月左右时间,效果不显,就改以灸法,因为灸法的应用易为患者自已根据情况调整,医者少了附子中毒和壮火食气之虑。当然,直至目前,我仍不排除临证有一起手就需要应用大剂量附子的病情。当用之时,我想我会狠下重手,对于当重拳出击寒邪,我不会心慈手软。请医者牢记:在治病过程中,一切都静悄悄,唯有元气在说话!请你时时不忘问问你自已:他说的话,你听懂了吗?他默默的作为,你看到了吗?看懂了吗?他发出求助的信息,你收到了吗?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6/3/4 22:42 标题: 中肯战争不可穷兵黩武,和平尤忌阶级斗争。抵抗太过反成阳明证,文革教训当铭记在心,治病如治国,用药如用兵,为政用药不可不慎!请参阅"附子的应用与元气的多少"一帖.元气多少的客观指征,我目前的认识一是体质,即肌肉的坚紧与否、腹之实与虚;我的老师黄煌所提出的桂枝体质、人参体质必较之于大黄体质先天性元气为薄。二是年龄,即生理体质的春夏秋冬;三是具体的证,所谓的热即可判定元气多少,此在急重病患者关键性仅次于或等同于脉象;四是脉象。有云雨之地必是聚人烟之所,现代所认定的最适宜于人居住环境或城市必有青山秀水,青山显见,秀水易隐。应象于人体,青山绿树就是人的骨髂、头发、肌表外之显而易见者,秀水就是周流全身的津液血精和脉,脉之虚实盛弱不易察觉,依医者指下为凭。水必先于青山绿树受到污染而或浊或浅或溢或急或缓或枯或涝,所以元气的多少脉象最为紧要。待至显见于外者,已非一日之寒。元气说中,四逆汤在哪些虚证里不能用,或者说四逆汤的禁忌证是什么,上面这则医案是单纯的少阴病还是六经俱病?因为7224162先生分析说此病有太阳不开,阳明不合,少阳不枢,太阴不开。少阴不枢,厥阴不合,六经都有病?四逆汤因为有炙甘草就可以少用附子?王正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多数人都需要大剂量服用四逆汤三个月以上,之后还有大剂量的附子理中汤等着.附子如何少得了?请大家指点.12日诊。服药后大便又泻十余次(必还臭,或溏或稀水样均可见。四季更迭时间缩短。四季大的轮回自此进入了秋季。) 色逐渐转黄(黄为土色,回归本色为佳象。必味臭减。)小便已较清长,黑苔全退(黑为水色,寒邪全面败退。)尚有白滑苔(尚有湿邪,说明太阴运化功能还有待时日恢复。)食思恢复(君主及时发出补充粮草的正确命令,病退回太阴,已不在少阴。此点是关键,效不更方是为常,效必更方不是变,一切以证为准。)随时感到腹中饥饿而索求饮食(太阴脾土依令行事。当能食且喜稀粥。)因伤寒后期,阳神未复,脾胃亦虚,须当注意调摄,以防食复、劳复等证发生,只宜少量多餐(医嘱之关键。不可不知,不可不遵。)继拟下方调治。附片400克 干姜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口芪30克 炙甘草20克 元肉30克(自此后可以明确指出吴氏屡屡犯了兵家穷兵黩武之忌。正治当是理中汤,附子是否加用依脉象所示元气所处之势而定。从其后身凉可以推知此时应是手足身温热,应于太阴病篇中的“伤寒脉浮缓者,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更说明了不能用四逆汤,而应于太阴病篇中求之。此时医之为帅激发肾中元气外出应战,元气之为将可不受令或仅部份受令。元气勉强出来应战,一看却是残渣余孽,与医之下达的令牌有别,其谆敏之本性必会量寒之多少而定夺出兵之多少,派遣与医之为帅发出的作战部队量不相当的兵力外出铲除散兵游勇。此患当是全不应答,因“食思恢复”、“随时感到腹中饥饿而索求饮食”,元气在脏腑已能自力更生之时必定要功成身退)、(少阴退回太阴,冬季转入秋季,体质的逆传,说明患者病之前的体质状质就在太阴。其父为西医,平时有小疾必是西药当头,不入太阴才怪呢!)12日诊。服药后大便又泻十余次(必还臭,或溏或稀水样均可见。四季更迭时间缩短。四季大的轮回自此进入了秋季。)色逐渐转黄(黄为土色,回归本色为佳象。必味臭减。)小便已较清长,黑苔全退(黑为水色,寒邪全面败退。)尚有白滑苔(尚有湿邪,说明太阴运化功能还有待时日恢复。)食思恢复(君主及时发出补充粮草的正确命令,病退回太阴,已不在少阴。此点是关键,效不更方是为常,效必更方不是变,一切以证为准。)随时感到腹中饥饿而索求饮食(太阴脾土依令行事。当能食且喜稀粥。)因伤寒后期,阳神未复,脾胃亦虚,须当注意调摄,以防食复、劳复等证发生,只宜少量多餐(医嘱之关键。不可不知,不可不遵。)继拟下方调治。附片400克 干姜8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兑入) 西砂仁10克 口芪30克 炙甘草20克 元肉30克(自此后可以明确指出吴氏屡屡犯了兵家穷兵黩武之忌。正治当是理中汤,附子是否加用依脉象所示元气所处之势而定。从其后身凉可以推知此时应是手足身温热,应于太阴病篇中的“伤寒脉浮缓者,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更说明了不能用四逆汤,而应于太阴病篇中求之。此时医之为帅激发肾中元气外出应战,元气之为将可不受令或仅部份受令。元气勉强出来应战,一看却是残渣余孽,与医之下达的令牌有别,其谆敏之本性必会量寒之多少而定夺出兵之多少,派遣与医之为帅发出的作战部队量不相当的兵力外出铲除散兵游勇。此患当是全不应答,因“食思恢复”、“随时感到腹中饥饿而索求饮食”,元气在脏腑已能自力更生之时必定要功成身退)、(少阴退回太阴,冬季转入秋季,体质的逆传,说明患者病之前的体质状质就在太阴。其父为西医,平时有小疾必是西药当头,不入太阴才怪呢!)13日诊。大便仅泻二次,色黄而溏(味臭进一步减,如果之前是稀水便,此当为溏便)唇色红润(脾阳渐复。)白滑苔已退净(脾土运化之象。)神识清明(恶战数日,国家危机解除,君主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国家又恢复井然之序。)食量较增(赶紧养精。)夜已能熟寐(心肾相交,也是为了养精。)脉静身凉(脉不弦不紧,且患者无明显痛苦的主诉,说明元气自视脏腑能处理好局部的残余战场,不必参战,所以退居后方。医者当识此,以明其意,顺其势,处以助脏腑功能药物如理中汤,而不必再逆其意强要其出征参战。)大病悉退,但阳神尚虚,形体瘦弱,起动则有虚汗而出(太阴不开所以太阳也不开,二者当对看。但此是因虚,与病时不开因寒积意义炯然有别。也是元气引退的征象,已无关大局,元气决不会越俎代疱,知道脏腑已有能力收拾局部的残局,要太阳太阴经自已奋发自强、丰衣足食,不要习惯于养尊处优。从此也可看出元气首先是要恢复最为关键的脾土的功能,因民以食为本,军以粮仓为重。)、(此时应于《伤寒论》太阴病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退病反应的表现?或者说明该患者在经西医误治之前就是一个桂枝汤证?)遂拟黄芪建中汤加桂附调理之。附片300克 黄芪80克 桂尖20克 杭芍30克 炙甘草2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总入) 生姜30克 大枣4枚 饴糖30克(烊化兑入)(还用附子?且是量大至三百克,此时元气必不应之。因已功成身退,大获全胜。此医者一厢情愿之举。虚汗之除与桂枝汤有关,与附子、黄芪无涉,且黄芪不当用至八十克,有提脱之虑,好在有肉桂加于其内固住元根。大病初愈以甘淡为首选,不可用饴糖甜腻碍胃之品。附子、肉桂、黄芪、饴糖是闲药。)14日诊。脉沉缓而有神(元气再次告诉医者不应答,且脏腑长志气,不辜负元气厚望,在短时间之内就已恢复建设,并初见成效。)唇舌红润(脾阳渐复之征。)大便泻利已止,小便清长(元气潜伏于肾,能主水之象。受纳之水谷助于精生,元气开始稳坐后方,等着脏腑的供给,脏腑也不会亏待元气,有点存余就输送给元气,所以元气的贮备也长。小便清长即是明证,必还有寐香等有神之证可寻。四季大的轮回进入冬季。)有轻微咳嗽,腹中时或作痛(脏腑一边恢复建设,一边不忘武装斗争),拟四逆汤加味治之。附片300克 干姜100克 北细辛8克 上肉桂11克(研末,泡水兑入) 广陈皮10克 法夏10克 甘草10克(再用附子干姜?对元气之势理解不透。有痰就必是二陈吗?脏腑功能恢复自能应付自如。用了附子干姜,元气还是不应答。太阴能开,之前都是元气在帮忙,现在却是进行自我修复工作)15日诊。咳嗽、腹痛已止,唯正气尚虚,起卧乏力,继以四逆汤加参、芪作善后调理,服五、六剂而愈,其后体质健康如常。(因是浅寒,所以腹痛必不甚,但此证为寒邪老巢被端的重要指征。咳嗽与腹痛仅是脏腑自已处理的结果,与肾中元气无关。因附子不应答,元气不会被激发出来。)通读吴氏医案和笔者所加的注释,读者应该可以很清楚病程的演变和治疗,元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下面重点谈谈吴氏的大剂姜附之用。笔者的注释已经点出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元气蓄积之热象不显就出现了腹泻日行十余次的排病反应,所以所祛除之寒邪当是新浅之寒。如是深寒的旧病复发,由于患者处于春季体质季节,可能性不大。吴氏一起手就是二百五十克的附子,未经小剂量先试服或是用频饮之法。当然,吴氏在如此重症面前是想以附子的雄将单刀直入,以力挽狂澜,是在与病魔争分夺秒。此点笔者可以理解,但是否非用如此大剂才可挽回败局呢?难道面对强敌,只有大兵压上才是唯一的战略而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供选择吗?从全书的论述和医案,读者读至此最起码有这样的认识:即药物是通过激发元气来破寒邪的,真正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是元气的多少,而不是附子量的大小。决不是附子量用了大,破的寒邪必多,胜算的把握愈大。一切都是元气在说了算。该患者正处于生理的春季体质季节,从整个病程的演变可以看出在初诊时是寒实证,以寒为主,相火外越之热象著说明元气还不致于太虚,所以才会有7日第一次面诊,9日晚就出现了腹泻的排病反应,病情危机解除。吴氏在医案的记录中服药的次数没有交待,是一大缺憾。笔者的看法是此案附子当用大量,但不必吴氏所用的如此大量,反之如果是重用炙甘草,附子的用量可以少至三、五十克,通过少量频服,如隔一两个小时服一次,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如果还要再精益求精,间隔时间的长短依元气的提示而定。因为从医案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外越之相火的归位是分步骤实施的,元气并不因大剂量附子的短时间突击应用,就会如医者所愿而将相火一次性收纳,元气谆敏之性自会量力而行,瞻前顾后,左右兼顾,制定出周全的战术布置、实施周密的抗邪经过,最后交出完美的答案,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元气非虚至仅能自保的前提下,元气并不会因为用了三百克的附子而盲目地派遣一个师出去宣战,也不会因为医者仅用三十克的附子而胆小至调遣一个排去应敌,所以前面用了三四百克附子出现了排病反应,后面同样用了三四百克附子,却无明显动静。这可不能简单地以邪去正安来作解,而是元气根据自身力量强弱、所要祛除寒邪多少、二者力量比,全面衡量比对后作出的正确判断,才重新下达正确的指令。有的是与医者之意愿相违,有的看似在医者用大量的预料范围内,但却有闲药闲量之过。正因为元气祛寒是分步骤实施的,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具体应该激发出多少元气外出应敌,还有一个与附子用量的差距,有时是成正比,有时是成反比,有时不与药物的累加而同步增加,反是原地踏步。所以通过增加服药的次数,但药量减少,配伍合理,药量比与经典吻合,也是少量多次激发元气前赴后继外出抗敌,这是否更符合元气之本意呢?且医者进退更自如,胜算的把握更大。白通汤证历代医家都认定阴盛戴阳证。方中附子量虽较四逆汤中附子用量为少,但却是生用。生附子的应用我没有经验,但不经炮制通行走窜必强,相同的体质下激发元气之量必多。网上有病家和医家用过者,比较生炮附子的区别时,曾言及生者破内寒,炮者走表,如是大剂量长期服用于破寒,性燥。我的理解是炮附子性燥一说是否与元气蓄积证的识别有误或是炙甘草的用量有关?总之,白通汤用生附子不伍用炙甘草,必要体实元气不太虚才经得起如此峻猛之剂而无驱逐元阳或浮阳上扰之忧。如是虚寒证以虚为主而致的戴阳现两颧潮红游离不定可否再予辛散选用白通汤?用之元气能否进退自如,既能守住自已的大本营又能祛寒?通过前面的论述,读者自能给出答案。所以我们在比较诸四逆类方时,一定要有元气多少的概念,不可以戴阳格阳一以统之,否则临证时鲜有不偾事者。因此四逆汤用于虚寒证时,不论是否有戴阳格阳等相火不位证是为首选,因其以炙甘草为君而顾及元根的本位,不因姜附之用而有离脱之虑。白通汤用于元气不太虚者,也不必定见有戴阳之证才选用之,而应以寒闭体实的寒实证为指导,一切以元气多少为指南。此诚如浅田宗伯言“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寒盛遏阳,厥逆无脉,脉伏不出,自利烦躁等证,是寒闭也。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治虚寒之甚,脉微欲绝,手足厥逆,反不恶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等证,是虚寒也。”(《伤寒辨要笺记》)胡希恕也有相同的看法:“白通汤主用发汗的葱白,虚寒盛极于里,依法势在必禁,试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诸治,均用无葱白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而无一用有葱白的如本方者,就是这个道理。”(《经方传真》)回头再来看吴氏此案首诊给出的白通汤加肉桂。我就不明白,既然选用诸四逆类方中辛散走窜力最强的白通汤以破寒闭,为何还加用肉桂?岂不与白通汤名白意为葱白为君、名通意在破寒闭通经脉的立方之本意相违?话说回来,不加用肉桂,患者稚阳之体经得起白通汤重用附子的如此辛散之剂吗?好在有肉桂拖住元气之根且从始至终都不离不弃。既然加用肉桂是为了拉住元气,又何必重用附子而不用炙甘草呢?不知吴氏当时的思路如何,为何选用白通汤,又为何加用肉桂,凭什么指征加用,其间又为何加用生甘草,仅仅是因为见有烦燥一证就易方为茯苓四逆汤,且不加用人参?此案从始至终如果原方药一样,不用肉桂会如何呢?如不加用肉桂应以何方应之?我的看法是治以四逆汤,炙甘草量一定要大于姜附量,如此姜附量就不必大剂如吴氏之用了。虽说此案是寒实证,以寒为主,寒闭致相火不位,格阳戴阳均见,白通汤为正选,但要考虑到患者才十三岁,还是稚阳之体,元根因于药物易于脱离,所以还是以四逆汤之用为首选。我无意否定吴氏的治疗,但读者应该也可看出吴氏对元气的认识有限,对四逆汤白通汤的区别应用仅局限于临证经验所得,加用肉桂是歪打正着之举。吴氏作为大剂量应用附子的开路先锋,对其医案的详加解读,目的在于让读者明白附子不是不可大量应用,但更多的情况是不必大量应用也有佳效。《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一文,是笔者2004年在网上发表的一些帖子的汇总,其中部份是向三七先生请教的内容,结合此书的论述可以看出笔者在应用姜附剂的认识的轨迹。三七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应用附子的高手,在2005年之前,先生也常以大剂的附子应用于临床,并曾以身试法。2005年始渐以小剂姜附剂的应用为主,疗效更好。笔者在2005年之前的附子之用起手就是三十克,不效就以三十克为单位累加,最大量用至三百五十克,百克以上的已是常用量,效与不效均有,见效快和能治愈者并不是附子用量最大者,用量小也有速愈者。更多的情况是药量与药效不成正比,甚则元气蓄积证未出现,附子的毒性或壮火食气证先出现了。遇到了几次反面的教训,就开始反省已之过,特别是在认识到四逆汤中炙甘草之用后,彻底地从之前只进不退返回到从小量用起,开始试用小量姜附剂的疗效,不想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外。于是在临证中才慢慢学会倾听元气的声音,与元气朝夕相守,渐渐地听懂了元气的语言,直至目前自认为成为元气新交的朋友。目前笔者附子的用量一般以1克、3克、6克、10克、15克、20克为常用量,极个别寒实证患者,累加至一百克服用一个月左右时间,效果不显,就改以灸法,因为灸法的应用易为患者自已根据情况调整,医者少了附子中毒和壮火食气之虑。当然,直至目前,我仍不排除临证有一起手就需要应用大剂量附子的病情。当用之时,我想我会狠下重手,对于当重拳出击寒邪,我不会心慈手软。请医者牢记:在治病过程中,一切都静悄悄,唯有元气在说话!请你时时不忘问问你自已:他说的话,你听懂了吗?他默默的作为,你看到了吗?看懂了吗?他发出求助的信息,你收到了吗?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6/3/4 22:42 标题: 中肯战争不可穷兵黩武,和平尤忌阶级斗争。抵抗太过反成阳明证,文革教训当铭记在心,治病如治国,用药如用兵,为政用药不可不慎!请参阅"附子的应用与元气的多少"一帖.元气多少的客观指征,我目前的认识一是体质,即肌肉的坚紧与否、腹之实与虚;我的老师黄煌所提出的桂枝体质、人参体质必较之于大黄体质先天性元气为薄。二是年龄,即生理体质的春夏秋冬;三是具体的证,所谓的热即可判定元气多少,此在急重病患者关键性仅次于或等同于脉象;四是脉象。有云雨之地必是聚人烟之所,现代所认定的最适宜于人居住环境或城市必有青山秀水,青山显见,秀水易隐。应象于人体,青山绿树就是人的骨髂、头发、肌表外之显而易见者,秀水就是周流全身的津液血精和脉,脉之虚实盛弱不易察觉,依医者指下为凭。水必先于青山绿树受到污染而或浊或浅或溢或急或缓或枯或涝,所以元气的多少脉象最为紧要。待至显见于外者,已非一日之寒。元气说中,四逆汤在哪些虚证里不能用,或者说四逆汤的禁忌证是什么,上面这则医案是单纯的少阴病还是六经俱病?因为7224162先生分析说此病有太阳不开,阳明不合,少阳不枢,太阴不开。少阴不枢,厥阴不合,六经都有病?四逆汤因为有炙甘草就可以少用附子?王正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多数人都需要大剂量服用四逆汤三个月以上,之后还有大剂量的附子理中汤等着.附子如何少得了?请大家指点.-----------------------------------------作者: 7224162 时间: 2006/9/6 20:591、元气极虚时,四逆汤慎用。至于四逆汤的禁忌大的方面无非就是阳证或是三阳病禁用,细的方面还涉及到阴体现三阳病方证时的斟酌,以及虽为阴体,但在当下表现的方证与体质的主次之分。2、一楼吴氏医案是少阴病,文中的“枢少阴、合阳明”是针对六气,与六经不可混为一谈。3、四逆汤不是因为有了甘草就可以少用附子,而是四逆汤的正用当是重用炙甘草或者说以炙甘草为君,但后世的四逆汤用法不乏轻用炙甘草者,此为四逆汤应用的变局。4、王先生所言是要在患者元气不虚(寒实证)经得起药物激发兴阳的前提下,才可言大剂量的四逆汤连续服用三个月。此法在两年前我常用,现用少用附子,依证、时及时转方,且还经常嘱患者停药,让已进入自我疗能之正轨的人体元气顺势发挥作用。否则要么得不偿失,要么元气对所用药物不应答,或者医患者过于依赖于药物反有越疱代俎之嫌!临证日久,愈是觉得疗效不好或反复,大多是患者元气虚极,患者或医者欲速则不达或是患者在七分养的功夫下得不够,特别是性这一环节上,嘱患者严守禁忌难之又难!也正因此附子大量应用的机会不多。原创】姜附体质服用阳药后几种不同反应作 者:7224162发表时间:2005年7月9日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在姜附体质判定正确的前提下,服用附子剂后,在精神状态方面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有:1、未出现排病反应,反而出现人较之服药前更疲软和四肢无力的症状---这一般不是什么排病反应而是精不足之象。当细问患者服药过程是否遵守禁忌,即心劳体劳食劳房劳这四个方面。体劳更多的是指进行体育锻炼,食劳将之定义为应酬喝酒和进食了生冷油腻食物更恰当些。排除了患者的因素,医者要反思处方的正确与否。或是方中以发为主少或无配伍收敛的药物,或是附子的量太大了,或是该用秋天的药却用了夏天的药,或是本应先养精自足才可祛寒却反其道行之。2、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出现了排病反应后患者精神疲倦爱卧懒言---一种可能是患者元气所存不多,经过回阳药物破寒后寒邪祛除了一些,人体的元气也消耗了不少,虽还有寒邪存积体内或者病根还末除,但已现虚象不宜再用前法转以养精益气为上策。这种情况患者爱睡但睡不好觉,且之前的排病反应出现的不激烈也不明显,持续时间不长;一种可能是患者的病理体质季节转入了冬季的收藏季节,此为佳象,也是治疗收尾最关键时候,其意义与下围棋的收官子类同。这种情况一般患者好睡且睡得香,一觉可以睡很长时间,不分昼夜。作为家人不要随便打扰它,更不必虑其错过了吃饭的时间或几餐没吃而有所顾虑。患者也可能因为生物钟的因素而会定时起床吃饭,但每天总感觉睡不饱,睡不够,上午睡了一大觉中午还爱睡到了傍晚又爱睡了,这是体内寒邪已除去大半元气得以秘藏的结果,也可视为人体与寒邪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后进行的休整。这种情况排病反应激烈与和缓均可见到。医者在此时关键在于指导患者的生活饮食起居调摄,一般不要服用药物。3、患者服用阳药后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观---此为元气足得阳药的作用破除寒邪后的表现,既可以出现在排病反应出现之前也可以出现在排病反应之后。4、持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姜附剂后患者的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改观---此为寒重药轻,患者体内元气还足,药物作用于人体还末达到发生排病反应的量变值,可以以三剂为单位加大姜附草药量,有时这个时间要很长,对于医者和患者都是一个考验。以上所言是根据临床所得的一点总结,还望三七先生指点,谢谢!------------------------------------------- 作者: 7224162-- 发布时间: 2005/07/09 08:58pm更正:”持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姜附剂后患者的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改观”应为”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不同”,意即患者服用姜附剂之前后精神状态还好,无明显肢软乏力之象。------------------------------------------- 作者: 三七生-- 发布时间: 2005/07/10 10:12am经验之谈,所见基本相同。------------------------------------------- 作者: 三七生-- 发布时间: 2005/07/10 10:23am一般来说,同为寒邪,实人脉实,用重药出现排病反应为佳兆,可强攻,攻之以辛,助之以甘,令辛出头。虚人脉虚,则恐邪未去而正先伤,故不可强攻,当以守为要,守之以甘,助之以辛,令甘出头。精气大虚者只宜少火生气,用量宜轻之又轻,稍重则成壮火食气,欲益反损,此中分寸不可不精益求精也。【原创】一问一答:服用姜附剂的排病反应与元气恢复现象作 者:7224162发表时间:2005年7月23日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问:“……有患者服附子理中丸后,腹泻如注,但精神尚可。如有此种情况发生,你怎样处理?”■答:对于你提及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在方证辨别无误的前提下服用附子理中汤后出现腹泻如注的症状是寒化水的表现形式,是好事,此时应继用原方,随着服药的持续,要么出现其它的排病反应,要么出现上火的症状,即口苦口臭口干口腔溃疡或是咽痛或是大便多日末行或是大便变臭或是心烦失眠等等,这是阳气开始恢复的表现或是阳明燥气开始胜太阴湿邪的表现。如果出现其他的排病反应,可以根据六经方证药证来调整相应的方药,但只要姜附体质不变或是体质仍不离三阴经证,则姜附这两味药是不能不用的。如果出现上火的症状,对于初用姜附剂的医者来说最容易因此而改弦易辙或是怀疑之前治疗的正确性。在这一方面,请细细品味《伤寒论》太阴病篇中的条文:“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从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服用姜附剂可以出现在没有明显暴烦症状的下利,也可以出现在出现暴烦症状后的下利,请注意,暴是指突然出现,烦不单指心烦,更是指元气开始恢复,所以它所指示的症状还包括胃脘嘈杂、爱发脾气或口苦口干口臭眼矢增多等等,读仲景书要善于触类旁通,不要死于字或是句下。还有一种情况易为医者所误读,即服用姜附剂后,在体质辨别无误的前提下,原本净苔反出现了黄厚苔或是腻苔,这是太阴脾湿外泛之象,此时更要继用原方,一般不必用芳化或是利湿之品,甚则要加用姜附之剂量。患者既有腹泻如注的症状,又有精神尚可,说明患者的元气尚足或者说元气被寒邪所郁,寒化后的元气生发之象,继续服药当还会出现其他的排病反应,元气会视其寒邪之轻重和自身力量强弱以决定是一鼓作气,再接再厉还是缓口气再说。对于后者则患者表现为神情疲惫,困倦思睡且睡得沉睡得香,此时医者要顺其势则不得一意孤行。一点个人之见还望你临证时细心体会,以期能得到共鸣![ Last edited by 知恩 on 2007/2/6 at 17:01 ]附子不要乱用
告诫那些半桶水的火神派医者。附子不能乱用,上热下寒可以辨证使用。但下不寒就不要随便乱用,别把附子当电池!特别是那些癌症肿瘤患者,本身就被西医折腾得剩下半条人命,元气大虚。虽然附子对这些情况大都很好用,但是不是所有的情况,必须辨证使用。此类西医造成的非病变(久病)形成的元气虚,一般以守护脾胃为主,当然这还是太慢了,辨证下药才是上策。当下焦为坤卦的时候,可以使用附子使坤->坎,使腐水得以气化,恢复人体物质能量循环。但是当下焦不是坤卦的情况下,乱用附子会造成一系列问题。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下焦不是寒症的时候,乱用附子,就会造成体内有火毒。这些火会从小便,大便,口腔溃疡,疮毒,咽喉,痘等方式泻出体外。热毒泻出来就没事了,写不出来可就不好了。有可能热毒积聚在体内,无端端地出现内脏器官的炎症,疼痛。热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热不畅通,瘀或郁在里面,或许是湿阻,或许是瘀阻,痰阻等等,患者必定出现疼痛。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论述共有51条,33方(附方除外),为附子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有关附子的功用、配伍及运用事宜作一浅析,以便提高我们运用附子的能力。附子的功用与主治根据仲景方(后称经方)中关于附子的运用,归纳其功用主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回阳救逆 仲景每用附子辛温大热“斩关夺将”之气,治疗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吐利腹痛,大汗淋漓,脉沉微等亡阳厥逆之证,以收回阳救逆之功,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温经逐湿止痛 仲景用其治风湿留滞肌肉、筋骨、关节之疼痛等疾患,均取附子此功。代表方如桂枝附子汤治疗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之风湿在表之证,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留滞关节骨节疼烦,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中风历节肢体疼痛,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痛风,方中用附子均取其温经逐湿止痛之功。通阳止痛 阳虚阴凝,沉寒痼冷所致气血阻滞之疼痛,非纯阳之品不足以解其寒凝。附子秉纯阳之气,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仲景凡疗脏腑阴寒内结,本虚标实之疼痛,常用附子来通阳止痛。如乌头赤石脂丸,治疗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之心痛,薏苡附子散用于胸痹之缓急,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湿内结之胁下偏痛,均取附子通阳散寒止痛之功。温补肾阳 仲景治疗少阴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时,用附子来温壮元阳以益肾火。如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之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附子汤治疗少阴病阳虚之寒湿身痛证,症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肾气丸治疗肾阳不足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消渴,妇人转胞,均取附子温补肾阳之功。温中散寒 仲景用附子温中散寒主要见于杂病部分。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吐利者,附子粳米汤主之。”方中用附子即取其温中散寒之义。助阳固表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卫外之阳实根于少阴肾之真阳,大凡外有表证而内之命门真阳已呈消沉之势时,仲景无不用附子助阳以固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于太少两感证,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表邪未解,而卫阳已虚之阳虚漏汗证,均取附子助阳固表之功。附子的配伍运用仲景用附子不仅谙熟药性,而且制方严谨,配伍精当,此就其常用配伍简述如下。附子配人参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仲景用生附子与人参相配,不仅可加强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而且有助于人参固脱生津,二者同用,相得益彰,故凡遇亡阳液脱之危证,仲景必取生附子与人参相须为用。方如四逆加人参汤。仲景取炮附子与人参相配,则用于温阳补虚,如附子汤治疗阳虚寒湿身痛之证,即取炮附子配人参。附子配干姜 附子与干姜均为纯阳之品,均具回阳之功,生附子与干姜相配伍,两阳相得,犹如火上添薪,气势威猛,可使其回阳救逆之功大振,故仲景凡用附子回阳救逆,治疗亡阳厥逆之候,方中必配干姜,方如四逆汤类诸方。故戴元礼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仲景用炮附子与干姜相配则用其温脏祛寒。如乌梅丸附子干姜同用,治疗脏寒之蛔厥、久利就是取这一功效。经方中此类配伍虽然不多,但姜附同用,温脏祛寒之奥旨,却为后人所尊。如《和剂方》中的附子理中丸治疗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转筋,《本事方》中的温脾汤治疗冷积便秘,手足不温等脾阳不足,寒实内停之证,都是取姜附相伍温脏祛寒之用,溯其本源,盖出于此。附子配麻黄 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附子得麻黄,则温补里阳而不恋邪气,有扶正助表,鼓邪外出之能,二者并用,则有温经发汗,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表有寒邪而里阳不足之证。如治疗阳虚感寒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是。附子配桂枝 附子与桂枝均为温阳之品,仲景取附子与桂枝相配因用量不同,而用意取功不同,具体用法有三:其一,取大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剂。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取此功。其二,取中等量附子与桂枝相配伍,用于扶阳解表之剂。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表邪未解,阳虚漏汗之证即取此用。其三,取小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阳补肾之剂,方如金匮肾气丸。附子配细辛 细辛辛温,入走肺肾,通行表里,“善开结气”,有祛风散寒,行水通窍之功。附子得细辛不仅可以增强其温散之力,而且可以增强其温通之功。二者相配,则温通行散之力倍增,可祛散伏于阴分之寒邪。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配白术 附子与白术相配主要用于寒湿为患。因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阳补肾,祛湿散寒,二者相须为用,不仅可以温补脾肾,而且能祛寒除湿。如治疗寒湿痹痛之证的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附子配地黄 附子温补阳肾,地黄滋阴养血,二者相配,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温阳而不耗阴,有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之功。方如肾气丸、黄土汤。附子配黄连 附子辛热温阳,黄连苦寒清热,二者相配,温阳清热并行不悖,相反相成,有寒热并治,温上清下,补虚泻实之能。故仲景每遇寒热并存,虚实错杂之证时,皆取黄连、附子同用。如治疗蛔厥久利的乌梅丸。附子的应用事宜仲景用附子不仅配伍精当,而且在用法、剂量及毒性的杀减等方面都非常审慎细致,示人以规矩。附子的生熟用法和煎服法 纵观有关附子的经方不难发现,仲景凡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则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则均炮用。凡用生附子必入汤剂,而用炮附子则有汤、丸、散三种剂型。但凡用汤剂者,皆以三份水煎至一份药液时服用,而具体服法则又有“顿服”、“分温再服”、“分温三服”,“日二服”、“日三服”等不同用法。具体每一种服法,又与其方之治疗大法相因为用,相互补充。“顿服”法,一次服下,药力集中,仅用于急救回阳(如干姜附子汤),“分温再服”法,进药间隔时间比较短,药力亦集中,主要用于回阳救逆之方中,“分温三服”法服药间隔时间不长(不拘于半日),意在使药力接续,主要用于以驱邪为主的有关方剂中。“日二服”、“日三服”法,服药间隔时间较长,意在使药力持久起效,主要用于扶正或扶正以驱邪的有关方中。由此可见仲景用药之匠心。附子的用量 如何正确掌握附子的用量,在临床上十分重要。仲景在汤剂中用生附子最大量为大者一枚,一般量为一枚,用炮附子最大量为三枚,一般量为一枚,最大顿服量不论生附子、炮附子,均为一枚。附子在丸、散中的最大量虽分别达六两、十枚。但由于是分多次服用,所以每次服用的剂量实际不大。比较附子在经方中的用量,不难看出:仲景取炮附子用大量时,用于温经逐湿止痛,重在祛邪。用一般量或少量时,则意在扶正。附子的毒性及杀减方法 尽管附子具备前述诸功,但运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应予警惕。其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口舌及四肢乃至全身麻木,继之视物模糊,呼吸喘促,手足抽搐,烦躁不安,脉迟缓而弱,甚则昏迷,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故仲景十分重视附子的毒性,并在运用中通过多种方法来消减其毒性。首先,在配伍方面,取附子与干姜、甘草入汤共煮以减其毒性;其次,剂型上多用汤剂,33方中有27方是汤剂,意在通过长时间煎煮减弱其毒性;再次,除回阳救逆用生附子外,其余均用炮附子,意在减轻其毒性。此外,在服法上,主张分次给药(干姜附子汤除外),意在防止药物一次进入体内过量而引起中毒。种种苦心警示后人。后人受仲景的启示,凡善用附子者,大都特别强调附子的煎煮时间(尤其是生附子),有时煎煮时间可长达两个小时。附子中毒如果症状较轻者,可以通过口服甘草、绿豆煎汤及用利尿、泻下等方法促使其排出体外,但中毒症状严重者,当急送医院抢救治疗。浅析仲景用附子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温里祛寒中药之一,处方用名:附子、生附子、制附子、熟附子、淡附子、黑附片、炮附子。用量用法:3~15克,煎服,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古今医家用之组方甚多,用法亦然。本文对汉、张仲景用附子之法做一学习与浅析。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的方剂共44方,其在组方、配伍、炮制、剂量、煎煮、服法上颇精,绝妙有效,值得研究。一、回阳救逆急用生用如:在《伤寒论》中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方中均用生附子,附子生用性烈善走发伸阳气,祛散寒邪。如:《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急温之,益四逆汤”;另有,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示急用生用。二、热病救逆善用敢用《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条示”里寒外热“、”……面色赤……或咽痛“乃少阴格阳,真寒假热证候。仲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通脉四逆汤救之。为后世医家敢用附子之方剂治热病乃置治疗热病心衰开了先河。昔章次公先生曾指出”仲景是发明治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三、应用剂量因人而宜仲景用附子的计量单位不一,有用”枚“者、”分“者、”两“者。但用”枚“时据多,在汤剂中用一枚时最多,可见为常规剂量,有19首。但在应用时又因人而宜。如《伤寒论》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方“、第(22)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附子用量均用一枚。又如:《金匮要略》”惊悸吐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第十六“中的”黄土汤方“附子用三两。又有”四逆汤“方后有解注曰:”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四、煎服方法分别各异仲景在应用附子方剂时,在煎、服方法上不尽一样。在时间上生附子比熟附子煎煮的长一些,附子用量大煎的时间也长。生附子干姜甘草同煎的时间要比单伍干姜短。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人参汤“等方剂中都能体现出来。另还有”附子先煎、分煎、散剂再煎“等煎煮方法。在”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中都能见到。在服法上也不一样,如”附子泻心汤方“中将黄连、大黄、黄芩三味苦寒之品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别煮附子取汁,两者相合与服。又有《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另有”附子粳米汤”以米汤煎服附子用以扶益脾胃虚寒,又能解毒,令人钦服。五、甘草干姜同煎解毒仲景多数方剂中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用进,仅配甘草方子就有18首,配干姜的方子也不少数。近以发现附子甘草干姜同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可见仲景用药配伍之精萃。总之,仲景用附子之法绝妙,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转载自医生--13日诊。大便仅泻二次,色黄而溏(味臭进一步减,如果之前是稀水便,此当为溏便)唇色红润(脾阳渐复。)白滑苔已退净(脾土运化之象。)神识清明(恶战数日,国家危机解除,君主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国家又恢复井然之序。)食量较增(赶紧养精。)夜已能熟寐(心肾相交,也是为了养精。)脉静身凉(脉不弦不紧,且患者无明显痛苦的主诉,说明元气自视脏腑能处理好局部的残余战场,不必参战,所以退居后方。医者当识此,以明其意,顺其势,处以助脏腑功能药物如理中汤,而不必再逆其意强要其出征参战。)大病悉退,但阳神尚虚,形体瘦弱,起动则有虚汗而出(太阴不开所以太阳也不开,二者当对看。但此是因虚,与病时不开因寒积意义炯然有别。也是元气引退的征象,已无关大局,元气决不会越俎代疱,知道脏腑已有能力收拾局部的残局,要太阳太阴经自已奋发自强、丰衣足食,不要习惯于养尊处优。从此也可看出元气首先是要恢复最为关键的脾土的功能,因民以食为本,军以粮仓为重。)、(此时应于《伤寒论》太阴病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退病反应的表现?或者说明该患者在经西医误治之前就是一个桂枝汤证?)遂拟黄芪建中汤加桂附调理之。附片300克 黄芪80克 桂尖20克 杭芍30克 炙甘草2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总入) 生姜30克 大枣4枚 饴糖30克(烊化兑入)(还用附子?且是量大至三百克,此时元气必不应之。因已功成身退,大获全胜。此医者一厢情愿之举。虚汗之除与桂枝汤有关,与附子、黄芪无涉,且黄芪不当用至八十克,有提脱之虑,好在有肉桂加于其内固住元根。大病初愈以甘淡为首选,不可用饴糖甜腻碍胃之品。附子、肉桂、黄芪、饴糖是闲药。)----------------------------------------14日诊。脉沉缓而有神(元气再次告诉医者不应答,且脏腑长志气,不辜负元气厚望,在短时间之内就已恢复建设,并初见成效。)唇舌红润(脾阳渐复之征。)大便泻利已止,小便清长(元气潜伏于肾,能主水之象。受纳之水谷助于精生,元气开始稳坐后方,等着脏腑的供给,脏腑也不会亏待元气,有点存余就输送给元气,所以元气的贮备也长。小便清长即是明证,必还有寐香等有神之证可寻。四季大的轮回进入冬季。)有轻微咳嗽,腹中时或作痛(脏腑一边恢复建设,一边不忘武装斗争),拟四逆汤加味治之。附片300克 干姜100克 北细辛8克 上肉桂11克(研末,泡水兑入) 广陈皮10克 法夏10克 甘草10克(再用附子干姜?对元气之势理解不透。有痰就必是二陈吗?脏腑功能恢复自能应付自如。用了附子干姜,元气还是不应答。太阴能开,之前都是元气在帮忙,现在却是进行自我修复工作)15日诊。咳嗽、腹痛已止,唯正气尚虚,起卧乏力,继以四逆汤加参、芪作善后调理,服五、六剂而愈,其后体质健康如常。(因是浅寒,所以腹痛必不甚,但此证为寒邪老巢被端的重要指征。咳嗽与腹痛仅是脏腑自已处理的结果,与肾中元气无关。因附子不应答,元气不会被激发出来。)---------------------------------------通读吴氏医案和笔者所加的注释,读者应该可以很清楚病程的演变和治疗,元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下面重点谈谈吴氏的大剂姜附之用。笔者的注释已经点出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元气蓄积之热象不显就出现了腹泻日行十余次的排病反应,所以所祛除之寒邪当是新浅之寒。如是深寒的旧病复发,由于患者处于春季体质季节,可能性不大。吴氏一起手就是二百五十克的附子,未经小剂量先试服或是用频饮之法。当然,吴氏在如此重症面前是想以附子的雄将单刀直入,以力挽狂澜,是在与病魔争分夺秒。此点笔者可以理解,但是否非用如此大剂才可挽回败局呢?难道面对强敌,只有大兵压上才是唯一的战略而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供选择吗?从全书的论述和医案,读者读至此最起码有这样的认识:即药物是通过激发元气来破寒邪的,真正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是元气的多少,而不是附子量的大小。决不是附子量用了大,破的寒邪必多,胜算的把握愈大。一切都是元气在说了算。该患者正处于生理的春季体质季节,从整个病程的演变可以看出在初诊时是寒实证,以寒为主,相火外越之热象著说明元气还不致于太虚,所以才会有7日第一次面诊,9日晚就出现了腹泻的排病反应,病情危机解除。吴氏在医案的记录中服药的次数没有交待,是一大缺憾。笔者的看法是此案附子当用大量,但不必吴氏所用的如此大量,反之如果是重用炙甘草,附子的用量可以少至三、五十克,通过少量频服,如隔一两个小时服一次,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如果还要再精益求精,间隔时间的长短依元气的提示而定。因为从医案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外越之相火的归位是分步骤实施的,元气并不因大剂量附子的短时间突击应用,就会如医者所愿而将相火一次性收纳,元气谆敏之性自会量力而行,瞻前顾后,左右兼顾,制定出周全的战术布置、实施周密的抗邪经过,最后交出完美的答案,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元气非虚至仅能自保的前提下,元气并不会因为用了三百克的附子而盲目地派遣一个师出去宣战,也不会因为医者仅用三十克的附子而胆小至调遣一个排去应敌,所以前面用了三四百克附子出现了排病反应,后面同样用了三四百克附子,却无明显动静。这可不能简单地以邪去正安来作解,而是元气根据自身力量强弱、所要祛除寒邪多少、二者力量比,全面衡量比对后作出的正确判断,才重新下达正确的指令。有的是与医者之意愿相违,有的看似在医者用大量的预料范围内,但却有闲药闲量之过。正因为元气祛寒是分步骤实施的,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具体应该激发出多少元气外出应敌,还有一个与附子用量的差距,有时是成正比,有时是成反比,有时不与药物的累加而同步增加,反是原地踏步。所以通过增加服药的次数,但药量减少,配伍合理,药量比与经典吻合,也是少量多次激发元气前赴后继外出抗敌,这是否更符合元气之本意呢?且医者进退更自如,胜算的把握更大。-----------------------------------------白通汤证历代医家都认定阴盛戴阳证。方中附子量虽较四逆汤中附子用量为少,但却是生用。生附子的应用我没有经验,但不经炮制通行走窜必强,相同的体质下激发元气之量必多。网上有病家和医家用过者,比较生炮附子的区别时,曾言及生者破内寒,炮者走表,如是大剂量长期服用于破寒,性燥。我的理解是炮附子性燥一说是否与元气蓄积证的识别有误或是炙甘草的用量有关?总之,白通汤用生附子不伍用炙甘草,必要体实元气不太虚才经得起如此峻猛之剂而无驱逐元阳或浮阳上扰之忧。如是虚寒证以虚为主而致的戴阳现两颧潮红游离不定可否再予辛散选用白通汤?用之元气能否进退自如,既能守住自已的大本营又能祛寒?通过前面的论述,读者自能给出答案。所以我们在比较诸四逆类方时,一定要有元气多少的概念,不可以戴阳格阳一以统之,否则临证时鲜有不偾事者。因此四逆汤用于虚寒证时,不论是否有戴阳格阳等相火不位证是为首选,因其以炙甘草为君而顾及元根的本位,不因姜附之用而有离脱之虑。白通汤用于元气不太虚者,也不必定见有戴阳之证才选用之,而应以寒闭体实的寒实证为指导,一切以元气多少为指南。此诚如浅田宗伯言“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寒盛遏阳,厥逆无脉,脉伏不出,自利烦躁等证,是寒闭也。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治虚寒之甚,脉微欲绝,手足厥逆,反不恶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等证,是虚寒也。”(《伤寒辨要笺记》)胡希恕也有相同的看法:“白通汤主用发汗的葱白,虚寒盛极于里,依法势在必禁,试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诸治,均用无葱白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而无一用有葱白的如本方者,就是这个道理。”(《经方传真》)回头再来看吴氏此案首诊给出的白通汤加肉桂。我就不明白,既然选用诸四逆类方中辛散走窜力最强的白通汤以破寒闭,为何还加用肉桂?岂不与白通汤名白意为葱白为君、名通意在破寒闭通经脉的立方之本意相违?话说回来,不加用肉桂,患者稚阳之体经得起白通汤重用附子的如此辛散之剂吗?好在有肉桂拖住元气之根且从始至终都不离不弃。既然加用肉桂是为了拉住元气,又何必重用附子而不用炙甘草呢?不知吴氏当时的思路如何,为何选用白通汤,又为何加用肉桂,凭什么指征加用,其间又为何加用生甘草,仅仅是因为见有烦燥一证就易方为茯苓四逆汤,且不加用人参?此案从始至终如果原方药一样,不用肉桂会如何呢?如不加用肉桂应以何方应之?我的看法是治以四逆汤,炙甘草量一定要大于姜附量,如此姜附量就不必大剂如吴氏之用了。虽说此案是寒实证,以寒为主,寒闭致相火不位,格阳戴阳均见,白通汤为正选,但要考虑到患者才十三岁,还是稚阳之体,元根因于药物易于脱离,所以还是以四逆汤之用为首选。我无意否定吴氏的治疗,但读者应该也可看出吴氏对元气的认识有限,对四逆汤白通汤的区别应用仅局限于临证经验所得,加用肉桂是歪打正着之举。吴氏作为大剂量应用附子的开路先锋,对其医案的详加解读,目的在于让读者明白附子不是不可大量应用,但更多的情况是不必大量应用也有佳效。------------------------------------------《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一文,是笔者2004年在网上发表的一些帖子的汇总,其中部份是向三七先生请教的内容,结合此书的论述可以看出笔者在应用姜附剂的认识的轨迹。三七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应用附子的高手,在2005年之前,先生也常以大剂的附子应用于临床,并曾以身试法。2005年始渐以小剂姜附剂的应用为主,疗效更好。笔者在2005年之前的附子之用起手就是三十克,不效就以三十克为单位累加,最大量用至三百五十克,百克以上的已是常用量,效与不效均有,见效快和能治愈者并不是附子用量最大者,用量小也有速愈者。更多的情况是药量与药效不成正比,甚则元气蓄积证未出现,附子的毒性或壮火食气证先出现了。遇到了几次反面的教训,就开始反省已之过,特别是在认识到四逆汤中炙甘草之用后,彻底地从之前只进不退返回到从小量用起,开始试用小量姜附剂的疗效,不想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外。于是在临证中才慢慢学会倾听元气的声音,与元气朝夕相守,渐渐地听懂了元气的语言,直至目前自认为成为元气新交的朋友。目前笔者附子的用量一般以1克、3克、6克、10克、15克、20克为常用量,极个别寒实证患者,累加至一百克服用一个月左右时间,效果不显,就改以灸法,因为灸法的应用易为患者自已根据情况调整,医者少了附子中毒和壮火食气之虑。当然,直至目前,我仍不排除临证有一起手就需要应用大剂量附子的病情。当用之时,我想我会狠下重手,对于当重拳出击寒邪,我不会心慈手软。请医者牢记:在治病过程中,一切都静悄悄,唯有元气在说话!请你时时不忘问问你自已:他说的话,你听懂了吗?他默默的作为,你看到了吗?看懂了吗?他发出求助的信息,你收到了吗?----------------------------------------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6/3/4 22:42 标题: 中肯战争不可穷兵黩武,和平尤忌阶级斗争。抵抗太过反成阳明证,文革教训当铭记在心,治病如治国,用药如用兵,为政用药不可不慎!----------------------------------------作者: 冬至 时间: 2006/3/5 16:33 标题: 请 教版主医案分析耳目一新,随着知识的积累,学术思想出现质的飞跃,可喜可贺!有点王正龙的影子,今有一事请教:元气的客观指标是什麽?如何掌握?是脉象还是分析证侯?<<内经>><<伤寒论>>如何论述的?因我太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了,至今应用附子尚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对固护元气之理解到坎上了,悟性太差!悟性太差!望先生指教!---------------------------------------作者: 冬至 时间: 2006/3/5 16:37 标题: 请 教版主医案分析耳目一新,随着知识的积累,学术思想出现质的飞跃,可喜可贺!有点王正龙的影子,今有一事请教:元气的客观指标是什麽?如何倾听元气?如何掌握?是脉象还是分析证侯?<<内经>><<伤寒论>>如何论述的?因我太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了,至今应用附子尚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对固护元气之理解到坎上了,悟性太差!悟性太差!望先生指教!----------------------------------------作者: 7224162 时间: 2006/3/5 20:04请参阅"附子的应用与元气的多少"一帖.元气多少的客观指征,我目前的认识一是体质,即肌肉的坚紧与否、腹之实与虚;我的老师黄煌所提出的桂枝体质、人参体质必较之于大黄体质先天性元气为薄。二是年龄,即生理体质的春夏秋冬;三是具体的证,所谓的热即可判定元气多少,此在急重病患者关键性仅次于或等同于脉象;四是脉象。有云雨之地必是聚人烟之所,现代所认定的最适宜于人居住环境或城市必有青山秀水,青山显见,秀水易隐。应象于人体,青山绿树就是人的骨髂、头发、肌表外之显而易见者,秀水就是周流全身的津液血精和脉,脉之虚实盛弱不易察觉,依医者指下为凭。水必先于青山绿树受到污染而或浊或浅或溢或急或缓或枯或涝,所以元气的多少脉象最为紧要。待至显见于外者,已非一日之寒。----------------------------------------作者: wytxz0707 时间: 2006/3/8 18:57元气说中,四逆汤在哪些虚证里不能用,或者说四逆汤的禁忌证是什么,上面这则医案是单纯的少阴病还是六经俱病?因为7224162先生分析说此病有太阳不开,阳明不合,少阳不枢,太阴不开。少阴不枢,厥阴不合,六经都有病?四逆汤因为有炙甘草就可以少用附子?王正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多数人都需要大剂量服用四逆汤三个月以上,之后还有大剂量的附子理中汤等着.附子如何少得了?请大家指点.-----------------------------------------作者: 7224162 时间: 2006/9/6 20:591、元气极虚时,四逆汤慎用。至于四逆汤的禁忌大的方面无非就是阳证或是三阳病禁用,细的方面还涉及到阴体现三阳病方证时的斟酌,以及虽为阴体,但在当下表现的方证与体质的主次之分。2、一楼吴氏医案是少阴病,文中的“枢少阴、合阳明”是针对六气,与六经不可混为一谈。3、四逆汤不是因为有了甘草就可以少用附子,而是四逆汤的正用当是重用炙甘草或者说以炙甘草为君,但后世的四逆汤用法不乏轻用炙甘草者,此为四逆汤应用的变局。4、王先生所言是要在患者元气不虚(寒实证)经得起药物激发兴阳的前提下,才可言大剂量的四逆汤连续服用三个月。此法在两年前我常用,现用少用附子,依证、时及时转方,且还经常嘱患者停药,让已进入自我疗能之正轨的人体元气顺势发挥作用。否则要么得不偿失,要么元气对所用药物不应答,或者医患者过于依赖于药物反有越疱代俎之嫌!临证日久,愈是觉得疗效不好或反复,大多是患者元气虚极,患者或医者欲速则不达或是患者在七分养的功夫下得不够,特别是性这一环节上,嘱患者严守禁忌难之又难!也正因此附子大量应用的机会不多。原创】姜附体质服用阳药后几种不同反应作 者:7224162发表时间:2005年7月9日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在姜附体质判定正确的前提下,服用附子剂后,在精神状态方面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有:1、未出现排病反应,反而出现人较之服药前更疲软和四肢无力的症状---这一般不是什么排病反应而是精不足之象。当细问患者服药过程是否遵守禁忌,即心劳体劳食劳房劳这四个方面。体劳更多的是指进行体育锻炼,食劳将之定义为应酬喝酒和进食了生冷油腻食物更恰当些。排除了患者的因素,医者要反思处方的正确与否。或是方中以发为主少或无配伍收敛的药物,或是附子的量太大了,或是该用秋天的药却用了夏天的药,或是本应先养精自足才可祛寒却反其道行之。2、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出现了排病反应后患者精神疲倦爱卧懒言---一种可能是患者元气所存不多,经过回阳药物破寒后寒邪祛除了一些,人体的元气也消耗了不少,虽还有寒邪存积体内或者病根还末除,但已现虚象不宜再用前法转以养精益气为上策。这种情况患者爱睡但睡不好觉,且之前的排病反应出现的不激烈也不明显,持续时间不长;一种可能是患者的病理体质季节转入了冬季的收藏季节,此为佳象,也是治疗收尾最关键时候,其意义与下围棋的收官子类同。这种情况一般患者好睡且睡得香,一觉可以睡很长时间,不分昼夜。作为家人不要随便打扰它,更不必虑其错过了吃饭的时间或几餐没吃而有所顾虑。患者也可能因为生物钟的因素而会定时起床吃饭,但每天总感觉睡不饱,睡不够,上午睡了一大觉中午还爱睡到了傍晚又爱睡了,这是体内寒邪已除去大半元气得以秘藏的结果,也可视为人体与寒邪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后进行的休整。这种情况排病反应激烈与和缓均可见到。医者在此时关键在于指导患者的生活饮食起居调摄,一般不要服用药物。3、患者服用阳药后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观---此为元气足得阳药的作用破除寒邪后的表现,既可以出现在排病反应出现之前也可以出现在排病反应之后。4、持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姜附剂后患者的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改观---此为寒重药轻,患者体内元气还足,药物作用于人体还末达到发生排病反应的量变值,可以以三剂为单位加大姜附草药量,有时这个时间要很长,对于医者和患者都是一个考验。以上所言是根据临床所得的一点总结,还望三七先生指点,谢谢!------------------------------------------- 作者: 7224162-- 发布时间: 2005/07/09 08:58pm更正:”持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姜附剂后患者的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改观”应为”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不同”,意即患者服用姜附剂之前后精神状态还好,无明显肢软乏力之象。------------------------------------------- 作者: 三七生-- 发布时间: 2005/07/10 10:12am经验之谈,所见基本相同。------------------------------------------- 作者: 三七生-- 发布时间: 2005/07/10 10:23am一般来说,同为寒邪,实人脉实,用重药出现排病反应为佳兆,可强攻,攻之以辛,助之以甘,令辛出头。虚人脉虚,则恐邪未去而正先伤,故不可强攻,当以守为要,守之以甘,助之以辛,令甘出头。精气大虚者只宜少火生气,用量宜轻之又轻,稍重则成壮火食气,欲益反损,此中分寸不可不精益求精也。【原创】一问一答:服用姜附剂的排病反应与元气恢复现象作 者:7224162发表时间:2005年7月23日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问:“……有患者服附子理中丸后,腹泻如注,但精神尚可。如有此种情况发生,你怎样处理?”■答:对于你提及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在方证辨别无误的前提下服用附子理中汤后出现腹泻如注的症状是寒化水的表现形式,是好事,此时应继用原方,随着服药的持续,要么出现其它的排病反应,要么出现上火的症状,即口苦口臭口干口腔溃疡或是咽痛或是大便多日末行或是大便变臭或是心烦失眠等等,这是阳气开始恢复的表现或是阳明燥气开始胜太阴湿邪的表现。如果出现其他的排病反应,可以根据六经方证药证来调整相应的方药,但只要姜附体质不变或是体质仍不离三阴经证,则姜附这两味药是不能不用的。如果出现上火的症状,对于初用姜附剂的医者来说最容易因此而改弦易辙或是怀疑之前治疗的正确性。在这一方面,请细细品味《伤寒论》太阴病篇中的条文:“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从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服用姜附剂可以出现在没有明显暴烦症状的下利,也可以出现在出现暴烦症状后的下利,请注意,暴是指突然出现,烦不单指心烦,更是指元气开始恢复,所以它所指示的症状还包括胃脘嘈杂、爱发脾气或口苦口干口臭眼矢增多等等,读仲景书要善于触类旁通,不要死于字或是句下。还有一种情况易为医者所误读,即服用姜附剂后,在体质辨别无误的前提下,原本净苔反出现了黄厚苔或是腻苔,这是太阴脾湿外泛之象,此时更要继用原方,一般不必用芳化或是利湿之品,甚则要加用姜附之剂量。患者既有腹泻如注的症状,又有精神尚可,说明患者的元气尚足或者说元气被寒邪所郁,寒化后的元气生发之象,继续服药当还会出现其他的排病反应,元气会视其寒邪之轻重和自身力量强弱以决定是一鼓作气,再接再厉还是缓口气再说。对于后者则患者表现为神情疲惫,困倦思睡且睡得沉睡得香,此时医者要顺其势则不得一意孤行。一点个人之见还望你临证时细心体会,以期能得到共鸣![ Last edited by 知恩 on 2007/2/6 at 17:01 ]附子不要乱用
告诫那些半桶水的火神派医者。附子不能乱用,上热下寒可以辨证使用。但下不寒就不要随便乱用,别把附子当电池!特别是那些癌症肿瘤患者,本身就被西医折腾得剩下半条人命,元气大虚。虽然附子对这些情况大都很好用,但是不是所有的情况,必须辨证使用。此类西医造成的非病变(久病)形成的元气虚,一般以守护脾胃为主,当然这还是太慢了,辨证下药才是上策。当下焦为坤卦的时候,可以使用附子使坤->坎,使腐水得以气化,恢复人体物质能量循环。但是当下焦不是坤卦的情况下,乱用附子会造成一系列问题。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下焦不是寒症的时候,乱用附子,就会造成体内有火毒。这些火会从小便,大便,口腔溃疡,疮毒,咽喉,痘等方式泻出体外。热毒泻出来就没事了,写不出来可就不好了。有可能热毒积聚在体内,无端端地出现内脏器官的炎症,疼痛。热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热不畅通,瘀或郁在里面,或许是湿阻,或许是瘀阻,痰阻等等,患者必定出现疼痛。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论述共有51条,33方(附方除外),为附子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有关附子的功用、配伍及运用事宜作一浅析,以便提高我们运用附子的能力。附子的功用与主治根据仲景方(后称经方)中关于附子的运用,归纳其功用主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回阳救逆 仲景每用附子辛温大热“斩关夺将”之气,治疗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吐利腹痛,大汗淋漓,脉沉微等亡阳厥逆之证,以收回阳救逆之功,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温经逐湿止痛 仲景用其治风湿留滞肌肉、筋骨、关节之疼痛等疾患,均取附子此功。代表方如桂枝附子汤治疗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之风湿在表之证,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留滞关节骨节疼烦,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中风历节肢体疼痛,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痛风,方中用附子均取其温经逐湿止痛之功。通阳止痛 阳虚阴凝,沉寒痼冷所致气血阻滞之疼痛,非纯阳之品不足以解其寒凝。附子秉纯阳之气,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仲景凡疗脏腑阴寒内结,本虚标实之疼痛,常用附子来通阳止痛。如乌头赤石脂丸,治疗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之心痛,薏苡附子散用于胸痹之缓急,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湿内结之胁下偏痛,均取附子通阳散寒止痛之功。温补肾阳 仲景治疗少阴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时,用附子来温壮元阳以益肾火。如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之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附子汤治疗少阴病阳虚之寒湿身痛证,症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肾气丸治疗肾阳不足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消渴,妇人转胞,均取附子温补肾阳之功。温中散寒 仲景用附子温中散寒主要见于杂病部分。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吐利者,附子粳米汤主之。”方中用附子即取其温中散寒之义。助阳固表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卫外之阳实根于少阴肾之真阳,大凡外有表证而内之命门真阳已呈消沉之势时,仲景无不用附子助阳以固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于太少两感证,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表邪未解,而卫阳已虚之阳虚漏汗证,均取附子助阳固表之功。附子的配伍运用仲景用附子不仅谙熟药性,而且制方严谨,配伍精当,此就其常用配伍简述如下。附子配人参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仲景用生附子与人参相配,不仅可加强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而且有助于人参固脱生津,二者同用,相得益彰,故凡遇亡阳液脱之危证,仲景必取生附子与人参相须为用。方如四逆加人参汤。仲景取炮附子与人参相配,则用于温阳补虚,如附子汤治疗阳虚寒湿身痛之证,即取炮附子配人参。附子配干姜 附子与干姜均为纯阳之品,均具回阳之功,生附子与干姜相配伍,两阳相得,犹如火上添薪,气势威猛,可使其回阳救逆之功大振,故仲景凡用附子回阳救逆,治疗亡阳厥逆之候,方中必配干姜,方如四逆汤类诸方。故戴元礼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仲景用炮附子与干姜相配则用其温脏祛寒。如乌梅丸附子干姜同用,治疗脏寒之蛔厥、久利就是取这一功效。经方中此类配伍虽然不多,但姜附同用,温脏祛寒之奥旨,却为后人所尊。如《和剂方》中的附子理中丸治疗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转筋,《本事方》中的温脾汤治疗冷积便秘,手足不温等脾阳不足,寒实内停之证,都是取姜附相伍温脏祛寒之用,溯其本源,盖出于此。附子配麻黄 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附子得麻黄,则温补里阳而不恋邪气,有扶正助表,鼓邪外出之能,二者并用,则有温经发汗,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表有寒邪而里阳不足之证。如治疗阳虚感寒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是。附子配桂枝 附子与桂枝均为温阳之品,仲景取附子与桂枝相配因用量不同,而用意取功不同,具体用法有三:其一,取大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剂。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取此功。其二,取中等量附子与桂枝相配伍,用于扶阳解表之剂。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表邪未解,阳虚漏汗之证即取此用。其三,取小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阳补肾之剂,方如金匮肾气丸。附子配细辛 细辛辛温,入走肺肾,通行表里,“善开结气”,有祛风散寒,行水通窍之功。附子得细辛不仅可以增强其温散之力,而且可以增强其温通之功。二者相配,则温通行散之力倍增,可祛散伏于阴分之寒邪。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配白术 附子与白术相配主要用于寒湿为患。因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阳补肾,祛湿散寒,二者相须为用,不仅可以温补脾肾,而且能祛寒除湿。如治疗寒湿痹痛之证的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附子配地黄 附子温补阳肾,地黄滋阴养血,二者相配,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温阳而不耗阴,有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之功。方如肾气丸、黄土汤。附子配黄连 附子辛热温阳,黄连苦寒清热,二者相配,温阳清热并行不悖,相反相成,有寒热并治,温上清下,补虚泻实之能。故仲景每遇寒热并存,虚实错杂之证时,皆取黄连、附子同用。如治疗蛔厥久利的乌梅丸。附子的应用事宜仲景用附子不仅配伍精当,而且在用法、剂量及毒性的杀减等方面都非常审慎细致,示人以规矩。附子的生熟用法和煎服法 纵观有关附子的经方不难发现,仲景凡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则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则均炮用。凡用生附子必入汤剂,而用炮附子则有汤、丸、散三种剂型。但凡用汤剂者,皆以三份水煎至一份药液时服用,而具体服法则又有“顿服”、“分温再服”、“分温三服”,“日二服”、“日三服”等不同用法。具体每一种服法,又与其方之治疗大法相因为用,相互补充。“顿服”法,一次服下,药力集中,仅用于急救回阳(如干姜附子汤),“分温再服”法,进药间隔时间比较短,药力亦集中,主要用于回阳救逆之方中,“分温三服”法服药间隔时间不长(不拘于半日),意在使药力接续,主要用于以驱邪为主的有关方剂中。“日二服”、“日三服”法,服药间隔时间较长,意在使药力持久起效,主要用于扶正或扶正以驱邪的有关方中。由此可见仲景用药之匠心。附子的用量 如何正确掌握附子的用量,在临床上十分重要。仲景在汤剂中用生附子最大量为大者一枚,一般量为一枚,用炮附子最大量为三枚,一般量为一枚,最大顿服量不论生附子、炮附子,均为一枚。附子在丸、散中的最大量虽分别达六两、十枚。但由于是分多次服用,所以每次服用的剂量实际不大。比较附子在经方中的用量,不难看出:仲景取炮附子用大量时,用于温经逐湿止痛,重在祛邪。用一般量或少量时,则意在扶正。附子的毒性及杀减方法 尽管附子具备前述诸功,但运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应予警惕。其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口舌及四肢乃至全身麻木,继之视物模糊,呼吸喘促,手足抽搐,烦躁不安,脉迟缓而弱,甚则昏迷,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故仲景十分重视附子的毒性,并在运用中通过多种方法来消减其毒性。首先,在配伍方面,取附子与干姜、甘草入汤共煮以减其毒性;其次,剂型上多用汤剂,33方中有27方是汤剂,意在通过长时间煎煮减弱其毒性;再次,除回阳救逆用生附子外,其余均用炮附子,意在减轻其毒性。此外,在服法上,主张分次给药(干姜附子汤除外),意在防止药物一次进入体内过量而引起中毒。种种苦心警示后人。后人受仲景的启示,凡善用附子者,大都特别强调附子的煎煮时间(尤其是生附子),有时煎煮时间可长达两个小时。附子中毒如果症状较轻者,可以通过口服甘草、绿豆煎汤及用利尿、泻下等方法促使其排出体外,但中毒症状严重者,当急送医院抢救治疗。浅析仲景用附子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温里祛寒中药之一,处方用名:附子、生附子、制附子、熟附子、淡附子、黑附片、炮附子。用量用法:3~15克,煎服,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古今医家用之组方甚多,用法亦然。本文对汉、张仲景用附子之法做一学习与浅析。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的方剂共44方,其在组方、配伍、炮制、剂量、煎煮、服法上颇精,绝妙有效,值得研究。一、回阳救逆急用生用如:在《伤寒论》中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方中均用生附子,附子生用性烈善走发伸阳气,祛散寒邪。如:《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急温之,益四逆汤”;另有,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示急用生用。二、热病救逆善用敢用《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条示”里寒外热“、”……面色赤……或咽痛“乃少阴格阳,真寒假热证候。仲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通脉四逆汤救之。为后世医家敢用附子之方剂治热病乃置治疗热病心衰开了先河。昔章次公先生曾指出”仲景是发明治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三、应用剂量因人而宜仲景用附子的计量单位不一,有用”枚“者、”分“者、”两“者。但用”枚“时据多,在汤剂中用一枚时最多,可见为常规剂量,有19首。但在应用时又因人而宜。如《伤寒论》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方“、第(22)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附子用量均用一枚。又如:《金匮要略》”惊悸吐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第十六“中的”黄土汤方“附子用三两。又有”四逆汤“方后有解注曰:”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四、煎服方法分别各异仲景在应用附子方剂时,在煎、服方法上不尽一样。在时间上生附子比熟附子煎煮的长一些,附子用量大煎的时间也长。生附子干姜甘草同煎的时间要比单伍干姜短。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人参汤“等方剂中都能体现出来。另还有”附子先煎、分煎、散剂再煎“等煎煮方法。在”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中都能见到。在服法上也不一样,如”附子泻心汤方“中将黄连、大黄、黄芩三味苦寒之品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别煮附子取汁,两者相合与服。又有《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另有”附子粳米汤”以米汤煎服附子用以扶益脾胃虚寒,又能解毒,令人钦服。五、甘草干姜同煎解毒仲景多数方剂中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用进,仅配甘草方子就有18首,配干姜的方子也不少数。近以发现附子甘草干姜同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可见仲景用药配伍之精萃。总之,仲景用附子之法绝妙,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转载自医生作者: 7224162 时间: 2006/9/6 20:591、元气极虚时,四逆汤慎用。至于四逆汤的禁忌大的方面无非就是阳证或是三阳病禁用,细的方面还涉及到阴体现三阳病方证时的斟酌,以及虽为阴体,但在当下表现的方证与体质的主次之分。2、一楼吴氏医案是少阴病,文中的“枢少阴、合阳明”是针对六气,与六经不可混为一谈。3、四逆汤不是因为有了甘草就可以少用附子,而是四逆汤的正用当是重用炙甘草或者说以炙甘草为君,但后世的四逆汤用法不乏轻用炙甘草者,此为四逆汤应用的变局。4、王先生所言是要在患者元气不虚(寒实证)经得起药物激发兴阳的前提下,才可言大剂量的四逆汤连续服用三个月。此法在两年前我常用,现用少用附子,依证、时及时转方,且还经常嘱患者停药,让已进入自我疗能之正轨的人体元气顺势发挥作用。否则要么得不偿失,要么元气对所用药物不应答,或者医患者过于依赖于药物反有越疱代俎之嫌!临证日久,愈是觉得疗效不好或反复,大多是患者元气虚极,患者或医者欲速则不达或是患者在七分养的功夫下得不够,特别是性这一环节上,嘱患者严守禁忌难之又难!也正因此附子大量应用的机会不多。原创】姜附体质服用阳药后几种不同反应作 者:7224162发表时间:2005年7月9日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在姜附体质判定正确的前提下,服用附子剂后,在精神状态方面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有:1、未出现排病反应,反而出现人较之服药前更疲软和四肢无力的症状---这一般不是什么排病反应而是精不足之象。当细问患者服药过程是否遵守禁忌,即心劳体劳食劳房劳这四个方面。体劳更多的是指进行体育锻炼,食劳将之定义为应酬喝酒和进食了生冷油腻食物更恰当些。排除了患者的因素,医者要反思处方的正确与否。或是方中以发为主少或无配伍收敛的药物,或是附子的量太大了,或是该用秋天的药却用了夏天的药,或是本应先养精自足才可祛寒却反其道行之。2、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出现了排病反应后患者精神疲倦爱卧懒言---一种可能是患者元气所存不多,经过回阳药物破寒后寒邪祛除了一些,人体的元气也消耗了不少,虽还有寒邪存积体内或者病根还末除,但已现虚象不宜再用前法转以养精益气为上策。这种情况患者爱睡但睡不好觉,且之前的排病反应出现的不激烈也不明显,持续时间不长;一种可能是患者的病理体质季节转入了冬季的收藏季节,此为佳象,也是治疗收尾最关键时候,其意义与下围棋的收官子类同。这种情况一般患者好睡且睡得香,一觉可以睡很长时间,不分昼夜。作为家人不要随便打扰它,更不必虑其错过了吃饭的时间或几餐没吃而有所顾虑。患者也可能因为生物钟的因素而会定时起床吃饭,但每天总感觉睡不饱,睡不够,上午睡了一大觉中午还爱睡到了傍晚又爱睡了,这是体内寒邪已除去大半元气得以秘藏的结果,也可视为人体与寒邪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后进行的休整。这种情况排病反应激烈与和缓均可见到。医者在此时关键在于指导患者的生活饮食起居调摄,一般不要服用药物。3、患者服用阳药后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观---此为元气足得阳药的作用破除寒邪后的表现,既可以出现在排病反应出现之前也可以出现在排病反应之后。4、持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姜附剂后患者的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改观---此为寒重药轻,患者体内元气还足,药物作用于人体还末达到发生排病反应的量变值,可以以三剂为单位加大姜附草药量,有时这个时间要很长,对于医者和患者都是一个考验。以上所言是根据临床所得的一点总结,还望三七先生指点,谢谢!------------------------------------------- 作者: 7224162-- 发布时间: 2005/07/09 08:58pm更正:”持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姜附剂后患者的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改观”应为”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不同”,意即患者服用姜附剂之前后精神状态还好,无明显肢软乏力之象。------------------------------------------- 作者: 三七生-- 发布时间: 2005/07/10 10:12am经验之谈,所见基本相同。------------------------------------------- 作者: 三七生-- 发布时间: 2005/07/10 10:23am一般来说,同为寒邪,实人脉实,用重药出现排病反应为佳兆,可强攻,攻之以辛,助之以甘,令辛出头。虚人脉虚,则恐邪未去而正先伤,故不可强攻,当以守为要,守之以甘,助之以辛,令甘出头。精气大虚者只宜少火生气,用量宜轻之又轻,稍重则成壮火食气,欲益反损,此中分寸不可不精益求精也。【原创】一问一答:服用姜附剂的排病反应与元气恢复现象作 者:7224162发表时间:2005年7月23日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问:“……有患者服附子理中丸后,腹泻如注,但精神尚可。如有此种情况发生,你怎样处理?”■答:对于你提及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在方证辨别无误的前提下服用附子理中汤后出现腹泻如注的症状是寒化水的表现形式,是好事,此时应继用原方,随着服药的持续,要么出现其它的排病反应,要么出现上火的症状,即口苦口臭口干口腔溃疡或是咽痛或是大便多日末行或是大便变臭或是心烦失眠等等,这是阳气开始恢复的表现或是阳明燥气开始胜太阴湿邪的表现。如果出现其他的排病反应,可以根据六经方证药证来调整相应的方药,但只要姜附体质不变或是体质仍不离三阴经证,则姜附这两味药是不能不用的。如果出现上火的症状,对于初用姜附剂的医者来说最容易因此而改弦易辙或是怀疑之前治疗的正确性。在这一方面,请细细品味《伤寒论》太阴病篇中的条文:“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从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服用姜附剂可以出现在没有明显暴烦症状的下利,也可以出现在出现暴烦症状后的下利,请注意,暴是指突然出现,烦不单指心烦,更是指元气开始恢复,所以它所指示的症状还包括胃脘嘈杂、爱发脾气或口苦口干口臭眼矢增多等等,读仲景书要善于触类旁通,不要死于字或是句下。还有一种情况易为医者所误读,即服用姜附剂后,在体质辨别无误的前提下,原本净苔反出现了黄厚苔或是腻苔,这是太阴脾湿外泛之象,此时更要继用原方,一般不必用芳化或是利湿之品,甚则要加用姜附之剂量。患者既有腹泻如注的症状,又有精神尚可,说明患者的元气尚足或者说元气被寒邪所郁,寒化后的元气生发之象,继续服药当还会出现其他的排病反应,元气会视其寒邪之轻重和自身力量强弱以决定是一鼓作气,再接再厉还是缓口气再说。对于后者则患者表现为神情疲惫,困倦思睡且睡得沉睡得香,此时医者要顺其势则不得一意孤行。一点个人之见还望你临证时细心体会,以期能得到共鸣![ Last edited by 知恩 on 2007/2/6 at 17:01 ]附子不要乱用
告诫那些半桶水的火神派医者。附子不能乱用,上热下寒可以辨证使用。但下不寒就不要随便乱用,别把附子当电池!特别是那些癌症肿瘤患者,本身就被西医折腾得剩下半条人命,元气大虚。虽然附子对这些情况大都很好用,但是不是所有的情况,必须辨证使用。此类西医造成的非病变(久病)形成的元气虚,一般以守护脾胃为主,当然这还是太慢了,辨证下药才是上策。当下焦为坤卦的时候,可以使用附子使坤->坎,使腐水得以气化,恢复人体物质能量循环。但是当下焦不是坤卦的情况下,乱用附子会造成一系列问题。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下焦不是寒症的时候,乱用附子,就会造成体内有火毒。这些火会从小便,大便,口腔溃疡,疮毒,咽喉,痘等方式泻出体外。热毒泻出来就没事了,写不出来可就不好了。有可能热毒积聚在体内,无端端地出现内脏器官的炎症,疼痛。热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热不畅通,瘀或郁在里面,或许是湿阻,或许是瘀阻,痰阻等等,患者必定出现疼痛。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论述共有51条,33方(附方除外),为附子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有关附子的功用、配伍及运用事宜作一浅析,以便提高我们运用附子的能力。附子的功用与主治根据仲景方(后称经方)中关于附子的运用,归纳其功用主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回阳救逆 仲景每用附子辛温大热“斩关夺将”之气,治疗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吐利腹痛,大汗淋漓,脉沉微等亡阳厥逆之证,以收回阳救逆之功,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温经逐湿止痛 仲景用其治风湿留滞肌肉、筋骨、关节之疼痛等疾患,均取附子此功。代表方如桂枝附子汤治疗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之风湿在表之证,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留滞关节骨节疼烦,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中风历节肢体疼痛,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痛风,方中用附子均取其温经逐湿止痛之功。通阳止痛 阳虚阴凝,沉寒痼冷所致气血阻滞之疼痛,非纯阳之品不足以解其寒凝。附子秉纯阳之气,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仲景凡疗脏腑阴寒内结,本虚标实之疼痛,常用附子来通阳止痛。如乌头赤石脂丸,治疗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之心痛,薏苡附子散用于胸痹之缓急,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湿内结之胁下偏痛,均取附子通阳散寒止痛之功。温补肾阳 仲景治疗少阴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时,用附子来温壮元阳以益肾火。如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之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附子汤治疗少阴病阳虚之寒湿身痛证,症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肾气丸治疗肾阳不足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消渴,妇人转胞,均取附子温补肾阳之功。温中散寒 仲景用附子温中散寒主要见于杂病部分。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吐利者,附子粳米汤主之。”方中用附子即取其温中散寒之义。助阳固表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卫外之阳实根于少阴肾之真阳,大凡外有表证而内之命门真阳已呈消沉之势时,仲景无不用附子助阳以固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于太少两感证,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表邪未解,而卫阳已虚之阳虚漏汗证,均取附子助阳固表之功。附子的配伍运用仲景用附子不仅谙熟药性,而且制方严谨,配伍精当,此就其常用配伍简述如下。附子配人参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仲景用生附子与人参相配,不仅可加强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而且有助于人参固脱生津,二者同用,相得益彰,故凡遇亡阳液脱之危证,仲景必取生附子与人参相须为用。方如四逆加人参汤。仲景取炮附子与人参相配,则用于温阳补虚,如附子汤治疗阳虚寒湿身痛之证,即取炮附子配人参。附子配干姜 附子与干姜均为纯阳之品,均具回阳之功,生附子与干姜相配伍,两阳相得,犹如火上添薪,气势威猛,可使其回阳救逆之功大振,故仲景凡用附子回阳救逆,治疗亡阳厥逆之候,方中必配干姜,方如四逆汤类诸方。故戴元礼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仲景用炮附子与干姜相配则用其温脏祛寒。如乌梅丸附子干姜同用,治疗脏寒之蛔厥、久利就是取这一功效。经方中此类配伍虽然不多,但姜附同用,温脏祛寒之奥旨,却为后人所尊。如《和剂方》中的附子理中丸治疗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转筋,《本事方》中的温脾汤治疗冷积便秘,手足不温等脾阳不足,寒实内停之证,都是取姜附相伍温脏祛寒之用,溯其本源,盖出于此。附子配麻黄 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附子得麻黄,则温补里阳而不恋邪气,有扶正助表,鼓邪外出之能,二者并用,则有温经发汗,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表有寒邪而里阳不足之证。如治疗阳虚感寒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是。附子配桂枝 附子与桂枝均为温阳之品,仲景取附子与桂枝相配因用量不同,而用意取功不同,具体用法有三:其一,取大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剂。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取此功。其二,取中等量附子与桂枝相配伍,用于扶阳解表之剂。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表邪未解,阳虚漏汗之证即取此用。其三,取小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阳补肾之剂,方如金匮肾气丸。附子配细辛 细辛辛温,入走肺肾,通行表里,“善开结气”,有祛风散寒,行水通窍之功。附子得细辛不仅可以增强其温散之力,而且可以增强其温通之功。二者相配,则温通行散之力倍增,可祛散伏于阴分之寒邪。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配白术 附子与白术相配主要用于寒湿为患。因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阳补肾,祛湿散寒,二者相须为用,不仅可以温补脾肾,而且能祛寒除湿。如治疗寒湿痹痛之证的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附子配地黄 附子温补阳肾,地黄滋阴养血,二者相配,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温阳而不耗阴,有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之功。方如肾气丸、黄土汤。附子配黄连 附子辛热温阳,黄连苦寒清热,二者相配,温阳清热并行不悖,相反相成,有寒热并治,温上清下,补虚泻实之能。故仲景每遇寒热并存,虚实错杂之证时,皆取黄连、附子同用。如治疗蛔厥久利的乌梅丸。附子的应用事宜仲景用附子不仅配伍精当,而且在用法、剂量及毒性的杀减等方面都非常审慎细致,示人以规矩。附子的生熟用法和煎服法 纵观有关附子的经方不难发现,仲景凡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则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则均炮用。凡用生附子必入汤剂,而用炮附子则有汤、丸、散三种剂型。但凡用汤剂者,皆以三份水煎至一份药液时服用,而具体服法则又有“顿服”、“分温再服”、“分温三服”,“日二服”、“日三服”等不同用法。具体每一种服法,又与其方之治疗大法相因为用,相互补充。“顿服”法,一次服下,药力集中,仅用于急救回阳(如干姜附子汤),“分温再服”法,进药间隔时间比较短,药力亦集中,主要用于回阳救逆之方中,“分温三服”法服药间隔时间不长(不拘于半日),意在使药力接续,主要用于以驱邪为主的有关方剂中。“日二服”、“日三服”法,服药间隔时间较长,意在使药力持久起效,主要用于扶正或扶正以驱邪的有关方中。由此可见仲景用药之匠心。附子的用量 如何正确掌握附子的用量,在临床上十分重要。仲景在汤剂中用生附子最大量为大者一枚,一般量为一枚,用炮附子最大量为三枚,一般量为一枚,最大顿服量不论生附子、炮附子,均为一枚。附子在丸、散中的最大量虽分别达六两、十枚。但由于是分多次服用,所以每次服用的剂量实际不大。比较附子在经方中的用量,不难看出:仲景取炮附子用大量时,用于温经逐湿止痛,重在祛邪。用一般量或少量时,则意在扶正。附子的毒性及杀减方法 尽管附子具备前述诸功,但运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应予警惕。其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口舌及四肢乃至全身麻木,继之视物模糊,呼吸喘促,手足抽搐,烦躁不安,脉迟缓而弱,甚则昏迷,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故仲景十分重视附子的毒性,并在运用中通过多种方法来消减其毒性。首先,在配伍方面,取附子与干姜、甘草入汤共煮以减其毒性;其次,剂型上多用汤剂,33方中有27方是汤剂,意在通过长时间煎煮减弱其毒性;再次,除回阳救逆用生附子外,其余均用炮附子,意在减轻其毒性。此外,在服法上,主张分次给药(干姜附子汤除外),意在防止药物一次进入体内过量而引起中毒。种种苦心警示后人。后人受仲景的启示,凡善用附子者,大都特别强调附子的煎煮时间(尤其是生附子),有时煎煮时间可长达两个小时。附子中毒如果症状较轻者,可以通过口服甘草、绿豆煎汤及用利尿、泻下等方法促使其排出体外,但中毒症状严重者,当急送医院抢救治疗。浅析仲景用附子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温里祛寒中药之一,处方用名:附子、生附子、制附子、熟附子、淡附子、黑附片、炮附子。用量用法:3~15克,煎服,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古今医家用之组方甚多,用法亦然。本文对汉、张仲景用附子之法做一学习与浅析。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的方剂共44方,其在组方、配伍、炮制、剂量、煎煮、服法上颇精,绝妙有效,值得研究。一、回阳救逆急用生用如:在《伤寒论》中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方中均用生附子,附子生用性烈善走发伸阳气,祛散寒邪。如:《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急温之,益四逆汤”;另有,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示急用生用。二、热病救逆善用敢用《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条示”里寒外热“、”……面色赤……或咽痛“乃少阴格阳,真寒假热证候。仲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通脉四逆汤救之。为后世医家敢用附子之方剂治热病乃置治疗热病心衰开了先河。昔章次公先生曾指出”仲景是发明治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三、应用剂量因人而宜仲景用附子的计量单位不一,有用”枚“者、”分“者、”两“者。但用”枚“时据多,在汤剂中用一枚时最多,可见为常规剂量,有19首。但在应用时又因人而宜。如《伤寒论》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方“、第(22)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附子用量均用一枚。又如:《金匮要略》”惊悸吐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第十六“中的”黄土汤方“附子用三两。又有”四逆汤“方后有解注曰:”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四、煎服方法分别各异仲景在应用附子方剂时,在煎、服方法上不尽一样。在时间上生附子比熟附子煎煮的长一些,附子用量大煎的时间也长。生附子干姜甘草同煎的时间要比单伍干姜短。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人参汤“等方剂中都能体现出来。另还有”附子先煎、分煎、散剂再煎“等煎煮方法。在”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中都能见到。在服法上也不一样,如”附子泻心汤方“中将黄连、大黄、黄芩三味苦寒之品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别煮附子取汁,两者相合与服。又有《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另有”附子粳米汤”以米汤煎服附子用以扶益脾胃虚寒,又能解毒,令人钦服。五、甘草干姜同煎解毒仲景多数方剂中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用进,仅配甘草方子就有18首,配干姜的方子也不少数。近以发现附子甘草干姜同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可见仲景用药配伍之精萃。总之,仲景用附子之法绝妙,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转载自医生--13日诊。大便仅泻二次,色黄而溏(味臭进一步减,如果之前是稀水便,此当为溏便)唇色红润(脾阳渐复。)白滑苔已退净(脾土运化之象。)神识清明(恶战数日,国家危机解除,君主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国家又恢复井然之序。)食量较增(赶紧养精。)夜已能熟寐(心肾相交,也是为了养精。)脉静身凉(脉不弦不紧,且患者无明显痛苦的主诉,说明元气自视脏腑能处理好局部的残余战场,不必参战,所以退居后方。医者当识此,以明其意,顺其势,处以助脏腑功能药物如理中汤,而不必再逆其意强要其出征参战。)大病悉退,但阳神尚虚,形体瘦弱,起动则有虚汗而出(太阴不开所以太阳也不开,二者当对看。但此是因虚,与病时不开因寒积意义炯然有别。也是元气引退的征象,已无关大局,元气决不会越俎代疱,知道脏腑已有能力收拾局部的残局,要太阳太阴经自已奋发自强、丰衣足食,不要习惯于养尊处优。从此也可看出元气首先是要恢复最为关键的脾土的功能,因民以食为本,军以粮仓为重。)、(此时应于《伤寒论》太阴病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退病反应的表现?或者说明该患者在经西医误治之前就是一个桂枝汤证?)遂拟黄芪建中汤加桂附调理之。附片300克 黄芪80克 桂尖20克 杭芍30克 炙甘草20克 上肉桂20克(研末,泡水总入) 生姜30克 大枣4枚 饴糖30克(烊化兑入)(还用附子?且是量大至三百克,此时元气必不应之。因已功成身退,大获全胜。此医者一厢情愿之举。虚汗之除与桂枝汤有关,与附子、黄芪无涉,且黄芪不当用至八十克,有提脱之虑,好在有肉桂加于其内固住元根。大病初愈以甘淡为首选,不可用饴糖甜腻碍胃之品。附子、肉桂、黄芪、饴糖是闲药。)----------------------------------------14日诊。脉沉缓而有神(元气再次告诉医者不应答,且脏腑长志气,不辜负元气厚望,在短时间之内就已恢复建设,并初见成效。)唇舌红润(脾阳渐复之征。)大便泻利已止,小便清长(元气潜伏于肾,能主水之象。受纳之水谷助于精生,元气开始稳坐后方,等着脏腑的供给,脏腑也不会亏待元气,有点存余就输送给元气,所以元气的贮备也长。小便清长即是明证,必还有寐香等有神之证可寻。四季大的轮回进入冬季。)有轻微咳嗽,腹中时或作痛(脏腑一边恢复建设,一边不忘武装斗争),拟四逆汤加味治之。附片300克 干姜100克 北细辛8克 上肉桂11克(研末,泡水兑入) 广陈皮10克 法夏10克 甘草10克(再用附子干姜?对元气之势理解不透。有痰就必是二陈吗?脏腑功能恢复自能应付自如。用了附子干姜,元气还是不应答。太阴能开,之前都是元气在帮忙,现在却是进行自我修复工作)15日诊。咳嗽、腹痛已止,唯正气尚虚,起卧乏力,继以四逆汤加参、芪作善后调理,服五、六剂而愈,其后体质健康如常。(因是浅寒,所以腹痛必不甚,但此证为寒邪老巢被端的重要指征。咳嗽与腹痛仅是脏腑自已处理的结果,与肾中元气无关。因附子不应答,元气不会被激发出来。)---------------------------------------通读吴氏医案和笔者所加的注释,读者应该可以很清楚病程的演变和治疗,元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下面重点谈谈吴氏的大剂姜附之用。笔者的注释已经点出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元气蓄积之热象不显就出现了腹泻日行十余次的排病反应,所以所祛除之寒邪当是新浅之寒。如是深寒的旧病复发,由于患者处于春季体质季节,可能性不大。吴氏一起手就是二百五十克的附子,未经小剂量先试服或是用频饮之法。当然,吴氏在如此重症面前是想以附子的雄将单刀直入,以力挽狂澜,是在与病魔争分夺秒。此点笔者可以理解,但是否非用如此大剂才可挽回败局呢?难道面对强敌,只有大兵压上才是唯一的战略而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可供选择吗?从全书的论述和医案,读者读至此最起码有这样的认识:即药物是通过激发元气来破寒邪的,真正在战场上决定胜负的是元气的多少,而不是附子量的大小。决不是附子量用了大,破的寒邪必多,胜算的把握愈大。一切都是元气在说了算。该患者正处于生理的春季体质季节,从整个病程的演变可以看出在初诊时是寒实证,以寒为主,相火外越之热象著说明元气还不致于太虚,所以才会有7日第一次面诊,9日晚就出现了腹泻的排病反应,病情危机解除。吴氏在医案的记录中服药的次数没有交待,是一大缺憾。笔者的看法是此案附子当用大量,但不必吴氏所用的如此大量,反之如果是重用炙甘草,附子的用量可以少至三、五十克,通过少量频服,如隔一两个小时服一次,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如果还要再精益求精,间隔时间的长短依元气的提示而定。因为从医案的记录中可以看出,外越之相火的归位是分步骤实施的,元气并不因大剂量附子的短时间突击应用,就会如医者所愿而将相火一次性收纳,元气谆敏之性自会量力而行,瞻前顾后,左右兼顾,制定出周全的战术布置、实施周密的抗邪经过,最后交出完美的答案,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元气非虚至仅能自保的前提下,元气并不会因为用了三百克的附子而盲目地派遣一个师出去宣战,也不会因为医者仅用三十克的附子而胆小至调遣一个排去应敌,所以前面用了三四百克附子出现了排病反应,后面同样用了三四百克附子,却无明显动静。这可不能简单地以邪去正安来作解,而是元气根据自身力量强弱、所要祛除寒邪多少、二者力量比,全面衡量比对后作出的正确判断,才重新下达正确的指令。有的是与医者之意愿相违,有的看似在医者用大量的预料范围内,但却有闲药闲量之过。正因为元气祛寒是分步骤实施的,药物作用于人体后,具体应该激发出多少元气外出应敌,还有一个与附子用量的差距,有时是成正比,有时是成反比,有时不与药物的累加而同步增加,反是原地踏步。所以通过增加服药的次数,但药量减少,配伍合理,药量比与经典吻合,也是少量多次激发元气前赴后继外出抗敌,这是否更符合元气之本意呢?且医者进退更自如,胜算的把握更大。-----------------------------------------白通汤证历代医家都认定阴盛戴阳证。方中附子量虽较四逆汤中附子用量为少,但却是生用。生附子的应用我没有经验,但不经炮制通行走窜必强,相同的体质下激发元气之量必多。网上有病家和医家用过者,比较生炮附子的区别时,曾言及生者破内寒,炮者走表,如是大剂量长期服用于破寒,性燥。我的理解是炮附子性燥一说是否与元气蓄积证的识别有误或是炙甘草的用量有关?总之,白通汤用生附子不伍用炙甘草,必要体实元气不太虚才经得起如此峻猛之剂而无驱逐元阳或浮阳上扰之忧。如是虚寒证以虚为主而致的戴阳现两颧潮红游离不定可否再予辛散选用白通汤?用之元气能否进退自如,既能守住自已的大本营又能祛寒?通过前面的论述,读者自能给出答案。所以我们在比较诸四逆类方时,一定要有元气多少的概念,不可以戴阳格阳一以统之,否则临证时鲜有不偾事者。因此四逆汤用于虚寒证时,不论是否有戴阳格阳等相火不位证是为首选,因其以炙甘草为君而顾及元根的本位,不因姜附之用而有离脱之虑。白通汤用于元气不太虚者,也不必定见有戴阳之证才选用之,而应以寒闭体实的寒实证为指导,一切以元气多少为指南。此诚如浅田宗伯言“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寒盛遏阳,厥逆无脉,脉伏不出,自利烦躁等证,是寒闭也。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治虚寒之甚,脉微欲绝,手足厥逆,反不恶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等证,是虚寒也。”(《伤寒辨要笺记》)胡希恕也有相同的看法:“白通汤主用发汗的葱白,虚寒盛极于里,依法势在必禁,试看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诸治,均用无葱白的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而无一用有葱白的如本方者,就是这个道理。”(《经方传真》)回头再来看吴氏此案首诊给出的白通汤加肉桂。我就不明白,既然选用诸四逆类方中辛散走窜力最强的白通汤以破寒闭,为何还加用肉桂?岂不与白通汤名白意为葱白为君、名通意在破寒闭通经脉的立方之本意相违?话说回来,不加用肉桂,患者稚阳之体经得起白通汤重用附子的如此辛散之剂吗?好在有肉桂拖住元气之根且从始至终都不离不弃。既然加用肉桂是为了拉住元气,又何必重用附子而不用炙甘草呢?不知吴氏当时的思路如何,为何选用白通汤,又为何加用肉桂,凭什么指征加用,其间又为何加用生甘草,仅仅是因为见有烦燥一证就易方为茯苓四逆汤,且不加用人参?此案从始至终如果原方药一样,不用肉桂会如何呢?如不加用肉桂应以何方应之?我的看法是治以四逆汤,炙甘草量一定要大于姜附量,如此姜附量就不必大剂如吴氏之用了。虽说此案是寒实证,以寒为主,寒闭致相火不位,格阳戴阳均见,白通汤为正选,但要考虑到患者才十三岁,还是稚阳之体,元根因于药物易于脱离,所以还是以四逆汤之用为首选。我无意否定吴氏的治疗,但读者应该也可看出吴氏对元气的认识有限,对四逆汤白通汤的区别应用仅局限于临证经验所得,加用肉桂是歪打正着之举。吴氏作为大剂量应用附子的开路先锋,对其医案的详加解读,目的在于让读者明白附子不是不可大量应用,但更多的情况是不必大量应用也有佳效。------------------------------------------《关于附子运用的一些问题》一文,是笔者2004年在网上发表的一些帖子的汇总,其中部份是向三七先生请教的内容,结合此书的论述可以看出笔者在应用姜附剂的认识的轨迹。三七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应用附子的高手,在2005年之前,先生也常以大剂的附子应用于临床,并曾以身试法。2005年始渐以小剂姜附剂的应用为主,疗效更好。笔者在2005年之前的附子之用起手就是三十克,不效就以三十克为单位累加,最大量用至三百五十克,百克以上的已是常用量,效与不效均有,见效快和能治愈者并不是附子用量最大者,用量小也有速愈者。更多的情况是药量与药效不成正比,甚则元气蓄积证未出现,附子的毒性或壮火食气证先出现了。遇到了几次反面的教训,就开始反省已之过,特别是在认识到四逆汤中炙甘草之用后,彻底地从之前只进不退返回到从小量用起,开始试用小量姜附剂的疗效,不想效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外。于是在临证中才慢慢学会倾听元气的声音,与元气朝夕相守,渐渐地听懂了元气的语言,直至目前自认为成为元气新交的朋友。目前笔者附子的用量一般以1克、3克、6克、10克、15克、20克为常用量,极个别寒实证患者,累加至一百克服用一个月左右时间,效果不显,就改以灸法,因为灸法的应用易为患者自已根据情况调整,医者少了附子中毒和壮火食气之虑。当然,直至目前,我仍不排除临证有一起手就需要应用大剂量附子的病情。当用之时,我想我会狠下重手,对于当重拳出击寒邪,我不会心慈手软。请医者牢记:在治病过程中,一切都静悄悄,唯有元气在说话!请你时时不忘问问你自已:他说的话,你听懂了吗?他默默的作为,你看到了吗?看懂了吗?他发出求助的信息,你收到了吗?----------------------------------------作者: 三七生 时间: 2006/3/4 22:42 标题: 中肯战争不可穷兵黩武,和平尤忌阶级斗争。抵抗太过反成阳明证,文革教训当铭记在心,治病如治国,用药如用兵,为政用药不可不慎!----------------------------------------作者: 冬至 时间: 2006/3/5 16:33 标题: 请 教版主医案分析耳目一新,随着知识的积累,学术思想出现质的飞跃,可喜可贺!有点王正龙的影子,今有一事请教:元气的客观指标是什麽?如何掌握?是脉象还是分析证侯?<<内经>><<伤寒论>>如何论述的?因我太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了,至今应用附子尚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对固护元气之理解到坎上了,悟性太差!悟性太差!望先生指教!---------------------------------------作者: 冬至 时间: 2006/3/5 16:37 标题: 请 教版主医案分析耳目一新,随着知识的积累,学术思想出现质的飞跃,可喜可贺!有点王正龙的影子,今有一事请教:元气的客观指标是什麽?如何倾听元气?如何掌握?是脉象还是分析证侯?<<内经>><<伤寒论>>如何论述的?因我太需要这方面的知识了,至今应用附子尚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对固护元气之理解到坎上了,悟性太差!悟性太差!望先生指教!----------------------------------------作者: 7224162 时间: 2006/3/5 20:04请参阅"附子的应用与元气的多少"一帖.元气多少的客观指征,我目前的认识一是体质,即肌肉的坚紧与否、腹之实与虚;我的老师黄煌所提出的桂枝体质、人参体质必较之于大黄体质先天性元气为薄。二是年龄,即生理体质的春夏秋冬;三是具体的证,所谓的热即可判定元气多少,此在急重病患者关键性仅次于或等同于脉象;四是脉象。有云雨之地必是聚人烟之所,现代所认定的最适宜于人居住环境或城市必有青山秀水,青山显见,秀水易隐。应象于人体,青山绿树就是人的骨髂、头发、肌表外之显而易见者,秀水就是周流全身的津液血精和脉,脉之虚实盛弱不易察觉,依医者指下为凭。水必先于青山绿树受到污染而或浊或浅或溢或急或缓或枯或涝,所以元气的多少脉象最为紧要。待至显见于外者,已非一日之寒。----------------------------------------作者: wytxz0707 时间: 2006/3/8 18:57元气说中,四逆汤在哪些虚证里不能用,或者说四逆汤的禁忌证是什么,上面这则医案是单纯的少阴病还是六经俱病?因为7224162先生分析说此病有太阳不开,阳明不合,少阳不枢,太阴不开。少阴不枢,厥阴不合,六经都有病?四逆汤因为有炙甘草就可以少用附子?王正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大多数人都需要大剂量服用四逆汤三个月以上,之后还有大剂量的附子理中汤等着.附子如何少得了?请大家指点.-----------------------------------------作者: 7224162 时间: 2006/9/6 20:591、元气极虚时,四逆汤慎用。至于四逆汤的禁忌大的方面无非就是阳证或是三阳病禁用,细的方面还涉及到阴体现三阳病方证时的斟酌,以及虽为阴体,但在当下表现的方证与体质的主次之分。2、一楼吴氏医案是少阴病,文中的“枢少阴、合阳明”是针对六气,与六经不可混为一谈。3、四逆汤不是因为有了甘草就可以少用附子,而是四逆汤的正用当是重用炙甘草或者说以炙甘草为君,但后世的四逆汤用法不乏轻用炙甘草者,此为四逆汤应用的变局。4、王先生所言是要在患者元气不虚(寒实证)经得起药物激发兴阳的前提下,才可言大剂量的四逆汤连续服用三个月。此法在两年前我常用,现用少用附子,依证、时及时转方,且还经常嘱患者停药,让已进入自我疗能之正轨的人体元气顺势发挥作用。否则要么得不偿失,要么元气对所用药物不应答,或者医患者过于依赖于药物反有越疱代俎之嫌!临证日久,愈是觉得疗效不好或反复,大多是患者元气虚极,患者或医者欲速则不达或是患者在七分养的功夫下得不够,特别是性这一环节上,嘱患者严守禁忌难之又难!也正因此附子大量应用的机会不多。原创】姜附体质服用阳药后几种不同反应作 者:7224162发表时间:2005年7月9日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在姜附体质判定正确的前提下,服用附子剂后,在精神状态方面患者可能出现的反应有:1、未出现排病反应,反而出现人较之服药前更疲软和四肢无力的症状---这一般不是什么排病反应而是精不足之象。当细问患者服药过程是否遵守禁忌,即心劳体劳食劳房劳这四个方面。体劳更多的是指进行体育锻炼,食劳将之定义为应酬喝酒和进食了生冷油腻食物更恰当些。排除了患者的因素,医者要反思处方的正确与否。或是方中以发为主少或无配伍收敛的药物,或是附子的量太大了,或是该用秋天的药却用了夏天的药,或是本应先养精自足才可祛寒却反其道行之。2、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出现了排病反应后患者精神疲倦爱卧懒言---一种可能是患者元气所存不多,经过回阳药物破寒后寒邪祛除了一些,人体的元气也消耗了不少,虽还有寒邪存积体内或者病根还末除,但已现虚象不宜再用前法转以养精益气为上策。这种情况患者爱睡但睡不好觉,且之前的排病反应出现的不激烈也不明显,持续时间不长;一种可能是患者的病理体质季节转入了冬季的收藏季节,此为佳象,也是治疗收尾最关键时候,其意义与下围棋的收官子类同。这种情况一般患者好睡且睡得香,一觉可以睡很长时间,不分昼夜。作为家人不要随便打扰它,更不必虑其错过了吃饭的时间或几餐没吃而有所顾虑。患者也可能因为生物钟的因素而会定时起床吃饭,但每天总感觉睡不饱,睡不够,上午睡了一大觉中午还爱睡到了傍晚又爱睡了,这是体内寒邪已除去大半元气得以秘藏的结果,也可视为人体与寒邪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后进行的休整。这种情况排病反应激烈与和缓均可见到。医者在此时关键在于指导患者的生活饮食起居调摄,一般不要服用药物。3、患者服用阳药后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观---此为元气足得阳药的作用破除寒邪后的表现,既可以出现在排病反应出现之前也可以出现在排病反应之后。4、持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姜附剂后患者的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改观---此为寒重药轻,患者体内元气还足,药物作用于人体还末达到发生排病反应的量变值,可以以三剂为单位加大姜附草药量,有时这个时间要很长,对于医者和患者都是一个考验。以上所言是根据临床所得的一点总结,还望三七先生指点,谢谢!------------------------------------------- 作者: 7224162-- 发布时间: 2005/07/09 08:58pm更正:”持续服用一段时间的姜附剂后患者的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改观”应为”精神状态没有明显的不同”,意即患者服用姜附剂之前后精神状态还好,无明显肢软乏力之象。------------------------------------------- 作者: 三七生-- 发布时间: 2005/07/10 10:12am经验之谈,所见基本相同。------------------------------------------- 作者: 三七生-- 发布时间: 2005/07/10 10:23am一般来说,同为寒邪,实人脉实,用重药出现排病反应为佳兆,可强攻,攻之以辛,助之以甘,令辛出头。虚人脉虚,则恐邪未去而正先伤,故不可强攻,当以守为要,守之以甘,助之以辛,令甘出头。精气大虚者只宜少火生气,用量宜轻之又轻,稍重则成壮火食气,欲益反损,此中分寸不可不精益求精也。【原创】一问一答:服用姜附剂的排病反应与元气恢复现象作 者:7224162发表时间:2005年7月23日文章来源:民间中医网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民间中医网http://www.ngotcm.com/=======================================◆问:“……有患者服附子理中丸后,腹泻如注,但精神尚可。如有此种情况发生,你怎样处理?”■答:对于你提及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在方证辨别无误的前提下服用附子理中汤后出现腹泻如注的症状是寒化水的表现形式,是好事,此时应继用原方,随着服药的持续,要么出现其它的排病反应,要么出现上火的症状,即口苦口臭口干口腔溃疡或是咽痛或是大便多日末行或是大便变臭或是心烦失眠等等,这是阳气开始恢复的表现或是阳明燥气开始胜太阴湿邪的表现。如果出现其他的排病反应,可以根据六经方证药证来调整相应的方药,但只要姜附体质不变或是体质仍不离三阴经证,则姜附这两味药是不能不用的。如果出现上火的症状,对于初用姜附剂的医者来说最容易因此而改弦易辙或是怀疑之前治疗的正确性。在这一方面,请细细品味《伤寒论》太阴病篇中的条文:“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从我个人的临床经验来说,服用姜附剂可以出现在没有明显暴烦症状的下利,也可以出现在出现暴烦症状后的下利,请注意,暴是指突然出现,烦不单指心烦,更是指元气开始恢复,所以它所指示的症状还包括胃脘嘈杂、爱发脾气或口苦口干口臭眼矢增多等等,读仲景书要善于触类旁通,不要死于字或是句下。还有一种情况易为医者所误读,即服用姜附剂后,在体质辨别无误的前提下,原本净苔反出现了黄厚苔或是腻苔,这是太阴脾湿外泛之象,此时更要继用原方,一般不必用芳化或是利湿之品,甚则要加用姜附之剂量。患者既有腹泻如注的症状,又有精神尚可,说明患者的元气尚足或者说元气被寒邪所郁,寒化后的元气生发之象,继续服药当还会出现其他的排病反应,元气会视其寒邪之轻重和自身力量强弱以决定是一鼓作气,再接再厉还是缓口气再说。对于后者则患者表现为神情疲惫,困倦思睡且睡得沉睡得香,此时医者要顺其势则不得一意孤行。一点个人之见还望你临证时细心体会,以期能得到共鸣![ Last edited by 知恩 on 2007/2/6 at 17:01 ]附子不要乱用
告诫那些半桶水的火神派医者。附子不能乱用,上热下寒可以辨证使用。但下不寒就不要随便乱用,别把附子当电池!特别是那些癌症肿瘤患者,本身就被西医折腾得剩下半条人命,元气大虚。虽然附子对这些情况大都很好用,但是不是所有的情况,必须辨证使用。此类西医造成的非病变(久病)形成的元气虚,一般以守护脾胃为主,当然这还是太慢了,辨证下药才是上策。当下焦为坤卦的时候,可以使用附子使坤->坎,使腐水得以气化,恢复人体物质能量循环。但是当下焦不是坤卦的情况下,乱用附子会造成一系列问题。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下焦不是寒症的时候,乱用附子,就会造成体内有火毒。这些火会从小便,大便,口腔溃疡,疮毒,咽喉,痘等方式泻出体外。热毒泻出来就没事了,写不出来可就不好了。有可能热毒积聚在体内,无端端地出现内脏器官的炎症,疼痛。热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热不畅通,瘀或郁在里面,或许是湿阻,或许是瘀阻,痰阻等等,患者必定出现疼痛。张仲景运用附子浅析附子乃阴证要药,用之得当功效非凡,然用之不当则为患不浅,故近代名医恽铁樵云:“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古代医家中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在其所注《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附子的论述共有51条,33方(附方除外),为附子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就有关附子的功用、配伍及运用事宜作一浅析,以便提高我们运用附子的能力。附子的功用与主治根据仲景方(后称经方)中关于附子的运用,归纳其功用主治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回阳救逆 仲景每用附子辛温大热“斩关夺将”之气,治疗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精神萎靡,吐利腹痛,大汗淋漓,脉沉微等亡阳厥逆之证,以收回阳救逆之功,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温经逐湿止痛 仲景用其治风湿留滞肌肉、筋骨、关节之疼痛等疾患,均取附子此功。代表方如桂枝附子汤治疗症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之风湿在表之证,甘草附子汤治风湿留滞关节骨节疼烦,桂枝芍药知母汤治中风历节肢体疼痛,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痛风,方中用附子均取其温经逐湿止痛之功。通阳止痛 阳虚阴凝,沉寒痼冷所致气血阻滞之疼痛,非纯阳之品不足以解其寒凝。附子秉纯阳之气,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仲景凡疗脏腑阴寒内结,本虚标实之疼痛,常用附子来通阳止痛。如乌头赤石脂丸,治疗胸痛彻背,背痛彻胸之心痛,薏苡附子散用于胸痹之缓急,大黄附子汤治疗寒湿内结之胁下偏痛,均取附子通阳散寒止痛之功。温补肾阳 仲景治疗少阴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时,用附子来温壮元阳以益肾火。如真武汤治阳虚水泛之心下悸,头眩,身目闰 动,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附子汤治疗少阴病阳虚之寒湿身痛证,症见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肾气丸治疗肾阳不足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消渴,妇人转胞,均取附子温补肾阳之功。温中散寒 仲景用附子温中散寒主要见于杂病部分。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脉证治第十》云:“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吐利者,附子粳米汤主之。”方中用附子即取其温中散寒之义。助阳固表 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太阳卫外之阳实根于少阴肾之真阳,大凡外有表证而内之命门真阳已呈消沉之势时,仲景无不用附子助阳以固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用于太少两感证,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表邪未解,而卫阳已虚之阳虚漏汗证,均取附子助阳固表之功。附子的配伍运用仲景用附子不仅谙熟药性,而且制方严谨,配伍精当,此就其常用配伍简述如下。附子配人参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固脱生津,仲景用生附子与人参相配,不仅可加强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而且有助于人参固脱生津,二者同用,相得益彰,故凡遇亡阳液脱之危证,仲景必取生附子与人参相须为用。方如四逆加人参汤。仲景取炮附子与人参相配,则用于温阳补虚,如附子汤治疗阳虚寒湿身痛之证,即取炮附子配人参。附子配干姜 附子与干姜均为纯阳之品,均具回阳之功,生附子与干姜相配伍,两阳相得,犹如火上添薪,气势威猛,可使其回阳救逆之功大振,故仲景凡用附子回阳救逆,治疗亡阳厥逆之候,方中必配干姜,方如四逆汤类诸方。故戴元礼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仲景用炮附子与干姜相配则用其温脏祛寒。如乌梅丸附子干姜同用,治疗脏寒之蛔厥、久利就是取这一功效。经方中此类配伍虽然不多,但姜附同用,温脏祛寒之奥旨,却为后人所尊。如《和剂方》中的附子理中丸治疗寒中内脏之霍乱,吐利,转筋,《本事方》中的温脾汤治疗冷积便秘,手足不温等脾阳不足,寒实内停之证,都是取姜附相伍温脏祛寒之用,溯其本源,盖出于此。附子配麻黄 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附子得麻黄,则温补里阳而不恋邪气,有扶正助表,鼓邪外出之能,二者并用,则有温经发汗,助阳解表之功,可用于表有寒邪而里阳不足之证。如治疗阳虚感寒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即是。附子配桂枝 附子与桂枝均为温阳之品,仲景取附子与桂枝相配因用量不同,而用意取功不同,具体用法有三:其一,取大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止痛之剂。如治疗风寒湿痹的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即取此功。其二,取中等量附子与桂枝相配伍,用于扶阳解表之剂。如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表邪未解,阳虚漏汗之证即取此用。其三,取小量附子与桂枝相配用于温阳补肾之剂,方如金匮肾气丸。附子配细辛 细辛辛温,入走肺肾,通行表里,“善开结气”,有祛风散寒,行水通窍之功。附子得细辛不仅可以增强其温散之力,而且可以增强其温通之功。二者相配,则温通行散之力倍增,可祛散伏于阴分之寒邪。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附子配白术 附子与白术相配主要用于寒湿为患。因白术健脾燥湿,附子温阳补肾,祛湿散寒,二者相须为用,不仅可以温补脾肾,而且能祛寒除湿。如治疗寒湿痹痛之证的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附子配地黄 附子温补阳肾,地黄滋阴养血,二者相配,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温阳而不耗阴,有阳得阴助,生化无穷之功。方如肾气丸、黄土汤。附子配黄连 附子辛热温阳,黄连苦寒清热,二者相配,温阳清热并行不悖,相反相成,有寒热并治,温上清下,补虚泻实之能。故仲景每遇寒热并存,虚实错杂之证时,皆取黄连、附子同用。如治疗蛔厥久利的乌梅丸。附子的应用事宜仲景用附子不仅配伍精当,而且在用法、剂量及毒性的杀减等方面都非常审慎细致,示人以规矩。附子的生熟用法和煎服法 纵观有关附子的经方不难发现,仲景凡取附子回阳救逆之功则生用,凡取其温阳补肾,温经逐湿止痛之功,则均炮用。凡用生附子必入汤剂,而用炮附子则有汤、丸、散三种剂型。但凡用汤剂者,皆以三份水煎至一份药液时服用,而具体服法则又有“顿服”、“分温再服”、“分温三服”,“日二服”、“日三服”等不同用法。具体每一种服法,又与其方之治疗大法相因为用,相互补充。“顿服”法,一次服下,药力集中,仅用于急救回阳(如干姜附子汤),“分温再服”法,进药间隔时间比较短,药力亦集中,主要用于回阳救逆之方中,“分温三服”法服药间隔时间不长(不拘于半日),意在使药力接续,主要用于以驱邪为主的有关方剂中。“日二服”、“日三服”法,服药间隔时间较长,意在使药力持久起效,主要用于扶正或扶正以驱邪的有关方中。由此可见仲景用药之匠心。附子的用量 如何正确掌握附子的用量,在临床上十分重要。仲景在汤剂中用生附子最大量为大者一枚,一般量为一枚,用炮附子最大量为三枚,一般量为一枚,最大顿服量不论生附子、炮附子,均为一枚。附子在丸、散中的最大量虽分别达六两、十枚。但由于是分多次服用,所以每次服用的剂量实际不大。比较附子在经方中的用量,不难看出:仲景取炮附子用大量时,用于温经逐湿止痛,重在祛邪。用一般量或少量时,则意在扶正。附子的毒性及杀减方法 尽管附子具备前述诸功,但运用不当,可引起中毒,应予警惕。其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口舌及四肢乃至全身麻木,继之视物模糊,呼吸喘促,手足抽搐,烦躁不安,脉迟缓而弱,甚则昏迷,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故仲景十分重视附子的毒性,并在运用中通过多种方法来消减其毒性。首先,在配伍方面,取附子与干姜、甘草入汤共煮以减其毒性;其次,剂型上多用汤剂,33方中有27方是汤剂,意在通过长时间煎煮减弱其毒性;再次,除回阳救逆用生附子外,其余均用炮附子,意在减轻其毒性。此外,在服法上,主张分次给药(干姜附子汤除外),意在防止药物一次进入体内过量而引起中毒。种种苦心警示后人。后人受仲景的启示,凡善用附子者,大都特别强调附子的煎煮时间(尤其是生附子),有时煎煮时间可长达两个小时。附子中毒如果症状较轻者,可以通过口服甘草、绿豆煎汤及用利尿、泻下等方法促使其排出体外,但中毒症状严重者,当急送医院抢救治疗。浅析仲景用附子附子是临床常用的温里祛寒中药之一,处方用名:附子、生附子、制附子、熟附子、淡附子、黑附片、炮附子。用量用法:3~15克,煎服,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古今医家用之组方甚多,用法亦然。本文对汉、张仲景用附子之法做一学习与浅析。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的方剂共44方,其在组方、配伍、炮制、剂量、煎煮、服法上颇精,绝妙有效,值得研究。一、回阳救逆急用生用如:在《伤寒论》中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方中均用生附子,附子生用性烈善走发伸阳气,祛散寒邪。如:《伤寒论》第(323)条,“少阴病,脉沉,急温之,益四逆汤”;另有,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示急用生用。二、热病救逆善用敢用《伤寒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这条示”里寒外热“、”……面色赤……或咽痛“乃少阴格阳,真寒假热证候。仲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通脉四逆汤救之。为后世医家敢用附子之方剂治热病乃置治疗热病心衰开了先河。昔章次公先生曾指出”仲景是发明治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三、应用剂量因人而宜仲景用附子的计量单位不一,有用”枚“者、”分“者、”两“者。但用”枚“时据多,在汤剂中用一枚时最多,可见为常规剂量,有19首。但在应用时又因人而宜。如《伤寒论》第(20)条”桂枝加附子汤方“、第(22)条”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附子用量均用一枚。又如:《金匮要略》”惊悸吐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第十六“中的”黄土汤方“附子用三两。又有”四逆汤“方后有解注曰:”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四、煎服方法分别各异仲景在应用附子方剂时,在煎、服方法上不尽一样。在时间上生附子比熟附子煎煮的长一些,附子用量大煎的时间也长。生附子干姜甘草同煎的时间要比单伍干姜短。在”四逆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人参汤“等方剂中都能体现出来。另还有”附子先煎、分煎、散剂再煎“等煎煮方法。在”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白通四逆汤加猪胆汁汤“中都能见到。在服法上也不一样,如”附子泻心汤方“中将黄连、大黄、黄芩三味苦寒之品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别煮附子取汁,两者相合与服。又有《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另有”附子粳米汤”以米汤煎服附子用以扶益脾胃虚寒,又能解毒,令人钦服。五、甘草干姜同煎解毒仲景多数方剂中附子与甘草干姜配伍用进,仅配甘草方子就有18首,配干姜的方子也不少数。近以发现附子甘草干姜同煎能降低附子的毒性。可见仲景用药配伍之精萃。总之,仲景用附子之法绝妙,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转载自医生张仲景运用附子心法浅析.pdf评分:3/52页张仲景运用附子组方浅析.pdf评分:5/52页张仲景对附子运用的浅析.pdf附子的中毒附子的中毒反应,以中毒程度的轻重依次表现为:1、嘴唇舌尖发麻;2、头晕;3、肘关节以下发麻;4、胸口发麻、发闷、心跳加快;5、小腹发麻;6、膝关节以下发麻;7、视物发白。如果出现以上顺序的情况,只需用温水冲服两小勺蜂蜜,数分钟至3小时之内即可化解。除此顺序的发麻表现都属于血脉末梢被疏通的表现。 如何区别这种手足麻木是附子中毒还是阳气欲复?我的体会:看病人手足麻木感出现的时间,如果是初服药半小时许出现,则多为中毒反应,此时可稍服蜂蜜一二勺即可。或服防风、赤小豆、蝉蜕法,也可参考。服后麻木当减,或者即时消失。如果病人手足麻木的时间非常长,持续一个多小时以上,甚至达半天,一天余,服蜂蜜不减。这是阳盛与邪争之象,此时不可停药,当进而使阳更盛。或者,可伴有口舌,唇麻、头晕、胸部麻木等,都作如是观。另外,如何看待附子之麻木。我认为这是中病反应,即古人所谓之“暝眩反应”,也即仲景所谓之“知”。仲景在赤圆丸条下有“不知,更服”之语,这个“不知”,即没有出现麻木症状,或者症状没有缓解,或者没有加重的表现。这些都是“不知”,都要更服。所以,临证如不加思索,畏而退缩,即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否则邪进一步,病似减而实更入厥阴。这就是伏邪之所由来,也是伏邪之所由治之处了。再则,服附子要不要加蜂蜜?有人认为不可以加蜂蜜,因为蜂蜜制约了附子之阳,反而有碍附子温通阳气之力。我的体会是随意加点,不要太多,一二勺即可。不是大汤勺,是我们吃饭的小汤匙。配合蜂蜜既可滋养脾胃,甘以润之,又可防附子过燥而伤阴,且还可以制约附子之毒。病人必须注意,如果自己服四逆汤、附子汤或者真武汤等补阳方子,不可一直服下去。一般当脉象由微细、沉弦或者沉紧变为沉而无力时,说明寒邪已去,扶阳的程度已经达到。此时必需改方,小火生气,以固其根本。此时万万不可任意滥服,需要由有经验的医生来辨证调理处方。如果病人的确是出现了明显的附子中毒,则当及时治疗。这里我提供几个解附子毒的中药方子,必要时要及时服用。一般来说,能解附子毒的中药包括:甘草、蜂蜜、绿豆、防风等。解附子毒处方有以下几个,遇到紧急,可任选一个。李可解毒汤:生大黄30克,防风30克,黑豆30克,甘草30克,蜂蜜150克,煎汤送服生绿豆粉30克。另有:竹叶60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浓缩成200毫升,放凉服下。或生姜15克,甘草15克,金银花,15克,水煎两次,合在一起,每6小时服一次。两次服完。(有人用此方抢救生川草乌中毒,12小时完全恢复。)如果是中毒轻症,可直接冲服蜂蜜水亦可,一般半小时左右即解。运用生半夏、生南星要点(邱志济 )生南星、生半夏为冲动性祛痰药,性力颇强,证见阴寒痼闭,湿痰坚凝,用之对证,功效颇著,笔者曾在朱师系列经验连载中多次引证用药体会,自80年代初至今,历年使用生南星、生半夏,颇能提高疗效,今将使用生南星、生半夏总结三要:一要严嘱煎煮时间,大剂量半小时,小剂量20分钟,且1剂分3次服;二要辨属实证,体实,确属阴寒痼闭,湿痰坚凝;三要时时不忘扶正,生半夏、生南星毕竟是峻猛药,久用多用必伤正气,知三要者,万无一失也。古方的精华不可丢,观仲圣用生半夏剂量之大,古方三生饮、七生丸、大醒风汤等南星均生用,当代名医岳美中赞尝的浙江东阳金希聪先生用生南星、生半夏之实践,吾辈应大胆继承,细细品味,定别有洞天。